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农业产业化项目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01 10:56:00

导语:独家原创:农业产业化项目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独家原创:农业产业化项目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经营体制,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销售有机连接起来,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而使农业整体效益提高。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后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

第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了为农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服务的水平,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充实、完善和发展。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使农户找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联合与合作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农业经营形式,是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改革探索的新飞跃。

第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和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向深度进军的过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的农户自发调整结构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全面推进新阶段我国农业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造就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再依靠精深加工和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参与竞争,既提高了农业的总体效益,也提高了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石。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与千家万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可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引导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组成专业生产联合体和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有效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的新途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新阶段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66000多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目前,初加工农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更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品牌效应尚未形成。

第二,主导产业缺乏长远发展能力。尽管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时,都确定了一些主导产业,但多是小规模、不成批量的产业,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性的主导产业较少。有的地方由于龙头企业重复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合理,基地生产缺乏规模,资源优势发挥不够。更有部分地区由于信息滞后,或没有结合自身实际、从自身优势出发,在确立主导产业中存在趋同性,缺乏特色,缺乏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导致了主导产业不能发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组织化程度较低。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另外,农业科技教育现状、农民素质、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在国民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方面,也都与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第四,利益机制不完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普遍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因而不能做到同甘共苦,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今后,总结经验,强化措施,扬长补短,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措施与对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以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本人认为以下措施与对策:

一、立足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

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托主导产业,只有通过主导产业这一载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农业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逐步培植产品优、规模大、效益高、优势强等系列农产品,重点培植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借助其自身的关联效应,上连市场,下接生产基地与农户,才能推动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培育和推广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适应市场需求,重新培植一个新产业;二是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延伸现有的产业链条。前者需要相应的技术做依托,还要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民心理认同并大面积推广,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而后者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产业,拓宽农民增效渠道,农民易于接受也容易形成规模。因此在培育和扩大区域主导产业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商品优质、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带动农业增效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考虑资源条件,忽视当地农业的种养传统,盲目照抄、照搬别处的成功经验,既增加了投入的成本,又失去了自身的特色,最终难以实现主导产业的转化增值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二、合理布局培育特色市场

在农业产业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首先,必须打破地区界限,这个界限不仅是镇与镇之间的界限,而且是县与县之间的界限。第一,对市场体系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避免无效的重复建设。第二,要建立品牌和优质意识,无公害绿色食品不仅好销而且价格高。第三,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市场范围提升市场品位。

三、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是联接农民与市场的纽带,是农产品转化增值的源泉,是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载体,是促进科技与生产对接的推进剂。随着我国农副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和发展,必须形成一批技术水平高、覆盖面大、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必须立足市场,集中力量,对现有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高科技、外向型、有特色、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的原则,集中有限的财力,予以重点扶持。在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一是要有好的机制和带头人。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其所有制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企业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一名有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能力、有魄力的企业带头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才能扶得起;二是可以走联合之路。在各地围绕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与同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发展利用其先进的技术,知名的品牌和现有的市场,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扶持这样的企业才能扶的快。

四、在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新型的利益分配关系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但的利益分配机制。作为在农业第一线的生产者-农民来讲。没有效益是决不会发展再生产的。同样,作为加工销售企业没有利益可占,也不会发展再生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之一。目前大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属于“买断型”和“订单型”,前者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但企业与农户之间连接还比较松散;后者则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农户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货源,企业替农户承担了一定的市场风险,是各地在产业化经营中较为普遍的方法,但在这两种形式下农户还无法充分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其带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程度有限。要真正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分配机制,一是鼓励企业让利于农民,在与农户签定购销协议的同时,将一部分利润奖励返还给生产大户;二是建立各种新型的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资金、产品或土地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这既解决了企业筹集流动资金的压力,也使农民以股份的形式分享到了加工环节的利润。

五、注重科学技术应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门槛并没有降低,“绿色壁垒”使我国许多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国内许多大中城市也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农药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亮起了“红灯”。因此,只有通过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有效的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品质,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会有广阔前景。推行标准化生产,应注重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的标准化意识。同时在推行标准化生产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环境体系的标准化,在制订土壤标准、水质标准的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业要坚决取缔;二是生产体系的标准化,即在良种选育、生产、加工、包装等过程中,逐一制订生产标准,编制操作规程,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三是检测体系的标准化,即建立健全各种检测中心,购置检测设备,在基地企业设立检测点,以确保农产品各项指标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对于检测不合格产品坚决不准进入市场。

六、丰富网络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中,产品销售是最关键的环节,它既连龙头企业又连基地农户,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因此,建立完善市场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市场体系的建设中,一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为当地的主导产品,提供集中销售的场所。为农民走向市场,出售农副产品构筑桥梁;二要积极培育和壮大营销队伍,既要立足本行业和项目单位的专职营销队伍建设,又要充分发挥“经济人”队伍的辐射带动作用;三要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通过直销、代销、委托以及设立办事处等手段,建立销售网点,不断扩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四要注意实施品牌战略,应通过命名、挂牌、宣传、广告、参展等方式和手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健全服务措施,营造社会优质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是弱质产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除受生产者(农民)和经销者(企业)自身的限制外,还受到科技、工商、税务、金融等多方面的制约。有许多部门的条条框框成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绊脚石,使脆弱的产业夭折。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给发展农业产业化大开绿灯,放下架子,对发展农业产业化实行优先、优惠政策。尽力优化外部环境任何一个产业的培育和壮大,都离不开良好有序的发展环境,只有通过健全服务网络,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会有巨大的生命力。一是要做好政策服务,各镇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特别是要围绕本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在工商、税收、金融等方面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企业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二要做好信息服务。各有关部门应注意收集与本地区主导产业发展有关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市场需求信息等,及时向农民,企业宣传和。三是要做好技术服务,可以通过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方式,请他们对农民进行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与培训,从而加快科学技术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而形成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新格局。但由于目前农民的承包地承担着双重功能,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不能急于求成。在土地流转中要特别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进行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探索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途径;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不可急于求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多形式、多样化。从而,促进产业化经营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