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调研

时间:2022-09-04 10:35:00

导语:独家原创: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调研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调研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市新发展,进一步摸清市情,拓展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思路,为***市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近日,市***就当前着力解决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方面的突出问题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通过近一段时间走访调研,与***、***、***等乡镇和部分市级部门干部座谈、进村入户与群众进行个别访谈,并发放征求意见表,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的梳理汇总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市情及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认识,形成如下调研情况。

一、当前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存在的问题

据了解,在20**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村官”达2850人。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最新数据,在20**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4968人,占42.4%。其中,村党支部书记1739人,村委会主任1111人。当前农村基层腐败案件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参差不齐

1、少数农村基层干部服务意识和干事创业意识差。近年来,村(居)“两委”干部实行了选举制度。我们***市财政对村(居)干部实行了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左右工资制度;对村级集体收入较差的村委会由省拨款办公。实行这些制度后,增强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也增加了当村干部的吸引力。一些思想政治素质较差的人当选村干部之后,只为自己领取工资,没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对于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办公益事业、如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等问题考虑甚少。

2、少数村干部有“捞取一把”的意识。因为当上村(居)干部有市财政固定补助的工资,村集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人在村(居)干部选举过程中不惜用钱用物拉选票,当选后就不惜一切机会捞钱,把当村(居)干部当作是发财的好机会。有的私分公款;有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有的以权谋私,损害群众利益。如增城市荔城街道办事处主任黄士峰在负责农村征地补偿过程中受贿305万元案。

3、少数村干部存在怕得罪人的思想。目前,有少数村委会主任民主意识差,认为自己是群众选出来的,凡事自己说了算,经济开支一支笔。对此,一些党员干部不敢提意见,不敢大胆监督,有明则保身的思想,导致村(居)主要领导有恃无恐,乱花乱用,欺压百姓,横行乡里。

4、思路闭塞,缺乏对党员干部有效监督的办法。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对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也有深刻的认识。但是如何管好集体财产、防止和遏制腐败,想不出有效的办法,不能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多方面惩治和预防腐败。

(二)对加强农村基层腐败案件问题的认识不足

1、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少,村(居)干部没有多少可贪。正因为村级经济收入少,思想上不够重视,放松了财务收支管理,导致有些村有些临时收入不入帐,甚至有谁收款谁开支的现象。

2、少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村(居)干部上级给付的工资少,有机会就应该捞一点。当前,***市的村(居)“两委”干部工资由市级财政补助每人每月300元左右,固定收入在2万元左右的村,几乎无法拿出钱来再对村干部进行补助,因此,普遍村(居)干部认为工作量大,工资待遇低。少数村(居)干部碰到上级有专项资金或建设项目资金拨付,就想方设法挪用挤占,贪污贿赂。例如:东莞市清溪镇居民委员会连屋村村民小组副组长戴小华贪污征地补偿款26万余元案;清远佛祖村虾塘村民小组出纳陈国英挪用征地补偿款50万元案等。

3、认为当干部的吃多点、用多点理所当然。少数村(居)干部当选后有当官做老爷的思想,把村(居)集体收入当作是私人的财产,要吃则吃,要分则分。村与村的干部互相宴请,互相攀比,招待吃喝费用没有限额。据调查,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村,一年的招待费用就达10万多元,占村集体收入的五分之一。

4、认为村级政权管理普遍都还不够规范,有等待观望的思想。目前,村(居)一级的管理确实还有很多盲点,大部分村(居)委会都还没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办法,甚至有的上级强调要做的工作也只是马虎应付,搞形式主义。一些村(居)干部就乘机钻空,能捞则捞。

(三)农村基层的各种机制制度不健全

1、各种管理制度不健全。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从近年查处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最共同的原因之一就是财务管理混乱。有的财务审批手续不全,有的长期不做帐,有的有帐无物,有的白条入帐,有的设有“小金库”。其次是没有村民代表议事制度等,有的形成了制度也无法执行,形同虚设。

2、监督机制不完善。镇级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虽然已推行多年,但公开内容不全面、程序不规范、流于形式的问题仍很突出。有些基层干部霸道作风严重,搞“一言堂”、“家长制”,民主观念差,个人说了算,接受监督的意识差。此外,由于村干部不属于国家公务员,有的还不是党员,一些基层党委、纪委不好监督。有的村虽然设立村民理财小组,但很难监督到位。目前全市各镇均已实行“村帐镇”制,但执行起来还是不够规范,哪些费用该开支、哪些费用不该开支?中心的人也拿不出一个标准来,还是村干部说了算。

二、农村基层干部腐败案件原因分析

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的原因,也存在着环境、教育、制度、管理以及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一)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价值观念异化,理想信念动摇

1、党员老化现象严重,文化素质偏低。一方面受自身素质影响,坐不住,学不进去,对党风廉政建设知识一知半解或是知之甚少,不能深刻领会,也就谈不上自觉履行职责。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党员参政议政能力不强,只顾低头刨地,思想观念落后,不注意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研究现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能力欠佳,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缺乏感召力。

2、理想信念淡化。有些基层干部工作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带领群众致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而是把手中权力当作为个人和“小团伙”谋取私利的渠道,得意时想的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失意时想的是“升不了官就得捞钱”。例如东莞市樟木头镇计生办职工蔡瑞容挪用农村结扎户养老保险金68万元案,就是最好的例子。

