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党政领导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4 07:37:00
导语:县党政领导执政能力建设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提出的战略任务,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形势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在党的*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又专门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各级领导班子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我国的领导体制中,市、县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起着承上启下、贯通左右的重要作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落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一个地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把加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党的*报告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键是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党的*届四中全会《决定》又针对全党提出了增强五种“执政能力”。这既是新时期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本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座谈讨论、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对加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既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又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加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按照提高“五种能力”的要求,不断增强个体素质,优化班子整体结构,提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和推进力,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1、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形势,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与前提。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但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清醒的头脑,还需要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需要理性和战略的思维。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中,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锻炼领导干部用全局的胸怀和宽阔的眼界,从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问题,把地区发展溶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之中,自觉抢抓发展机遇,将潜在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将一切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进而促使领导班子能够把握工作大局,正确科学决策。
2、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党的工作大局,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应该努力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掌握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辨证关系,树立并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经济的手段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注重在经济活动的实践中考察和识别干部,对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熟悉经济工作,政绩突出、群众拥护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真正形成以实绩论英雄、凭发展用干部的氛围。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注重把那些熟悉宏观经济、财政金融和现代科技知识的优秀年轻干部选拔进各级班子中,以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3、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说,主要是正确认识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存在问题,善于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在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面前清醒判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及时果断做出处理。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注重选拔各个年龄段和各种经历的优秀干部,以形成一个既有开拓创新能力,又有丰富的处理复杂矛盾的经验,既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又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集体。同时要加大干部轮岗交流的力度,促使干部在不同的岗位上经受锻炼和考验,增强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4、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行政的观念,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实现领导方式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既依靠行政手段又依靠法律手段的转变。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制约的观念,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要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机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水平。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系统地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要认真研究探索公共权力行使的公开化和透明化,使干部适应民主监督,进而自觉地依法行政。
5、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凡事从全局出发,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的客观要求。市、县党政领导班子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研究解决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真正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要着眼于从整体上推进全局工作,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统筹协调好市、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几套班子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好各方面的工作,构建各方面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在领导班子建设中,要优化班子结构,增强整体效能,既注重配齐配强党政领导班子,又注重强化人大、政协班子建设,发挥好各自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应有作用,努力在思想、目标和行动上形成工作合力。
二、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问卷调查和座谈走访情况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从科学判断形势能力方面看,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与日益变化的新形势、新环境不相适应。有的领导干部学习兴趣不浓,学风不端正,理论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断章取义,搞实用主义,参加培训沉迷于拉关系、交朋友、混资历,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系统的战略思维能力,不能用全局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往往就事论事,错失发展良机。有的工作中视野不够宽,“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贯彻执行上级政策墨守成规,作出的发展规划不符合当地实际,工作中缺乏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科学性,执政几年依然山河依旧。问卷调查统计,有16%的人认为“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强”。
