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学培育调研报告

时间:2022-06-02 10:01:00

导语:高校办学培育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办学培育调研报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确立和实施特色化发展战略,已成为各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从本质上讲,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指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办学风格、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不仅体现于办学性质、类型、社会服务面向和行业特色上,而且体现于办学定位的准确性、办学风格的独特性、教育思想的独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性等方面。

从整体上看,眼下我国高校的办学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根除,在特色办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办学理念的“趋同”导致不少高校发展缺乏准确的办学定位;二是刚性及统一化的评价标准导致办学特色的缺失;三是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实际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普通高校,由于历史传统、学科结构、办学定位不同,必然有着不同的办学模式和不同层次的特色要求。从这一意义而言,高校办学特色最基本的属性在于独特性,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办学特色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相对稳定的持久性,有着较强的发展性和积淀性特征。这就决定了每所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特点来探求自身的特色,并在实践中加以凝练和培育

要创新办学理念,确定适应个性化发展的办学定位。确立具有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是培育和凝练办学特色的基本前提。在高校办学理念的顶层设计上,要努力树立个性化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突出强调用国际化眼光、现代化理念,拓展改革的深度。在办学定位上,必须对自身的性质和类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学校所处的科类结构三个层面上选择自己的“位格”所在及办学类型。要准确分析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背景,重点把握好自身的历史传统、人员结构、学科结构及所处环境的地域特色、学科设置的个性和共性、教师与学生的来源、构成以及由此产生的办学理念等文化特征,并根据自己的服务能力和社会需要,确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空间和竞争优势。

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育有特色的高素质人才。确立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办学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上,各高校要切实做到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根据知识经济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及自身的培养目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努力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价值认同,发挥好教师作为办学思想的实践者、学校已有特色的传承者、学校新的特色的创造者三种角色的作用,搭建让师生员工充分展现才华的舞台和健康成长的平台,营造和谐的、有利于特色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要创优特色培育机制。办学特色的凝练与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层的科学判断,更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以民主决策机制、管理与教育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为重点的机制创新,努力建立健全一套针对其历史使命的有利于高校科学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在确定学校办学特色时,要广泛发扬民主,把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他们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经过广泛讨论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办学特色的价值认同,进而内化为学校持之以恒的发展动力及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

要搞好学科建设规划,彰显学科内涵发展上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是高校组织结构中的基本骨架,是学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及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各高校要清醒认识当代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重视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前沿突破,根据自身的优势、特色及发展潜力,明确学科建设目标,选择或具有学术新意,或处于学科前沿,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研究,着重发展原有优势学科,强化研究基地及学术梯队建设,结合区域、行业、学科发展水平,支持优势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群;善于利用自身实力最强的师资、实验设备,集中人力、物力,重视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地方性特色上做文章,新建一批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改造、调整那些不适应国家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学科。

要传承优良办学传统,构建和谐多元的大学人文环境。大学文化是大学特色的基础和支撑,而大学特色是大学文化的升华,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在办学特色建设中,各高校要坚决破除校园文化可有可无论、校园文化庸俗论、泛文化特色论等思想误区,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重点,以抓好大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为载体,协调处理好校园文化和办学特色建设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有效传承学校长期积淀的优良办学传统和良好校风,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和环境建设上的投入,保证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齐全,为学校构建和谐多元的人文环境提供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