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4 06:15:00

导语:县土地流转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县近年来立足当地富硒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富硒茶为主的绿色产业,全力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对我省进一步推进陕南突破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示范借鉴意义。

一、*县域绿色生态经济基本情况

*是全国迄今已发现的两大富硒区之一,这块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天然含硒。*茶则在唐朝既曾作为贡茶供宫廷享用,到清代,*毛尖茶已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全国。

*县人均占有土地资源较少,耕地质量差,且多为旱坡地。且年年有灾,季季有害,没有无灾之年,只有轻重之分,农民增收的基础差,低子薄,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当地最大优势的绿色生态经济,其基础和广阔战场在农村,农民是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因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关键在于绿色生态经济的突破发展。只有立足于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和谐共进,走市场化和生态性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的发展方向。

2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全县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南水北调等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以富硒茶为龙头的主导产业工程、以退耕还林为主的山川秀美工程等生态富民工程。县委政府把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富硒茶产业,作为全县30万农民稳定增加收入,实现农业跨越发展的主要突破口。

二、*推进以茶叶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建设现状

探询*茶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发现,结合劳务输出推进土地流转,走集约经营强村大户发展之路,是*县以茶叶为主的绿色生态经济一步步做大做强的关键。

1、典型示范的效应,从一户一村开始逐步扩散,最终在全县形成燎原之势。

6年前,*红椿镇七里村发动村民集中百亩水田兴茶叶,曾经轰动一时。如今全村449户,就有405户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全村茶园总面积已经超过2400亩,户均种茶6亩,茶叶产业收入占到全村总收入的40%。

七里村的实践,从一个点上反映了当时*全县农业生产的状况。由于长时间大面积的劳务输出,*农村耕地投产严重不足。一些种田能手和具有资金优势、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农业经营大户,却迫切希望得到土地,以扩大经营规模。走集约经营、强村大户发展之路,以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途径,就成为必然趋势。

有七里村的“破冰之举”在前,系列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形式,在实践中应运而生。

随后,*在蒿坪镇率先推行土地“返租倒包”模式”,引进福建茶叶老板陈瑛丽在该镇建起了闽秦茶场,租赁70亩水田种茶,农户在获取地租的同时,又在茶场打工创收,带动全镇新发展茶园面积1万多亩,建中小型茶叶加工厂17个,年产毛茶210吨,产值达到1260万元。

采取租赁、入股、互换、委托等方式,2007年以来,*县高滩镇集中在白鹤、百坝两村规范化种植魔芋3000亩。和蒿坪镇紧邻的双安乡集中连片发展基地桑园300亩。该县最边远的界岭乡发挥高寒山区优势,集中规划中药材基地200亩。闽秦茶厂租赁农户土地面积,也由最初的70亩扩展到380亩。类似的大户租赁土地在100亩以上的全县现有10户。

由零散到集中,由自发到自觉,*全县以租赁、互换、转让、乡村统一操作和购买土地使用权等形式,围绕绿色主导产业流转土地总面积达2.72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

2、合理有序的流转,让外出农民不再被承包的土地牵绊,既促进了劳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又使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逐年增多,和大批农户举家外迁逐渐离乡离土离业,完全断绝了对承包地的依赖,为*实施集约经营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提供了更为成熟的客观条件。*农村土地流转日趋活跃,方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延伸,加上政府有意识引导,大面积的一村一品逐渐升级为一县一业,全县茶园总面积现在达到16万亩,20个茶叶基地乡镇中,有6个茶园面积超过1万亩,156个茶叶专业村中,有43个人均茶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有近10万农户参与到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行业。

2004年以来,*劳务输出人数连续超过8万人次,创收近5个亿;而*富硒茶则连续获得国际国内20多项质量大奖,先后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有机茶认证、ISO9000认证,获得市特色产品称号,申报了省名牌产品,被国家确定为优质名茶产区,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名茶百强县。

到今年上半年,*县仅春秋两季茶叶总产量达到2060吨,实现茶叶综合收入2.03亿元,较去年增长31.8%,在农业总产中占比将近50%,全县茶农收入净增达2100万元,首次突破5000万元,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第一业。

如今,*县以茶、桑、桔、魔芋、药材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达到20多万亩,包括富硒系列加工商品,总产值达到2.5亿元。三年来,*农民纯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三分之一的乡镇农民年收入超过2200元,全县超过50%的农户推倒土墙房,搬进了砖混房。

三、*茶叶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带来的几点启示

就一个县而言,*以富硒茶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规模和效益能在短短数年时间里获得如此迅速的扩张和提升,下面几点经验应该说不无借鉴意义。

1、培育主导产业,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

只有产业发展对路,农民才能增收,经济才能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从而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由于*地处河源地带,属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水源涵养区,既要增收致富,更要绿水青山,产业筛选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显得格外重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多赢局面自然成为首选。

2、生产要发展,调动农民积极性是关键。

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是根本,而农民是发展产业的主体,让农民唱“主角”是新农村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的关键所在。因此,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农民心里想的去办,政府因势利导找准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会事半功倍。

3、农村要搞活,必须激活土地这一生产要素。

土地作为农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要素作用,进一步解放土地资源,无疑会促成农村生产力新一轮的强劲迸发。以土地为平台,政府提供政策引导扶持,全方位做好协调服务;龙头企业根据协议按时兑付农户租金,做好整体规划;业主大户顺应市场要求,承上启下。新的生产关系由此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