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融北接战略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2 04:06:00

导语:南融北接战略的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南融北接战略的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经济一体化,这是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已经被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所证明,今后一个时期,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及半岛城市群经济圈的交汇带,特别是与天津市和济南市有着良好的人缘、地缘、亲缘关系,抓住“十一五”期间天津滨海新区快速崛起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的机遇,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快向南融入济南、向北对接滨海的步伐,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两地产业升级的“接替站”、现代物流的“转运站”、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站”和劳动力的“输送站”,是实现跨越发展、建设新*的战略选择。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在深入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广泛座谈、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有关市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形成该调研报告。

一、实施“南融北接”战略的优势分析

(一)特殊而紧密的区位交通关系,为“南融北接”创造血脉相连的优势。我市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6市中距离济南最近,特别是我市齐河县城距济南市区仅一河之隔,是济南周边最近的卫星城;禹城市、临邑县到济南市区也只有半小时车程,历史上,这几个县市就有“千车万担进济南”的传统。我市是山东省与天津市距离最近、陆路交通最为便捷、历史渊源最为久远的城市,自古就有“小天津”之称。这种区位特点,有利于我们成为济南和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天然腹地,也使我们在“南融北接”、接受辐射中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同时,我市又是通往京津的“咽喉”,贯通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等几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区域交通发达,境内有3条高速公路、5条国道和14条省道,是省级交通主枢纽,与济南一起构成了经济圈内交通“双核心”,交通优势为我市加快实施“南融北接”,促进两大经济圈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工业的较快发展,为承接产业转移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市工业快速崛起,整体实力跃上新台阶。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20家,工业总产值1576.7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510亿元,工业强市的格局基本形成。化工、纺织服装、建材、食品加工、造纸、机械等六大传统产业拉动能力明显增强;太阳能、中央空调、功能糖、汽车零部件四大产业集群渐趋成势;县域经济特色纷呈,宁津成为江北最大的餐桌餐椅制造基地,禹城是全国最大的功能糖生产基地,武城被命名为“中国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县”、乐陵市荣获“中国调味品产业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工业经济,为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和配套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繁荣活跃的商贸流通,加快了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心城区处在冀鲁边界,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了区域性服务业中心的地位。目前全市交易额过亿元的市场近百处,流通系统综合效益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德百集团跨入全国流通企业百强;*扒鸡集团跻身“中国肉类食品行业50强”;黄河棉花交易市场为华东惟一一家集现货交易、电子远程交易和期货交割为一体的现代化棉花交易中心;庆云商品城年交易额突破180亿元,成为全省八大现代批发市场;齐河齐齐发大市场正在打造亚洲最大的纺织品批发城。商贸优势极大地提升了我市成为区域现代物流基地的竞争力。

(四)丰富的土地、农副产品、劳动力和电力等资源能源优势为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是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全市人均耕地1.7亩,居山东省第二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倍,全国的1.3倍,还有几十万亩荒洼地和存量土地,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有利于各种产业的规划和布局,且征地成本较低。二是农产品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主产区,2006年粮食产量527.4万吨,居全省首位;棉花21.4万吨,全省第二,畜牧、蔬菜、林果发展迅猛,大牲畜存栏量和肉、蛋、奶常年产量均居全省前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国内知名的上海光明乳业、山东金锣肉制品、河南双汇集团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本地扒鸡集团、鲁西牛业、中澳禽业等龙头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三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220多万人,目前约有50万名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四是能源丰富。华能*电厂是全国第二大火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63万千瓦,电力资源充足。此外我市还贮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胜利油田的主采区之一。

(五)民营经济的崛起发展,为“南融北接”增加了活力。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上缴税金占财政收入、安置就业人员占全部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三个比重”均达到80%以上。最近在国家统计局的全国1000家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中,我市有29家,数量居山东省首位。特别是我市着力打造的服务民营企业的信用评价、融资担保、创业培训、科技扶持等五大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搭建起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初步形成了“南融北接”的体制优势。

(六)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深入推进“南融北接”创造了条件。受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双重影响,*人民勤劳质朴、诚实守信、礼仪谦让,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包容精神”。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环境兴市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努力打造审批项目最少、检查收费最少、创业成本最低的环境品牌,*已成为“服务高地、政策低地、投资宝地”,形成了近悦远来的“洼地”效应。同时,我市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区供水、供电、供暖、天然气、通讯、公交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良好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深入推进“南融北接”创造了条件。

