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4 04:13:00
导语: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状况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乡土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技术在农村的传播者、使用者、示范者,是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这些乡土人才立足家园故土,活跃于农村广阔天地,在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现状,按照省委组织部和黄石市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我们于5月份开始,通过采取发放农村乡土人才调查问卷、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摸底普查、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组织专班对我市农村乡土人才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乡土人才的基本现状
从5月份开始,我们就对全市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私营、个体、联合体企业及民办科技服务机构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有一定专长且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加工、建筑、装饰、机电、维修、文体、卫生、商贩、运输、工艺等,等有一定专长且个人年收不低于5万元的技术能手;外出跨乡镇、跨地域创办企业或实体的人员和外出务工掌握一定技能的优秀管理人员等几大类农村人才纳入乡土人才进行全面摸底统计。据统计,我市现有各类农村乡土人才2613人,其中中共党员456人,占17.5%。从人才类别分布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26人,占27.8%;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人才864人,占33.1%;制造维修、土建木工技术人才449人,占17.1%;文体、卫生类人才119人,占4.6%;商贩、运输及各类经纪人221人,占8.5%;各类工艺人才及其他人才234人,占8.9%。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乡土人才510人,占19.5%;36岁至50岁乡土人才1789人,占68.5%;51岁以上人才314人,占12%。从知识结构看,大专(高职)以上文化程度的乡土人才214人,占8.2%;中专(高中、中职)文化程度的1423人,占54.5%;初中(初职)以下文化程度1076人,占37.3%。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市农村乡土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农村乡土人才的总量初具规模。我市现有的乡土人才总数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0.4%,平均每250个农村人口中就有一名乡土人才,高于其它地区的平均水平。我市已储备了一大批种养专业人才、冶金采掘人才、建材工业人才,完全具备自主承担矿山企业和建材工业的设计、施工、管理能力,且这些乡土人才大都创业热情高,热衷于帮带更多的人发家致富。二是农村乡土人才行业分布结构呈现区域化特点。我市的乡土人才能够紧贴各地不同的产业结构来从事不同的行业,形成了一乡一主导产业、一村一龙头产品。从乡土人才从事的行业来看,我市乡土人才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和矿业管理等行业,同时在其他行业也有一定数量的人才,形成了以种植、养殖业和矿业管理为主,其它行业为辅的人才行业结构。如还地桥镇在水产养殖业上网络了420多名乡土人才,保安镇乡土人才则充分利用山区丘陵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植业,陈贵镇、灵乡镇依托这多年来的矿山采掘培养了一大批矿业管理人才,现有100多人在全国各地从事矿产品开发和加工工作。殷祖镇有80%以上的农户从事山水园林古建工程建设,现有1000多名能工巧匠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金牛镇有3000多名个体户在全国各地从事商贩交易,创办服装、鞋帽加工企业2000多家,安置劳动力2万多人,并在武汉汉正街、湖南株洲建立经商党员党支部。三是农村乡土人才的作用得了到较好发挥。一些在企业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分展示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帮助企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市有320多名乡土人才成为了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骨干,深受企业老板的赏识。一些种植、养殖专业户通过对身边农民的言传身教,有效地带动了周边农民发家致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全市乡土人才共帮带农户13000多户,辐射带动8万多人学习专业技能,他们在农民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愈来愈明显的作用。四是乡土人才的政治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一些基层党组织为鼓励乡土人才安心创业,有意识地培养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成绩突出、当地群众公认的乡土人才入党,并逐渐培养成为村干部。对优秀乡土人才各级大张旗鼓地对他们进行宣传表彰,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选举和推荐中适当增加农村乡土人才的名额,多给乡土人才参政议政的机会,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还地桥镇共有4名乡土人才被选为出席*市党代会代表,有6名乡土人才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有3人被推荐为黄石、*两级政协委员。
二、我市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建设的主要作法与经验
