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食用菌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24 04:57:00
导语:县食用菌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食用菌产业是我县的一项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是我县自然条件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县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的客观要求,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重要举措。该产业对于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县产业发展实际,我认为应在深入了解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打造“秦岭富硒菇”,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一、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
食用菌产业是个短、平、快项目,具有投入小、产出高,不与果牧争利、不与农林争时等独特优势,是我县农民增收的首选项目。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据调查,20*年全县栽培各类食用菌1200余万袋,产量2568吨,占全市食用菌产量的60%以上,其中白灵菇、杏鲍菇、姬菇等珍稀食用菌类约200万袋。当年新发展药用菌猪苓20万窝,累计达到65万窝,天麻41万窝,当年新翻猪苓10万窝,以猪苓为主的中药材产量达776吨,占年计划663吨的117%,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不断扩大。
(二)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据调查,20*年全县食用菌产量达到3000余吨,产值达到一个亿,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00元以上,以猪苓、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50元以上,两项收入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35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特别是20*年,由于2006年食用菌市场回升,产品利润丰厚,农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力利用枝桠、梢头、农作物秸秆,推行“沼菌”结合形式大力发展食用菌,全县13个乡镇,3000余农户12000余人从事食用菌生产,农户覆盖率达到30%以上,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管理机制不断规范。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作下,我县食用菌生产已建立起了以控制菌种、菌材两个阀门为主的管理机制,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控制在1000万袋以内,户均生产6000袋以内。由县药材食用菌发展办公室制定生产计划,乡(镇)、村按资源状况分配到生产农户,林业部门按户办理菌材指标,再按菌种生产单位与生产农户签定的《袋料食用菌栽培技术服务合同》,分配菌种、菌材生产计划,使其规范化生产,基本形成了产业持续发展、农民稳步增收的格局。
(五)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从制种到接菌、管护、生产、销售服务的服务体系,延长了产业链条,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
(六)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全县人民群众的参与下,食用菌产业显现出市场引领农户、农户自发生产、自主销售的格局,形成了“政府+科研,科研+基地,基地+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技术服务”的发展模式。目前,全县现已成立食用菌协会10个,为广大菇农提供了较好的生产、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西安朱雀、胡家庙两个蔬菜批发市场已建立了销售网络。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目前,我县的食用菌生产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菌种生产不规范。从母种、原种到生产种的繁殖和供应呈多、乱、杂的局面,对制作菌种的资质条件、设施设备、人员培训、资质认证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管理权分散,政出多门,极不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二是品种结构单一。全县食用菌品种主要以香菇为主,珍稀食用菌开发处于起步阶段,如双孢菇、金针菇、草菇、口蘑菇及猪苓、茯苓(药用)虽然也先后试种成功,但生产技术和效益不够成熟稳定,尚未形成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近年来,我县虽然积极扶持松夏、秦南两食用菌龙头企业,但刚起步,规模小,加工层次低,缺少名牌带动,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没有知名品牌带动。据调查,9的香菇很有知名度,但没有品牌,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9气候条件独特,产菇期长,不仅弥补了我国南方香菇市场的夏菇货源不足,而且其肉厚、质优、味美、色好、价廉、无污染等特色,也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以平均每斤20元的价格源源不断地销售到浙江庆元、山东腾洲、湖北三里岗、湖南长沙、福建古田等食用菌交易市场。经包装后出售,以每斤50元,每斤净增值30元,社会效益相当可观。
五是规范化生产有待加强。作为9食用菌的产地大县,至今还没有进行产地、产品的质量认证。受利益驱动,部分农户超量生产,造成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发展数量与生产质量之间矛盾突出,规范化生产有待加强。
六是产业布局不合理。通过调查了解,我县食用菌产业主要分布在资源薄弱区的城关、汤坪、四亩地、筒车湾等乡镇,而资源富集区的新场、江口、丰富等乡镇规模较小,丰富乡至今还是空白乡镇。
七是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大多乡镇虽都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但作用发挥不够,特别是对食用菌市场行情宣传不到位,菇农不知道该产业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盲目生产。
