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思考

时间:2022-07-18 08:52:00

导语: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思考

作为一级贴近基层的行政机构,县级政府起着连接城乡、承上通下的作用。县级政府是功能完备的基层行政机构,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支撑点,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自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后,全国人大十届一次会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都提及了县域经济,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作为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与主要模式

(一)总体态势

县域经济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已占据较高的份额,一些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亮点。珠三角地区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进行整合发展,县域经济已成为中心城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百强县集中的长三角地区也日益产生合作发展、整体提高的需求。

从2006年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看,全国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48.10%,县域经济总量(gdp)占全国的56.31%,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国的1/4,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投资、实际利用外资都占全国的1/3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6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4500元左右的县(市)数量比较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6.1倍。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共有85个,另外,东北地区5个,中部地区6个,西部地区4个。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强县迅速崛起,逐步改变了县域经济百强县的格局。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新的发展时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县域经济要素禀赋的特色经济;(2)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3)中心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内生积累和外在推动力;(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不断加强,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5)县成为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操作平台;(6)工业化、城镇化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方向;(7)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消除体制和机制障碍的新动力,为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经验;(8)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多元化,不断催生出新的发展模式。

(二)发展模式

由于存在资源禀赋、制度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及鲜明的区位特点,县域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义乌模式”等。从更为普遍的意义来看,新时期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归纳为四种类型:

l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城郊服务型。在城市经济的带动下,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要功能的县域经济发展类型。由于受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加之长期的城乡交往,造就了该类区域劳动力总体素质高、技术力量强、资金积累快、融资条件好、城镇密集且呈放射状分布、水陆交通条件便利等特点。这类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对中心城市经济有明显的依附性。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圈中心城市周边的各县域,已形成了我国典型的以服务中心城市为主的高层次城郊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2.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专业化基地型。利用县域内较好的农业自然资源,发展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传统农业产业,并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延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以若干适应市场需要的骨干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外联市场、内联企业为特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专业化基地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这些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上走上了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道路。如广东佛山、南海、中山等市,河南巩义、偃师、济源等都属于这种模式。

3.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外向商贸型。利用县域内便利的经济发展优势及地处沿海、沿江、沿边、沿重要交通干线的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发展以流通组织系统为主导的商贸产业。沿海县域多充分利用境外力量,通过建立三资企业和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农业方面则利用本地优势农业资源,通过发展名、优、珍、奇、特等农副产品,促进出口创汇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内陆的县域利用邻近重要交通干线、省际交界地区或边境口岸的优越条件,通过商贸产业的发展带动生产、加工、物流、餐饮等多种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以资源开发为主的资源型。利用县域内的资源禀赋,通过发展农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农业、矿业产品的输出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本县域自然资源和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一旦自然资源枯竭或域外市场萎缩,县域经济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缺少发展的机会,许多县域都把对某种优势资源的开发作为启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当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受资源的约束,县域经济要想继续获得发展,就必须创建新的发展模式。二、典型区域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为了深入研究,针对建设经济强县的有关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调查。调查方法采取“两结合、一跟踪”的工作方式,即实地调查与文献调查相结合,同时进行网络动态跟踪;调查对象选择了东部沿海的晋江、乐清、德州,华北的邢台、平山、丰宁,中部的宜都、嵩山、浏阳,西部的蓬安、宜州、神木等多个典型县域,包括广东、山东、湖北、湖南、河北、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等省份,调查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探索出不少新的发展模式。

1.宜都模式:以工业化及工业园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宜都作为县级市,过去在“城市抓工业,县级抓农业”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但就农业抓农业,不仅“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反而由于财源萎缩,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面对严峻的现实,宜都确立了“锻造工业脊梁、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战略,打破过去本地资源、本地市场、本地配套、本地消费的“小而全”和“五小工业”格局,面对开放、竞争的市场,通过引进联合使本地资源与国内外资源对接,在优化配置与组合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通过招商引资,借助外力锻造工业脊梁,用现代工业理念统筹城乡经济,宜都县域经济步人了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宜都以工业化及工业园区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功,这一模式也成为其他许多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如安岳、邢台、德州、晋江等。

2.丰宁模式:以优势特色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河北省丰宁离北京仅170公里,立足于这一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丰宁瞄准了北京大市场,建市场,抓协会,带基地,壮龙头,大力发展奶牛、蔬菜、特色经济林的龙头经济和优种羊、肉鸡、精品杂粮、西洋参、生猪等五个特色产业,并利用坝上地区气温较低的气候特点打时间差,着力发展时差蔬菜,补充七月份北京蔬菜供应市场的淡季需求。在旅游业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燕山大峡谷自然景观和漂流、滦河原生态旅游、坝上草原汽车影院、草上飞娱乐场等4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开通北京、怀柔、汤河温泉、坝上草原旅游环线,着力开发北京地区的游客市场。这些举措弥补了丰宁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得丰宁即使在抗击“非典”之年,全年各项经济指标也完成得很好。

