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用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16 03:45:00
导语:县委书记用人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级行政区域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行政管理中有着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是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基础。县委书记是一个地方领导班子的核心,在选人用人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对于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快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县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干部选拔程序、扩大民主范围、加大监督力度、完善各项机制等措施,有效规范了县委特别是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促进了全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开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标准,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推进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的规范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认真落实《*县干部推荐责任制》、《*县干部考察责任制》、《*县委常(全)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等制度,严格按照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的程序选拔任用干部,有效规范了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一是做好干部推荐工作。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要求,县委把民主推荐作为选拔任用干部首要的基础环节,民主推荐充分体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在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采取全额定向推荐、县级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各基层党组织集体研究推荐三种方式,广泛开展民主推荐,在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考察对象162人,经严格考察、充分酝酿,按程序报送地委组织部审批后,确定了乡镇党委委员候选人101人。通过选举,84名乡镇党委委员顺利当选(包括1名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实现了组织意图和群众意愿的有效结合。二是做好干部考察工作。干部考察是准确识别干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在考察工作中我们注重群众参与和考察的广泛性,实行考前预告,差额推荐和差额考察办法,并注意倾听离退休老同志、“三老”人员等方方面面意见。在考察中,不仅考察干部的工作圈,服务对象圈,还延伸到生活圈和交际圈,深入到社区进行考察。三是做好考察干部的酝酿工作。酝酿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重要的方法和程序。我们对拟任用的干部在民主推荐和考察的基础上,在上县委常委会之前,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充分酝酿。主要采取:个别酝酿,对领导职务拟任人选,县委主要领导,组织部负责同志在县领导层之间对拟任人选进行个别沟通、征求意见;在个别酝酿的基础上,召开书记办公会进行酝酿。在县委常委会召开前,将拟提拔干部名单交县纪检委及有关部门进行审查沟通,征求意见。四是做好讨论决定工作。讨论决定在整个选拔任用工作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县委坚持民主讨论,集体决策的原则,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搞临时动议,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办事。做到没有经过组织部门考察的不上会;对部门和群众反映干部问题没查清的不上会;应征求而未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不上会。常委会上由组织部逐个介绍拟任人选的提名、推荐、考察和任免理由等情况,每位常委在充分发表意见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如在乡镇党委换届工作中,我们对10名乡(镇)党委书记实行全委会票决制,五是坚持标准,突出群众“公认”。县委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认真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结合实际,在调整干部之前,提出调整原则和细化标准。在选用干部过程中,把群众“公认”作为考察提拔干部的重要标准,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核、考前预告、任前公示等环节中充分发扬民主,体现群众意愿,对多数群众不认可的干部坚决不使用。
(二)扩大民主,增强干部选任工作透明度,推进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的民主化。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以落实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为重点,把扩大民主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推行公开透明的用人机制,提高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水平,有效促进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的民主化。一是扩大干部推荐中的民主。在干部推荐提名中严格履行程序,无论谁推荐、提名都要求要具备完善的手续,所推荐人选不是所在单位多数群众拥护的,不列为考察对象。同时,为防止简单的以票取人,我们推荐过程中注重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的有机结合,针对单位职工整体思想素质较好、风气正、干部队伍长期相对稳定的单位以投票推荐为主,针对单位组建时间较短、干部思想不太统一的单位,在会议投票推荐的基础上,注重个别谈话推荐。二是扩大干部考察中的民主。在考察对象的确定上,坚持做到无论是领导班子换届还是个别提拔任职,考察对象都要由组织部门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集体研究确定,领导干部个人不得擅自确定干部考察对象。考察干部时实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制度,在考察工作中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每次选任干部县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都要及时听取考察组对考察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严格把关。三是扩大干部酝酿中的民主。县委组织部根据各考察组汇报的考察情况,按照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充分酝酿干部任用情况。酝酿干部时首先在组织部部长办公会成员范围内进行酝酿,然后在县四套班子领导中进行酝酿,广泛征求县分管领导的意见,对双重管理的干部还主动征求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特别是干部调配建议方案形成后,安排专人以书面形式征求县纪检委、县委常委和县人大、政协党政一把手的意见,并积极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意见,不断完善科级干部调配建议方案。四是扩大干部讨论决定中的民主。县委常委会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时,严格按照《*县委常委(全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试行>》要求,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成员到会,保证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听取情况介绍,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通过会议投票决定,严厉杜绝少数人说了算现象的发生。