2、从依法执政能力看,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与依法治国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贫乏;有的习惯于经验管理,搞行政命令,不善于运用法律和市场调控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有的不顾大局,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不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搞地方保护主义;有的不善于用法,不能很好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三者关系。问卷调查统计,有17%的人认为“领导干部存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
3、从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方面看,有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不相适应。有的领导干部对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知之不深,仍习惯于沿用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来抓经济工作;有的抢抓机遇的意识不强,不注意掌握市场信息,不会预测市场走向,不善于进行科学的可行性论证,盲目地“跟着感觉走”或让市场牵着鼻子走;有的对经济工作的谋划能力不强,对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缺少思想准备,抓经济要么心存浮躁,急功近利,要么“等靠要”思想严重,无所作为。
4、从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方面看,有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与社会经济生活的急剧变化不相适应。有的领导干部经历简单,没有经过基层锻炼,对各种社会矛盾缺乏系统把握和应有的敏锐性,克服困难的方法少,缺乏解决具体问题的本领;有的工作浮于表面,对社会思想动态了解不够、掌握不准,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不能超前预见,把事态处理在萌芽状态;有的处理复杂问题时方法简单,使一些苗头性问题转化为对抗性矛盾,还有的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缺乏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5、从总揽全局能力方面看,个别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大局意识不够强,考虑局部和自身发展的较多;有的不能对本地区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制约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的抓落实力度不够,习惯于“靠文件落实文件,靠会议落实会议,靠讲话落实讲话”;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口头上强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但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到工作条件较好的县区、乡镇和企业,下基层指导工作,往发达地方跑得较多,深入贫困落后乡村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较少。据问卷调查统计,有23%的人认为“领导干部缺乏大局意识”。有的班子民主集中制坚持的不够好,不能充分调动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工作积极性,形不成整体合力。问卷调查统计中,17%的人认为“班子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个体素质参差不齐。表现为“三多、三少、三欠缺”:一是经验型干部多,专家型干部少,高层次、专业化思考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依我省汉中市为例,调查显示,全市162名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第一学历为国民教育本科以上的仅46名,占28.2%,研究生学历的仅3人。大部分领导成员都是从基层逐步成长来的,其现有学历都是在党校获得的。从事经济管理、对外贸易、工程技术和法律专业的干部偏少,真正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市场规则、擅长宏观经济管理的专家型领导人才十分匮乏,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把握规律和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够强。问卷调查中,有16.6%的干部认为应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培训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二是政务型干部多,复合型干部少,懂经济、善管理的能力相对欠缺。领导班子成员中,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机关“体内循环”多,从学到政、从研到政、从企到政的职业转换少;长期在一个行业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多,经过多岗位跨行业锻炼的少;熟悉农业农村工作和政务工作的干部多,熟悉现代经济管理、金融及法律的干部相对偏少;进行单项管理的能力较强,进行综合管理的能力较弱。在问卷调查中,有21%的干部认为应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平稳型干部多,创新型干部少,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能力比较欠缺,总体创新能力不够强。一些县区领导干部虽然口头上整天喊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遇到招商引资、企业改制、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改造等具体问题则求稳怕乱,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拿不出改革创新的措施。问卷调查中,有25.18%的干部认为应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属个人能力建设第一位。
2、整体结构不够优化。一是党政班子配备强化,人大、政协班子配备弱化。从年龄结构看,我省107个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43、1岁,而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平均年龄51、3岁。从干部来源看,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主要是上级下派、异地交流、组织提拔,干部的年龄较轻,文化程度较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较高,而人大、政协主要是安排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的到龄干部和非党干部,导致一些人大、政协干部存在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工作中进取性、主动性不强,整体效能发挥不优。二是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数量偏少。依汉中市为例,全市11个县区领导班子中,4个班子没有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4个班子中没有女干部。三是后备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换届时选不出符合条件的年轻干部,另一方面又存在一些干部长期后备、得不到轮岗锻炼和及时使用的问题。个别班子配备时,注重强调年龄、党派、性别等结构要求,对专业知识结构缺乏硬性规定,存在“瘸子里面挑将军”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年轻干部驾驭工作能力过弱,对事业发展造成了影响。四是届次观念不强,部分班子成员调整过频过快。据中组部对10个省区市的调查,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一届任职时间平均只有两年多一点。汉中市22名县区委书记、县区长中,任满一届的只有2名,平均任期时间只有3年多。频繁的调整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心浮气躁,产生不恰当的心理预期,“一年看、二年盼、三年等着换”的思想比较严重,个别的在工作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发展经济只顾眼前效益,不顾长远利益,一任出政绩,几任补窟窿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有的班子配备考虑得不够长远,使初配时的强势没有持续发展的后劲。
