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调查研究
时间:2022-06-04 04:24:00
导语: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调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已成为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开发工作,建设一支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我市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今年6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班深入到全市相关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现状
我市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055家,其中从业人数200人以上的26家,30人至200人的253家,8人至30人的502家,8人以下的274家。共有从业人员57330人,其中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4328人,占全市人才总量(18692)的23.1%。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涉及钢铁、建材、轻纺、化工、食品、机械、电缆、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近几年来,我市突出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组织和引导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加大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力度,建立了较为有效的人才开发、使用、激励、保障机制,推进了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合理柔性流动。
一是全方位引进高素质人才。劲牌、登峰、卓创、楚天化工等几家规模较大的科技型非公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开发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如高校招聘、人才市场招聘、网上招聘等)进行人才招聘,每年要招收高校毕业生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300余人。劲牌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20*年投入1800多万元建设人才楼,健全配套设施,让引进的人才居有定所,婚能成家,每年要引进19个相关专业的各类人才80人以上,着力引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和高级职称、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登峰公司对高校毕业生来公司上班的提前发放一个月的工资,并对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贷款未偿还、学校毕业证书未发放的,公司全部出资让学生如愿领取毕业证安心来公司工作。卓创、楚天化工公司等单位每年四、五月份派专人赴省内、外相关高校联系应届毕业生签约来单位工作,今年先后从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签约引进应届毕业生20余人。
二是多渠道培养技能型人才。一些规模型非公企业通过与高校实行科技项目合作培养人才,并常年举办各种培训,切实提高各类人才的专业技能。如劲牌公司近年来先后与北京大学进行中草药指纹图谱实验,与南京中药医科大学进行多项技术合作,长期选派5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北京大学全程参与实验,每年轮流选派10多名科技人员到技术合作院校学习深造。登峰公司目前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所院校进行船舶换热技术合作。同时,这些企业还积极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事业平台,让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到一些重要的技术岗位实践锻炼,对新引进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一般在基层技术岗位锻炼2年以上,并安排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跟踪培养帮带,让他们尽快熟悉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
三是多元化激励、使用和保障人才。几家规模型非公企业都采取较为得力的措施,用多种方式来保证各类人才主动效能的发挥。如登峰公司对新引进的人才采取先实习、后转正、再上岗的人性化方式,使人才由不熟悉、不适应的状态平稳过渡到规范、严谨的工作环境中来;在人才使用、激励方面,建立了合理的人才考评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季度考评和年度考评两种常规的考评方式来评定人才的现实表现,一方面使其工资跟考评的工作绩效挂钩(固定工资60%,浮动工资40%),另一方面利用考评的实绩来提拔使用人才(经过部门推荐、人才资源部考察、经理审核三个规范程序),尽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岗相适;在人才保障方面,为单位人才提供买保险、购置住房等优惠政策。另如劲牌公司,对人才的管理使用方面,采取目标管理法,针对各人实行周计划、月计划,经单位网站公布各人计划完成情况,对人才的保障方面采取了建设人才公寓楼、给予多种假期、购买保险、发放福利、增加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目前我市非公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方面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非公企业的人才引进数量与人才高流失率相矛盾。一方面,我市非公企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有一定数量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目前来看非公企业引进人才的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一些与我市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如工程技术、地质采矿、计算机、医药化工等专业的人才紧缺;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如城市区位偏离大中城市、人才发展空间小、企业竞争力不强等,使得许多引进不久的人才又迅速流失。据调查,我市非公企业人才年流失率达到20%左右。二是非公企业的人才培养与市场竞争要求加强人才技能培训相矛盾。我市规模型非公企业对人才培养开发投入大、效果好,但大多数中小型非公企业由于自身科技含量不高,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本身拿不出、也舍不得对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基本上不搞人才培训,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迫切要求非公企业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三是非公企业渴求招收本土人才与人才市场体系不健全相矛盾。我市大多非公企业追求短、平、快效益而渴求招收本土人才,一些原在国有企业下岗或内退的技术人才由于一般安家在本地、流动性较小而很受欢迎,这部分人在管理和使用上使业主较为省心和放心。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和规范的人才市场,原有的劳动力市场只能为企业选择普通工人提供服务,而缺乏中高级技能型、技师型人才的量化和储备,导致非公企业在本地“知音”难觅。
二、我市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提供服务的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
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已在我市市域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五个80%”的份量:即全市GDP增长的80%来源于非公经济,全市税收增长的80%依靠非公企业,全市新上项目投资额的80%在非公企业,全市提供就业岗位80%非公企业,全市优秀经营管理人才的80%聚集在非公企业。为此,市委历来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并以实施非公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程为切入点,以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来带动人才工作。
(一)主要做法
1、建立非公业主恳谈访谈制度。市委一直把非公业主当作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筹,在全市40多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的业主中建立了恳谈访谈和例会制度,由市委组织部和市企业工委派人定期到非公企业与业主谈心谈话,或定期组织召开例会,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市“四大家”领导都联系了非公业主和非公企业的优秀人才,经常性地与非公业主交心谈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加快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深入调查研究非公企业的人才工作,制定完善有关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训的政策规定,督促非公企业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促进非公企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开发;二是每年组织一批非公企业主到全国知名院校进行脱产培训,组织非公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或到沿海地区重点企业考察学习,定期组织开展科技项目攻关活动。20*年我市组织了23名民营企业老板到中国人民大学培训15天,此后市工商联每年都要组织非公业主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今年我们又以温州市委党校外训基地为依托,分批组织非公业主前往学习培训。
