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06-17 08:57:00
导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的新境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教育事业深化改革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为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机遇。我市教育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那么如何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重要的理论武器努力推动我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呢?下面,结合本人学习、探索、思考的情况谈几点粗浅看法,与大家共同交流经验,提高认识。
一、*市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共112所,其中幼儿园17所、小学64所、初级中学24所,高中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4所。全市20*—2009学年度在校学生为69485人,在职教职工4984人。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推进农村教育城镇化、城镇教育优质化、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有了新突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与效益不断提高;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形成,政府财政性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推进迅速;依法治教、执政为民的意识显著提高,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教育管理新机制,较好地促进了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20*年,我市作为全省6个接受国家“两基”验收的县市之一,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并受到了国家督导团的高度评价。但是我市教育发展目前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
1、经费投入不均衡。
近年来,我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虽然实现了《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三个增长”,但是投入非常不均衡。一是城乡学校建设费用投入不均衡。全市有义务教育学校88所,城区有11所,乡镇有77所。虽然历年城乡学校建设经费投入不容易统计,但是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明显落后城区,就是多年经费投入远远低于城区所致。当然,近年来已有明显好转,达到均衡水平,投入还急需向农村倾斜。二是教师工资费用占教育总投入的绝大部分。如20*—20*年财政预算内教育总支出分别为8206万元、8728万元、10235万元,其中工资支出分别为72*万元、7511万元、9251万元,分别占教育总支出的87.8%、86.1%、90.19%,公用经费、教师培训经费等学校发展费用占的比例较小,只有百分之十几。有限的公用经费仅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教师培训、教研活动、教育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2、技术装备不均衡。
一是图书严重老化。全市中小学图书生均册数虽然基本达到标准,但陈旧老化现象特别严重,96年“两基”达标后,基本没有添置新图书,多数学校图书室很少开放;二是设施器材达标率偏底。全市小学实验室装备达标率仅为56.9%,劳技设施配齐率为49.2%,文体卫器材达标率为58.5%,初中实验室的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添置不足;三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率较低。全市中小学共有1*8个教学班,配有多媒体设备的教室仅有117个,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区。计算机台数不足,老化现象严重。全市小学现有计算机830台,机生比1:27.2。初中982台,机生比为1:23.5。按小学1:20,初中1:15的基本标准配备,小学相差296台,初中相差555台。
3、师资力量不均衡。
一是数量上超编。20*年“普九”迎国检时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按省定编制标准,应配教职工2530人,现有3228人,超编698人。近两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大幅减少,教师减少幅度较小,所以现在超编更加严重。二是年龄上老化。义务教育阶段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新进教师,乡镇小学青年教师在初中渡峰阶段已拔高使用,导致乡镇上“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市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6岁,不少教学点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0岁以上。城区稍好一点,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2岁。三是学科结构上不合理。教师总体数量超编,但是物理、英语、信息技术、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紧缺。实施新课程后,采取培训转行的办法稍微缓解了部分学科缺口很大的矛盾,但是数量上超编和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定并指出,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加快教育均衡发展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一)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由此可见,加快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丹江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二)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丹江教育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坚持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促进城乡间、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提高国民总体素质的必由之路。对我市而言,目前偏僻乡镇、公路沿线乡镇和城区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均衡性,只有通过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三)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市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矛盾本身就比较突出,加之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生为了追求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大量向城市迁移,一方面导致城区学校教室、操场等教育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又使乡镇学校校舍、校园等教育资源闲置。市区学校教室不足,造成班额严重超标甚至把功能室挤占为教室。学校场地按国家规定的“初中生人均校园占地23平方米,小学生人均校园占地18平方米”的标准,有的学校还未达到一半。由此导致城区家长因教育资源紧张而不满意,农村家长因教育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而有意见。当前,全市人民正在为建设和谐*而努力奋斗。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实现公平,社会要公平首先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发展均衡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快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扶持和改造薄弱学校,使每个公民、每位学生享受同等教育,尽快缩小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和教育实际供给能力之间的差距,大力促进和谐*的建设。
三、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长期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更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统筹兼顾的方法对于推动我市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和重大作用。
(一)统筹学校规划,调整学校布局。
