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权利保障思考

时间:2022-06-26 05:04:00

导语:党员权利保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员权利保障思考

党的*报告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扩大党内民主。当前,保障党员权利对于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各级组织部门急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保障党员权利与加强党内民主的关系

同志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长期以来,党为充分保障党员权利制定了一系列党内规章制度,比如,1995年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20*年9月22日又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并在进一步保障和扩大党员权利方面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党的*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机制体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这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保障、发展与规范党员民主权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从党的生命的高度,切实保障党员权利。

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发展与规范是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关于党内民主的主体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刻阐述。马克思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提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党章中确立党员的民主权利提供了理论指导。恩格斯曾从保证党员有效监督党的领导干部的角度,号召全体党员“不要再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作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列宁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俄国社会是民主地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说,党内的一切事务是由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在一律平等和毫无例外的条件下来处理的;并且,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成员、所有机构都是都是选举产生的,必须向党员报告工作,并可以撤换”。中共*部分修改、20*年11月14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员享有下列八项权利:(1)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2)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3)对党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倡议。(4)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5)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6)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它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7)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8)向党的上级组织直到至中央提出申诉或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把以上论述联系起来,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和“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具体地说,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基层党员直接面对群众,处于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筑牢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提升执政能力的骨干队伍,是增强党组织的内聚力、凝聚力、影响力、向心力、战斗力、创造力的宣传者、组织者、落实者。党组织要坚持党管党员,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支持和帮助他们做好工作,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类领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员是党内权利的受托者,其权力来源于党员或党员代表的委托。全体党员作为党内民主的主体,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是完全平等的,这种平等性主要靠党内民主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与保障。

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发展就是政党为了顺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要求,实现党内民主的生活化而赋予党员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它是社会和党内生活发展在党员民主权利这一微观层面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广大党员的共同呼声。除了发展问题之外,党员民主权利还需要一定的保障。保障和规范党员权利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地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制度、规定,以及把这些制度、规定联系起来,使之真正发挥作用的机制。无论是发展还是规范,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和维护党员的主体地位。正是由于党内民主的主体是党员,从而使得党内民主的完善与保障直接体为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发展与规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发展与规范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

(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颁布的动因。

总的看来,当前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发展与规范是党的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党员民主权利的发展与规范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开辟和创造党内民主的新途径,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现在,有些地方党内知情渠道不畅、形式单一,基层的许多真实情况不能及时反映到上面,少数人甚至个人盲目决策、随意决策的问题时有发生,这影响了党员的积极性,客观上助长了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也是造成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党员权利在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党员不是缺乏应有的权利,而是缺乏对这些权利的保障。民主必须制度化、规范化,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党内民主建设也不例外。制度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既包括基本制度,比如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又包括具体制度,比如对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程序的规定。就基本制度而言,问题集中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上。党的各级代表大会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拥有最高的权力,但由于没有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其职权实际上难以行使,这种状况与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就具体制度而言,则需要不断健全规范各种程序和规则。以党内选举为例,党章规定党员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对于党员参加选举的具体程序,譬如候选人的提名及产生方式、预备人选基本情况介绍、表决及投票方式等却缺乏严密细致的规定。党员民主权利规范方面存在的不足还表现在科学的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例如,党章赋予了党员批评权,但却没有相应的机制确保党员充分行使这一权利而不至于遭到打击报复。党章赋予了党员选举权,但却没有相应的机制确保党员的选举权不会因为机关的包揽和过于具体的干预而流于形式。

当前,党员民主权利的发展还有一个迫切要求,就是对已有的党员民主权利进一步细化,加以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在很大程度上对党员主体权利进行了分解、细化,但其中的某些条款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于20*年颁布实施。其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党内民主,健全党内生活,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保障党员正常权利的行使不受侵犯。

现行党章规定的八项权利比较全面的涵盖了党员民主权利的各个方面,但仍然有不足,主要是党员代表还缺少质询权。质询即“质疑询问”,本是民意代表监督有关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一项权利,把它引入到党内来,有利于党员了解党的领导机关及其组成人员执行公务的情况,可以加强党员对党的领导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监督。

二、基层组织在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做法与成效

1、以保障党员权利为重点,推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竹溪县水坪镇2005年被中共十堰市委组织部确定为乡镇党代会常任制试点镇以来,在竹溪县委组织部的精心指导下,镇党委按照“抓试点、求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保障党员权利为重点,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代表在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参与监督、议事、决策等方面的作用。