3、能力生成渠道单一。从干部教育培训方面看,干部培养与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方面,对干部的培养教育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制度规定,比如,在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位的干部能力素质的要求方面,未能根据干部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气质特点、工作专长与能力特点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部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措施不够有效。一是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资源配置不够合理。二是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层次性和岗位性区别不大,存在着不同培训层次和对象“一锅烩”的问题。三是培训渠道和形式单一,培训效率和效益不高。从干部实践锻炼看,方式单一,效果不佳。一些地方安排干部轮岗、挂职锻炼,挂职的多,任职的少;下挂的多,上挂的少;同一系统挂职的多,跨系统、跨行业挂职的少;到党政机关的多,到基层一线的少,实践锻炼存在行为形式化,主题功能化,管理粗放化的倾向。
4、激励机制不够有效。一是对干部的选任标准还不完善。对领导干部的能力考察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干部的考察评价未能突出对其在改革、创新工作中绩效的评估。在干部“上”的方面,强调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但也有的因此而不敢起用一些能力较强却有个性的干部。在干部“下”的方面,有的认为干部能力差不是本质问题,可以在工作中提高,没有把能力强弱作为主要依据,因而调整下来的干部,犯错误下的多,能力弱下的少。二是领导班子及其成员任期或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不够明确,缺乏有效的评估、考核和管理机制。政绩考核情况未与干部的提拔使用和工资待遇直接挂钩,造成苦乐不均和“吃大锅饭”现象。三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奖惩力度不够大,造成干部工作压力和动力不足。同时,由于没有建立领导职位分类制度,每个领导职位缺乏详细的准入条件(学历、专业水平、阅历、经验等)、工作要求和标准、工资待遇、考核管理规定等,使领导干部提升能力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5、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一些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比如,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够科学。如何实现既尊重民意又不简单地以票取人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使一些能力强、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不能及时选拔上来,一些能力差的“好好先生”又下不去;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主要是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监督基本上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缺乏有效手段,难以对领导干部提高能力形成持续压力。再如,管理体制还不适应。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明确,条块分割严重,上划部门过多,县区党委、政府职能弱化,既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依法行政,容易滋生腐败,影响执政效果。再比如,选举制度不够完善。现行的等额和差额选举制度缺乏实质性的竞争内容,形不成提高能力的持久动力,等等。另一方面,已有的制度抓落实不够到位。有的领导班子对民主集中制等相关制度执行不力,班子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不强,个别班子还存在内耗问题。在一些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内部,由于分工不科学,权责不明确,导致部分县级领导干部权责观发生错位,争权卸责、揽功诿过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之间和副职之间经常出现磨擦,发生矛盾,影响了班子的团结和领导效能的发挥。
三、加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市、县党政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中,应遵循干部“能力生成——能力提升——能力实现”的基本规律,按照增强“五种能力”、提高“三个水平”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以培训锻炼为手段,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择优汰劣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增强针对性,区分层次性,务求实效性。
(一)不断提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懂得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牢固树立了宗旨意识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影响一个地区或单位事业的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党群关系和执政水平。因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感受和评价,最直接的来源于每一位从政者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行为和表现,最直接的表现为每一位领导干部的政绩。一是必须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进一步加深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作用的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使整个国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时期。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引。我们党之所以能在严峻挑战面前充满生机和活力,归根到底在于做到了“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市、县党委要带头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届四中全会精神当作一项战略任务,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自觉追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各项工作。二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总开关。失去理想信念就会迷失方向,理想信念的滑坡将会危及执政地位的巩固。坚定理想信念,必须首先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县级班子成员必须讲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就不会有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敏锐的政治警觉和政治鉴别力,就容易在前进中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当前,有些人认为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强调增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过于虚无缥缈,不切实际。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思想,理想信念一旦出现偏差,就像大厦失去了支柱,大坝动摇了基石,必然带来政治上的变质、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作为市、县级领导干部,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并把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同完成党在现阶段的任务和执行现行政策统一起来,把方向上的坚定性同方法上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把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同当前工作中的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其次,要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经常直接面对群众,群众往往透过他们看我们的党和政府,能否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执政为民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摒弃高高在上、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和浮夸虚报、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亲近群众、方法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造福群众,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开展工作才有依靠和保障。