三、我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我县发展食用菌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
(一)省上对食用菌产业的重新定位。
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我省未来几年食用菌发展的目标:食用菌产业要以陕南三市为重点,加快发展关中,积极开发陕北。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6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30亿元;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到80万吨(鲜菇),产值达到45亿元。促使该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增加产业总量,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为我县食用菌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具有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
我县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地形复杂,地貌多样,降水变率大。这种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小气候类型,孕育出了丰富的生物种类,属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区域,有丰富的食用菌物种资源。9的食用菌种类繁多,据调查,有食用菌和药用价值大型真菌176种,除了常见的木耳、香菇、天麻、猪苓、茯苓外,还有许多是至今尚无人工栽培的珍稀野生菌,如牛肝菌、羊肚菌、大口蘑、鲍鱼菇等,确保了我县食用菌发展的多样性。
(三)具有优越的林业资源条件。
全县现有森林面积306万亩,林分畜积约2970万立方米,其中栎类资源和以阔叶为主的杂灌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因计划采伐、抚育间伐、沼菌结合,产生大量的枝桠、锯末等是发展木腐菌的理想原料,可为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稳定而充足的原料。
(四)具有大量的作物秸秆原料。
9县具有耕地5余万亩,其中年种植水稻1.6万亩,玉米3.4万亩,年可产以稻草、玉米秆为主的秸秆约5万吨,除少量用作牲畜饲料,绝大部分秸秆可作栽培草腐菇的良好原料;同时还可以利用快捷的交通优势,收购调运关中平原的秸秆来发展食用菌,使其变废为宝,走绿色经济循环发展之路,保障我县食用菌生产原料的供给。
(五)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我县处于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县境内最高海拔2965米,最低海拔540米,垂直差异大,境内兼有南北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适宜各类食用菌和药用菌的繁衍生长,只要合理安排,就可以周年生产食用菌。
(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西汉高速公路的通车,使9融入西安、汉中等大中城市的半日经济圈,快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消费市场,必将更进一步引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七)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近年来,由于南方食用菌主产区的原料、人力成本上升,全国食用菌生产大有南菇北移之势,而我县随着农村主导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退耕还林的稳步实施,外出务工人员不断返乡,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八)市场需求旺盛。
自从我国加入WTO后,食用菌以价格低、品质优、产量多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据世界著名食用菌权威张树庭教授介绍,人工食用菌:双孢蘑菇、香菇、平菇、滑菇等,国际贸易额为270-300亿美元;野生菌:松茸、牛肝菌、羊肚菌和块菌等,国际贸易额为30亿美元左右;据中国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食用菌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产值590亿元,出口创汇11.2亿美元,预计今年食用菌出口有可能达到13亿美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预计我国食用菌的消费数量将大幅增加。据资料预测,香菇世界消费量由1996年的7.73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15万吨,增长94%;中国消费量由4.2万吨增加到12万吨,增长119%,因此食用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国内外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对我县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贯彻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9县十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打造“秦岭富硒菇”的发展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促进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菌种管理,规范经营行为。
一要以落实《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为载体,加大菌种管理执法力度,整顿菌种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菌种、无证生产经营、乱引滥繁等违法行为,净化菌种市场,维护菇农的合法权益。二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对生产规模小、品种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和技术服务不到位的食用菌菌种生产单位和个人,通过市场竞争实行自然淘汰,扶优扶强,从菌种源头上提高我县食用菌的品质和质量,实现企业与农户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提高产业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保障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