(三)加强监督,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推进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的制度化。一是加强对县委班子建设,强化对“一把手”进行监督。为进一步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提高县委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委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健全会议制度,推行全委会、常委会、书记办公会和县委工作会议制度,提高了县委班子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加大落实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制度,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在选任干部工作中,县委书记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善于集中正确意见,自觉接受县委常委的监督。县委班子成员积极参与集体领导,落实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支持书记的工作,接受书记对自己工作的检查和督促,保证县委的政令畅通,保证县委的决议、决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二是加大对干部选任工作的全程监督力度。为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失察失实的问题,加大《*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实录制》的落实力度,规范组织部部长办公会议、书记办公会议和县委常委会议,对干部从推荐到选拔任用的所有环节进行详细记录,解决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中监督对象不明确、内容不具体、过程无记录以致责任追究难落实等问题,有效防止了干部任免临时动议等现象的发生。三是抓好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发扬党内民主监督。为了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切实加强对县委领导班子和“一把手”权力运行的监督,*县围绕《党内监督条例》和全国干部监督工作会议精神,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权力运作不公开、不透明,决策程序不规范、决策结果不科学等热点问题入手,按照“权力范围要明确、权力配置要科学、权力运行要接受监督”的原则,在广泛征求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健全了县委领导班子重大问题议事与决策规则,凡涉及选任干部、重大事项的决策等问题,都要广泛吸纳人大、政府、政协等班子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县委常委会或全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有效规范了县委特别是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推进了我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但是,由于受到内部工作机制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没有建立县委书记用人与县委书记考核相挂钩的工作机制,缺乏《用人失误书记责任追究制》、《县委书记用人监督制》等一系列规范和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制度,使得对县委书记用人方面监督工作还很薄弱。
2、约束县委书记用人行为乏力。当前,县委书记权力高度集中,但在行使权利过程中,除受上级党组织的管理制约外,主要依靠自身的党性修养、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来规范形式权力,当免疫力稍有降低滥用手中的权利,走上与群众背道而驰的道路。我县前任县委书记苏宇由于权利过于集中,又缺乏必要的监督,在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免疫力下降,自我要求降低,置党纪国法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进行肮脏的权钱交易,买官卖官。
3、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是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监督主要依靠同级纪检、干部监察部门,而同级纪检、干部监察部门又在县委的统领下开展工作,因而难以独立行使监督权;二是监督机制不完善。在监督县委书记用人上还缺乏法定的操作规定,有的法规制度虽然已经出台,但仍显得滞后、迟缓,缺乏有力的惩处办法或惩处办法不明,难以进行实质性的监督;三是人大、群团等机构参与选拔任用工作的机会很少,基本上不了解内情,不便进行有效监督;四是长时间以来“官大于民”的思想根深地固,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存在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现象。
三、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的建议和对策。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现就如何进一步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落实群众“四权”,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民主化。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推荐、考察、酝酿、任用等关键环节,全面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构建公开透明、平等竞争、民主选择、广泛参与的干部选用新机制。一是采取举办讲座、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干部政策和我县干部工作情况的宣传学习,把严谨的干部工作条文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知识,让群众掌握党的干部工作原则、标准、程序和办法,了解全县干部队伍的实际,转变与己无关的观念,增强参与意识。二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推荐时间、岗位职务条件、推荐程序、干部调整的原则等,做到公开透明,让广大群众了解民主推荐是自己的权利。民主推荐时,可根据班子成员、中层干部、群众等层次分类发票,分类统计;对会议投票推荐的情况,结合谈话了解的情况,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然后经过研究,确定考察对象,确保选人用人上的准确性。三是在考察中广泛征求各界群众的意见,采取书面征求意见、走访、座谈等形式,向其所在单位的领导、同事、下属单位干部群众等了解“八小时”以内的情况;同时,通过采取随机调查、个别访问等形式,向其所在社区的居委会、邻居、朋友等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使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确保了干部考察信息的全面准确。四是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充分酝酿。选任非中共党员干部坚持征求统战部门意见,选任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的干部坚持事先书面征求协管方意见。充分尊重民意,凡是大多数群众不推荐、不赞成的,坚决不提名。认真落实任前公示制和试用期制。对公示期间群众反映的问题,认真查处,杜绝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2、通过学习培训和思想教育,提高县委书记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自觉性。同志在全国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党的干部工作更好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是总结和推广近年来干部人事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因此,建议上级组织部门定期举办县委书记及县四套班子成员学习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专题培训班,增强县委书记依法用人的条例意识和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自觉性。同时,县委中心组也必须通过定期的集中学习、定期的召开民主生活会、定期的分析研究干部工作等形式,不折不扣地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依法办事的原则,从讲政治的高度准确把握和始终遵循这些原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
