镇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10-17 10:15:00
导语:镇乡风文明建设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镇地处*县西南部,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经济活跃,是全国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镇和*县四强乡镇。全镇总面积6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万亩,下设31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总人口6.7万余人。2008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625元。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农村精神文明的重要内涵是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我们*镇结合本地特色,立足抓好“四点”,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主要做法
1、以激活载体为支撑点,构建乡风文明建设平台。农村精神文明的关键是解决群众欢不欢迎、接不接受、参加不参加的问题,充分挖掘和创新现有文化载体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首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文明生态村创建、“两型社会”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新知识、新内容,帮助各村重新充实和修订了村规民约章程,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集中讨论、民主决策、学习宣传、奖优惩劣等制度,使之发挥效应,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享受文明新风尚。二是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广泛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组织开展“图书进村带科技、网络进村带信息、协会进村带市场、普法进村带权益、项目进村带发展、活动进村带活力”等“六进六带”活动,凝聚合力,拓宽载体,提供全面服务,增强了宣传文化阵地服务“三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农民多元需求。引导农民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节俭意识,革除赌博、婚丧大操大办等陋习,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让群众分享文明新风尚。目前,已有1个村三里庙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三是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活动,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家庭成员道德水平,让群众享用文明新风尚。第四,结合“婚育文明进万家”活动,在农村大力宣传倡导科学文明的婚育观念、生活方式,让群众共享文明新风尚。
2、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增强乡风文明建设原动力。
一是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培养一批“文明农民”。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十佳文明村组”、“十佳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方法,开展形势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将当前形势、市场经济等知识送到农民手中,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是提高农民的政策法律素质,培养一批“守法农民”。结合实际精心编制农村政策法律知识简易读本,深入农村基层机关、学校、企业、村组开办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指导群众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努力形成群众学政策法律、用政策法律的很好氛围。
三是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培养一批“新型农民”。积极通过“两户一课堂”(即党员中心户、农民中心户、农家课堂),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工程”,整合培训资源,致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促使他们致富能力和文明意识的共同提高。发挥当地能人和土专家的技术、经验,通过“农家课堂”,培养一批“农民专家”;大力支持农民创业、鼓励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向二、三产业发展,培养一批“农民老板”,进一步转移农民;依托政府创办的职业学校培训,培养大批“农民工人”,加快农民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
四是提高农民的公德素质,培养一批“和谐农民”。倡新风从父母做起,行为示范;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我镇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普遍开设德育课程和文明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文明小手拉大手、革除陋习树新风”、“孝老爱亲”活动,通过学生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文明理念,收到良好效果,和谐文明乡风蔚然形成。
3、以“清洁家园”为突破点,创建乡风文明建设浓郁氛围。
文明,是建立在良好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基础上的。我们*以“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把改善人居环境这一群众要求最迫切、最直观的工作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为此,首先宣传造势发动。提出了“沿线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动”的工作思路,将新云应路沿线军席、水酒铺、前进、幺屋、三里庙,三潭路沿线占坝、和平、隔黄路沿线大余共8个村作为试点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村干部会,并适时组织外出考察学习,4月份组织全体村支书赴老河口市学习参观,进行层层发动统一思想,使干部群众明确工作思路、任务、责任。同时,在镇村主要进出路口拉横幅100余条,上门入户发放宣传单10000份、开辟专栏,让“清洁家园”工程的目的意义家喻户晓,童叟皆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二是党员干部带动。发动镇领导、村干部、党员包村组,严格实行一名领导干部带一支普通党员队伍,管一条路、一个湾的一线包保工作法,签订责任书,并把“清洁家园”工程的完成情况与目标考核挂起钩来。坚持实行周六例常大行动与平时管理监督相结合,采取村干部、党员互相抽查、互相评比、互相找问题的方式,对查找结果、问题逐一张榜公布,并提出整改意见,促工作的整体提高。三是部门单位联动。5月底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万人签名仪式、清洁大扫除以及隔蒲中小学生倡议发起的“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志愿者行动,乘势进行再次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热情。四是干群自发行动。在试点村实行了统一配齐保洁员、统一配建垃圾池、统一配备垃圾桶、统一配送保洁工具、统一配置宣传栏、统一围建门前绿化栅栏、统一刷白污损墙面、统一安装节能路灯的“八统一”管理模式,让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明确了自己的主体地位,逐步养成了文明卫生的习惯,垃圾装袋送到了卫生桶,乱扔乱倒现象基本遏制,门前屋后清洁干净,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并通过抓文明示范街、门前四包责任制、卫生示范户等形式,积极引导镇区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意识。在此基础上,全镇统一修订了并普遍落实了卫生保洁、道路维护、绿化管护三个“长效机制”,巩固了创建成果,乡风文明深入人心。
