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6-21 03:10:00
导语:乡镇干部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建和谐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如何探索建立一套适应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农村工作新机制,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日前我们对昌邑市实行乡镇干部“包村寄宿”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感这一做法是新形势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
实行包村寄宿制度的成功实践
乡镇干部包村寄宿,即各乡镇将所辖村划分为几个工作片,以片为单位设立寄宿点,机关干部分到各片包村,自带行李炊具,自办伙食,吃住在点上,帮助村里抓发展、强班子、办实事、解难题。昌邑市建立这一制度,主要有三方面考虑:一是构建和谐农村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该市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较快,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仍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适应市场能力差,农产品加工、转化、销售难,2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568元;农民法制意识淡漠,不懂法、不学法的现象比较普遍,家族矛盾、宗派斗争在一些村不同程度地存在,不稳定的隐患相对突出;个别村封建迷信、打牌赌博有所抬头,脏乱差现象严重。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各级干部沉到底,加强调查研究,拿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二是提高基层干部执政能力的新要求。市委在大量的调查中,深刻认识到当前农村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对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心中无数,把握不准。用群众的话说,现在的干部“下乡摩托一阵烟,村委转转又一天,闲时还见人下乡,忙时什么帮不上”。出现这种现象,说到底是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群众缺乏感情的表现。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本领,非常重要和紧迫。三是转变乡镇干部领导方式的新要求。税费改革后,乡镇干部从催收催种、收费收税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工作量减轻了,由此产生的乡镇党委、政府与农民利益分配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化解。如何引导乡镇干部转换角色,实现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行政型向民主型、凭经验办事型向依法办事型的转变,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以上原因,该市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把包村寄宿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明确提出将包村寄宿点建成经济发展服务、矛盾协调处理、党建工作联络、困难援助帮扶、文明创建指导“五个中心”。这一制度实行以来,广大乡镇干部心用在基层,劲使在基层,工作做在基层,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把寄宿点办成经济发展服务中心,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发展是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农村,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包村干部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协助村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引导农民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创办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共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1万多条,帮助协调资金5200多万元,新上致富项目720多个。石埠镇西郭村年产土豆、西瓜370万公斤,是当地的瓜菜生产专业村,但销售一直是难题。包村干部徐兆国了解情况后,协同村干部多方筹资160万元,建起了一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不仅可以消化全镇的4万亩土豆和西瓜,而且每年为西郭村增加集体收入30多万元。
——把寄宿点办成矛盾协调处理中心,为构建和谐农村创造稳定环境。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包村干部始终把化解矛盾,排除不和谐因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向群众郑重承诺:有理到这里讲,有话到这里说,有矛盾纠纷到这里解决。他们人手一本《民情日记》,通过上门访谈、个别约谈、集中座谈等方式,随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向。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及时妥善地予以处理,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难事不出乡镇”。据统计,今年以来,包村干部共走访群众2.2万户,接待来访1200多人次,排查问题620多个,调处矛盾纠纷2300多起。饮马镇前赶村部分村民与相邻铁矿发生冲突,20多名村民开着三轮车围堵企业,驻村干部及时赶到现场控制局面,连夜走访重点户、重点人,靠上做工作,消除了矛盾,理顺了村与企业的关系。截止8月底,全市农村信访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未出现一起越级去省进京集体上访事件。
——把寄宿点办成党建工作联系中心,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组织保证。包村干部按照“指导不指令、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建议不拍板”的原则,指导村班子开展工作。参加所包村“”活动,每季度与村干部和党员谈心一次,指出不足,督促改正。协助抓好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村级支出必须经寄宿点负责人把关签字后方能审计入账。对班子较弱、矛盾纠纷较多的村,安排得力人员靠上,重点调度,分类施治。今年初全市确定的97个相对后进村中,目前已有52个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2个跃入先进行列,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比去年减少了36个。
——把寄宿点办成困难援助帮扶中心,为构建和谐农村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保证群众安居乐业,是构建和谐农村的基本要求。广大乡镇干部紧紧抓住利益调节这个关键环节,从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今年以来,全市驻村干部千方百计协调资金,帮助26个村新装了自来水,为42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新建幼儿园11处,修街路192条8.7万米,为困难户和贫困学生捐款捐物30多万元。东堤、古河、道口、候坡是围子镇最偏远的4个村,由于地下水含氟超标,群众用水全靠到外村去拉。今年春天,包村干部多方联系,发动党员干部捐款,筹资4万多元,安装自来水,解决了1400多人的吃水问题。