再次,必须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我们直面挫折、战胜困难、干好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关键在市、县,困难也在市、县,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县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财政薄弱和群众生活偏低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难、锐意进取、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坚持开拓创新,敢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的桎梏,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制度弊端,抓住机遇,永不停步,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必须强化宗旨意识,强化领导责任。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肩负着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任,要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信任、期待,就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职责。首先正确处理好位与为的关系。在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不是忠心耿耿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而是做出许多有悖于党的宗旨的行为。有些人信奉无过便是功,得过且过,无所作为。有的为造政绩,树形象,浮夸虚报,急功近利。目前我省地方经济普遍不够发达,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市、县级领导既不能在其位不谋其政,也不能为造政绩大搞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要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多办群众需要、符和群众愿望的实事好事,多做符合长远利益、惠及子孙后代的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组织,取信于人民,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次正确处理好权与责的关系。权力和责任是对等的,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要解决好权责不对等的问题,必须坚持和完善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科学的进行权力分解和合理配置。一是科学的界定市、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各套班子的职能和明确各自应负的责任。二是对班子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一位班子成员的权责相互之间不交叉。三是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和完善符合各套班子特点的集体议事规则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强化集体领导,消除互相矛盾,防止权力失控和滥用,杜绝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另外,要处理好官与民的关系。由于受封建“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产生高人一等的特权感,以“父母官”自居,当官做老爷,骄横自负,唯我独尊。“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更有甚者,把当官看作光宗耀祖的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这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造成的。因此,不管处在哪个岗位上,做什么事情,做什么决定,都必须经常站在群众的角度,把群众的利益、群众的承受能力、群众利益的大小放在第一位,把为群众服务的价值取向升华为一种崇高的境界,外化为为群众服务的具体行动,体恤群众的困难,为他们解决最实际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心里有依靠,有寄托,相信党,相信我们的干部。
(二)必须深化学习实践
同志指出“领导同志,精通业务是重要的,但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决不能缺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决不能缺少必要的理论功底,决不能缺少理论思维的能力。否则,很难担当起自己的领导责任,也很难成为一个有作为的领导者”。加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关键要提高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执政水平。从当前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看,特别要抓好四个方面能力素质的提高。一是提高理论素养。理论素养是领导素质的灵魂。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提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必须纠正理论学习可有可无的倾向,切实把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放在首位。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着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要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的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做新知识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要学以致用,注重把学到的科学理论和新知识与本地区的具体实际联系起来,与当前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使理论学习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推动力。二是提高政策水平。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宣传员和执行者,政策水平如何,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有效贯彻到基层和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提高理解把握政策的水平,另一方面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要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在坚持政策大原则不动摇的情况下,用足用活政策。三是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在新的形势下,要加快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快速、健康发展,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确立、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思路,如何统筹兼顾、协调各方,推进协调、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是关键。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按照“五个统筹”的新要求,注意领导工作的全面性,协调性、均衡性、持续性、人本性,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应对复杂局面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从而增强班子团结,密切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加快经济发展。
(三)以大规模培训锻炼为手段,提高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
培训锻炼是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基础。按照中央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要求,加大对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分层、分类培训和轮训的力度,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努力以个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整体能力的提升。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解决各类培训“一锅熬”的问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需要,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岗位领导干部的不同需求,探索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的新路子。