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社区基层党建思考
时间:2022-06-17 06:58:00
导语:街道社区基层党建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街道、社区是党在城市工作的基础。近年来,我市在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建设,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成为当前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新形势下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作出了部署和要求。为了落实好《意见》精神,我们先后采取书面调研、召开座谈会、深入街道社区、居委会走访等形式,对全市街道(镇)、社区党建工作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总结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梳理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街道办事处15个,镇5个,社区居委会104个。15个街道办事处均设立了街道党工委,104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建立了党支部。全市街道(镇)社区共有党员2296名,其中离退休党员944名,占41.1%,下岗失业党员523名,占22.8%;45岁以上党员1569名,占68.3%。共有社区干部365名,其中专职党支部书记、主任各75名,副主任186名,书记、主任兼职29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75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20.5%,35岁以下154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42.2%,社区干部平均年龄37.5岁。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党对社区工作的领导,逐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
为了突出党对街道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从20*年开始,在海勃湾区几个街道办事处率先试行党工委领导体制,把街道党委改为街道党工委,设立分管社区工作的专职党工委副书记,并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意见,确立了街道党工委在城市街道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试运行,效果明显,并在全市普遍推广。同时,注重抓社区党支部建设,突出了党支部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全市街道党委全部改建为街道党工委,每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初步构建起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以社区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依托社区阵地建设,努力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20*年,全市实施“双百两无”工程,各社区实现了“一居一支一室”的目标。基层组织建设“122”工程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社区活动阵地的管理和运行,完善了服务功能。“八进社区”实施以来,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全市各街道(镇)、社区以党员活动室为阵地,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比较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使活动阵地成为社区办公、党员活动、传递信息、培训教育、联系群众、便民服务、开展党的各项活动的主阵地。
各街道(镇)社区党组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施“共驻共建”,加强与辖区各单位党组织的联系沟通,有的街道(镇)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并建立相关制度和章程,取得了一定效果。如,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党工委通过社区党建协调委员会与西水集团党委协调,把西水集团公司一处灯光球场交由西苑社区管理,并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西水集团工会图书馆和活动室,实行资源共享。乌达区教子沟街道党工委协调辖区两家企业共同投入资金220多万元,整修了教子沟大街,修建了街心广场。街道(镇)社区以及各单位以活动阵地为依托,设计有效载体,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推动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以创建“综合示范区”为载体,加大建设投资力度,建成了功能齐全、服务完善、机制健全的示范社区,以点带面,辐射全市,有效带动了全市街道(镇)社区的均衡发展。海勃湾区建立了4个高标准示范活动阵地,其中在狮城社区投资38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达2890平米,集社区办公、服务、活动、健身等各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服务综合楼,内部现代化硬件设施配置齐全。海南区投资400多万元在拉僧仲新世纪社区兴建了面积达8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内设社区学校、老年活动站、健身房、多功能厅,并配备了背投彩电、音响、健身器械等设施。目前,在全市104个社区中,有24个社区达到了“示范社区”标准,两个街道办事处申报为自治区“综合示范区”。
(三)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依据社区党员分布结构和流动性大、离退休党员多、社区党员发挥作用积极性不高以及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多元化形势下党员思想发生的新变化,街道(镇)、社区实行流动党员“党员活动证”、“党员联系卡”制度,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并注重调动社区党员的积极性,发挥社区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带头作用。乌达区成立了“党员储金会”,发动广大党员捐资扶助困难党员家庭;部分街道(镇)、社区开展了“亮身份、树形象、比奉献”活动,印制了“党员家庭”标志牌和致社区党员的倡议书,登门入户向社区党员进行登记宣传;一些社区根据社区党员的职业和特长,成立了家电维修、医疗保健、科普宣传、治安巡逻、计生指导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有效地发挥了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了。