3、加大非公企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认真做好各非公企业单位人才需求摸底工作,定期人才需求信息,为各单位引进人才牵线搭桥,消除“政策壁垒”,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方便实际的人才服务。对非公企业的人才流动,市人才交流中心免收相关费用。二是申请创办“博士生人才流动站”,以劲牌公司、登峰公司等规模企业为基地,启动博士后产业基地的创建和服务工作,已向省人事厅申报了创建资料,拟引进一批博士生人才来我市实践锻炼,定期人才论坛,进行科研与信息交流,使人才与项目对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4、引导各类人才流向非公企业。一是深入开展从党政机关部门中选派党员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务干部活动,去年我市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首批选派了23名党政机关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务干部,帮助非公企业建立健全党的组织,积极开展党内活动,协调化解各种矛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我们又进一步拓宽选派范围,只要是企业需要并相中的党政事业单位人才,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制订优惠政策,推进人才的“柔性”流动。二是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或下岗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各类人才应聘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经本单位同意,可直接办理调动手续。三是引导党政机关年轻干部离岗到非公企业锻炼,从20*年开始,全市共分两批选派了90余名年轻干部外出锻炼,其中在市内非公企业的有近30人,至今还有10多人还未返回岗位。
5、优先选拔非公企业优秀人才。20*年,我市组织开展“三个三”优秀人才评选,把非公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纳入评选范围,在评选出的62名优秀人才中,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共有22名。对评选出的非公企业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给予平等的政策待遇,进行统一管理,每月由市财政发放100元的科技津贴,每年组织一次免费体检,并对突出贡献人才实行万元重奖。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大都是在近几年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还处于最初的起步和摸索阶段,在政策、体制、服务等诸多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1、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目前,我市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开发的有关政策,主要集中在《20*-2*0年*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等几个综合性的概要文件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很好指导非公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比较具体、集中、系统、完善的专门性文件。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开发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2、没有形成可靠的体制保障。目前,我市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开发缺乏可靠有效的管理、服务和监督,也没有将非公企业人才纳入全市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范围。具体而言,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险、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干部选拔、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很多方面,都没有可靠的体制和制度作保障。对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才在实际操作中,还没有完全实施同等的待遇和政策。
3、没有形成高效的服务环境。一是服务水平不够。对于非公企业人才的人事、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人才引进“一卡通”等事务性服务,没有专门的服务性平台,服务水平不高。二是培训力度不够。相对于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力度,我市对非公企业的专业人才培训力度在人员数量、方式渠道、资金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都远远不够。三是交流沟通不够。市人才管理部门在日常开展人才工作过程中,涉及非公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活动不太多,与之进行交流、沟通还不够,造成两者在人才工作中出现一些脱节、脱钩的现象。
三、我市今后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
根据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的态势,我市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导向,按照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鼓励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稳定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一)总体思路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完善政策入手,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打破体制壁垒,消除政策障碍,真正做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在政策上同等待遇,在工作上积极提供服务,从各方面激发人才活力,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积极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二)具体措施
1、积极完善政策体系。要制订出台《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破除体制障碍,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流动的渠道。在政策待遇方面,要对非公经济组织人才给予其平等的引进、聘用、调动、落户、劳动关系、子女入学、专业培训、继续教育等人才优惠政策;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本人直接或通过所在单位、人才服务机构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选聘乡镇科技副职、配备政府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中,打破地域、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为非公有制企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出良好的条件。
2、不断创新工作载体。要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载体,以非公企业为主体帮助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政府与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走人才兴企的路子。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参观考察会、现场会、报告会和新闻媒体约见会等活动,宣传企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使用人才的典型事例,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主破除小农意识,在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重形成尊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要把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关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政治上的进步,积极培养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入党,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到党政机关担任领导职务。
3、大力加强人才引进。重点是为非公有制企业召才引才提供政策支持和协调服务,努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一是建设专家公寓楼区,为外来高级人才提供高质量的住宿、生活条件;二是及时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招聘信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人才招聘集市、织非公有制企业到外地人才市场和大专院校参见人才交流会、开辟网上人才交流渠道,帮助企业广揽人才;三是建立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产学研基地,为非公有制企业吸引人才创造条件;四是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来冶讲学,促进高级人才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五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引进紧缺急需人才时遇到的问题,协调有关部门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
4、努力打造服务平台。以市委人才办、市人事局为依托,设立专门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服务窗口,打造专业化、便捷型、全方位的信用服务平台。要以服务窗口为依托,编制适应非公有制企业人才管理需要的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把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范围,通过信息整合人才资源,进行动态化协调和管理;要提供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提供急需的书籍、音像、信息资料,供他们参考和学习;要推行人事,提供人事政策咨询、人事关系签转、人事档案管理等服务性项目,为外来的非公经济组织人才提供便捷的服务;要充分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积极开展人才规划、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人事诊断、人才租赁等服务项目,创新服务内容,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人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成为联系各类人才与非公企业之间的信用中介组织。
- 上一篇:畜牧局畜牧业小区建设管理工作意见
- 下一篇:县委财政局义务教育经费监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