对市、县(区)委书记的培训,应突出驾驭全局能力、民主决策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提高,重点加强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民主集中制教育;对市、县(区)长的培训,应突出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重点加强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外经外贸、招高引资、城市管理等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对人大、政协领导的培训,应突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依法监督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县级干部,应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胜本职工作为目标加强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高广大领导干部服务经济建设的本领,增强干部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二是在锻炼方式上突出多样性,解决干部能力生成渠道单一的问题。按照多轮驱动、立体培养、复合提高的要求,建立国内与国外、省内与省外、市内与市外相结合的干部培养锻炼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把不同层次的干部放到各种岗位上锻炼,拓展能力培养渠道。比如,以提高工作层次,增强从宏观上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选调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省级机关挂职学习;以拓宽视野、借鉴经验为目标,选调干部到外省市、经济发达地区及国外培训考察学习;以磨练意志、适应艰苦工作环境、学会做群众工作和思想工作为目标,选派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以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为目标,选派干部参与重点工程或重大中心工作,到纪检、信访部门锻炼等;以丰富阅历、积累经验为目标,有计划地推进干部跨部门竞岗交流、机关与基层双向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等,做到培训与实践同步进行,工作与培养同步考虑,不断促进领导干部素质和领导经验的共同提高。三是在培训机制上注重系统性,解决政出多门和应景式培训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坚持“谁管理、谁培训、谁考核”的原则,把干部教育培训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渠道。针对领导干部疏于学习、“以干代训”的问题,严格干部轮训、调训制度,尤其是要认真落实“一把手”定期离岗学习培训制度,对市、县(区)委书记、市、县(区)长由中、省委组织部统一调训,消除“一把手”在学习上“漏位”的现象。针对部分干部把参加培训作为应付要求、提拔升迁、装点门面和建立关系网的实际,建立干部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制度,按照不同职级干部应具备的知识水准,强制性要求干部在任期内必须达到,对不能达到的,实行待岗、下岗或降级使用;后备干部未获得任职资格的不提拔使用。推行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学分制管理考核制度,把“述学”、“评学”和“考学”有机结合起来,并把培训后能力提升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成绩优异、学有所成、进步明显的干部予以优先使用,对培训后工作无起色、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诫勉、待岗或暂缓使用,形成领导干部自觉学习的长效机制。
(四)以优化结构为重点,增强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效能
优化班子结构,形成整体合力,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一是选准配强党政正职。坚持以知识、专业、资历、心理与岗位特点相匹配为标准组合领导班子,努力建立年龄结构梯次、气质类型相融、专业结构互补、性别比例协调的党政领导班子。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拔党政正职领导,注重把既懂党务工作又懂经济工作的复合型领导人才,经过多岗锻炼、资历和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选拔上党政正职岗位,实现优势互补,防止党政“一把手”在经济工作和党务工作中“瘸腿”。拓宽选人渠道,建立正职人选脱颖而出的机制,注重从整体工作比较出色的地方、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条件比较差但面貌变化大的地方,以及较高层次的综合性领导岗位选拔市、县领党政导班子正职。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倾向,对一些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特别优秀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可直接提拔担任县区党政正职和常务副职。二是提高熟悉经济工作干部的比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注重从中央、省、市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部门选拔学历高、熟悉国际经贸、现代科技和经济管理、德才素质好的优秀年轻干部直接充实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改善班子的知识和专业结构。完善党委常委会组成结构,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党委只设一名专职副书记负责日常工作,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扩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加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间的轮岗交流力度,形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领导格局,提高领导班子发展市场经济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强化届次观念,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市、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是依据党章、有关法律规定和政协章程选举产生的,其任期有明确规定,要尊重县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的权威,维护换届选举结果的严肃性。领导班子成员一经选举产生,除非工作特别需要或经过考核确认干部不能达到任期目标或发现干部有违法违纪行为必须调整外,原则上至少干满一届,避免干部产生攀比心理和短期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处理好稳定与交流、上级与下级交流、省、市机关与县区干部间交流的关系,换届时市、县级党政班子的交流面不应超过2/3,党政“一把手”不宜同时交流,下派干部和跨市、县(区)干部交流不应超过1/3,以保持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四是强化人大、政协班子配备,发挥整体效能。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应由在党政领导班子或县区、乡镇、部门任职时间较长,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干部担任,纠正把人大、政协作为安排到龄干部或解决职级待遇机构的倾向,树立到人大、政协工作也是“提拔”的观念。逐步减少人大、政协领导职数,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结构,逐步将人大、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的任职年龄界限和提名年龄界限与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大体平衡起来。正确处理好党政班子与人大、政协班子的关系,充分尊重人大、政协机关的职能和威信,凡人大选举产生或任命的重要干部,不到任期届满一般不要随意调整或调离,对在人大述职或评议中通不过的领导干部,党委应采取诫勉、待岗、审计等措施查清原因,对违法违纪的的坚决处理。五是加强后备队伍建设,解决好无人可用和备而不用的矛盾。对那些有发展潜力,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他们到关键岗位和不同职位进行培养,提高他们带好队伍、驾驭全局的能力;“一把手”后备干部可以放在常务副职岗位锻炼,提高他们领导全面工作的经验,也可以选派到上一级领导班子中担任助理职务,参与党政领导班子分工,独立负责某一方面工作,提高他们把握大局和综合协调的能力。严格后备干部选用制度,除换届大规模干部调整外,提拔使用干部原则上应从后备干部中产生,增强后备干部的进去心和责任心。
(五)以择优汰劣为导向,构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激励机制