(四)适应社区工作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各区采取选派、公开招考、公开选拔、民主选举等多种形式,逐步将年富力强、素质较高,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社区“两委”班子,很大程度地扭转了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的落后面貌。比如,海勃湾区从机关选派了27名干部到社区工作,全部任命为副科级干部,全区社区干部平均年龄降为35岁,大专以上学历36人,占社区干部总数的19%;海南区18个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均由机关选派,其中11名给予副科级待遇,2名任命为副科级干部,社区主任、副主任全部采取面向全区公开考试竞争的方式产生,全区社区干部平均年龄为34岁,中专以上文化程度36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66.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8名,占社区干部总数的33.3%。
(五)努力完善社区建设保障体系,推动社区建设持续发展
市、区、街道在完善社区建设保障体系方面了做了很大的努力,对推动社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从财政方面对社区活动资金提供保障。各区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每年都从财政划拨一定的经费,一定程度上对社区运转提供了保障。比如,海南区财政每年给每个社区划拨资金3000元,所在办事处匹配资金2000元。二是在干部待遇上给予保障。海南区社区主任、副主任的工资由区财政负担,在每月工资达到450-480元的基础上,还为他们代缴失业、养老、医疗三险。海勃湾区把下派的27名社区干部任命为副科级,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待遇。三是努力解决社区运转中的困难问题。各区、街道(镇)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为社区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了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比如,新华西街道党工委与网通协商,将社区电话与办事处的电话捆绑,办事处每部电话每月交费150元,社区电话每月话费不超出100元全免,解决了社区的通讯问题;拉僧庙镇党委出台优惠政策,让社区引进个人小企业,所收费用按一定比例返还社区,有效缓解了社区经费不足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管理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由于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与社区内的一些党组织、行政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再加上传统工作习惯的影响,改建后的党工委对街道社区建设工作以及辖区内各单位、“八进社区”单位缺乏有效的联系和协调。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辖区单位特别是辖区企业,对社区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区共驻共建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对社区工作不予配合。而有关部门在社区共建政策和制度的落实上对共驻共建单位缺少监督制约机制,有时正常的工作联系要靠领导间的个人关系来维持。
“八进社区”工作开展以来,对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大部分“八进社区”的单位没有真正发挥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只把任务进了社区,人员、资金、设备、指导不到位,只是打电话或下个文件给社区安排工作,年底到社区检查验收,工作职责颠倒,社区干部戏称“八进社区”是“婆婆多了媳妇难当”。街道(镇)社区对“八进社区”各单位开展社区工作情况没有明确的监督约束职责,上级有关部门又对“八进社区”工作在政策上或制度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工作规程和激励约束机制,对“八进社区”工作缺乏有效监督,难以调动各单位服务社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党员活动阵地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街道(镇)、社区在城市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街道(镇)、社区党组织承担的任务日益繁重且多样化,特别需要一个标准较高的社区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阵地。目前,我市的党员活动阵地还是几年前的要求标准,大多数面积仅为60平米左右,已远远不能适应社区发展形势的需要。有的党员活动室硬件设施配备还不完善。还有一些社区党员活动室在城市拆迁改造中被拆除,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补偿和解决办法,党支部开展工作和党员活动没有场所。
(三)党员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现有党员管理难。近两年,破产转制企业下岗、离退休职工党员大量转入街道(镇)社区后,没有相应转入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活动等相关的经费和场所等设施。部分机关退休党员为了少缴纳党费,纷纷转入社区。一些离退休职工党员和下岗失业党员党性观念不强,转入社区后又不愿意参加组织生活,不服从社区党支部的管理教育。一些老龄党员由于身体的原因,不便于参加组织活动,等等。
二是流动党员管理难。一些下岗失业党员和分散流动党员转入社区后,不主动与党组织联系,党组织也很难找到他们,没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还有一些从其他地方转出组织关系的党员,自带组织关系,成为一种“隐性”党员或“口袋”党员,管理教育存在较大困难。
三是党员党费收缴难。目前,社区党员交纳党费很低,大部分一年仅为几元钱,社区党费收缴工作存在很大漏洞。社区下岗失业党员的增多和一部分机关离退休党员纷纷转入社区,社区党员数量增多,收缴党费成了社区党支部的一个工作难点。有些党员不主动到党支部申报工资基数、交纳党费,党支部必须挨家挨户找党员,有时几元钱的党费费了很大的周折也收不起来。
四是与在职党员联系难。我市在职党员虽然推行了党员联系卡制度,但社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党建活动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与社区双重管理、监督的制度尚未健全,部分在职党员出于种种原因,不愿在社区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所在单位对党员进行考评时又难以体现其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在职党员对社区党建的认同感和参与的积极性,“党员联系卡”流于形式。
(四)社区干部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改善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各区都作了很大的努力,社区干部文化偏低、年龄偏大的状况有所改善,确实为社区工作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下派和考录的干部在社区干部总数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而且部分同志刚刚从事社区工作,对业务工作还不熟悉,缺少党务工作经验。一些社区老干部有着很强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面偏窄、工作方法陈旧,缺乏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和素质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大变动中日益繁重的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全市社区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引入高素质干部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带动社区均衡发展。