3.广东模式:以体制改革促进县域经济发展。2004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报告,其主题是按照确保既得利益、促进收入增长、实行奖勤罚懒的原则,建立了“确定基数,超增分成,挂钩奖罚,鼓励先进”的财政激励机制,一定4年不变。重点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实施倾斜政策,对执行省市共享收入增幅超全省或这些地区平均水平的,省分成部分给予返还奖励;珠三角各市执行上划到省“四税”超全省平均增长率的部分,年终决算后给予20%的返还奖励。新机制将市县财政收入增长与享受省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既给予市县一定的压力,又保证其有充足的动力,有利于建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壮大财源的内在机制,形成市县财政经济良性循环,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东通过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做法在福建、湖北等省引起强烈反响,也开始了对实施这一模式的探索。

4.浏阳模式:以民营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浏阳的民营经济起步晚,基础较差。为了帮助民企突破发展环境差、融资难和人才缺乏的三大瓶颈,浏阳市专门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启用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人才工程三项措施,使民营经济步人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浏阳市先出台的《35条政策》规定,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符合环保要求的都允许民营资本经营;凡是允许外资经营的都向民营开放;凡是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的领域都支持民营资本进人。2004年又出台了《12条规定》,鼓励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通过开展银企座谈会、成立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等形式帮助企业融资和为民营企业担保贷款;出台人才兴企政策,鼓励机关干部走出机关创业。目前,浏阳市民营经济占gdp的比例达到60%,产值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

三、经验总结与措施建议

立足上述理论梳理及实证分析,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发展方向,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并提出相应措施建议。

1.以产业拉动为核心,抢占县域经济发展高地。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聚集,是锻造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质和量全面提升的重要手段。其具体经验主要有:(1)以规划为龙头,抓好产业合理布局。以现有重点产业群为基础,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新格局。(2)以改革为动力,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强化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与协作,协调区域内招商引资的产业导向与项目运作,协调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利益关系,整合区域内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体系。(3)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项目进园兴业,利用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整合园区资源,走专业园区的发展道路。

2.以项目开发为重点,丰富县域经济发展载体。加强项目工程建设是实施投入和带动的最佳切人点,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通过项目工程建设,使调整的思路具体化、步骤有序化、使用集约化。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建立县、部门与乡镇、企业三级抓项目的管理网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项目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广泛的业务信息联系。(2)强化项目开发责任制,把项目开发责任分解到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采用多种招商方式,强化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积极开展委托招商、招商,努力拓展新的招商渠道。(3)引导民营资本上项目。民营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要坚持外资、内资并举,坚持两条腿走路,千方百计激活民间投资。

3.以城镇化建设为方向,提升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以城镇化为载体,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劳动力,聚集生产要素,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以转移农村劳力为突破口,通过劳务输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向城镇有序转移农村人口、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措施加快城镇建设,破解“三农”难题。(2)突出产业支撑,培育支柱产业,形成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形成县城和小城镇的聚集规模效应,强化扩散效应,在开发形式上拓展空间载体,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4.以工业化为主线,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实施工业化战略,是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通过二产的壮大,优化一产,繁荣三产。(2)走出工业经济发展的误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聚产业,突出特色,加强企业协作分工,发挥工业园区集聚产业、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的功能,发展和壮大县域工业经济。(3)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依靠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整体上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一是依靠现有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二是积极发展园区工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三是要以产业化为龙头,加快推进农业工业化。

5.以环境建设为保障,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已经成为县域形象的品牌,成为决定县域发展空间的最直接因素。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经济中心,抓要素集聚,就是创造竞争的新优势。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更新观念,着眼长远,出台相关的办法和措施,尽可能在各方面为外来企业提供优惠政策。(2)以优质的服务吸引人。抓住县乡机构改革的契机,加速转变政府职能,在服务上突出抓好“规范、透明、到位、精简”四个环节。(3)以诚实的信用吸引人。深入开展诚信美德教育,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6.大力培育民营经济,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民营经济唱主角、挑大梁,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规划促大。按照重点扶持民营科技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要求,选择一批基础和成长性好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2)改制促大。积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企和集体企业改革,兼并、收购、租赁、承包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实现扩张。(3)融资促大。采取信用担保、支持上市等积极措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使其发展壮大。(4)环境促大。通过各种政策措施,优化经济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7.以区域联动为途径,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县域经济是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县乡联动,整体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将“经营城市”的理念贯穿到县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城镇品位,培育城镇产业体系。(2)抓基础,大力发展小城镇。科学合理地修订发展规划,突出搞好一批重点小城镇建设,引导分散在村庄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进入小城镇,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构筑县区、重点镇、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3)抓纽带,加快完善交通网络。着眼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需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完善县乡公路网络,构建起功能多样、四通八达,对内连接、对外开放的通道,带动城乡经济繁荣发展。

8.以招商引资促发展,着力搭建县域经济发展平台。招商引资是欠发达地区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措施和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营造“想招商、议招商、抓招商、干招商”的浓厚氛围,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出击的工作局面。其基本经验主要有:(1)强化目标责任,把主动权交给县(市)。通过签订工作目标考核责任书,制定实施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的激励政策,扩大县级外贸审批权限等措施,调动各县(市)招商的积极性。(2)营造优良环境,把主阵地摆在县(市)。把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主战场,对园区管理机构及领导干部实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和政府问责制,着力做好扩大开放的监督、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