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对策研究报告

时间:2022-06-04 05:40:00

导语:县域经济对策研究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县域经济对策研究报告

自古至今,县(区)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国历朝历代的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发展与治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是县(区)域经济,难点也是县(区)域经济。如何发展壮大县(区)域经济,实现县(区)域经济的新跨越,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为了从调查研究中找到*湖区经济发展的新思想、新路子,笔者试图客观、准确、全面地认清*湖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差距,突出特色,最终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县(区)域经济策略。

一、20*年*湖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总体发展加快,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开局之年,*湖区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至20*年9月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在南昌市各县区排名中位居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0.64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93.41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35亿元,增长16.3%。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至今年9月已达10215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47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477元,比上年增加199元。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日益成为县(区)域经济支柱

随着“工业强区”的战略推进,发展工业经济已成为*湖区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工业经济已成为*湖区经济重要支柱。20*年9月,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6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3.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4%,增速高于全市13.6百分点;*湖区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215家,其中去年以来新增45家;到本月累计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达35家,超亿元的企业达14家;*湖区工业发展速度加快、质量和效益提高;目前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区)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日益依赖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从农民收入来看,非农经济已成为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来源和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20*年9月末,农民的区内非农产业收入已占到现金收入一半以上。

(三)园区经济拉动作用凸显,项目强区战略见成效显著

*湖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工业主体向集团和集群集中。1-9月,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24.52亿元,同比增长63.2%,增幅比*湖区高40.4个百分点;交纳各项税金3.83亿元,占*湖区财政收入45.7%,同比增长66.5%,增幅比*湖区高21.8个百分点;解决了就业岗位4万多个。昌东工业区驻区企业达352家,投产企业286家,同比分别增加44家、37家。民营科技园驻园企业180家,投产企业148家,同比分别增加26家、17家。重点企业发展迅速,统一、娃哈哈、银志、通威、德科纳米、东方电缆、三联铜业等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雪津、亚东水泥等新增企业快速成长,到本月销售收入已超5000万元。工业园区上半年新引进项目39个,共引进企业达55家,引入资金总额13.8亿元。

(四)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投资继续保持强势增长

至9月底,*湖区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1.99亿元,增长85.9%,投资增幅高过全市44.9个百分点;其中,投资额超过5亿元的乡镇、园区有4个,民营科技园、昌东工业区超过10亿元;特别是工业项目投资形势喜人,工业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67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9%。重大项目储备充足,*湖区在建项目264个,其中工业项目145个,新开工项目133个,其中工业项目79个。计划投资超5000万元项目92个,其中超亿元的项目26个。

二、当前*湖区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湖区区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特别是资金匮乏、用地紧张和人才流失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

(一)区域内产业缺乏相互衔接的发展机制,区域经济总体质量不高

一是区域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产业间缺乏内在的联结机制,不能有效转化为区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如*湖区背靠南昌的大粮仓——南昌县,面向南昌市这个大市场,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农副食品加工业应大有作为。第一次经济普查显示:*湖区农副食品加工企业多达58家。但是*湖区真正上规模具备一定实力的只有区区几家。特别是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区域工业未能有效、充分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也没有有效地形成为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调整仍处在种养业结构调整阶段。

二是区域工业集中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具备规模实力的企业不多、竞争力不强。这是*湖区域工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一个“硬伤”,企业规模和内在素质存在较大缺陷,制约了区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三是经济发展外向度缺少后劲。由于区位、外贸体制等因素制约,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指标呈现出负增长。到9月末,合同外资累计完成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6亿美元,同比增长-0.8%。

(二)生产要素聚集困难,这已成为区域内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当前,*湖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甚至出现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增长乏力,发展举步维艰。

一是建设用地困难。这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要表现:由于国家加强对土地的宏观调控,在清理各类开发区的同时,对山岭、坡地尤其是水田,实行严格管理,严把审批关,加大了民营企业征用土地的难度。政府的土地储备量少,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迅速增长的用地需求。近年来,*湖区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对土地的需求量相当大,政府土地储备却很少,对企业的用地只能通过征地解决。但是土地征用往往牵涉农民利益,征地时间长,成本高,而财政不充裕的条件下,难以在短期内筹集资金补偿农民,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用地。工业用地价格高,给民营企业用地造成了新的困难。随着经济发展,南昌市城区及城区周围的土地价格不断攀升,加大了民营企业的用地成本。虽然有时为了招商引资,政府往往将高成本征用的土地,依靠财政补贴较低价格转让给企业,但地方财政较紧张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压力大,较难运作,只能由企业直接负担,造成企业投资成本加大。闲置土地处置难,加重了用地指标的压力。个别地方反映,一些土地已办理使用证,占了用地指标,但长期不开发,又不肯放手,或者要价高。虽然有关部门已出台盘活闲置土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强制措施,致使闲置土地难于盘活,出现“有地的人不开发,要开发的人无地用”的现象。

二是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区)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区)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区)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困难;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了信贷管理体制,贷款审批权上收;同时,实行经营战略转移,信贷投放向城市和优质客户集中,县(区)级行局限于发放住房、汽车、助学和质押贷款,生产性贷款很少;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金融部门对企业信用状况等无法评价,这些因素都使得金融部门信心不足,缩手缩脚。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不断增加,面对有效投入萎缩,资金缺口日益加大。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小企业贷款难,要解决资金需求问题,地方党政、企业、金融部门都应正视影响融资的制约因素,从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出发,实实在在去解决制约瓶颈问题。