(一)建立了人才网络,形成了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库。一是建立了乡土人才库。为充分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我市建立了乡土人才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农村乡土人才实行市、镇、村三级管理,市人才办对全市乡土人才进行全面管理,并对市级乡土人才建立台帐,实行一人一卡,将基本信息纳入微机管理,各乡镇人才服务站负责对本乡镇农村乡土人才进行登记管理;各行政村建立人才服务点,负责对本村农村乡土人才进行登记管理。二是建立了乡土人才评价体系。对什么是农村乡土人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明确了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范围、对象和选拔条件,充分肯定了乡土人才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高了农村乡土人才的社会地位。开展了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为一批农民评定了相应的技术职称。三是实行了动态管理。2001年以来,市委制定了优秀乡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明确每年发展不少于50人,并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部门对乡土人才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了解,掌握他们依靠科技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考察结果,对重点管理的优秀乡土人才进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近3年来,该市先后有15名乡土人才在年度考核中被调整出局,不再作为重点管理对象,有18名在群众中影响较大的科技能人被纳入重点管理对象。
(二)开展了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乡土人才综合素质。一是开展“菜单式”培训。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乡土人才技能,我市通过采取选学课程的方式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菜单式”培训,结合我市实际,共推出大棚蔬菜、苗木花卉、林果种植,家兔、牲猪、家禽、鱼业养殖等10多个班次,设计配方施肥种植、蔬菜保鲜技术、病虫防害监控、禽流感防控等20门课程菜单供乡土人才根据自身需要自主选学,聘请有关专家实行按需施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今年以来共培训各类农村乡土人才200余人,印发相关资料5000多份。二是依托示范基地进行培训。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建设高起点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作为培养农村乡土人才的重要载体。秀山苗圃基地不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到基地现场对种植人员进行培训,旺季时达80余人,这些人员通过培训成为熟练工后,自己创办基地也带动其他群众从事苗木花卉种植,逐渐形成规模。三是开展专家乡村行活动。依托市农业局、经济局和市科协组建了优秀人才专家咨询服务团到农村、街道社区和企业一线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咨询和考察调研活动,帮助农民提供科技致富信息,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进行科技攻关,培训员工。2005年6月份和9月份,我们分别选派了20余名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到大箕铺镇和茗山乡组织开展科技服务“乡村行”活动,深入农村现场为农户提供咨询服务。今年5月份,我市又开展了“推进科技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下乡活动,组织蔬菜、园艺、植保、水产、畜牧、医疗等专家80多人,为农民赠送科技书籍4000册、技术资料2万余份。
(三)搭建了人才平台,发挥了农村乡土人才的能动作用。一是开展“结对帮扶”。近年来,我市把乡土人才作为“群众不会干”转为“带着群众干”的最佳结合点和突破口,在全市广泛开展乡土人才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据统计,全市有200余名在经营上卓有成就的乡土人才与群众结对帮扶。二是引导组建公司。积极引导乡土人才组建公司,运用“公司+农户”形式,采取提供种苗、提供技术,回收产品的办法,吸引广大农户加入乡土人才所从事的产业中,不仅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带领一方百姓致富,而且使乡土人才自身的产业也得到不断壮大,产生了规模效益。还地桥科华兔业公司通过向养殖户提供种兔,包回收肉兔,每年回收肉兔20万只,为农民提供收入300万余元。三是扶持重点项目。近年来,我市把一些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主动促成乡土人才积极参与这些重点项目的开发经营,引导他们把视野跳出“农门”,向大市场、大产业方面转变不断把产业链做大做强。陈贵镇华垅千亩苗木花卉园区通过示范基地培养,目前全村100余户家家种植苗木花卉,该村人平纯收入由过去的几百元提高到3800元。
(四)营造了较好环境,调动了农村乡土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在政策上倾斜。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关于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优秀乡土人才每年享受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每月享受100元人才津贴、优先评定专业职称并对作出突出或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可以破格晋升等待遇。二是在政治上关心。我市在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同时,还通过提高乡土人才的政治待遇,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积极性,使其成为“双建双带”标兵。目前,我市有150余名农村乡土人才被推选为镇级人大代表,有32人被推选为市级人大代表,有46人被推选为市级政协委员;今年全市共有85名各类农村乡土人才被吸收入党。三是在精神上激励。对被评为市级乡土人才的由市委、市政府颁发乡土人才荣誉证书,通过利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编辑出版了《农村优秀乡土人才名录》。