水坪镇的主要作法为:按照“积极、稳妥、有效”的原则,扎实抓好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1)提高素质,奠定代表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改变“代表意识淡化、不知发挥作用和如何发挥作用”问题。一是进行“常任制知识”培训。从代表中遴选出15名理论骨干,输送到县委党校进行常任制知识培训,培训后组成3个宣讲团,到各代表小组进行宣讲,并将常任制知识资料人手一册发放给代表。二是开展常规性业务知识培训。聘请县委党校教师,对全镇95名党代表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期间,还组织代表参观了前进茶场、华康公司等镇办重点企业,促使他们开阔眼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开展“三个为什么”讨论活动。试点工作启动后,在代表中开展了“今天为什么当代表?当了代表做什么?不当代表留什么?”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帮助代表破除“党代会闭幕作用终止”的观念,树立长期代表意识;破除“党代表就是参与选举”的观念,树立广泛代表意识;破除“党代表只能在党代会上发挥作用”,树立多渠道发挥作用的意识。(2)创新机制,搭建发挥代表作用的平台。试点工作建立了五项制度:一是建立了年会制度。坚持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党的代表会议,听取镇党委和镇纪委工作报告,通过有关决议,通报代表建议征询、受理情况等。二是建立了党代表双向联系制度。每个镇党委委员结合工作分工,联系1—2个代表小组,每个党代表在广泛联系所在地或选举单位的党员和群众的基础上,联系特困户、种养殖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常了解、收集、反馈党员群众对镇党委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三是建立了代表活动小组制度。按照“集中、利于活动”的原则,成立了10个党代表日常活动小组,同时采取小专题工作的办法,成立了党建、作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农”工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六个专题工作小组,各小组设立正、副组长1名,日常活动小组坚持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活动,专题工作小组每年至少组织2次活动。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讨论,向党组织提出合理化意见建议。四是建立了党代表质询评议制度。结合年度考核工作,由党代表对镇党委班子及成员从德、能、勤、纪、廉等方面进行评议,评议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评议结果进行公布。五是建立了党代表视察调研和联系帮扶活动制度。把党代表视察调研和联系帮扶活动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开展“三联系五带头”活动为载体,即镇党委委员联系代表小组,党代表联系党员,党代表带领党员联系群众,党代表带头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政策、送法律、送医药,积极开展联系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初步建立了党群联系帮扶网络。组织50余名党代表对招商引资工作、土地二轮延包、村“两委”换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进行视察,督查镇党委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收集和听取党代表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3)创设载体,拓宽发挥代表作用空间。一是对镇党委中心工作进行评议。围绕“五好”镇党委创建、“平安水坪”创建、党员“设岗创星”活动,分别组织了2次有120余人次参与的党代表评议活动,在全镇引起了很大反响,拓展了党代表参政议政的空间。二是组织党代表对“三重一大”工作进行考查。不定期组织党代表对重大决策、重大招商引资、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三重一大”进行考察,使代表真正成为党委开展各项工作的参谋员、宣传员和联络员。三是开展“征求意见月”活动。利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分析评议阶段这个环节,将10月份确定为党代表征求群众意见月,要求党代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面对面地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增强与群众感情,帮助群众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四是广泛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在抗灾自救保丰收过程中,党代表和党员共筹集爱心捐款资金2.5万元,与此同时,镇直各单位党代表组织党员开展了各种便民服务活动。(4)健全组织,理顺发挥代表作用体制。一是加强代表活动的组织领导。设立了“党代表联络办公室”,重点围绕党代会年会、党代表双向联系、征求意见、工作考察等制度、载体,采取召开会议、座谈、民主评议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开展活动,使代表及时参与到镇党委工作中来。二是制定了管理办法。为保证党代会在闭会期间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制定了《中共水坪镇委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工作职责》、《中共水坪镇委关于党代表日常活动和专题工作小组设置及开展活动的意见》,使代表作用发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轨道。三是协调各小组开展活动。在开展代表活动中,坚持日常活动小组与专题工作小组相结合,在镇党代表联系办公室统一组织,既安排各自活动内容,又兼顾统一活动内容,整体推进,保证各项活动扎实、有效、稳妥地开展,使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真正发挥作用。

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好处,主要可概括为“四个有利于”: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带动广大党员更加关心党内事务;有利于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作为本地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委决策的科学性;有利于加强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创新力。

2、完善党委全委会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党的全委会对所管的领导干部进行票决制,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党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同志强调,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长期以来,在不少地方全委会的职责履行得不充分,次数过少,作用不明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常委会代替全委会、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全委会形同虚设的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全委会的权威,影响了全委会作用的发挥,而且妨碍了党内民主,也是造成在重大问题决策上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个别主要领导人搞个人专断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适当增加全委会的次数,落实全委会的职责,发挥全委会的作用。凡属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和部署、本地区全局和战略性重大问题,都应由全委会讨论决定。