3、责任意识不强。少数领导干部言行不一,经常说空话,不做实事,给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有的村干部靠乱许诺赢得群众拥护,当选后却不能履行诺言。有的干部工作责任感退化,对村民提出的热点问题、实际困难,缺乏认真细致的调查处置。有的村干部自身没有太大能力,因家族势力大而被选上,工作更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

4、廉洁意识淡薄。由于价值观念变异,少数党员干部缺乏严格自律的廉洁理念,不能把廉洁自律和勤政廉政作为一种自觉行为,工作中不能洁身自好、公私分明。在各种诱惑面前,还有少数人抱着不健康的心态,不仅缺乏必要的自律,而且千方百计为自己的不廉洁行为寻找正当理由,逃避监督。例如佛山市乐从镇镇长马健康(副处级)在审批农村土地开发项目过程中受贿222万余元案。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制度不够完善,执行落实不到位

1、制度制定存在偏差。一些制度制定时间太久,完全脱离实际,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法继续执行;有的规定太宽泛、太笼统,缺乏操作性,执行过程中无法把握。

2、制度执行力较弱。一些工作领导督促了才办,领导不督促不办;拨经费就快办,没经费就慢办、不办;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制度的执行力受制于执行者的利益和情绪。

(三)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缺乏有效管理

1、对集体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尽管已经实施了“村账镇管”等财经制度,但仍有少数管理流于记账形式。对支出的监管也是事后监管多于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一些村干部到镇农经站报账时,往往是资金已经支付,即使出了问题,已经花掉的那笔资金也很可能无法追回。

2、对集体资产的全面管理力度不够。农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制度很不健全,村组集体资产存在界限不清、处置不当等诸多问题。在调研中有群众反映,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各村对原生产队的仓库等集体资产进行拍卖,部分拍卖收入由村委会、村农经站代管后去向不明,村两委换届时清产核资工作底数不清、数字不准,广大村民心有积怨。

三、解决农村基层干部腐败对策和建议

党中央提出了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对策思路,制定了实施纲要,并适时成立了国家预防腐败工作局。这一重大举措,标志着我们党正由运动反腐、权力反腐转向制度反腐,由着力治标转向标本兼治、从源头上治腐。这一纲要对于遏制腐败的发展蔓延,直至最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发生,特归纳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思想教育,建立“不想腐败”的自律机制。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是新时期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一条重要措施。为此,应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措施来抓。在教育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注重适用性,把理想信念教育、宗旨观念教育、党纪政纪条规、法律法规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经常抓、反复抓。要通过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明确行为规范,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强化廉洁自律行为;以身边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为教材,解剖典型,深挖根源,使党员干部切实接受教训,得到警示。注意把握教育时机,在干部职务变动、逢年过节等特殊时期,或者群众对某些干部在廉政方面有反映时,进行提前廉政预防谈话,力求做到教育防范在前。

(二)规范权力制约,建立“不能腐败”的约束机制。腐败源于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制度建设是在党纪政纪条规的基础上,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发生的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环节。要重视制度建设的严密性、程序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党员干部职权行为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单位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防止由“一把手”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基层农村,是否可在村级试行纪检员制度,以扩大纪检工作的辐射范围和纪检监察的监督力度,同时加强民主管理,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和工程项目投招标管理。单位大宗物资采购必须遵循公开的原则,以防止物资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工程项目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对一定额度以上的工程项目必须进入县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以消除“暗箱操作”,防止权钱交易。确保工程建起来,干部“不倒下”。

(三)完善监督管理,建立“不易腐败”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预防和解决腐败的重要环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积极探索实施党内监督的新路子。在监督方面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真正体现出自上而下监督与自下而上以及同级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切实保障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真正发挥党内相互监督的作用。二是要坚持事前监督与事后处理相结合。一方面,必须积极适应反腐败斗争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加大对违法违纪者事后的查处力度,使腐败分子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心理上后悔莫及;另一方面,要把精力更多地转向事前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有效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三是要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努力使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多形式的党外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从机制上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

(四)加大惩处力度,建立“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通过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督促党员干部切实履行起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任务,及时掌握情况。通过推行党员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廉政谈话、个人重大事项报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及时掌握党员干部廉政情况,建立廉政档案,有针对性地督促其加强防范,纠正存在的问题。

(五)不断提升待遇,建立“不必腐败”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利益分配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规范人的行为的机制。预防腐败,必须重视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以物质利益激励为核心的激励机制,并不是要对公务人员实行高薪,以我国现在的条件,通往高薪的路还很长。而是要通过这种利益导向,用制度来解决公务员收入方面的种种问题,最终建立一种标准统一的“大工资、小奖金、高福利”的“厚薪养廉”的工资结构模式,使公务人员“不必腐败”、“不想腐败”。

总之,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个系统工程,又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动员和组织方方面面的力量,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法律的、纪律的、政策的、行政的、组织的、管理的等多种手段,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部位和环节,充分发挥教育和惩治、管理与监督的整体功能,遏制腐败发展蔓延的势头,逐步消除和减少产生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最终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