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6-27 03:47:00
导语: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探索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渔农村党员是渔农村党组织的细胞,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渔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渔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关系到党在渔农村的执政基础,影响到党在渔农村的执政能力。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渔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渔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全镇渔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基本状况
近年来,全镇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将此作为渔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先锋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取得了较好成效。
1、借助载体,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按照省、市、县委要求,结合渔农村党员的实际,深入开展“双思”、“学教”、党的*、*主题学习、先进性教育等活动,以多种方式对广大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基本做到党员学习教育活动一年一个主题,达到了“学习理论,提高素质,树立形象”的目标,使渔农民党员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
2、加快培养,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深入扎实地开展渔农村基层党建“三培养”活动,为渔农村加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逐步转变了渔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面貌。坚持重点在渔农民党员中培养致富能手,在致富能手中培养党员,引导广大党员增强致富意识和致富技能,提高“双带”能力;引导致富能手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在政治上成长进步;引导党员致富能手关心集体,提高工作能力,服务群众,并通过异地交流、下派挂职、人才引进等方式担当渔农村“领头雁”。从2003年以来,全镇已将8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28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11名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为村干部。
3、贴近实际,创新了组织活动方式。适应渔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巩固镇党校、党员电化教育室、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点等党员教育阵地,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组织活动,活跃党的组织生活。如每半年开展一次“党日”活动,面向广大群众提供各类便民利民服务;以“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为主题,创造性地开展了“党员责任户”、“党员示范户”、“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工队”等活动,强化党员的政治责任意识;定期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奖励,挖掘和树立先进典型,激励党员争先创优。
4、完善体系,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注重从制度建设上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如制订党员发展阶段性规划,对渔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以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为主线,健全党员学习、民主评议、设岗定职、流动党员管理、党员干部培养等制度;实施了向符合条件的曾任村(乡、公社)干部的党员发放“以奖代补”金和老干部老党员定期生活补助,对生活困难党员进行定期补助;落实党员队伍建设工作责任制,并将此列入镇党委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渔农村党员队伍的突出特点
从整体上看,近几年全镇渔农村党员的政治信念、党性观念、知识技能等都得到了切实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促进了渔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当说,绝大部分渔农村党员是优秀的、合格的,他们对党及对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比较坚定,在思想上都能够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能够积极响应、宣传和落实。但是,也应当看到,当前渔农村党员队伍也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特点,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1、党员流动频繁,管理有难度。全区共有渔农民党员564名,占到党员总数的74.6%,分散于全镇4个渔农村新型社区、6个行政村,4个渔业专业经济合作社。渔农村党员的从业结构多样,特别是一些青壮年党员,在渔村的大多出海生产,仅有少数从事渔业后勤等服务性工作;在农村的大多从事个体经营、手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它各种自由职业,每天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出门在外,或者长期离家。据统计,目前全镇渔农村流动党员约占到总数的21.8%,其流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党员从事远洋运输,举家外迁,有的流动党员外出前不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处于“断线”状态,情况比较复杂。虽然,对流动党员管理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四难”问题还是比较集中存在于各党组织,即:掌握去向难、开展活动难、落实管理难、发挥作用难。
2、结构略显老化,活力有不足。与过去相比较,近年来全镇渔农村党员结构有所改善,但从绝对值看,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全区渔农民党员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390名,占总数的51.6%;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12名,占到81%。一些年龄较大的党员往往文化程度不高,社会接触面狭窄,有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难以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参政议事能力差,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渔农村加快发展的需要。
3、缺乏致富本领,“双带”作用乏力。不少党员与市场经济很不适应,想问题、做事情习惯,满足于“三餐一宿”,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安贫守穷;有的虽有致富的愿望,但缺乏新知识、新技术,苦于无门路,显得无能为力;有的面对渔农业结构调整、激烈的市场竞争,束手无策,无所适从;搞种养没技术,做生意怕蚀本,入股办企业怕砸锅,从事贩运怕上当,承包经营怕吃亏,真是市场广阔,茫然无措。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经济积累的村子,支部不是想法上项目,“买鸡下蛋”,反而,瞻前顾后,坐吃山空,更谈不上招商引资,“借鸡下蛋”。从调查的情况看,在渔农民党员中,家庭较为富裕、有一定帮带能力的党员约占渔农民党员总数的10%左右,相当一部分党员仍处于不前不后状态,甚至有的还属“扶贫”对象。有些党员因受年龄、文化、自然条件等的制约,经济生活还不如非党群众,根本谈不上“带”的问题,基本上失去了感召力,以致群众说:“党员没本事,别想他帮富;要想家中富,自己闯新路。”党员在致富中的“带头”和“带领”作用成了空谈,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
4、价值趋向多元,信念有危机。相对于城市来说,渔农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碰到更多的实际问题,有的党员因此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有个别村在实施征地拆迁等工作,一些群众对此不理解、采取不支持甚至抵制的态度,个别党员也参与其中,做群众的“尾巴”;有的凡事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自由散漫,组织不找他,他就不找组织,参加组织活动常借故请假,甚至过组织生活要求领误工补贴;有的放松对自己的纪律约束,违纪甚至犯罪。这些党员应当属于不合格,但实际上只有个别严重违法违纪党员被开除党籍出党或受到处分,而对广义上的不合格党员并未进行出党处置,存在着党员“出口”不畅的问题。