——把寄宿点办成文明创建指导中心,为构建和谐农村提供精神支撑。构建和谐农村,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驻村干部指导开展“文明村庄”、“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等活动,加强对群众的文明、诚信教育,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目前已有220个村被评为出文明村、9800多户成为十星级文明户。大力开展科技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组织收看远程教育科技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和致富本领。今年先后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2200多人次,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班130多个。加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新建、改造文化大院211个,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目前,全市共成立秧歌队、京剧和吕剧小乐团等村级文娱组织920多个。
实行包村寄宿制度的主要做法
为确保包村干部驻得下、靠得上、干得好,增强包村寄宿工作实效,该市具体抓了四个环节:
(一)配强力量。采取“兵推将、将选兵”的办法,优化组合,每个寄宿点都安排一名领导干部担任组长,并根据各工作片、村的实际情况,配备4—8名群众威信高、农村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作风扎实的干部,真正把精兵强将推到一线。各乡镇成立了领导小组,镇直各部门成立联动组织,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包村寄宿点分工负责、包村干部具体执行、乡镇站所配套联动的“四位一体”工作体系。目前,全市共设立寄宿点75个,驻村干部479名,占乡镇干部总数的70%以上。其中,正科级干部22名,副科级干部217名。
(二)明确职责。驻村干部要履行好“六为民”职责:一是宣传政策便民。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便于群众监督,保证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二是发展经济富民。帮助所包村找准发展路子,提供信息、资金、技术服务,引导农民群众科技致富;三是维护稳定安民。及时调处矛盾纠纷,理顺群众情绪,杜绝恶性突发事件;四是建强班子带民。狠抓后进村班子整顿,抓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落实,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五是真心实意助民。关心弱势群体,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六是崇尚文明引民。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用和美、诚信、友爱引导群众,创造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
(三)严格管理。建立健全了六项工作制度:一是日常管理制度。规定包村干部每周驻村时间不得少于4天,驻村期间一律吃住在点上,不得擅自离岗。二是工作展现制度。包村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随时记录走访群众、接待群众、处理问题等工作进展情况。三是廉洁自律制度。要求驻村干部做到“八个不准”,如不准到村干部或村民家中吃喝;不准收受或低价购买农民的农副产品;不准雇用或接受村里委派的炊事员等服务人员。四是考核奖惩制度。各乡镇从实际出发,将驻村干部职责任务一一量化,制定考核标准,每年考核两次,年终兑现奖惩,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使用和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五是评议制度。改变过去由“干部考核干部”的办法,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考评标尺,定期组织农村干部群众对驻村干部逐人进行评议。六是督查制度。市乡两级分别成立督查组,采取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不定期进行督查,并通报检查情况。
(四)真情关怀。对驻村干部既严格管理,又体贴关怀。一是生活上关心。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生活补贴,配备了床铺、蚊帐、炉灶、电视等生活用品,市里为寄宿点配备了冰箱。二是工作上支持。鼓励乡镇干部放开手脚干,对有胆识、有才华,但由于某种原因受打击报复的干部,态度鲜明地给予保护。对工作中出了毛病、走了弯路的干部,及时帮助他们总结教训,区别情况妥善解决。三是政治上激励。对有2年以上包村寄宿经历、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实行包村寄宿制度的几点启示:
实行“包村寄宿”制度,为推动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开辟了新途径,也给我们开展农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创新农村工作机制。面对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过去长期使用的干部下基层蹲点、派工作组驻村帮助工作等办法,越来越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实行包村寄宿制度,虽然从总体上仍属于干部下基层抓工作的范畴,但又有着明显特色:它不是以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为目的,而是运用综合性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影响农村和谐发展的全面问题;它不是为完成突击性、短期性工作任务而采取的一时之策,而是以一个较长的工作周期来推动农村和谐发展。这两点不同,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新的工作机制,是基于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的有益探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启示之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农民最注重实际,讲究实在。农村工作决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实际需要,想当然地干那些群众不高兴、不赞成的事情。实行包村寄宿制度,乡镇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为“编外村民”,体察到了群众的疾苦,能够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各项工作与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对接共振,使他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因而赢得了群众的认同、理解、支持和拥护,使这项工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上一篇:职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会议讲话
- 下一篇:农村党员长效机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