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交管部门推广救助保障基金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8 09:15:00
导语:独家原创:交管部门推广救助保障基金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今年,**市交管部门主要向社会推出了两项便民措施。其中之一是协调司法部门进一步扩展交通事故合议庭功能,简化诉前财产保全申请程序和条件,试点人民调解室和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调研和试点推广救助保障基金工程、“平安绿色通道祈福卡”工程,探索扶助交通事故当事人医疗救护的有效途径。本调研以两个案件实例分别引出两个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年1月11日《济南时报》)我真的走投无路了,如果哪个企业愿先借给我些钱,给父亲交医疗费,我愿用一辈子的时间打工偿还。”
那么,**陷入怎么的绝境呢?报道说,**的父亲遭遇交通事故,导致其父亲左眼眶处、胸骨骨折,左胳膊左腿动弹不得。警方找到肇事车辆后,对方甩下6万元,声称从此再也不另外掏钱。如今,已花掉20多万元医疗费。家里能变买的已经买光,能借的都借了,尚欠医院4万多元医疗费,而其父亲的病又不能停止治疗。
案例二
(20**年1月22日《浙江工人日报》):农民工站在脚手架上安装广告牌,一辆摩托车飞驶而来撞倒脚手架,农民工坠落死亡。他的家属会获得怎么样的赔偿?
48岁的**是**省**市**乡农民,其弟弟王元银在**松江区泗泾镇鼓浪路上开了一家个体刻章店,**就在弟弟的刻章店里做帮工。泗泾旅游广告公司接到一个在大街上制作广告牌的活,几经层层发包,最后把活转给了王元银,王元银派**去街头搭脚手架安装广告牌。
20**年12月3日,在镇上开小店的浙江人冯玉珍无证驾驶牌号为沪EJ9143的轻便摩托车(该车未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由西向东行驶,至泗泾镇鼓浪路、江川路口东50米处,撞倒了施工脚手架,正在脚手架上施工作业的**摔了下来,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交警认定,冯玉珍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就驾驶摩托车,并且没有定期对摩托车进行车辆安全检验;泗泾旅游广告公司未按有关规定施工;受害人**无过错。冯玉珍承担事故主要责任,泗泾旅游广告公司承担事故次要责任。
**的妻子唐兰华常年在农村劳动,丈夫的死究竟能获赔多少呢?唐兰华心里没底。她四处奔走打听。
据介绍,赔偿分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丧葬费、抢救医疗费、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律师费、尸体保存费、物损费、工商查档费等多项,其中最关键的两项是死亡赔偿金和被扶养人生活费,这两项赔偿的标准有“农民”和“城镇人口”之分,两者之间赔偿数额不同,相差30多万元。
二、案例引出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一)案例一引出的问题及其原因
我们不得不追问,在该事件中交通事故救助金为何缺位?该事件中交通事故救助金按理为何四年没到位?是不该遭遇这样的事情。可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地方,如广东深圳、惠州,浙江绍兴市、永嘉县等地,其他省市都未设立救助基金。显然,这个“救命金”仍是“镜花水月”,无疑是件尴尬的事情。
据观察,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相应救助机制长期缺失、长时间不到位,是该“救命金”没能从纸面走进现实的直接原因。**典当事件,很悲壮,实在令人心酸,无疑是对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的沉重拷问,再次敲响“救命金”建设警钟。
(二)案例一引出的问题及其原因
同样一条人命,在我国赔偿却分4种不同情况,仅死亡赔偿金一项,最多的可获赔41万元,少的只有7万元,两者之间相差5.7倍。单拿死亡赔偿金来说,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1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813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按基数乘以20年,**城镇居民可获赔413360元;**农村居民可获赔184260元;**农村居民可获赔116260元;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可获赔71740元,与**城镇居民相差341620元。如此差距让我们看清了问题:即同命不同价,标准不一的问题。
(三)两案例引出深层次问题
就目前两案件虽以按照相关规定妥善解决,但对案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应如何处理却值得探讨。相应救助机制长期缺失、长时间不到位,同命不同价,标准不一的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相关部门(交管部门、司法部门、保险部门)如何协调一致的开展交通事故合议庭功能,如何简化诉前财产保全申请程序和条件,如何开展交管部门人民调解室和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如何推广救助保障基金工程,探索扶助交通事故当事人医疗救护的有效途径。
三、交管部门履行交通事故岗位职责,推广救助保障基金,扩展交通合议庭功能
我国现行法律对交通事故中民事责任承担的规定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一是《民法通则》等基本法律;二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三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四是公安部制定的部门规章、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有关部门单独或联合的通知(批复)等规范性法律文件。解决好交通事故中的问题,要与地区相适应。
(一)交管部门履行履行交通事故岗位基本职责
公安交管部门是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的主管部门,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救助基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公安交管部门实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的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由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不得从救助基金中列支。救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救助基金年终结余全额结转下一年度使用,不得挪作他用。救助基金年终不足的,由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救助基金出现大幅结余或者严重不足时,公安交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会同财政部门、保险监管机构就下一年度从交强险保费中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提出调整意见,经基金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报政府批准后实施。
