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求是思考

时间:2022-06-17 09:19:00

导语:科学发展观的求是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的求是思考

发展乃当今世界最大主题,更是关系我们国家和社会前途命运的现实选择。只有发展,才有能力解决一切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发展,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发展,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话语权、发言权。那么,究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在提倡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认识发展、研究发展,也需要对发展来一番实事求是地探究。站在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笔者以为,发展求是当求“三是”。

——求“科学发展”之是。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笫一要义,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指出:“一定物质财富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但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必须讲究科学性。辩正唯物主义认识论表明,只有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才能认识和把握发展之是,最大限度提高发展的科学含金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核心是好字优先,好中求快。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看似简单的顺序之变,却彰显了发展之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这个“快”是经济质量好、人民得实惠、资源消耗少、环境得保护的“快”。而不好之快,则是资源的低效配置和极大浪费。虽然一时GDP得到快速增长,但付出的代价沉重,是得不偿失、难以为继的“负快”,是民族之痛、国家之祸。上世纪5O年代以来,我国先后提出“多快好省”、“又快又好”。在“先快后好”、“快好并提”的情况下,实际上重快轻好、以快挤好,导致单位GDP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90%,产生的污染是人家的几十倍。虽然一时累积了金山银山,但却毁掉了绿水青山,砸了子孙“饭碗”。正如《联合国环境方案》所警示:“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教训惨痛,岂可不鉴?

好与快有着内在的统一。好为快之帅,快为好之资。质量好的增长,能为快赢得雄厚的资源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快”才能真正快得起来;适度合理的快,有利于提高经济总量,为好构建坚实的平台。否则,欲速则不达。无好之快,是急躁冒进,是短期行为,最终因后劲不足而快不起来。无快之“好”,是资源的闲置浪费,是发展机遇的丧失。坚持又好又快,要努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求“以人为本”之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求以人为本之是,一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共产党宣言》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切实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实现人民利益上。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孔子视“裕民”为仁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苟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无有穷其下而无危者也。”《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显著改善,但问题依然突出。全国有农村贫困人口达2100万,低收入人口3550万,五保供养对象570万,城镇低保对象2200万,每年需救助的受灾群众近亿人次。贫困山区“通讯靠吼、交通靠走、运输靠篓、治安靠狗”的状况依然存在。必须加快科学发展,奠定改善民生的雄厚物质基础。

二是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群众,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伟大事业中来。要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在人本核心价值已从吃饱穿暖初级层面提升到增进民生福祉高级层面的当代,经济增长并非评判一国民生改善的唯一标准,还需大力发展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求“两型社会”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旨在开创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模式,构建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意味着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和人文理念的一场深刻的创新。因此,求“两型社会”之是,一是创新生态环境理念。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摒弃片面追求GDP增长、不计资源环境降级成本的短视观念,严格项目准入,做到“四个坚决不批”:凡不符合环保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超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严重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不批;不具备治污能力、没有排污容量的项目坚决不批;老污染治理未达标又上新项目的坚决不批。要强化节能减排考核。把节能减排作为铁任务、铁指标纳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乌纱帽”、“官位子”、“钱包子”紧密挂钩,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和问责制,充分发挥考核的“镜子、尺子、鞭子”作用,加大考核兑现力度。对完不成目标的部门和单位,其主要责任人要给予经济、行政等相关处罚;对完不成目标的高耗能和重点耗能企业,要实行市场剔除制,坚决对其实行“关、停、并、转”;对高耗能行业严格实行市场准入制,严把企业入口关。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是最根本、最有效、最持久的促进因素,决定着一个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发展走向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