4、以文化引导为着力点,丰富乡风文明建设精神内涵。今年以来,我镇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大力发展生机勃勃的群众文化,实现了以文化促文明。一是夯实文化建设基础,建设“文化强镇”。新建村级活动阵地16个、体育场地6个,投资100万元、建筑面积840平米的融科普、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的镇综合文化大楼已经竣工,成为全县示范性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新办了三里庙、水酒铺、付榜村三个新农村书屋。大力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镇有线电视安装一万多户,入户率达85%以上。积极配合搞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二是盘活文化资源存量,打造“文化大镇“。阵地的拓展,促进了文艺队伍的壮大和文化活动的繁荣,全镇现有农民演出队8支,民间艺人102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三是挖掘人文特色资源,开发“文化古镇”。*镇地灵人杰,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孕育出无数仁人志士,群星璀灿:有世界烟草专家、美国总统农业顾问左天觉,有正在美国主持科研项目的石运柏、李乔,有现任中科院世界研究所主任的历史学博士张顺洪,有北航博士生导师方卫国,有主席接见过的全国劳模袁伯元、左文高,有全国“棉花姑娘”徐翠容,有叱咤商海事业有成的深圳富商欧阳祥山,有为我镇养鸟养鸡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农民企业家左腊祥、余德林等等。为使文化活动收到更好的道德教化效果,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了“农村文化活动月”活动,发掘创作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名人”成长小故事、小品、戏曲类节目,深受群众欢迎,使广大农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随着农民收入增加,物质生活基本步入“小康”,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成为农民一种现实的愿望。但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显得单调而贫乏。农村文化生活整体上“投入少、活动少、渠道窄、形式旧”。农民平时在家中除了看看电视外,玩点带‘小意思’的牌便成了惟一的文化生活。有的地方也仅局限于在重大节日时搞些文化娱乐活动。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滞后。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需求存在距离。一是大部分基层文化单位的硬件设施老化陈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一些乡镇原有文化设施移作他用或废弃情况严重。农村广播萎缩严重,大多数乡村基本不通广播。二是农村缺乏相对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且设施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民喜欢的露天电影、地方戏演出很少。一些新建起的像模像样的图书室、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却门庭冷落、形同虚设。除农村学校外,我县农村严重缺乏大众体育运动或健身设施。三是乡镇文化专业人才缺乏。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有站无人,由于缺乏有力的组织和有效的机制,农村文化活动无声无息,农村文化市场十分萧条,有些农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演出队缺乏科学筹划和专业指导,更缺乏经费保障。
3.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的冲撞,东西文化观念的交锋,不同思潮的激荡,致使乡村少数人群中出现了道德失缺、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只贷不还,不守诚信行为时常出现。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带回了一些新观念、新思想的同时,也带回诸如黄赌毒邪、无组织、自由散慢、挥霍享乐等一些糟粕,思想日益复杂。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干些苦脏累险活,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仁义廉耻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勤劳致富思想、守法经营的美德比上一辈有所弱化。
4.农村社会风气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变得“有闲”了的农民在健康优秀文化难以接触的情况下,就会被低级趣味或者贻害无穷的文化“拉下水”。一些地方打牌赌博成风,一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一些地方因为文化环境的恶劣而滋生危及社会稳定的因素。
5村容村貌脏乱差,乡风文明缺少必要条件。农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家禽粪便和白色垃圾,村里无公厕,只有简陋的“旱厕”甚至随处大小便。村容村貌的脏乱差是乡风文明中一个长期存在较难解决的基本问题。
三、几点建议
1、增加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经费,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增加各项精神文明创建经费投入,使科教文卫体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专项资金投入增加的幅度与财政收入成正比增长。
2、实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化,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正常化。按创建标准把创建工作具体分解小项,成立项目组,明确责任人,建立考评制度,把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班子成员、单位负责人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分块落实村(居)、所(站)、学校、部门的组织创建工作,使文明创建工作融入常年日常工作之中。
3、建立一支乡风文明建设队伍,立足乡村建设文明乡村。逐步恢复农村瘫痪的一些文化组织,发挥作用就一定会有成效。如:文化站、电影队、体育协会、村文化室等,并对相关文化人实行归口管理,防止名存实无。充分争取利用有关部门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就近指导服务农村、农民。同时,选准活动载体,整合民间艺术资源,组建成几支常年活跃在民间的特色群众文艺队伍,“农民演给农民看”,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4、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做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建立和完善镇村两级议事规则,配套制定党政班子成员目标责任考评管理办法、机关干部岗位工作管理办法、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等系列量化考评激励机制,促进干部带头。以好的党风村风促进和带动乡风文明。
5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为乡村洗出一张文明“脸”。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组织开展整治农村公共环境卫生行动,发动群众义务投工、修路,清除污水沟,清理垃圾堆,有效整治农村长期以来脏乱差问题。有条件的村建议组建村级环卫队,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和村卫生公约,实行集镇村分段包干镇区卫生的管理责任制,推行居民区门前卫生、绿化和秩序“三包”制度。
6、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真正实现乡风文明。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必不可少。
抓乡风文明建设,也就是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机制、规范制度、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举措,也希望上级领导能给予我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推向深入。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程度,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变农村生活环境,使我镇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 上一篇:乡镇经济果林发展调研报告
- 下一篇:乡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