(二)不断培育新品种,优化品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在稳定药用菌、猪苓、天麻生产的同时,不断扩大鸡腿菇、黑木耳、双孢菇、平菇等珍稀食用菌生产规模。要以松夏、秦南两个食用菌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大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今年松夏公司在城关镇寨沟村建立一个10亩的黑木耳生产示范基地(以秸杆屑为主、每袋可节省木屑2/3)。秦南在江口镇新庄村建立一个10亩的平菇生产示范基地、车站和仿生两个菌种厂分别引进一个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发展。
通过外引内联,积极扶持松夏、秦南两个食用菌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为栽培农户进行菌类栽培设施、原辅材料、优良菌种引进筛选与菌种生产,栽培技术服务与指导,产品回收与加工等,实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推行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进行规模化、标准化栽培,提高食用菌生产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并积极鼓励企业参与食用菌的生产、流通、加工、出口等经营活动,实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食用菌产业效益。
(四)打造“秦岭富硒菇”品牌,抢战市场高地。
要树立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全力打造“秦岭富硒菇”品牌。一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9富硒区的普查和申报认定工作;二要精心策划秦岭富硒菇的包装,提高卖点,要借用省、市各种文化节、展销会和组织推介会进行宣传促销,从而提升“秦岭富硒菇”的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三要以打造“秦岭富硒菇”品牌为载体,建立9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立足我县的区位、生态优势,以陕南为重点,向关中、陕北辐射,通过努力,力争把948万吨(鲜菇)食用菌的60%在9交易,实现产值14亿元,税收560万元,管理费200余万元;年销售香菇(干品)3000吨,实现产值2.4亿元。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后,农户每斤多卖2元钱,菇农人均增收10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200万元,可带动上万人就业,真正实现产业兴县的目标。
(五)科学规范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本着“青山常在,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全县年发展袋料食用菌规模控制在1000万袋以内,户均不超过5000袋。要大力推行栽培新技术,优化发展模式,最大限度的减少林木资源消耗。一是要强化技术培训,大力推广袋料栽培。逐步利用林木枝、丫、梢、头和农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生产,减少林木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行沼菌结合,减少林木资源消耗。据测算,建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可产沼气大约400立方,可为农户节省木柴2500公斤以上,经过三年努力,我县到2010年有沼气池7000余口,全县50%的农户使用上了沼气,则每年可节省木柴约1750万吨,可发展袋料食用菌400余万袋;三是结合退耕还林的实施,大力培植速生林资源。要按照“发展5000袋,培植1亩速生林”的原则,加大后备资源的培备,实现永续发展;四是大力发展珍稀食用菌,提高产品的经济效益。我县山大人稀,山林中有大量生长的黄丝菌、刷把菌、包谷菌等野生菌类,可逐步进行人工栽培。要不断扩大百灵菇、双孢菇和鸡腿菇等珍稀食用菌的发展规模,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优、珍、精”上做文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循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六)注重品质增效益,合理布局求特色。
我县的食用菌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在求量的同时,还要注重品质。应结合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严格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组织菇农进行规范化操作,提升食用菌生产和质量水平,积极争取全国无公害食用菌一体化认证,加快实用科技的转化和应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种菇效益。另外,根据我县海拔差异、气候特征、科技布局、区域生产,建立以平河梁为界限的三个特色食用菌生产基地:一是以广货街为代表的高山珍稀食用菌生产基地;二是以旬阳坝为代表的反季节夏菇生产基地;三是以城关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架栽黑木耳生产基地。同时,根据《9省秦岭生态资源保护条例》在县境内三个区域不得从事食用菌生产,一是生态旅游开发区、封山育林区、自然保护区和集镇周边区;二是山脊线两侧500米以内和西汉高速公路、210国道沿线两侧直观坡面区;三是在陡坡、岩石、裸露等生态环境脆弱区。
(七)发挥协会作用,搞好组织引导和信息服务工作。
要充分发挥专业协会作用,由药菌办负责组织协会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县政府公众信息网、县有线电视台、“科技110”等平台,收集市场供求信息,加强产、供、销信息的搜集、整理、宣传等工作,为农户提供信息平台。
总之,食用菌产业是我县农业生产中的一项传统产业,多年来一直是群众增收的骨干项目,在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引领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生产农户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还需政府及相关单位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为此,各乡镇应正确引导,加强服务;行业协会应发挥职能,服务产业;各相关部门应履职尽责,规范管理;县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应加强领导协调、指导、监督和管理,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服务,推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 上一篇:外墙涂料返碱现象成因论文
- 下一篇:STS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