(五)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保障体系不健全是调研中社区干部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之一。
一是工资待遇低,社区留人难。调研中发现,海南区待遇相对较好,社区主任、副主任的生活补贴达到每月450-480元,但社区支部委员每月仅有200元生活补贴;海勃湾区社区主任、副主任每月生活补贴为280-330元,乌达区社区干部每月生活补贴在300-330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的待遇已经没有吸引力,重任务、工作量大、低待遇的情况导致能力和素质较好的社区干部大量流失,一些在职的社区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
二是退休后生活没保障。在调研时,社区干部道出了他们的担心:“如果将来我们退了,干了十多年的社区工作没有任何生活保障,我们怎么办?”目前,全市只有海南区在保证生活补贴的基础上,为社区干部缴了失业、养老、医疗三险,仅占全市社区干部总数的15%,85%的社区干部心存后顾之忧。
三是社区活动经费没有保障。海南区社区活动经费最高,每年每个社区5000元,但这最高的5000元经费也只能满足活动室运转过程中的水、电、电话、采暖等一些必需的开支,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及日常维护资金也没有着落,社区又没有自主性的经费来源,经费不足是制约社区建设中的主要因素。
四、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理顺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努力形成以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的社区建设新格局
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支部是街道社区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中组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对街道、社区党组织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市、区两级党委要进一步明确街道(镇)、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明确党工委、社区和各单位的职责,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要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求,建立由街道(镇)党工委(党委)、社区党支部牵头,驻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区、街道(镇)、社区三级党建协调机构。加强对三区党建协调机构组建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建立情况通报制度、例会制度、议事规则、工作程序,实现规范化运作。街道(镇)、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增强为驻区单位服务的意识,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要健全共驻共建单位和“八进社区”单位开展工作的监督制约机制,把各单位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情况列入党建工作考核目标。市、区两级党委组织部门在考核共驻共建和“八进社区”各单位的基层党建工作和干部时,要征求其所在社区党组织的意见,增强街道(镇)社区对各单位的监督和约束,促使各单位自觉地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市、区党委要建立常委联系街道(镇)、社区党建工作制度,每位常委要确定一个联系点,并把街道(镇)、社区党建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市、区委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街道(镇)社区工作条件
要加大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步配备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健身活动中心、老年之家等基础设施,满足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下决心切实解决社区党组织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的建设问题,从财政方面给予保证和支持。要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原则,重新整合社区资源,全面实施“综合示范区”创建工程,在每个街道(镇)建成至少1个400平方米以上的党建工作高标准示范阵地,同时,每个社区都要有面积不少于80平米的活动室和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逐步配齐内部设施。今后,在新建住宅小区时,要预留社区活动室建设用地。开发商要根据建筑面积按比例提取活动室建设经费,交所在街道(镇),通过公开招标或委托开发商建设活动室。
(三)围绕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创新活动载体,进一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要本着“深入社区、为民服务”的宗旨,在选准载体、抓好活动、提高实效上大胆创新,在社会服务、社区文明、社区安全上下功夫。一是开展党员义务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扩大服务者队伍,扩大服务范围,组建以党团员为主体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根据群众不同层次的需要,开展各类服务,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二是要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要把扶助弱势群体作为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要通过一定的服务载体,帮助下岗职工抓好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他们开辟再就业渠道。三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以社区居委会、楼院、胡同为单位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四是开展以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为主的“连民心”活动。组织社区党员参加联系户、责任区活动,负责责任区的政策宣传、治安巡逻、民事调解、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绿化美化、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完善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机制,调动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和改进对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的教育工作。