竹溪县认真落实党委全委会内部的议事和决策制度,树立和维护全委会的领导权威地位。竹溪县委全委会坚持了三项重要制度:一是坚持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制度,围绕党建及其它重大问题及时召开全委会,全委会认真听取委员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讨论后决策重大问题,增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二是坚持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制度。在全委会加强对常委会的经常性监督上做出了具体规定,除了常委会的年度总结必须提请全委会委员认真审议外,书记、副书记、每位常委的年终述职报告,也都坚持让全委会委员进行严格评议。同时,界定重大问题标准,及时召开全委会,实施有效监督。三是坚持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在召开常委民主生活会时,吸收全委会委员列席,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坦诚交换意见,为在全委会上更好地统一思想、增强团结、取得共识打下基础。

实行“四差”选任。如何把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和依法办事原则有机结合起来选准用好每一名干部?特别是空缺的重要职位人选怎样推荐提名?采取何种方式酝酿、决定?一直是干部选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所在。2005年,竹溪县全委会以市委组织部确定竹溪县为全市领导干部差额选任制试点县为契机,在继续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方法的基础上,尝试对县委办主任、县政府驻武汉办事处主任、县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任等6个群众关注度高的重要职位人选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的“四差”办法选拔。根据民主推荐结果和调查了解的情况,按空缺职位人数与初始提名人选人数不少于1:4的比例确定初步提名人选;组织部长办公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依据民主推荐情况,综合分析拟任岗位职能职责特点及干部个人德才特点,按拟任职务人数与拟考察人数不少于1:3的比例确定差额考察对象;根据考察情况,按不少于1:2的比例提供拟任人选名单,进行差额酝酿后,向县委全委会提交任免方案进行票决。在人选的提名、考察、酝酿等环节上,严格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操作,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整个操作酝酿过程公开透明,井然有序,党管干部、群众公认和依法办事原则得到贯彻落实。所选配的干部到位之后,能迅速进入角色,工作成效明显,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3、实行党务公开工作和党务公开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联席会议制度和党务公开监督员等系列制度。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思路,紧扣“依规操作、全面真实、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积极稳妥、相互促进”的原则,从探索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时限入手,建立党务公开栏,聘请党务公开监督员。同时,以党务公开为龙头,带动和贯穿政务公开,巩固和提高村(居)务、企务、校务公开。进行党务公开,基层拥护,党员满意,群众欢迎。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1)界定公开内容,增强针对性和真实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着“全面、真实、具体、合规”原则,确定了党务公开六大项主要内容即全局和中心工作、思想建设工作、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2)拓展公开形式,实现灵活性和多样性。各单位党组织对相对固定的事项,实行专栏公开;对特定的事项进行专项公开;对需要全体党员和群众尽快知晓的大政方针、重大事项等,通过媒体公开。(3)严格公开程序,确保规范严谨。在程序上,把握了审核、预公开、公开和反馈四个环节。(4)把握公开时机,达到及时透明。对常规性工作定期公开,对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对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对重大或复杂性问题,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必要时根据公开后党员群众反馈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再次公开。

在党务公开的过程中,实行了“党委统一领导,系统工委和乡镇党(场)委主抓,党委组织部牵头协调,纪委跟踪监督,党委宣传部积极配合,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采取以点带面、指导全局的措施,形成了党委——乡镇(场)党委(县直局级单位党组织)——村(居)党支部全面实行党务公开的格局。

为保证质量,建立了党务公开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联席会议制和党务公开监督员等四项制度,并狠抓督查。

