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7 08:34:00

导语: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研报告

中药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瑰宝”,随着国际社会对天然中草药需求的日益扩大和我国医药市场的深度开发,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之一。*市是“武当天然药库”的所在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与利用前景十分广阔。近日,我们组织对*市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市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

*市位于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的结合部,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高山丘陵兼有,立体气候明显,是中药材的理想生长之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的特点。据1986年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我市境内有中药材品种资源820个,隶属于226个科,野生中药材蕴藏量达860万公斤。境内武当山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盛产名贵中药天麻、灵芝、金钗、何首乌,堪称“武当四宝”。所产柴胡、苍术、射干、杜仲、厚朴、山茱萸、天麻、金钗、全虫、蜈蚣等10个品种,属多年来享誉国内外的名贵中药材。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列药物的70%的标本,采集于武当山地区。*市是全省中药材生产优势区域之一。

加快开发和利用本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造福人类,是我市历届党委、政府孜孜以求的工作着力点。20*年,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将中药材产业列为我市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之一,成立工作专班,大力推进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在*市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中,市政府把医药化工产业当作我市“四大一新”支柱产业来抓,提出将医药产业发展成为我市出口创汇和助民增收的关键性产业,把我市建成医药产业强市。几年来,全市上下抢抓机遇,齐心协力,着力推进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取得丰硕成果。

在中药材资源开发上,我市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一是20*年从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市场安徽亳州招商引资,来丹开展中药材订单种植业务,初步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生产格局,带动我市均县镇、盐池河、习家店、蒿坪、白杨坪等地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两万余亩;二是积极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成功争取到省科技厅将我市列为全省地道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县市,争取到省农业厅将我市纳入全省中药材板块基地建设县市;三是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走“公司+协会+农户+基地”的路子,积极组建中药材产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四是大力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成立中药材技术服务中心,深入有关乡镇、村组指导农民种植中药材,选择以退耕不还林地套种为主,不与粮食争地,采取高矮搭配,长短(期)结合,立体种植,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几年来,全市已发展中药材种植户1.2万户,累计种植中药材6.5万余亩,其中木本药材1.8万亩,草本药材4.2万亩,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在中药材资源利用上,全市医药化工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现有规模以上医药生产营销企业18家,总资产2.5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直接从业人员1700多人,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88亿元,利税2000万元,近几年医药工业生产企业产值以平均每年11.9%的速度逐年增加。丹澳医药化工公司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开泰激素公司为地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武当药业公司和武当中药科技公司均在相当实力,是我市建成医药产业强市的中坚力量。

二、*市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不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医药化工企业发展,我市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不断加深,水平不断提高,对全市经济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目前我市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对中药材产业开发认识不够,中药材种植规模不大,没有实现产业化发展。我市具有中药材生产的悠久历史,约有二十多种中药材属人工种植,但多为农户自发分散种植,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统一的生产管理规范,规模小,产量低,无品牌,质量无保证,组织货源成本高,亟待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二是生产盲目性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我市药材种植、采收大部分靠农户,个体生产无法成为生产的主渠道,导致受价格波动影响太大,市场销售好时就大力发展,造成生产过剩,破坏生态环境,销售差时就无人问律,药贱伤农,规模萎缩,地方优势产业无法发挥出优势。比如20*年,干天麻每斤卖到80元,干枣皮每斤达到100元,到2005年干天麻的价格是每斤20元左右,干枣皮每斤8元左右,20*年又涨到干天麻60元,干枣皮20元。市场波动几起几伏,导致农民对药材市场如雾里看花摸不透,对种植中药材信心不足,决心不大。

三是医药化工龙头企业发展与地方中药材生产缺乏利益联结,带动地方药材生产力度不大。我市有一批较具实力和优势的医药化工企业,又有独具特色的中药材品牌资源,但一直以来医药企业与本地药材之间没有形成一体化生产、收购、加工链条。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近年来成立的中药材产销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造成本地大宗药材产品难以找到各大药厂大批量收购,无法形成固定的销售源,无法形成龙头企业拉动基地发展的态势。

四是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上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在工作机构、人员配备、资金支持、科技支撑等方面亟待加强。

三、我市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1、科学规划,确立思路。根据我市中药材品种的特点,首先研究发展什么、靠谁发展、怎样发展?把适应我市发展的中药材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作为科研重点课题,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专家合作开展资源调查研究,进行市场信息预测、分析,找出既是我市最有特色的中药材品种,又能被国家、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可和支持的“绿色”、“道地”品种,用科学性、前瞻性和市场性,确立我市今后发展的主导品种和发展方向。

2、规范管理,创立品牌。按照区域性、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中药材生产的原则,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兼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提高基地建设的整体水平。在规划中,既注重当前增收,更重视长远项目,重点规划1-2个主导产品,加大科技力度,确保“绿色”安全生产,尽快打造、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优势来。

3、加强科研院所与市属企业及农户技术合作。要积极引进科研成果和新品种,新技术,去改造本地中药材品种,开发中药材特色产业,研究中药材规范化(GAP)种植技术标准。引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鼓励市属药材化工企业与农户进行试验、示范和发展,实行定单生产,形成中药材“有基地、有示范、有标准、有品牌、有市场、有经营主体、有龙头企业带动”。

4、抓示范,以点促面。培育主导产业,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化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也不是一下子就去上规模、出成绩的事情,需要有长期发展的思想,首先要抓好试验示范,建设好中药材种植科技试验示范园或基地,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和带头人,起好“带头和示范”作用。通过带头、示范,以点促面,加速发展中药材种植队伍,促进全市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

5、探索模式,创新机制,用良好的机制带动产业的发展。要支持、鼓励和引导当地能人、科技人员积极创办、领办各种适应市场经济的中药材种植的技术经济组织,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中药材科技、市场、信息网络等,引导广大农户科学种药,去网上找市场、找信息、找技术。采取灵活的机制,多为老百姓引进、介绍老板、科技人员和业主,用“农民选择老板,老板选择农民,自愿结合,共同发展”的办法,在科技与老百姓之间架起一座金桥,通过业主与农民的利益连动,传播、普及先进科学技术的火种。搞好中介服务,发展订单农业,努力实现中药材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和产业化。

6、加强技术培训,形成规范化(GAP)种植中药材的习惯。加强中药材新技术、新品种和规范化(GAP)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安排一定的科技经费选拔有文化、有市场意识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送出去培训,培养一批科学种植中药材的新型农民、科技人才,鼓励他们回家乡带头发展中药材种植,达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达到由专业户发展成专业组,由专业组发展成专业村,由专业村发展成产业化,使每户至少有一名种植中药材的“明白人”,保证种植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使种植中药材收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增加中药材特色产业的投入。市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中药材产业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区位优势,集中把省中药材板块基地项目资金、市级财政资金、以工代赈、山地开发、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管护资金等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实施重点倾斜,促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同时,鼓励公司、业主、团体开发山场发展中药材,积极争取引导民资、引进外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增加中药材特色产业的投入。通过“农民自筹一点,引进业主投入一点,土地、山林流转入股折合一点”等机制,切实解决好中药材生产资金投入问题。

8、加强领导,努力开展项目立项争取工作,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市委、政府应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领导工作,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和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启动的机遇,组织人力进行中药材项目研究与包装,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省及国家有关部(委),争取中药材项目立项,借国家发展现代化中药产业的东风,大力发展我市中药材产业,使之真正成为富民强市独占一方的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