2、接受、审核救助申请后,并按规定实施救助
对符合条件的受害人实施救助。公安交管部门受理申请并经调查核实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在受理申请后七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同意垫付抢救费用或者丧葬费用;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市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七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垫付的理由。
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市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在受理申请后二十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不予救助的理由。
3、救助基金的监督管理
公安交管部门应当依法保管救助基金的会计档案和收支业务的有关材料并定期将救助基金的使用情况向市基金管理委员会报告。公安交管部门应当定期向市财政部门报送救助基金业务统计报表和救助基金收支、结余情况,并抄送深圳保险监管机构。
(二)简化诉前财产保全申请程序和条件,加强办理交强险理赔,推广救助保障基金工程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两种,分别适用于不同情形。从这两种程序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简易程序不够简易,适用的具体标准、具体程序不够明确,缺乏配套规定和其他部门的有力配合,大大限制了简易程序在事故处理中的应用,没有充分发挥简易程序快速、简便的优越性,没有有效地降低轻微交通事故对交通拥堵的影响。而与此同时,对于很多的重、特大交通事故,现行的一般程序对事故的处理又显得过于草率、简单。因此,现在的事故处理程序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没有根据不同交通事故的特点和处理目标,确立相应的、针对性很强的,能有效实现交通事故处理目标的处理程序,没有将有限的警力和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1、轻微交通事故应实行快速处理程序
公安交管部门对轻微交通事故实行快速处理,以最低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对于大城市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的道路上,一起损失可能只有百元的交通事故,由于双方当事人互不相让,都坚持等交通警察来处理,结果造成大面积拥堵,这不仅严重影响道路畅通,也严重侵犯其他交通参与人的合法权益。所以,对于城市而言,对轻微交通事故必须最广泛地实行快速处理程序。现在要做的,不是争论对轻微交通事故是否应当实行快速处理程序,而应是进一步完善快速处理程序,以使这种程序在轻微交通事故处理中得到更充分的应用。
2、重特大交通事故应适用特别程序
重特大交通事故通常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而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性事件,交通参与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的规定,公安机关的事故认定只分析当事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对事故发生所起的作用。这样的事故认定,充其量只是揭示、分析了事故发生的部分原因,甚至不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处理重特大交通事故时,有关机关综合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全面查清事故真相,就可以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对于重特大交通事故必须适用特别程序。特别程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事故调查内容方面。全面调查事故原因,形成综合的分析报告和认定结果,避免认定事实的简单化和认定结果的简单化。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人、车、路等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原因分析、事故认定不仅要分析道路交通参与者的违法行为,同时必须分析道路和车辆的情况,形成综合的分析报告和认定结果。二是事故调查机关和人员方面。重特大交通事故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事故调查必须要由多方面的机关和人员参与,公安机关只是其中之一。从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我国目前政府机关的组成及职责来看,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调查,除了公安机关外,至少还要有交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城建部门参与。因为,交通部门、城建部门是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者,与事故发生原因中路的因素直接相关;质量监督部门是车辆质量管理及车辆缺陷认定的管理部门,与事故发生原因中车的因素直接相关。路和车的管理部门直接参与事故调查,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查清事故原因,另一方面可以及时掌握道路和车辆存在的缺陷与问题,从而制定出预防和改进措施。
(三)加强办理交强险理赔,推广救助保障基金工程
1、公安机关应严控交强险理赔责任范围。
相对于商业三者险20多条的免责条款,交强险的免责仅为“受害人故意行为造成损失”、“被保险人自身财产损失”、“相关仲裁及诉讼费用”和事故造成的某些间接损失,保障范围要大许多。而且,无论事故中被保险车辆有没有责任,交强险在责任限额范围内都予以赔偿;赔偿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道路交通责任风险,甚至包括了地震、洪水等一些常规的免责项目,并且不设免赔额和免赔率。
值得关注的是,交强险的保障范围还覆盖了“精神损害”和“相关后续费用”。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法院判决或调解承担的”、“必要的、合理的”后续治疗费、营养费甚至“整容费”,交强险将为其埋单,赔偿费用控制在交强险责任限额以内。具体的死亡伤残的赔偿项目包括:丧葬费、死亡补偿费、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用;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护理费、康复费、交通费、被抚养人生活费、住宿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医疗费用包括:抢救费、医疗费、诊疗费、住院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后续治疗费、整容费及营养费。
2、理赔原则:交强险先行
这也就意味着,在发生涉及第三者的交通事故时,交强险将先赔付,额度不够的,商业险再根据责任认定进行赔付。例如甲乙两车相撞,甲车无损,负主要责任,乙车车损1万元,乙车车上人员受伤住院花费2万元,对此,交强险在限额内赔付2000元财产损失,8000元医药费;剩下的8000元车损和1.2万元医药费在商业责任险的限额内按照主要责任70%的比例赔偿。如果投保了不计免赔险,上述事故保险公司总共赔偿24000元。