试点单位的党务公开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增强了党组织的程序意识。通过公开党组织工作的有关程序,杜绝了少数人决策情况的发生,实现了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推进了党内民主政治建设。二是调动了党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党务工作者的职责、工作目标、工作成绩都公布在公开栏中,面对监督,他们感到了压力,工作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工作中求精求优,积极创新,党建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三是密切了党群关系。实行党务公开,既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也给广大党员和群众多了一条了解党内活动、参与党内事务、向党组织反映问题的渠道,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和融洽。同时,党务公开也促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他们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好转,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4、坚持依《中国共产党权利保障条例》,分层分类管理好党组织和党员。党组织既要按照党章和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权利保障条例》的要求,切实保障党员权利,也要按照党章和党内法规管理好党员。近年来,竹溪县委积极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大力推行分层分类管理制度,切实有效地保障了无职党员、生活困难等类型党员的权利。(1)科学分类分层。按党员是否任职分为任职党员和无职党员。无职党员又按经济收入、生产状况、年龄结构、地域分布等情况,分为一般务农党员、富裕党员、贫困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和年迈党员等五类。(2)合理制定目标任务。一是按年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老党员要凭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将党支部的决议向群众做好宣传,同时把群众的意见、建议与要求及时反馈给党组织,努力改善党群关系。中青年党员特别是有—定经营能力、有发展经济潜力的党员,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示范、带动、帮助周围群众发展经济,同时在执行政策、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兴办公益事业、推进基主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带好头。二是按行业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务农党员突出一个“引”字。将重点放在高效农业发展上,通过先行示范、提供信息、传授技术和帮助促销,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推动高效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从事私营企业或大户营销的党员突出—个“带”字。正确把握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多雇用些非亲属群众,特别要带头照顾那些弱势群体。在非公有制企业务工的党员突出一个“聚”字。敢于亮明身份,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维护职工的正当权益,协调解决劳资矛盾,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同时立足本职,争当业务上的行家里手,为企业发展作贡献。三是认真进行考评。每年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对党员进行认真考核,看其工作实绩和现实表现,好的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批评教育。竹溪县实行党员分类分层管理,增强了党员的先锋意识、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更切实保障了无职党员、生活困难等类型党员的民主权利。

5、建立和完善并落实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以下简称“三项制度”)。竹溪县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首先明确其内容,使党员应当知道的事情能及时知道,应当向党组织反映的情况能够及时反映,应当参与的决策能够充分发挥意见。例如情况通报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党员向党组织的思想汇报和情况反映,党内思想倾向的反映,工作落实情况的反映,党风方面的反映,党外人士和群众对党员、党组织的意见、建议与要求方面的反映,以及社情民意的反映等;重大决策征询意见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定的事项,事关本地、本单位全局性、政策性的问题,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等。同时,规定“三项制度”的时限要求,健全监督保障机制保障党员权利。

三、基层组织在党员权利保障方面的体制构想

进一步保障、发展和规范新形势下党员民主权利,从理论的角度上讲,基层组织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努力。

1、适当进行党员民主权利扩展,充分保障党员权利发挥。在党员民主权利扩展上,可以考虑确立党员代表的质询权。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与党的领导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权力赋予与受托关系类似于选民与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的权力赋予与受托关系。因此,不妨把质询权借鉴到党内来,使之成为党员代表的基本权利。现在,由于党员代表没有质询权‘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上便只能被动地“听取报告”,不能主动地要求党的领导机关、领导人员对执行公务的情况及其他相关问题作出回答,结果不利于对一些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行为的揭露,也影响了党员代表“审议报告”的实际效果。应该指出,质询权的行使必须按照严格的程序,其行使也只能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上,只有结合实行党代表常任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结合新的实际,对党章规定的各项党员权利进一步细化。以党员的监督权为例,马克思、恩格斯从建党伊始就提出了党员的监督权,党章也较早地确认了党员的监督权。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党员的监督权仅仅只是在原则上予以规定,其行使实际上处于弱化地位。因此,应对党员的监督权进一步细化。比如详细规定党员拥有定期对党的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和测评的权利,党员拥有民主推荐干部和提出撤换不称职干部的意见的权利等。其他诸如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揭发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同样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3、实行党务工作问责制。本课题研究的问责制,主要是从对党员领导干部在某个问题或事件中应负的责任,采取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以外或与其并举的责任追究制度。

问责首先应坚持权力与责任相对应的原则。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为其权力的行使及其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责制、纪律追究、法律追究,三者构成一个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问责是前提,是追究责任的一种快速反应方式,它有利于尽快平息事态,消除民怨民愤,同时,还可以为纪律追究和法律追究铺平道路、扫清障碍。但不能用问责制代替已有的法律和纪律追究制度。

问责必须坚持公开透明。从某种意义上说,问责是民主监督方式之一,民主监督最起码的前提是事情的经过必须公开透明。这是确保问责制发挥作用的关键之一。2005年,黑龙江省松花江污染事件说明了公开透明的重要。

问责规定必须坚持适用性原则。

有不少同志埋怨执纪执法部门执行和落实法规制度不力,其实落实不力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是纪律条规或法律法规本身的适用性差。西方法制国家的法规制度看起来宽松,但执行起来却很厉害,很管用,而我国的规定看起来很理想、很完善、很严厉,但执行起来却苍白无力,其主要症结在于适用性差。建立问责制必须彻底放弃理想化的主观偏好,而决不能放弃适用性原则去求完善、求严厉。