三、我市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这几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上作出了一些有效的探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并于2003年在全省作了典型介绍。但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市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明显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整体素质不高。一是“小农意识”偏重。一些乡土人才大都是由小商小贩、专业户或爆发户发展起来的,“小农意识”在思想中根深蒂固,缺乏远见卓识,没有大品牌、大市场观念,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安于现状,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懒懒散散。在商业经营上眼前利益为上,缺乏高瞻远瞩的大眼界和勇当“巨人”的大气概。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在2613名乡土人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3%,一些有中专或大专文化程度的乡土人才也是通过接受非正规的继续教育捞取的假文凭,缺乏真才实学,有些乡土人才特别是种养户只是凭经验进行种养,对新技术的消化运用存在困难。如金牛丰植庄园主陈世家这多年来先后种植了板栗、桃李、柑桔等杂果,养殖了鸡鸭、鱼、狗等家禽家畜,但由于缺乏技术,没有一行成功。也有的小老板爱出风头,比豪华阔绰,凭个人豪气,一掷千金,生活奢侈。三是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少、小、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尤其是缺乏加工型、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名乡土人才中,35岁以下的510人,占19.5%,比例明显偏小,农村乡土人才未形成合理的梯队,在工艺领域和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出现了后继乏人、人才断层的现象。农村文艺方面的年轻人才少之甚少,一些农村传统的剧目在不断流失。另一方面专业结构不合理。全市从事种养业的乡土人才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相对较多,面向流通、服务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
(三)人才外流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大中专、高中毕业后的青年以及退伍青年认为在农村无所作为,不愿在家务农,大多数人外出打工,原所学的专业派不上用场,荒废了专业。全市现有近1万名大中专、高中毕业的青年以及退伍青年在外地打工谋生,真正找到适合个人施展才干舞台的不足三分之一,浪费了人才资源。也有很多农村职业中学为了生存,顺市场而动,大办特办非农专业,广纳生源,成了外出打工人才的速成站、中转站,为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本土人才开发”束之高阁,乡土人才奇缺,面貌依旧。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培训不够。当前,在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上重视的程度不够,主要是一些思想活跃的农民自主外出学习回来后自找门路,单打独斗,农村创业氛围不浓,政府缺少引导,在如何培养乡土人才上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更未出台硬性的措施。二是信贷支持不够。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一些有市场前景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想扩大规模,但金融机构在农民贷款需求方面,只单方面想到求稳,仅限于支持一些额度小、无风险的贷款,对种养业、农副产品转换加工由于调查和管理难度大,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三是政策扶持不够。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已认识到农村工作重要,但在鼓励农村乡土人才创业方面却少有激励政策,特别是一些乡土人才在创业之初,资金、技术本来就困难,还要办理各种证照,使他们难以承受。还地桥镇的一些村很多户都在搞水产养殖,年收入可达1万余元,但黄石质监部门要求他们必须办理生产许可证,每证收费4000元,每年年检费2000元,他们无力承担。四是技术支持不够。农村乡土人才大多是依靠多年的经验积累、购买科技书籍、到示范户请教等方式学习技术,知识面窄,对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很难解决。还地桥和东风农场管理区是我市的水产区,鲜鱼保鲜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他们了解到某研究所已经成功研究出鲜鱼保鲜技术,但高昂的技术转让费让他们望而却步。
四、我市加强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健全管理机制,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一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要进一步明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市人才办负责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工作。人事部门负责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村乡土人才的培训教育,宣传部门负责农村乡土人才的宣传工作。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分析、研究、总结农村乡土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情况,解决农村人才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进一步健全市、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市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管理为重点,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抓落实的管理形式,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建档造册、走访联系、交心座谈、领导挂点等制度,实行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三是引导组建专业协会。根据乡土人才从事专业类别的需要,分门别类组建专业协会,制定章程,明确乡土人才的权力和义务,通过定期开展活动,加强乡土人才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促使乡土人才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使乡土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提升管理水平。
