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教育与保护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24 05:18:00
导语:未成年人教育与保护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梁启超先生就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前人对青少年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对于国家未来的重要性的深刻诠释。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及犯罪预防工作,始终把未成年人保护及犯罪预防工作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总书记指出:“未成年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和伟大复兴。”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9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7年《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实施,使未成年人保护及犯罪预防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近年来,北京市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经过多方努力,我国未成年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实现,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事业取得很大进步。在未成年人工作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但如何使未成年人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教育与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其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环境。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影响重大,其重点是通过运用包括舆论、文化、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内的各种有有效手段,为未成年人工作营造有利于未成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2、学校教育。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其重点是把未成年人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3、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重点是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和关注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等未成年子女的教育。
4、社会实践。社会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的大课堂,其重点是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精心设计载体,丰富内容,拓宽渠道,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阵地建设。活动阵地是开展未成年人工作的有形载体,其重点是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坚持面向未成年人、服务未成年人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培养未成年自护习惯。
6、队伍建设。工作队伍是开展未成年人工作的支撑力量,其重点是加强团(队)干部、青少年社工、志愿者等各类青少年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他们各自优势,为未成年人工作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持。
7、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保证未成年人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其重点是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具体原则
要增强未成年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制宜原则。势是指新时期未成年人工作的形势和特点。这就要求做到“三个转变”:一是观念转变,实现未成年人工作针对性、实效性需要我们深入未成年人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需求。二是方法转变,就是要求工作的方法要从“灌输”转变为“引导”。三是自我转变,未成年人工作工作者要有勇气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经历。
2、因时制宜原则。时移世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工作也必须贴近实际,紧扣时展方向。这就要从需求入手解决问题,抓住未成年人渴求知识、渴求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通过学校教育,社会交流等多种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要从困难入手解决问题,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充实未成年人的精神生活,引导他们辨识真善美,提高他们的科学修养和道德法制素养。
3、因人制宜原则。当前,未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就需要我们适当区分不同思想群体的未成年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和方法。要从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不同类别的特点和多样化的需求出发,充分调动广大未成年人内在向善、向上、向美的积极性,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发挥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
4、因地制宜原则。未成年人思想状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就地取材、不断创新,突出工作理念、活动内容、服务载体和工作机制的创新,要在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把未成年人工作做得更活、更丰富多彩。
二、影响未成年人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深层次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时期,社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一是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上对穷富的评价标准发生变化,导致部分未成年人心中不平。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的多样化,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元化。利益的驱动,有形无形之中对未成年人产生重要影响。一切向钱看,成为一些未成年人的目标追求。
二是传统道德面临挑战。国外的先进文化与腐朽思潮同时涌入国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充斥社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败下阵来,西方国家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和观念占据主导地位,诱导一些未成年人脱离了现实,思想道德出现危机,理想目标一片空白。
三是文化市场上的审美错位。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为了追逐市场的卖点牟取高利,置社会责任感于不顾,在为未成年人提供的精神食粮中,掺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的腐蚀品,对审美观尚未形成辨别能力比较弱的未成年人具有更大的腐蚀性和诱惑力。
(二)未成年人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道德标准抽象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在分离状态。
二是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这样造成与青少年主体的核心价值相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三是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四是教育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新挑战
根据《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6月30日,中国内地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03亿,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民占较大比重。网上冲浪,已成为未成年人追逐的新潮。网络对于未成年人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是一个新的信息源,极大地开拓了未成年人的视野,有利于现代素质的培养,同时又是一个新的伤害源,往往造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沉迷于虚拟世界,导致未成年人自律弱化,甚至人格异化,危及身心健康。
一是网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响。未成年人从网上获取的暴力、色情信息,以及在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暴力游戏的强刺激中,逐渐模糊了道德认知,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以行使暴力为乐,以致人伤亡为快的思想和行为。大量的色情信息,对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未成年人,已经造成许多令人忧虑的心理刺激和不良仿效。过分沉溺于网上聊天、游戏等网上生活,造成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课、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等危害。
二是不良手机短信的影响。由于短信功能从纯文本形式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在乐于追逐新潮的未成年人中迅速出现了“手机一族”和“短信文化”。未成年人在享受自由交流的同时,私欲放纵和道德失范等人性的弱点也由此显露。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黄色信息满天飞,以往多在成年人中流传的“色情笑话”和“荤段子”,通过手机短信蔓延到了未成年人中间,对未成年人的辨别是非能力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独生子女群体、民工子弟群体等未成年人群体凸显新问题
当前,受家庭成长环境、学校教育管理、社会不良风气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部分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心理和人格发育不健全。
一是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突出。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的“单一性”,导致长辈过分溺爱、过分期望、过分袒护。孩子在畸形的家庭教育下,发生人格扭曲,养成自私、偏狭、“唯我独尊”的心态和生活上的低能儿。从未成年人的父母来说,父母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一部分父母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对孩子疏于管教。同时也有人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到家里,造成未成年人过早接触到社会不良现象,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民工子弟被边缘化。一方面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把孩子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学校,使留守未成年人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犯罪;另一方面,随父母到大城市的孩子得不到同辈的承认,人格发生扭曲,容易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五)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认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责任是学校独担,出现了学校讲一套、家长说一套、在社会上看到的是又一套的现象,致使现实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相脱节。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推动未成年人工作的工作格局还未形成。同时,在未成年人工作具体措施实施及实施后如何评价的问题上,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致使各部门间存在着责任不清的现象,使未成年人的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