5、教育管理跟不上形势。大多数渔农村党支部以读文件、念报纸代替丰富多彩的党员教育形式。长期以往,党员对这种教育方式方法感到厌烦,缺少吸引力,导致参加学习的党员越来越少,最后无法组织起党员学习。在党员管理上,一些村党支部不认真执行党员管理制度,很少组织党员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出现了组织党员学习难,开展党的活动难,收缴党费难的“三难”问题。有个别村党支部放松甚至放弃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有的党员长期在外打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年,而党支部对此毫无办法。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在有的村支部流于形式,不合格党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导致党员队伍不纯,影响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6、政策法制观念不强,不认真学习和正确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不依法办事。不少渔农村党员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过程中,当触及自身利益时,讲条件、讲得失,拖后腿,有的长期拖欠应依法上缴的税费和集体公款,有的甚至与镇里、村里对着干,带头上访。
三、加强渔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全镇正进入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渔农业和渔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升级、快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时期。新时期的新要求给我们渔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永葆先进性的渔农村党员队伍,为渔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要解决渔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下大力气,使渔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1、把握渔农村党员学习教育规律,建立学习型党员队伍教育机制。加强党员教育,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的前提。当前,应该把党员的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着力建立学习型党员队伍教育机制。一是编撰通俗易懂的学习教材。渔农村党员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编撰教材时,一定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党员学习实际来进行,以便党员易学、易懂、易记,还要管用。最好由县委宣传部和党校牵头,联合科协、科技局、农林局、民政局、司法局、水务局、国土局等有关部门,编写符合全县渔农村实际的“自己的”教材。二是在教育形式上突出多样性。过去“一张报纸念半天”的教育形式已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极不适应,我们在教育形式上进行了大力改进。利用县、镇党校、社区学院进行系统培训,以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场所进行实践性培训,以部门联合为载体进行专业性培训,以实施党员电教入户工程为手段构筑电教网络进行全方位的普及性培训,形成了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党员教育培训格局。三是在教育方法上突出灵活性。充分考虑党员个体素质的差异,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对老年党员、妇女党员、青年党员、流动党员等分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标准,方法灵活。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变单一教育为多样性教育,变灌输教育为启发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去培训与请进来培训结合,丰富的教育内容与生动的教育形式方法相结合。做到“少宣本、多互动,少灌输、多启发,少空谈、多务实”,尽量不干扰党员的正常生产活动,体现学习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
2、严把“入口”,把提高质量的关口前移。长期以来,因渔农村少数党组织教育培养不够,自身作用弱化,再加上受社会各种不良人生价值观的冲击,导致渔农村青年要求进步的愿望淡化,因此建立一支数量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成为提高党员队伍质量的前提。要强化和完善定向培养、重点倾斜、团组织推优等方式,建立新颖的选拔机制,把那些会经营、有头脑、为人正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科技致富标兵、市场营销大户等渔农村人才网络到党的后备队伍中,为提高党员队伍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结构打下了基础。同时对入党积极分子采取“四定”措施进行培养教育,即定人帮带,确定一名老党员为帮带人,建立帮带责任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全程培养教育;定岗锻炼,把入党积极分子放到急难险重的岗位上进行锻炼;定期培训,半年组织进行一次培训;定时考察,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察。过硬的培养措施把提高质量的要求前移,为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党员队伍提供了保证。
3、坚持严格处置与教育转化相结合,疏通党员“出口”。要想提高渔农村党员队伍素质,就必须强化对党员队伍的监督管理,坚持和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切实解决渔农村党员队伍“出口”不畅的问题。依据党员民主评议和星级评定结果,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同时要加大对后进党员的转化力度。对评出的后进层党员,加大转化教育力度,建立帮带责任制,开展先进带后进的帮带活动,成立帮教小组,对后进层党员分层施教。对自身致富能力差的实行科技帮教;对法纪意识不强的采取送法上门;对组织观念淡薄的实行严格管理,对模范作用发挥不够的,实行典型引路,分层施教确保后进党员的转化效果。从而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加强渔农村流动党员管理,要在全面细致地掌握每名流动党员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因人制宜,探索新路子,创设新载体,真正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根据实践情况看,可考虑选用以下几种管理方式。一是“迁”,即迁移关系。要按照党章规定,及时为具备条件的流动党员迁移正式组织关系,以便他们就地参加组织生活。二是“建”,即建立组织。适应党员流动的特点,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利于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接受教育的原则,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党组织或教育管理站。同时,加大在非公有制企业等新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为流动党员管理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三是“联”,即联络管理。各流出地党组织确定专人和流动党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开展教育帮助。要及时向他们传达上级精神、通报支部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同时捎寄有关的资料。要切实注重保障党员权利,尤其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的问题。四是“审”,即审查证件。要切实按照规定向流动党员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要求他们在外出后及时交给流入地党组织,并接受其教育管理。流动党员返乡后,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记载的内容,听取党员关于外出期间的工作和思想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他们外出期间的表现。要按照有关程序,严格坚持标准,认真做好对流动党员的组织考察和表彰、处置工作。
5、坚持真心关爱基层。认真开展“落实三真,关爱基层”行动,积极向基层党组织提供人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持,为其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认真落实好县委、县政府关于原村(乡、公社)干部“以奖代补”的实施办法,积极援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党组织落实对党员的“必访”制度,如党员罹患重病时必访、党员思想情绪有较大波动时必访、党员家庭发生意外时必访、党员因自然灾害遭受经济损失时必访、党员对党组织决定有较大意见分歧时必访,让党员体会党组织的温暖与关爱。满腔热情地帮助广大渔农民党员解决一些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如帮助有致富潜力的党员提供培训技能、了解信息、融汇资金、开拓市场、带民致富等。可根据实际情况,为获得过一定档次荣誉称号或党龄较长、年龄较大的渔农民党员,安排定期免费体检或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
- 上一篇: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
- 下一篇: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