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3 06:34:00
导语: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贯彻**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目标和总体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特制定“**”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指导“**”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一、现状与问题
(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安全生产摆在了与资源、环境等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
“**”期间,国家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改革和构建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增加了安全生产投入,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执法力度,严肃了事故查处。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均衡,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事故总量大。**年,平均每年发生各类事故70多万起,死亡12万多人,伤残70多万人。我国每年因各类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均在2500亿元以上。二是重特大事故多。**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587起,平均每年发生117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73起,平均每年发生15起。三是职业危害严重。据卫生部统计,截止**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患者58万余例,累计因尘肺病死亡近14万人,病死率为22%;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四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以煤矿、道路交通为例,**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1,约是美国的70倍、南非的17倍、波兰的10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7.60,约是发达国家的5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与和谐。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没有落到实处;二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三是部分行业安全管理弱化,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四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不到位,管理混乱,违规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现象不断发生;五是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力量不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健全,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力量薄弱,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不健全。
“**”期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安全生产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将进一步加剧煤、电、油、运等紧张的局面,煤炭等基础产业超能力、超强度生产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二是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将增加安全管理难度。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加快,而安全培训教育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差,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是事故风险转移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正向我国转移。同时,我国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也将出现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这些变化加大了事故风险。
(二)安全生产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一批重要安全科技成果,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了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通过可行性论证,正在建设当中;安全科学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已形成三级学位教育,目前设立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有75所,设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33所,博士研究生教育11所,1997年确定了安全工程师职称,**年建立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已初步解决安全科学的学科理论及其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模型问题,并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队伍。
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预警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顺利通过验收,取得了“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和“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预防与监控技术”等多项重要成果,并得到科技部的滚动资金支持;**年初,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配合科技部,启动了“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项,“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的基础研究”项目分别获得攻关项目和973计划的资金支持。**、**年,国家分别对83项和143项安全科技优秀成果进行了奖励;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年度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达638项。
通过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示范应用,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了事故发生几率,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攻关课题“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在淮南实施后,通过攻关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应用,初步建立了以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工程依托单位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示范工程,全面、显著地改善了矿区的安全生产形势。淮南矿区瓦斯抽放量大幅度提高,**年矿区瓦斯抽放量达到1.5亿m3,抽放率由**年的24.5%增加到41.5%,**年杜绝了瓦斯伤亡事故,矿区百万吨死亡率也下降到0.46,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年,已获得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间接经济效益5亿元。
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煤矿安全数字化监测监控网络”、“危险品道路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管理应用系统”等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煤矿安全气相色谱仪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指标计划,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技术、危险运输车辆安全监控技术、危化品HAN隔阻防爆技术、BF快速堵漏技术等,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各种安全防护装备、用品、用具推广应用,对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起到巨大作用,促进了安全防护产业的发展;各种功能型材料等的不断开发并产业化,使安全防护产业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公益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被列入**年度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生产工作越来越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年1月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务院了《规划纲要》,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科技创新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根本手段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安全科技已成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规划纲要》从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对我国今后15年的科技发展做了全面部署。“公共安全”被列为11个重点领域之一,将“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作为该领域的优先主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作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这些举措将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煤矿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起到积极作用。以人为本、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纲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当前和今后15年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安全生产科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已取得重大成绩,促进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稳定并趋于好转,但我国的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在科学技术整体中尚属发展落后领域,尚不能为安全生产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
目前,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科技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率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平均水平;仅注重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的引进,而轻视了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自主研发能力弱,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尚未被攻克,安全生产的技术储备匮乏。
二是安全生产科技力量分散。部分原有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改制后,纷纷投奔高收益、高回报领域,它们对安全生产的公益性科技支撑与保障功能急剧下滑,有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缺位。现有科技资源也存在利用不足的问题。高水平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缺乏,且流失现象严重。
三是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基地与支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当前的科技研发基地缺乏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条块分割,建设薄弱,单位所有,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共享机制缺乏,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各行业主管部门相继撤消后,安全生产理论、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的科研投入无论在绝对数还是在相对数上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没有明确的、可靠的资金渠道,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五是安全生产理论研究滞后于安全生产实践。没有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的研究不足。
六是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落后。目前我国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防治等行业和领域的技术与装备落后,难以适应危险源监控、预警和事故应急救援的需求。
七是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范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发展的需要。安全生产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研究还相对滞后,技术标准欠缺和修订不及时的现象较严重,对执法的技术支撑仍然薄弱。
(四)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分析
“**”时期,我国的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经济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剧煤、电、油、运等紧张的局面;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新的重大危险源不断出现。随着矿产资源的长期大规模开发,矿山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会相应增加,自然条件、工作环境在不断恶化,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加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装置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不断增大,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管网系统、交通系统、电网系统、特种设备等也在大幅度增长,造成危险因素的种类增多和危害程度的增加;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成份、经营方式呈现多元化,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督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除了抓好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和安全文化等关键要素外,更加需要紧紧依靠安全科技进步和创新。安全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
一是迫切需要创新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安全与人口、资源、环境同属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安全的相关政策应属国家的基本政策。急需创新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体系,建立与安全生产在经济和社会中地位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科技政策和措施,为安全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二是急需对严重制约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重大危险源及重大事故隐患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一些共性和关键性安全技术与装备问题制约着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急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集成,提高安全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安全科技的整体水平。
三是急需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与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和提高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针对性、时效性,都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与完善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的支撑。为此急需开展适合我国实际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技术、安全系统工程、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安全评价技术、安全信息技术、重大危险源管理技术等的研究;制订与《安全生产法》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相配套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机制与方法创新,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四是需要建立科技支撑平台和开展安全技术推广应用与示范。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建设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为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还需要进行安全生产高新技术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为事故防治和应急救援提供更好的技术与装备;同时,开展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安全科技促进安全发展的典范,带动我国安全科技的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为国家安全生产“**”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树立创新观念,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培养高水平的安全科技人才,形成有利于安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科技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年,初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增强安全生产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实施安全科技创新与示范工程,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水平。
到**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具体目标是:
(1)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灾害发生机理等8个方面有所突破。