三、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和谐社会与和谐未成年人是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优越的物质基础条件。同样,未成年人群体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也会对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未成年人工作的环境。
1、加强宣传力度,抓好舆论引导
良好的舆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结合各种纪念活动,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开设和丰富未成年人工作专栏,组织创作、编辑、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新产品,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要发挥示范群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导向作用,通过运用实际的事例以使未成年人从感性体验而到情感上认同。
2、加大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腐败和不良风气不但影响未成年人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且直接诱发青少年犯罪。要通过立法等形式,就加强未成年人工作形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统一认识,以此来加大对文化环境的监管。各级政府和执法机关要对社会环境立法整治,持续不断地进行反腐、打黑、扫黄、禁毒、反邪等项工作,从根本上扭转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3、建立健全教育阵地和项目,大力开发教育资源
积极整合社会德育资源,为未成年人提供德育活动的基地和健康的校外活动场所。整合老党员、老教师等社会资源,建立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丰富未成年人闲暇生活。注重发挥各类教育基地的作用,争取让弱势群体和流动人口的子女也能够参加学习和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馆的建设。
(二)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加强思想引导
1、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未成年人工作中的作用。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担任团委书记、少先队辅导员及班主任,充实德育工作力量。同时,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未成年人教育中运用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个案学习、游戏等各种方法,使未成年人觉得教育是富有挑战、满足感和趣味的学习。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提倡老师与未成年人相互尊重和互动,就道德、价值观等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把“蹲下来说话”更进一步发展为“坐下来对话”。
2、进一步发展家庭教育
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并不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善用管教方式,多以正面鼓励、诱导感化为主,扩大、提升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数量和质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的宣传、普及和培训,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成才观,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给子女以陶冶,使他们从小在父母的全面关怀中通向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家庭教育的情况作为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积极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并支持和配合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三)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上网,建设健康网络世界
1、加强对网吧、网站的管理
积极推进志愿者服务网吧工作,在学校和社区建设一批非营业性的上网场所,使未成年人能安全上网、健康上网。丰富各类网站中受到未成年人欢迎的网页和专栏的内容,引导他们进入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支持学校、共青团、网上青年社团等开设各类符合青少年需求的特色网站。
2、加强网上正面引导
组织开展优秀网页制作评比、网上征文、知识竞赛、手机短信编辑大赛等活动,探索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和方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教育,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指导未成年人自我制定《文明上网公约》,争当“网络文明小卫士”,引导未成年人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3、组建未成年人工作网上志愿者队伍
通过“大手”牵“小手”,整合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关注并参与BBS、聊天室、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集中的领域,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进行有效传递,有效引导,把握网络话语权。
(四)整合社会资源,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和格局
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加强未成年人工作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责任,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可成立未成年人工作办公室等专门机构来负责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把社会各个方面、政府各个部门的力量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共同关心、共同推动未成年人工作。
2、树立和落实大教育的观念,走学校、家庭、社区共建的路子
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环节应该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学校教育要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家庭教育要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要发挥社区功能。通过把学校、社区、家庭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形成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分层分类确定未成年人工作的具体内容
未成年人的工作的各项内容既紧密关联,又相互区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未成年人每一阶段工作的具体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必须抓住主要方面,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可根据未成年人在不同发展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和身心特点,按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菜单。
四、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未成年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坚持正面引导,着力深化团队主题教育活动
正面引导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根本。共青团可以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成长特点,坚持分层次、有步骤地正面引导,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着力巩固和深化传统的主题团日和主题队会教育活动,通过开展18岁成人宣誓仪式等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关爱教育等,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利他主义意识。同时注重青少年先进典型的道德示范作用,开展“优秀团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
(二)突出实践,拓展活动形式
实践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重点。共青团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保护母亲河等实践活动等项目。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鼓励未成年人在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在社会生活、社区生活中做明礼诚信、尊老爱幼的小模范,通过亲身经历和获得真实感受,在实践中教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
(三)注重文化熏陶,营造积极健康的青少年文化氛围
文化熏陶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方式。开展青少年文化园创建活动,通过举办特色鲜明的青少年文化艺术节、少先队文化巡礼和各类才艺展示、文体比赛等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使广大青少年在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环境中培养关爱之心,在人人做主人的氛围中培养责任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操,在追求美好的气氛中培养真善美的品质。
(四)维护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维护权益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基础。坚持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宣传教育工作,引导青少年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的创建力度,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加强对社区未成年人的教育、监督和服务。
(五)加强组织建设,形成富有成效的团队工作机制
组织建设是团队组织在加强未成年人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保证。要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特别是在中小学,要进一步明确共青团和少先队的组织设置、干部配备、主要职能和工作任务,把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范畴。加强中学生团校、业余党校建设,抓好中学生课堂学习小组和学习型、兴趣型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健全在中学生中开展“推优入党”工作的机制。加大团属活动阵地、青年中心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加强团属和青少年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尝试对网上青少年言论进行监控,同时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网上青少年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和现代化手段做好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和引导工作。
- 上一篇: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 下一篇: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