问责有范围有程序。

有的人一提到问责,总希望把党员领导干部的所有问题不分轻重大小,统统拿出来问责,这个想法不错,但其结果很可能是什么责都问不成。任何人在生活、工作中都难免会有过失,如果都拿来问责,将出现人人都被问责的局面,这是不严肃和不可取的。这么大的工作量,也是问责受理机关无法做到的。所以,对应受责的问题必须设门槛,对事关全局、比较典型、比较严重、不良影响较大的问题,才能问责。问责必须抓住根本,突出重点,尽可能缩小问责面,扩大教育面。问责是为了教育和挽救党员。

问责的程序可以分为提起、受理、调查、做出决定四大环节。

提起问责后,应该区别情况确定具体的受理机关。对党委任命的干部,应由党委或纪委受理。对党委(党组)受理的问责事项应由纪委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可要求其他相关机关或会同有关部门参加。

问责决定的做出由问责受理机关按照规定集体研究决定。

问责要保证被问责人的申辩和申诉权。问责决定做出后,被问责人在一定时间内享有申诉权。对被问责人的申辩和审诉,有关机关应当及时、认真受理,不得扣压。

问责制不能包管一切。不能用问责制代替法律法规和纪律条规中已有的责任制度。要防止用问责制来掩盖和推脱纪律和法律责任。

实施问责制还必须合理配置和划分权力、明确职责。当前我国党政之间、正副职之间的职责划分不规范,职能重叠,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明确机构的职能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否则,责任人难以确定,最终可能使问责制归之无效或不公平,导致责任虚置或责任追究不到位。因此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要切实转变党员干部的从政理念,形成新型政治文化氛围。问责制不仅意味着党员领导干部出了问题必须负责,还意味着那些政绩平庸、群众不满意的党员干部,也要责令其辞职,直至免职(罢免)。二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党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运用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评价方法,对党员领导干部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为问责制的实施提供依据。其次,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党代表大会制度,将更多的领导干部纳入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范围,为问责制提供制度根基。还应该健全舆论监督制度。当前,当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出现过失或不作为时,很少有舆论压力迫使问责主体对其提出问责。三要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实行问责制,必须建立被问责党员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等保障机制,以免其后顾之忧。对于主动引咎辞职的党员领导干部,予以适当安排,并建立跟踪机制,对进步较快、在新岗位上作出成绩的,可根据需要予以提拔使用,努力形成一种党员领导干部既能上又能下的良好局面。

4、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机制,使党员权利逐步得到保障和规范。在基本制度方面,由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中最为基础性的制度,党员的许多权利基本上是通过代表大会的民主形式得以行使和实现的,因此要把对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革新和完善作为基本制度建设的关键,以此带动其他基本制度的建设。按照党章规定,党的领导关系是代表大会领导全委会,全委会领导常委会。但是由于党的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除了在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代表平时实际上无法履行职责,这种状况同广大党员日益增长的参与要求是极不适应的。作为解决的办法,党代表实行常任制是十分必要的。实行党代表常任制从理论上研究,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带动广大党员更加关心党内事务;有利于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作为本地区党的最高领导机关的作用,加强和改善党对地方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委决策的科学性。因此,要按照*的要求,扩大在市、县、乡镇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在继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在具体制度方面,应该针对当前基本制度中原则规定多,具体落实的程序规则不健全的实际,把程序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作为具体制度建设的重点。以党内选举为例,不仅要有关于选举的原则和一般方式的制度规定,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候选人的提名、候选人的介绍办法、选票的设计、投票的方式和选票的统计等一系列的具体程序规则。

5、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和规范,要加强与《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相配套的制度、机制构建。在切实保障党员权利时,要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建设。关键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根据制度建设的内在规律,稳步推进、循序渐进。要形成落实党员民主权利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保障机制。当前,应突出抓好三个具体的党员权利保障机制:干部任用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党员与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沟通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干部任用机制,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同时,进一步落实群众对干部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促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对下负责;通过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在适当扩大纪检机关权限、加强纪检机关监督的同时,搞好党委内部成员的监督、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从而使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尊重党员权利;通过建立健全党员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沟通机制,扩充党内民主渠道,使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更好地了解基层的情况和党员的实际,党员更为方便地向上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更好地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同时,要建立健全保护少数的纠错机制、党员发表意见的保障机制、党员自由申辩和辩护的保障机制、对侵犯党员权利的惩罚机制、党员代表议事机制等,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