再如单车伤人事故。甲车撞伤行人乙,造成乙住院治疗,总核定损失5万元。由于交强险实行无责赔偿,假设甲负有责任,在理赔中,甲车主能获赔交强险8千元,其余的4万2千元可由商业责任险按责任认定的比例进行赔付弥补;倘若甲无责,那么在理赔中,甲车主也能获赔交强险1600元(交强险无责实行20%的分项给付),而商业责任险由于甲无责将不承担赔偿。
(四)试点人民调解室和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方便解决交通事故
1、人民调解必要性
公安交管部门把人民调解室“搬进”法院和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是交管部门与法院系统的创举,目的就是大力加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更好地化解交通事故矛盾、解决交通事故纠纷。
一是人民调解最大的优点就是高效、便捷、免费。举个例子,打一个普通的民事官司,一审加上二审,前后一般需要花费1年时间;以一个标的额为10万元的民事纠纷计算,大约需要花费诉讼费1100元左右。而人民调解,也许就一两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更重要的是人民调解是免费的。向前迈一步,可以进入法院诉讼;退后一步,可以化愤怒为理解握手言和。
二是人民调解最大的作用就是公安交管人民调解员是“普法”者。人民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往往注重情理和道德,缺乏法律知识,这可以说是一部分人民调解员的‘软肋’。”这就要求注重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调解组织与工作人员调解水平和工作能力。举个一个例子:村民张某与李某素有积怨,一天趁夜色张某在李某祖坟上钉入一铧尖,李某请求调解委员会进行处理。当地调解委员会认为李某的请求于法无据,只对张某进行了批评。县法院的法官得知这一情况,立刻告知人民调解员,张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确立的公序良俗原则,构成了对李某的侵权。后来,在调解员的劝解下,张某主动认错道歉,并写下检讨。
三是实现法官与调解员的良性互动
人民调解工作与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促进。这两个工作千万不能割裂,否则矛盾就可能越积越多。根据区划特点将辖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分成若干小组,每个联络员联系一个小组,负责向人民调解委员会传达最新的法律知识、审判工作发展态势。通过双向联络制度的建立,拉近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与法院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实效性。
公安交管部门不断探索完善多元化交通事故纠纷解决机制,实现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的有效衔接,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2、人民调解与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切实成为交通事故解决的有效途径。
法院本着强化法院的审判监督和指导职能、统一法律适用和裁判标准、方便群众诉讼和就地解决纠纷的原则,组成法庭合议庭,实施一审交通事故案件级别管辖的调整。级别管辖的调整,明确地方三级法院的审级功能定位,基层法院成为了受理绝大部分普通交通事故纠纷案件的初审法院。排期上不再进入随机滚动办案系统,承办人员由主管院领导从具有审判长资格的人选中选定;程序上都以普通程序立案,组成合议庭,由庭长、副庭长主审案件;注重监管,对审理的进程和结果要逐案向分管院领导汇报。
人民调解与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实施以来,基层法院原有的案多人少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带来了工作量显著增加,法官业务素质亟需提升,公正廉洁司法面临考验等诸多影响。面对这些困难,人民调解在审判实践中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有效运用速裁机制,合理调动干警工作积极性,定会取得了收案数和结案率的双突破,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人民法院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相关机制的落实与完善,是确保交通事故案件办案效率和审判质量的有效途径。
积极完善多元化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处理与司法解决互动的多元化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积极指导各基层组织规范地开展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缓解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也有利于各类纠纷彻底的解决。人民法院结合审判资源配备及辖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创建了调解指导中心、服务中心两类指导模式,构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根据辖区经济发展状况、纠纷类型的不同特点,以地域为单位,设立不同的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当事双方和解,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充分运用司法调解,尤其对多发的道路交通事故的理赔纠纷处理,联合交通管理部门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交通事故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调研结语:为了加强人民法院与公安交警部门的密切协作与配合,及时、高效地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实现此类案件的快立、快审、快结,通过人民调解与法庭合议庭合并工作,在双方拟定的工作方案中,明确了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原则,细化了组织、人员和设施配置,规定了双方的工作职责,尤其对双方工作的相互衔接与配合作了全面细致的安排。这些规定和要求,能够确保合议庭在公安交警部门的支持协助下,通过现场受理,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诉讼指导和诉前调解,依法判决,及时执行,第一时间介入事故处理,实现对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保护。道路交通事故合议庭的设立,重在发挥其诉讼调解功能,通过与公安交警部门的工作衔接配合,及时平复矛盾化解纠纷,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当事人的上访和缠诉。同时这也是一项便民利民的重要举措,为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提高了处理相关案件的效率,增强了办案效果,更有效地降低了司法成本,减少当事人讼累,真正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
- 上一篇:县城周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工作会讲话
- 下一篇:德育发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