二、实施“南融北接”战略的初步成果

市十三次党代会以后,我市加快了“南融北接”步伐。全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任副主任,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南融北接推进委员会,各县市区、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市政府还召开动员大会,对南融北接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研究制定了“南融北接”实施方案,确定了实施“南融北接”战略的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分别于4月28日和6月5日,在天津和济南成功举办了“*市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恳谈会”和“*市融入济南服务省会共同发展恳谈会”,签署了“缔结友好区市关系协议书”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下一步全面合作搭建了平台。

据初步统计,截至12月底,我市与济南、天津方面共签订项目合作项目378个,总投资295亿元,其中已开工项目229个,完成投资117.2亿元。南融方面,我市共与济南市和省直部门(以下简称济南方面)签约各类项目315个,总投资238.1亿元,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项目181个,已完成投资63.2亿元;我市有10个县市区分别与济南有关区县建立了友好关系,两市间的科技教育、农业和旅游合作恳谈会也分别举行。北接方面,共签订合作项目63个,总投资56.9亿元,其中有48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54亿元;乐陵、宁津、庆云三县市分别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了办事处;经过争取,*与天津港之间的“属地报关、口岸放行”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并签订了备忘录。

三、推进“南融北接”战略深入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建议召开一次全市“南融北接”动员大会,重点教育和引导企业破除封闭保守、盲目自满的旧思想,树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甘当配角、借力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观念,强化机遇意识,从实际出发,以相互参股、产业配套、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形式加强与滨海新区和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协作中共赢,在融合中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为“南融北接”夯实基础。依托现有基础,按照有利于产业互动、有利于沟通交流的原则,加快相关铁路、高速公路、交通干道、供电、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

1.加快建设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以打造全国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为契机,全力构筑加速融入济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通道,进一步凸显*北方物流中心的地位。公路建设方面。纵向重点建设*至商丘、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和249省道一级路(南皮-济南),力争将德商高速公路向北延伸与京开高速公路相连,济乐高速公路向北直通天津滨海新区;争取将京福高速公路拓宽改造为双向8车道;突破黄河天堑,争取在天桥区洛口和齐河北店子、马集建设三条黄河大桥或隧道,增加与济南、莱芜、泰安等市的联系通道。横向重点建设*至滨州、武城-临邑-滨州高速公路,解决*缺乏横向快速通道问题,进一步强化与滨州、聊城和淄博的横向交流。同时,加快客运线路集约化改造,尽快打通*通往北京、天津、济南等大城市的快速客运通道,实现“城际客运公交化”。在铁路建设方面,以打造区域性铁路运输枢纽城市为目标,全力配合搞好京沪高速铁路、德烟铁路、邯济铁路复线*段和站点规划建设等工作,强化我市在铁路客货运输中的枢纽地位。

2.加快建设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加强与济南等市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的主动联系,抓好各类信息网络的对接工作,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政务网的对接。探索建设综合性或专门的公共信息交换平台,推进政府各部门信息网与济南等市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对接工作,实现与济南等市以及天津滨海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数据的互通互联和社会管理信息的联网管理。加强商务网的对接。抓好农业、旅游、物流、人才、劳务等重点合作领域信息网的联网工作,争取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启动公交一卡通等一批商务信息一体化示范工程。加强通信网和广播电视网的对接。积极争取采用济南区号,将固定电话及小灵通号码升到8位,对移动电话用户实行同城计费,实现电视信号互换、电视节目共享。

3.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开发区和各县(市)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承接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产业转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按照“优势产业膨胀发展、一般产业互补发展、新兴产业错位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突出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1、农业方面。以建设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站”为目标,利用天津和济南、泰安等市在科技、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农业开发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把我市建成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一是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合作共建。积极加强与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联系,争取上级支持,在规划、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粮食、蔬菜、棉花、禽畜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协同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天津和济南等市的企业来我市兴办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积极开展与天津和济南、泰安等市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快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四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加无公害蔬菜、净菜、套菜的比例,提高在济南、天津市场的竞争力。加强与济南和天津批发市场的合作,开辟*对济南和天津蔬菜供应的“绿色通道”。面向济南和天津的超市,建设蔬菜粮食配送中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真正成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的“菜园子”和“米袋子”。