当前,我市农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学生生源发生很大变化。针对此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撤并、搬迁、新建学校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学校布局的合理性。结合我市山区和中线工程移民搬迁实际,全市计划用三年时间撤并学校(教学点)41所,新建移民初级中学、移民小学各1所,使现有96所义务教育学校减少到57所。其中初级中学10所,一贯制学校8所,普通小学3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办学规模基本实现小学不少于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不少于150人。初中不少于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不少于500人。另一方面要大力建设改造薄弱学校,彻底改变农村学校软件不过硬的状况。计划实施义务教育学校“亿元”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1年底,基本实现学校设置规模化、校园布局规范化、校舍建设标准化、教学设施齐全化、教育装备现代化、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六化”目标,使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达到均衡要求,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住宿舒适公寓型、膳食科学营养型、学校关爱家庭型的“三型”要求,使城乡学生的学习条件和生活质量达到基本均衡。
(二)统筹教师队伍,科学调配师资。
教师队伍数量上超编和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矛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建立能进能出的教师队伍人事管理制度,导致教师流动不畅,超的出不去,缺的进不来,沉淀至今,矛盾凸现。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用三年时间着力解决教师超编老化、梯队断层、结构失衡等问题,基本实现教师队伍编制充足、结构合理、配置均衡的总体目标。
一是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机制。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每年通过择优引进一批、提前退养一批、转岗分流一批、培训提高一批等方式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编制性矛盾。努力缩小校际之间教师队伍在年龄、学历、学科结构和素质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目前中小学现状按需设岗,增加保育、安保、卫生编制,合理配置城乡学校人员。建立和完善农村教师的补充机制,重点解决当前我市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专任教师严重缺编的问题。根据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科教师短缺状况,每年有计划地从免费师范生和特岗生中择优录用一定数量人员充实我市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师配置上的相对均衡。另外,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将一部分富余人员以及不适合教学但是可胜任其它工作的教师推向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空出教师编制,以补充年青优秀教师。
二是进一步完善教师的交流机制。推行新任教师农村服务期制,城市中小学新补充的教师,必须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5年以上的经历。继续开展城镇教师下乡支教工作。根据湖北省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师工作计划精神,每年从城区学校选派30—50名优秀年轻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同时采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乡干部上挂下派、城乡教师相互交流等措施促进城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三)统筹经费投入,注重倾斜农村。
加快教育均衡发展,预算经费投入需要20000万元。统筹经费,保障投入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第一,要依法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深化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实行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依据有关政策,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要达到35%,要不断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确保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不低于中央规定的定额标准,生均公用经费每年小学生、初中生超过当年全市平均水平的10%。加大义务教育教研经费投入,对科研经费实行项目化管理,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完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教师政策性补贴,逐步建立统一的教师津补贴标准,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差距;第二,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要将新增教育经费的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并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加大国家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第三,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要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积极向上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移民安置资金、国家长效机制建设专项资金、国家中西部初中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库区淹没学校补偿资金、省“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等,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落实到位。
(四)统筹资源分配,合理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流动,共享,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全力推动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在物质资源方面,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三年规划资金约11000万元,其中2009年计划完成习家店镇初级中学、六里坪镇小学等15所学校标准化建设。2010年计划完成大沟小学、丁家营镇小学等15所学校标准化建设。2011年计划完成大坝中学、习家店镇左绞小学等19所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全市中小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卫生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实验室全部达到省级一类标准。校校有满足体、音、美教学需要的器材。高标准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满足师生需求,校园文化各具特色,城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均衡。
在信息资源方面,要重点推进中小学远程教育和教育网络化工程,促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三年规划资金约6200万元,其中:2009年主要完成以下工程:城区4所初中及实验小学等学校“班班通”工程;全市9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理科实验室建设和39所小学科学实验室建设;红旗中学等9所初中、三官殿办事处九年一费制学校及实验小学等城区10所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工程。2010年主要完成以下工程:丁家营镇等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浪河镇小学等9所乡镇中心小学“班班通”工程;全市中小学体、音、美、劳、卫仪器配置及其它设施建设工程;丁家营镇等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浪河等9所中心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工程。2011年主要完成以下工程:六里坪镇岗河小学等20所村级小学“班班通”工程;红旗中学等9所初中、石鼓镇等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徐家沟等39所小学图书馆(室)标准化建设工程;六里坪镇岗河小学等20所村级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是教育指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性、主导性、方针性、评价性的指导作用解决好我市教育的非科学发展问题,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计划,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繁荣、生态、和谐、文明”的*做出新贡献。
-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思考
- 下一篇:肉鸡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