(2)开展60项重大安全生产科技攻关,在煤矿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灾害与事故防治、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分析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3)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4)促进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的发展,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产业基本满足国内安全生产的需要。
(5)初步建成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联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
(6)基本形成较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
三、主要任务
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满足安全生产对科技的需求,实现“**”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时期主要在以下方面开展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一)创新安全生产理论,构建安全生产理论体系
紧密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对理论的迫切需要,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煤矿、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典型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规律,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社会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大力推进安全生产“五要素”落实到位,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微观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提供指导。
1.安全生产社会科学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安全生产哲学问题,揭示安全生产的本质,建立科学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安全文化等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安全生产社会学问题,探讨安全生产在可持续发展、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促进功能。
2.安全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安全生产的共性特点和规律,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由安全向事故演变的共性原理,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研究安全生产法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立法实践;研究安全生产科学理论体系,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理论构成。
3.安全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探讨人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4.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岩土体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和大规模采掘工程的诱变灾害,研究气-固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气-固耦合作用及突变动力学模型,为瓦斯煤尘爆炸、顶板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和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地球资源勘探与深部开采过程的灾害风险预测、灾变动力学与防治理论。
5.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高危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特种设备事故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针对重大突发性灾害现象,开展灾害成灾机理、控制原理及灾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6.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研究事故灾难过程中及灾难后人的心理学与行为学规律,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人员搜救、安全疏散、抢险救灾、资源调度、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等的理论、机制和方法,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提供理论基础。
7.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8.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安全生产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安全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机制理论,揭示国家政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研究政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适应于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安全统计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工作。
(二)突破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为遏制重特大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与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1.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各类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先进技术与方法,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分类技术与标准,研究重大关键设备与设施的失效模式、失效准则、剩余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个体生物特征识别、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提高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的科学性。
2.事故隐患监测与控制。针对当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隐患,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研究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煤矿瓦斯安全监控技术,研究开发事故隐患申报、分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高危化学品生产、运输过程的动态监管技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
3.事故隐患治理技术。针对当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重特大事故隐患,研究开发治理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矿山采掘、通风、运输、提升等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尾矿库危库、险库和病库治理技术,研究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道路交通事故隐患治理技术等,为事故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
(三)开展重大重点科技项目攻关,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
根据《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安全生产科技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联合攻关,积极配合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推进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各行业要根据实际工作的安全生产科技需求,组织、凝练重点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按照《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等防控技术,开发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装备”优先主题,优先发展60个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重点进行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的安全保障技术,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高危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特种设备、关键装备失效事故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做好安全生产科技推广应用和示范,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及时引进、推广和转化,并积极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重点在煤矿,非煤矿山,石化及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100项重点科研成果组织推广和应用。实施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以点带面,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建立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重大危险源监控与完整性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监控、城市生命线安全、安全三峡、安全奥运、安全科普等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提高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安全性。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劳动防护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重点领域是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信息化、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诊断、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安全防护装备和先进救援救助技术装备等方面。
(五)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
组织、规划和协调全社会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形成并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对涉及安全生产的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全面的调研和清理,分析现有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程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安排工作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开展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以及事故应急救援、职业危害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规程的修订和制定工作。。跟踪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现行标准状况及其发展动向,研究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标准向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靠拢、接轨。
大力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技术的研究,提高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集中在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与特征、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的机制等方面。
(六)开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增强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根据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危险化学品燃烧、爆炸、毒物泄漏,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大电网事故等事故灾难特性,进行事故灾难应急管理、应急响应、应急信息交换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应急抢险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并在相关领域和地方进行应急救援技术推广示范。
重点研究开发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救灾辅助决策及指挥调度系统、重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辅助编制与管理系统、救灾通讯系统等、遇险遇难人员定位与搜救技术、灾难后果评估与避免灾难扩大的关键技术。
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突发泄漏事故的处置技术;长输油(气)管道突发事故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
整合现有各类安全生产科技资源,吸引社会科技资源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增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建设安全科学研究与装备开发基地,提高安全科技保障能力。
通过建立科技研发平台、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技术转化与推广服务平台、应急救援技术平台、智力资源平台、法规标准平台等6大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实现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
(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促进安全生产科技研发
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投资机制和引导机制,努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形成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共性、公益性研究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门在相关计划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国有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并参与重大、重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研究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工程示范。加强政策性引导,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和社会的联合协作的机制,实现技术资本、人才资本、产业资本的优化组合,逐步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推动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公开招标,择优支持”的原则,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科技支撑平台上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修)订、工程试验、技术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等工作。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保障安全生产科技研发
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
推动有关部门对从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的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保障安全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从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法规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安全培训和考核制度。创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推动安全科学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
(四)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创造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环境
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要抓住机遇,用好国家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安全科技进步。加大评选安全生产优秀科技成果力度,建立稳定的奖励资金来源,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五)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及民间的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
进一步拓宽与发达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交流渠道,加强科技信息交流,跟踪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努力赶超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先进水平。
(六)加强领导和协调,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对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强化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组织、指导全国安全生产重大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的职能,加强综合安全生产科技管理和协调工作,努力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推进科技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独立,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积极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项目评价制度。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传播安全生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发展安全文化、努力培养创新精神,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各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协同,共同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及规划的组织实施。
-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影响管理论文
- 下一篇:电子商务营销创新管理论文
精品范文
10监督检查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