(二)健全选拔机制,在规范选拔上把好关。建立完善乡土人才选拔办法。一是成立评审选拔专班。由组织部门牵头,在人事、农业、科技、林业、水产、畜牧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评审专班,负责农村拔尖乡土人才的选拔工作。二是明确选拔的对象和范围。针对农村乡土人才工作的实际,重点要选拔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农机、加工、运输、建筑等相关产业的农民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明确市、镇、村三级乡土人才选拔条件。三是明确选拔程序及方法。要采取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重点考察在推广科技知识和从事经营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同时,还要坚持“村摸底、乡审核、市审批”的三级把关制度,严把选拔“入口关”。
(三)健全培育机制,在精心培育上做文章。一是制订培育规划。要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思路,分层分类制定全市农村乡土人才培育规划,围绕规模化需要,实行按需施教,重点是农副产品加工培训。要制定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拓宽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服务的新路子。二是建立培育体系。要采取农民创办、行业协会自办、政府合办等方式进行短期进修,要建立村组信息员网络,深入农户及时收集农民的培训需求,进行分类编班,科学设置课程,进一步完善“菜单式”培训模式。要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所和农技人员的综合作用,开展技能培训。同时还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乡土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三是创办培育基地。要积极鼓励种植、养殖、加工大户创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形成样板。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示范基地为载体,利用乡土人才的影响,组织广大农民听介绍、看现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用实实在在的致富成果激发他们的创业积极性。
(四)健全帮扶机制,在扶持发展上求突破。一是资金扶持。要制定出台《关于支持农民小额贷款的意见》,从鼓励农民利用小额贷款发展特色种养业、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农民小额贷款提供担保三个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对农户的不同贷款需求,不搞一刀切,做到因户而宜,因贷款用途而宜,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切实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业筹资难问题。二是出台扶助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农村乡土人才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要求;多一点厚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扶持,少一点干预。要制定出台一系列保护政策,特别是在创业之初,更要降低各项证照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在生产信息、生产用地、生产资金、生产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倾斜和扶持,为乡土人才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帮助乡土人才的生产产业做强做大,逐步形成规模。三是进行技术帮扶。要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乡土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促使他们由运用一般简单技术向掌握最新技术过渡,加快乡土人才知识更新步伐。要通过组织乡土人才乡域之间的巡回报告团,既介绍自己的先进经验,又学习其他乡土人才的成功做法,促进乡土人才之间相互提高。
(五)健全激励机制,在讲求实效上促发展。一是提高乡土人才地位。积极开展乡土人才“创先争优”、“十佳优秀乡土人才”等创评活动,加大宣传,树立好典型,在电视台开辟专栏,大张旗鼓地宣传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乡土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要积极培养、吸收优秀乡土人才入党,推选优秀乡土人才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高乡土人才的政治待遇。二是搭建乡土人才发挥潜能的平台。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加强锻炼,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转变,既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又提高村组班子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为乡土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三是降低职称评定门槛。要建立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把乡土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对优秀者在职称晋升上放宽条件,使昔日“土专家”、“田秀才”有名有份,并落实相应的待遇,规定权力和义务,增强其责任感。对外出务工人员凡在外地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地职业资格证书同样有效,享受同等待遇。
- 上一篇:规划局城市住房建设规划办法
- 下一篇:机关单位职业病防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