择优汰劣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的关键。一是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按照构建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总体目标要求,进一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任前公示和试用期制度,积极推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考察结果通报制度,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党委全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和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二是完善“下”的认定标准体系。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愿辞职、责令辞职和引咎辞职制度,增强领导干部执政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逐步实行聘任制。研究制定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干部的制度和办法,制定和细化有关标准、程序,采取诫勉、改任非领导职务、转岗、待岗、离岗培训、离职分流、降职、免职、离岗待退等多种途径,建立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抓紧制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严格执行到龄不提名制度和退休制度,激励干部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努力保持能力最佳状态。三是充分发挥选拔任用干部的激励作用。建立用实绩说话、凭能力上岗的主流导向,增加公选和竞争上岗干部的数量,让有能力的干部在平等竞争中得到检验,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研究制定破格提拔干部的具体政策措施,科学界定工作特殊需要和特别优秀人才的具体条件和标准,大胆破格提拔经实践证明特别优秀的干部。建立领导干部职位分类管理制度,明确每个领导职位的准入条件、工资待遇、工作标准和要求,使干部提高能力有明确的预期。建立健全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对在县区任职时间较长、资历较深和实绩突出、做出较大贡献,但因领导职数、结构要求以及工作需要等因素不能提拔使用的干部,可在核定职数范围内,提高职级待遇,留任原职,鼓励干部立足基层,干事创业。四是建立能力建设评估体系。参照国家公务员职位说明书的编制方法,积极探索建立以能力认证为重点,以工作实绩为核心,以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为主要内容,适用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干部的考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同类别横比、同岗位纵比、同要求互比,准确把握干部德才素质的本质特征。建立正确运用考察评价结果的有关制度,把考察评价结果及时有效地运用到干部的使用、奖惩、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中去,发挥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五是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加大差额竞选力度,扩大差额选举的范围和差额比例,逐步做到由选举产生的领导职位全部实行差额提名、差额选举,切实改变以往选举中“组织意图”、“陪选”等形式做法。
(六)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长效机制
“郡县治,天下安”。制度建设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治本之策。一是健全科学决策机制,为提高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水平提供制度保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凡重要干部的任免、重点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等,都要经过集体讨论,民主科学决策;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确保社情民意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反映到决策机关;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确保决策事项获得群众的广泛理解、认同和支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对于专业性强的决策事项,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建立决策结果评审制度和决策失误连带责任制度,明确参与决策人员需要承担的相关责任及具体奖惩措施和程序,在一定时限内对决策成效进行评估并给予相应奖惩,实行决策责任制,使权力与责任相统一。二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为加强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能力建设提供素质规范。按照分类指导、科学合理、易于考核、便于操作的原则,建立适用于县区领导干部的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以实绩为核心,包括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在内的评价标准,通过完善的制度落实到干部考核工作中去,真正使干部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改进评价方法,在坚持党委及其组织部门作为基本评价主体的同时,承认其它社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评价权,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形成群众公认的评价结论。三是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为市、县领导干部拒腐防变、健康成长构筑坚固的法纪防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监督,树立“选好干部是关键,管好班子是重点”的思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班子实现最佳组合和发挥最大功能提供保证。进一步规范市、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权力配置模式,制定相应的工作程序法,限制权力“越位”,防止权力滥用,建立谁“越位”就处罚谁的制度,确保市、县领导班子依法行政。进一步健全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对各级“一把手”的监督,巡视组的主要任务应集中在对“一把手”特别是“一把手”党政的用人权、决策权和审批权的监督上。强化各级纪委的监督职能,对纪委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保障纪委工作的权威性。坚持和完善上级党组织监督下级领导干部的机制,在市以下尝试建立监督工作特派员制度,由纪委和组织部门选聘部分政治、身体素质好的离退休干部与现职干部一起作为特派小组成员,不定期到县区、乡镇巡视检查。同时,综合运用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和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和工作、生活、学习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体系,确保从制度上规范领导干部的执政行为。
(七)从实际出发,大力加强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但近年来,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调查研究却有些变异:从上面看,他是下去了;但从下面看,他还在上面。就像井中的葫芦,看似已掉进井里,实际上仍然浮在水面。有的人习惯“从干部中来,到干部中去”,从来不愿驻村入户多接触一些群众,只满足于听汇报、作指示。有的习惯于到基层找材料,回到机关写报告。有的干部下基层搞调研发现、解决问题的初衷少,作秀的成分多。这些都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体现。重视调查研究,加强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调查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导方法和领导环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正确的决策。实践证明,正确的决策必须建立在对实际情况和社情民意进行深入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调查研究中必须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求全面忌片面,二是求深入忌漂浮,三是求科学忌随意。只有深入基层全面了解掌握情况,通过对具体事物和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论证,决策的正确性就会不断提高。
(八)重视人格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领导干部工作成效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大小。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般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因素产生的权力性影响力,二是人格因素产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由于领导干部的职权是组织赋予的,相对固定且范围有限。人格因素则因人而异,对领导干部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比职权因素更持久、更有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人格力量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加强领导干部的人格修养。优秀人格是一种内在的影响力,不是任何外在因素强加的,需要通过加强修养,反复磨炼才能获得,县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官,以良好的人格形象获取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进而影响和带动干部群众。
- 上一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报告
- 下一篇:民营企业典型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