3、抓住关键环节,规范县委书记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动议行为。防止干部任用动议行为的随意性,上级组织部门可制定出台动议调整干部制度,规范县委书记对干部选拔任用的动议行为。如:规定县委书记在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结束后、日常工作中了解到干部存在突出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或收悉组织部门的建议后,方可提出干部调整任用的动议。在动议干部时,县委书记和有关领导只提方向原则,不指定具体职位;只提选任标准,不提具体人选;只提选拔要求,不限定选拔范围。干部调整的具体方案,由县委织部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研究提出,经书记办公会集体讨论确定后组织实施(在书记办公会讨论时可实行书记末尾发言制)。机构改革和县委书记职务变动时,不得临时提出调整干部的动议。同时,规范和约束酝酿行为,充分做好沟通协商工作,避免县委书记把酝酿过程变为施加个人影响的过程,可规定酝酿工作在书记办公会之前进行,主要由分管副书记或组织部长与有关方面和人员沟通,书记不直接进行沟通。这样,既可以体现县委对酝酿工作的认真态度,又有利于有关方面和人员真实地表达意见。酝酿应当根据党政领导职位和拟任人选的不同情况,分别在党委(党组)、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等有关领导成员中进行。工作部门领导成员人选,应当征求上级分管领导成员的意见。非中共党员拟任人选,应当征求党委统战部门和派、工商联主要领导成员、无党派人士中代表人物的意见;部门与地方双重管理干部的任免,主管方应当事先征求协管方的意见,进行酝酿。征求意见一般采用书面形式进行。协管方自收到主管方意见之日起一个月内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双方意见不一致时,正职的任免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协调,副职的任免由主管方决定。拟任人选在县委讨论决定前,都要由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司法等机关和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沟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4、科学界定县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上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权责统一是规范用权行为的关键。县委书记作为一个地方的一把手,目前在选人用人上处于主导地位,对干部任免、调整等工作具有牵头抓总、宏观把握的权力,对干部调整的时间、范围、原则等,有权拿出指导性的意见;对于县委直接管理的干部,县委书记具有提名权;对于地委直接管理的干部(县四套班子成员、副县级以上干部),县委书记具有推荐权;对于垂管部门正副职人选,县委书记也具有推荐权;对其他常委和组织部门提名推荐干部的理由是否充分、属实,组织部门考察干部的结果是否公正、准确,在研究干部中程序是否规范、到位,有关制度是否严格执行等等,县委书记有权过问检查。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委书记用人行为,必须对县委书记在用人上的权力和义务进行科学界定,使之既有利于工作,又能受到有效制约,防止和克服县委书记在用人问题上的独断专行。制定出台《关于规范县委主要负责人用人行为的意见》,明确县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上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县委书记用人制衡机制,对县委书记的用权程序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求县委书记提名、推荐干部时,要深入群众中调查,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愿提出人选,必须填写《拟任领导干部提名推荐登记表》或《领导干部个人提名推荐登记表》,明确界定县委书记用人失误的具体表现和相应的责任追究标准及责任追究方式。
5、完善监督网络,对县委书记的用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要以党内民主监督为主渠道,加强与法纪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联系,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各个监督主体的作用,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最新情况,从而增强对县委书记用人权监督的整体效能。一是加强班子内部的监督。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制定干部议事规则,研究讨论干部任用必须按程序办事。不断改进、完善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干部制度,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县委常委(全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度,干部工作公开评议制度,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录制、县委主要负责人离任检查制度等。县委其他常委对县委书记违背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行为,要敢于批评,对于问题严重且又不接受批评的,应及时向上级组织、纪检部门及时反映;二是县人大、政协要切实加强监督。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应列席研究干部人事的常委会,参加讨论,发表意见,强化监督;三是强化社会团体、舆论机构、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发挥社会团体、舆论机构和人民群众在监督过程中的广泛、及时、客观的优势,发挥社会整体监督的效应;四是认真落实干部监督工作督查员制度,在聘请一批党性强、原则性强、公道正派的干部作为监督员的基础上,定期轮换,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了解和掌握县委书记在选人用人上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五是上一级组织部门和纪检部门要加强对县委书记用人权的监督,定期检查,定期调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注重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以山西翼城县“卖官书记”武保安、湖北省襄樊市原市委书记孙楚寅等反面典型,以儆效尤,同时可开展“举案话《条例》”等活动,以案说法,析明要害,教育告诫县委书记正确行使用人行为。另一方面要严肃纪律,明确责任,如果县委书记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滥用权力,必须对其本人及有关责任人严肃查处,决不姑息,在全地区建立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 上一篇:农村党建工作研究报告
- 下一篇:晚期大肠癌治疗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