2、工业方面。以建设承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升级的“接替站”为目标,立足于太阳能等特色产业集群和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势,瞄准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名牌企业搞合作,推动相关企业加入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主导产业链条,吸引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内企业参与我市主导产业链的开发与壮大,形成紧密型的合作关系。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链条”和“六大生产基地”。“四大产业链条”。一是依托200万亩棉花资源和德棉纺织、华芳纺织、华乐纺织、波司登服装等纺织加工龙头企业,加强与天津纺织集团公司和济南元首、滨州魏桥、亚光等企业的联合与协作,着力发展棉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链;二是依托丰富的畜禽存栏量和金锣食品、双汇肉食、光明乳业、鲁西牛业、希望饲料、中澳禽业等龙头企业,加强与天津南侨油脂有限公司、天津正大饲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和济南维尔康、聊城风祥等企业加强合作,着力发展皮毛制品、肉制品、生物制药、饲料制品等畜禽加工产业链;三是依托25万公顷林木资源和宁津木器加工、光明家具、贺友板材、中茂木浆、晨鸣纸业等龙头企业,着力发展木制品、家具、密度板材、制浆、纸制品等林产品加工产业链;四是依托境内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和恒升化工、*石化、恒源石化、金能煤气化等龙头企业,加强与天津渤海化工和鲁北化工、鲁西化工、齐鲁石化等企业的联系与合作,着力发展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链。“六大生产基地”。依托太阳能、中央空调、功能糖、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集群,通过积极与天津和济南等市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大力培植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中央空调生产基地、功能糖生产基地和体育用品生产基地,培植经济圈内具有较强加工配套能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和机械冶金制造基地。

3、在服务业方面,以建设跨省际区域服务业次中心城市为目标,突出抓好商贸物流业、旅游业的联手发展,积极引进规模大、实力强、拥有知名品牌的现代服务企业入驻我市,全力打造“美食*、休闲*、购物*、物流*”品牌,提升我市服务业的规模和水平。一是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交通优势,依托棉花、煤炭、纺织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培植德百等40家骨干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全面推进我市骨干流通企业与天津和济南、淄博等市的大型现代流通企业集团的联合与协作,积极吸引他们来我市投资发展,努力打造“物流*”品牌,把*建成连接华东与华北、东北、西北的重要物资“转运站”。进一步挖掘“*扒鸡”名牌优势,规划建设集地方名吃于一体的大型“美食城”,促进餐饮业的发展。二是旅游业。促进天津和济南、泰安旅游线路的对接、延伸,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首先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旅游资源、网络、信息、市场等共享机制,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协作开发旅游产品,联手举办大型节庆活动,共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强旅游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济南、泰安等市和天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来我市投资,提升我市旅游业水平。其次结合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加大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南国风情园等旅游风景区建设,打造“田园*”旅游品牌。三是会展业。学习济南和天津等市会展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思路,积极吸引济南、天津等市的会展公司落户我市,加快我市会展业的发展。四是中介服务业。引进济南和天津的知名中介服务企业来*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推动我市中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市场中介组织的市场化和专业化进程。

(四)消除行政壁垒,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一是加强科教及社会事业的合作。争取建立与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的科技市场联系制度,加强与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天津滨海新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将我市建成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试验基地和加工车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鼓励和吸引高等院校来我市建立分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利用济南、淄博等市和天津职教资源优势,以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和农村职业教育为重点,搞好与济南市和天津滨海新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异地代培、师资交流等活动,实现我市劳动力资源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加强与济南等发达城市和天津滨海新区在文化和体育方面的合作。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及对外经贸合作。加强分类指导,宁津、乐陵、庆云三县市要重点围绕对接天津滨海新区,齐河、临邑、禹城等县市要重点围绕融入济南,大力度向外推介项目,吸引两地的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世界500强到我市投资兴业。争取率先突破齐河,研究制定特殊政策,调整土地、户籍等政策,促其成为济南充满活力的卫星城和我市融入济南的桥头堡。三是多渠道融通资金。组织多种形式的政、银、企洽谈会,主动接受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的辐射,使证券、外汇及拆借等金融市场相互衔接,引导市外资金流向*。进一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破除各类门槛,吸引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大企业参与我市企业改制。进一步做大做强担保企业,加快信用互助中心建设,加速发展典当业,建立起有效的民间担保和融资平台。四是全方位引进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在省会城市群和天津滨海新区的人才市场设立窗口,引进我市急需的专业人才。同时,鼓励我市企业在济南和天津滨海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建立周末工程师服务制度,提高我市吸引社会人才的能力。五是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充分发挥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的优势,积极开展与其它城市的劳务合作,加大我市劳动力输出数量。

(五)强化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在与滨海新区和济南市签署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积极和对方有关部门联络沟通,推动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合作事项协调推进制度、干部交流锻炼制度和部门衔接落实制度等合作机制进一步细化,重点抓好相关发展规划的衔接。与有关市区一起,共同推动环渤海经济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合作机制的逐步完善。二是加强对签约项目的督导。根据签约项目调度情况,加强对重点签约项目的督导,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加快项目进度,确保更多项目早落地、早竣工、早见效。三是加强考核。建立和逐步完善月调度、季总结、年终评比考核机制,加强调度考核,推动“南融北接”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