三是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当前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一是资源开发型项目多,附加值不高;二是缺乏资本、人才、技术,产业规模小。其结果是,县(区)域经济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内地县(区)成为夕阳产业、高污染企业转移的首选,县(区)域企业难以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前沿。

三、当前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新跨越对策

*湖区如何谋划“*”发展?如何壮大县(区)域经济并为“南昌创造”做出应有的贡献?通过深入学习和调查研究,结合*湖区的实际,笔者认为,只有在发展县(区)域经济中进一步突出工业,以园区驱动、产业拉动、开放带动、环境推动这四个“轮子”的强力引擎,大力推进*湖区“工业强区”的战略实施,建成以昌东工业区-民营科技园为轴线的工业“走廊”,形成“二大工业基地,四大支柱产业”的区域特色经济,才能为“南昌创造”增光添彩。

(一)园区驱动:狠抓载体建设,做好园区经营文章,打造县(区)域经济发展平台

以昌东工业区-民营科技园为轴线,重点开发建设昌东工业区,促使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工业区流动和集中,着力把二个工业区建成企业发展的最佳平台、产业培育的“孵化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一是创新园区经营机制。针对园区发展的融资瓶颈,坚持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和支持外来企业、个人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工业区建设和管理。笔者曾在乡镇调研时,乡镇的一些同志反映,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业退城进郊和工业向园区集中,本乡镇无地可用,而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集体有大笔的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区委、区政府可以鼓励其参与园区建设,一来可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来有助于破解园区开发建设融资瓶颈。加快工业区供水、供电、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真正使工业区成为外来投资、产业转移“磁性”最强的基地。

二是实行灵活经营政策。制定“谁引进,谁受益”、税收分成等更具有吸引力的工业项目入园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区内各乡镇及区外各地引进项目入驻工业区;对重大工业项目,在土地供应、税收奖励、费用减免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使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建设、建设项目早投产。

三是科学规划园区定位。充分发挥昌东工业区临近市区、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的优势,重点发展针纺服装、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民营科技园毗邻南昌高新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南昌高新区工业配套产业;以国际软件园为依托,逐步发展壮大*湖区高新技术产业。

(二)产业拉动:突出主导产业,做好支柱培育文章,抢占县(区)域经济发展高地

围绕扩大总量,在狠抓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产业聚集,打造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质和量的全面提升。

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增强支撑作用。1-9月数据显示,冶金、针织、食品、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2.86亿元,同比增长46.3%,对规模工业贡献率达84.8%,四大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湖区在发展区域经济中,要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吸引新项目,进一步延伸冶金、针纺、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的产业链。冶金业:以南昌钢铁厂为龙头,坚持走“科技兴钢、综合发展”之路,在不断提升现有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尽快上马亚东水泥二期工程(该企业用南钢矿渣生产矿渣水泥),进一步延伸冶金行业产业链。针纺业:一是依托现有的针纺行业优势,以银志服装、德科纳米、盛兴制衣和京东实业等企业为龙头,加快针纺生产技术更新和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发展服装加工、印染等后续产业项目;二是主动接受产业辐射和积极吸纳产业转移,努力打造全国针纺生产基地。食品饮料业:以统一、娃哈哈、雪津啤酒为龙头,加大对其制造业资金扶持力度,促使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提升产品档次,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医药化工业:要重点抓好以圣济药业、三九药业、南昌市化工原料厂等项目的推进工作,确保这些新开工、竣工项目早日投产。

(三)开放带动:加强项目工作,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增强县(区)域经济发展后劲

通过扩大开放,强化项目工作,加强招商引资,力争在更广阔空间获取或共享生产原料、市场空间、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更好地促进区域工业发展。

一是依托项目抓招商。把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基础和工业发展的“牛鼻子”,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精心策划、筛选、包装、编制优势产业招商项目,提高项目的针对性、可行性。坚持一手向上争取列入全市、*湖区和国家项目扶持盘子,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一手以“四大支柱产业”为依托,围绕区内资源优势,对外狠抓招商引资,用资源换技术,用产权换资金,用存量换增量,以“外资”激活“内源”,集聚工业发展要素,增强发展后劲。

二是突出重点抓招商。以工业招商为核心内容,以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发达地区为重点区域,以冶金、建材、轻纺服装等龙头企业为重点,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并根据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对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招商,积极引进发展配套工业,争取融入南昌高新开发区及其他发达地区的工业产业链,参与产业配套和市场细分,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三是创新手段抓招商。加强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强化驻点招商,积极开展委托招商、招商、以商招商。加强招商策划,创新形式,在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策划组织系列资源招商、产业招商活动,延伸触角,拓宽空间,吸引更多客商前来投资。建立社会招商激励机制,倡导全民招商,重奖招商引资功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招商引资强大合力。

(四)环境推动:强化发展保障,做好环境优化文章,增强县(区)域经济发展动力

把环境作为工业发展的“生命线”,坚持“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在搞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软环境,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地缘不足人缘补”,在服务上突出抓好“规范、透明、到位、精简”四个重点。一是规范服务内容、办事程序,减少执行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使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二是公开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办事程序、收费标准、承办人员、办结时限等内容,最大限度地方便投资者;三是建立办证大厅,实现一个窗口办公、一条龙服务,并实行投资项目审批申报代办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代办各类审批手续,直至项目落地;四是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