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4 12:41:00

导语:文化局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局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是绿色、能再生、可增值、高回报、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实践“*”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对实现*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市文化产业的现状

*市的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和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而起步的。*市现已形成的文化产业有演出业、文化娱乐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艺术培训业、印刷业、广播电视业、旅游业等门类。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共有1036家,从业人员5654人。其中歌舞娱乐315家,网吧经营单位120家,打字复印店160家,软件经营单位10家,印刷经营单位69家,图书经营单位106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04家,演出团体14家,演出场所3家,旅游景点、旅行社各13家,广播、电视、网络共9家。据统计,*年全市文化经营单位总收入为16672万元、税收780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11%,占财政收入的0.28%。

近年来,*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管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扶持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市认真贯彻《文化部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精神,充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年文化娱乐业共吸纳资金2000多万元,发展民营文化演艺3家,填补了*市文化娱乐业的一项空白。*市文化宫吸引民营非公有制经济,改造了文化宫放映大厅,投资1200万元,改建成花贺天地演艺中心。

尽管如此,*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偏小、档次低。各门类发展既不平衡,也没有形成集团化的发展模式,在市场化发展中缺乏竞争力。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文化事业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方面的经营人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足。在注重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对文化产品、文化单位、文化产业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认识不足;对文化产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战略、目标和相关政策仍缺乏共识。

(二)管理体制不顺。突出表现在缺乏全面系统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体系。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使文化产业发展难以形成统一的方向及系统的政策。“办文化”向“管文化”职能转变滞后,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文化市场零散分散,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困难重重。

(三)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档次低,文化产品竞争能力差。政府部门经办的文化产业单位普遍没有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效益较差;民营文化企业则往往受社会偏见、政策环境不稳定、负担沉重等因素影响,发展起伏波动较大。

(四)政府投入不足与社会资金进入难并存。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仍存在障碍。

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全市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人们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多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实现更加依赖于市场;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消费选择更具自主性;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国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领域对外开发不断扩大;发展文化产业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一)发展*市文化产业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现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与贯彻发展先进文化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相结合,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实际,努力探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促进*市文化产业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包括印刷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影视业、音像业、图书报刊业,建立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文化产品生产、服务和销售网络。促进文化产业各个门类结构合理、技术进步,努力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和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行业发展潜在优势,以包装印刷业为龙头,突出示范作用,带动其它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全市GDP中的比重和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提高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使文化产业成为*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一起抓。要发挥行业潜在优势及其示范作用,鼓励各门类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小型文化企业逐步在市场竞争中淘汰,促使中等企业横向联合。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以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四、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领导,把文化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列入文化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为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而且随着民众精神文化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会成为新的增长点,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督促检查。争取把文化产业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中,并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宏观调控能力。要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而存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牢固树立管理意识,管办分离,变微观管理为宏观调控,从具体事务转到抓法规、抓政策、抓协调服务与指导上来。对事业单位要大胆放权,让他们有充分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

(三)深化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其保值增值。

(四)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向民营资本开放。鼓励多渠道多方面的资金参与文化娱乐、网络文化、音像制品、包装印刷业、书报刊业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经营。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建设的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享有与国有经济投资的同等待遇。

(五)优先发展、大力扶持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市将把包装印刷业定位于“特色经济”,作为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开发与运营。走“集群聚优、共商互补”的集团化经营之路,使其发展成为拥有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有强劲发展力的大型文化产业。具体做法:一是选准“龙头”企业,在同行业中选一至两家“社会声誉好、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机构设备全、改革开拓意识强”的单位为“龙头”企业牵头,对全市的印刷业进行互愿互利式整合,使其形成规模,由弱变强。二是创造宽松环境,企业整合可采取两种方式。即:①走政府调产之路。就是把包装印刷业列入全市的重点调产项目,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企业整合牵线搭桥,帮助该行业提高全员素质。②走多元化投资之路。争取政府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采取多元化集资、合资、股份等形式,形成*市包装印刷集团。三是强化企业竞争力。包装印刷集团形成规模后,要实行“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战略,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在对老产品技术升级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更新的特、精、优产品。要把政策环境建设、服务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与资本扩张、产业扩张、规模扩张、效益扩张有机融为一体,力争使我市的包装印刷产业形成“一年形成规模、二年跻身市场、三年收回投资、四年后达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六)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养一批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织优秀人才外出学习和采取高薪聘请、无形资产入股、柔性流动等方式,下大力气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鼓励和吸引管理科学、实力雄厚的国、省内大型文化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来我市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积极引进境外一流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企业。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创造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七)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为文化产业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努力建设文化市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灵活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扩大文化投入,引导社会资本注入重点文化项目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提倡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良好服务,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处罚。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快产业整合步伐,形成布局合理的文化产业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