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与思考
时间:2022-06-20 08:25:00
导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近年来,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推动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积极发展,由此带来的劳务输出收入也成为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大发展势头,但经过一番调查,发现问题还是较明显。对此,本人进行了一些思考。
1、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大素质低。以该县*乡为例,全乡总人口1819户8827人,其中农业人口为8190余人,有农村劳动力3425人。20*年,通过内转外输等形式,实现长期(指1年以上)、短期(只半年以内)及季节性富余劳动力转移2116人(次),且都未经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多属体力性劳务输出,占该乡农村总劳力的61.7%。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为1763人,占总劳力的51.5%。而这部分留守人员中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外,还有约1000人亟待就业转移。
2、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总体存在盲目性。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民外出就业,采取的主渠道仍是亲帮亲、邻帮邻,投亲靠友,或盲目外出择业的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带来的诸如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滞留于城市,为度日萌生了一些邪念,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就尼勒克县农民工进城务工调查情况看,自行寻找和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占67.2%,而通过政府职业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组织的才占22.5%,还有10.3%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就业的。
3、农民工进城务工存在行业歧视。首先,农民工往往被排斥在那些经济待遇较好,体力强度较小、危险程度较低的行业或工种之外,用人单位动则以农民工素质低、流动性大为理由,拒绝招收农民工;其次,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差甚远。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农民工从事过建筑业、餐饮业等劳动强度大的产业,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工资在800元左右,还有月收入400元的。另外,有58.3%的人遭遇过拖欠工资的问题,22.5%的人被无故克扣过工资。
4、农民工维权意识差的问题。由于多数农民工不懂法,当自己在就业过程中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显得茫然或无奈,多数不求助法律、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或者延续在农村的一些做法,要么寻求一些社会关系解决,要么采取违法的过激手段,不懂得用法律进行保护。调查结果显示,有约77%的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得不到合法保护,一旦遇到侵权行为,只有20.5%的人向政府部门、媒体反映,获得过法律帮助,而选择忍气吞声或其它方式解决的则占51.2%。
二、对策思考
纵观调查获得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对策大致可以归纳总结为两类:一是如何从政府的行为入手,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的管理问题;另外就是如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择业就业的需要问题。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用力。
1、从建立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市场的相关制度着力。国家须出台一些用工管理的法律、法规,为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提供制度保障。当前,特别要从约束用工方入手,出台一些诸如《企业单位用工招录行为规范》、《企事业单位用工责任追究制》、《农民工权利保障法》、《农民工就业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既能对用工单位进行责任追究,又能从法律、法规、制度上为农民工寻求自我保护的依据,从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市场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大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投入力度。要使农民工能得到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劳动力技能培训,从而获得就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办好各级党政部门的农牧民职业技术学校,形成政府投资办学,农牧民受益,企事业单位用工付费的良性用工培训机制。各级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农牧民技能培训资金,通过采取政府有组织的农牧民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与就业技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因考虑培训费用高、培训误工、培训无用等错误思想,进而导致技能低下、素质不高、就业岗位难找、就业工种单一的恶性循环问题,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就业的外部环境。
3、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农牧民出外就业,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最终都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提高家庭生活水平这一目的。因此,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作为各级负责劳动力转移的管理部门,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采取一些诸如培训与非培训、有组织与个人行为、签订劳动合同与非签订合同的在同等条件下个人收入、事故处理、维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悬殊差异,进行对比教育宣传,让农民工从被动接受教育转为主动参加培训,从而尽快改变当前农民工因自身素质欠缺导致就业难的现实,消除社会稳定与发展隐患。(
- 上一篇:通信电源现状发展论文
- 下一篇:纺织机械设备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