各街道(镇)和社区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信息、资金、场地等方面的优势,办好社区党校,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专题讲座、互上党课等形式,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增强管理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街道(镇)、社区党组织要在重视做好原有居民群众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重视做好在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解决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源头不足的问题。
加强对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管理。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党员,其正式组织关系不在工作所在地(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的,应及时把他们的正式组织关系转入工作所在地(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对于流动党员,要实行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在流动党员相对较多的街道(镇)建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党组织主动联系、信函了解、有关党组织确认党员身份等办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要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街道(镇)、社区、各单位党组织要把党员参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作为深化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积极引导党员在社区“亮身份、树形象、做贡献”。要通过“党员先锋示范岗”、“党员责任区”、“社区党员先锋岗”等多种活动载体,为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创造条件,并根据党员的特长,及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要注意发挥好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在职党员社区联系卡,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双重教育管理,街道(镇)、社区党组织要把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的情况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和有关上级党组织反馈。驻区单位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应注意听取街道(镇)、社区党组织的意见。
进一步加大社区党费收缴工作力度。市委要严格党费收缴标准,对全市各社区党费收缴工作进行一次清查,重新核定所有社区党员的党费基数,同时按照相应比例核定应缴党费。对于从机关转来的离退休党员,其党费收缴标准要与原单位一致,不得随意降低党费标准,堵塞党费上缴漏洞。对一些离退休党员及外地转入党员难以核定工资情况的,可按当地平均工资水平收缴。同时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增强他们缴纳党费的自觉性。
(五)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社区工作进一步发展
按照改善街道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增强街道社区干部的生机和活力的要求,加强街道(镇)、社区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从机关事业单位下派等形式,选好配强社区党支部书记;通过从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中选派等措施,充实社区干部,并不断加大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干部到社区任职工作力度,不断优化街道(镇)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要针对我市各区街道(镇)社区一批年轻干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以各级党校为阵地,采取集中培训、电化教育、参观学习等不同形式,加强对他们进行党的知识、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城市管理及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依法办事、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和发展社区事业的能力,为社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
(六)健全完善社区干部保障体系,调动社区干部投身社区建设的工作积极性
要提高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市委、市政府要出台政策,对全市社区干部规定一个统一的最低生活补贴标准,列入预算。三区也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状况适当提高社区干部的待遇,保障社区干部的基本生活。对于社区干部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险,市、区、街道(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和统一标准予以缴纳,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地投身于社区工作。
要解决好社区党组织活动经费紧张的问题。各级财政要在每年的预算计划中列支一定的经费作为街道(镇)、社区党组织活动专项资金。同时社区自筹一点,社区单位支持一点,努力扩大资金来源,为社区党支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同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指导社区发展经济,按照“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形成依托城区、拾遗补缺、形式多样、经营灵活的社区经济特色,不断增加社区集体收入,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辖区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相互配合。辖区各单位党组织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大“资源共享,共驻共建”的建设力度,积极参与街道、社区的管理、建设和服务工作,努力形成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 上一篇:公务员雇佣制调研报告
- 下一篇:教体局教育建设情况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