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2-06-01 06:34:00

导语: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教育发展列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实行教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保证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和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做到足额兑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贫困的山区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仍然还存在年龄老化,流失严重,师资不足,队伍不稳等问题。笔者就*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随调研考察组赴远安县学习考察该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和作法,现报告与分析如下: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及管理体制基本概况

*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库五位一体的县份。县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总人口40.5万人。县域总面积3424平方公里。

20*年春季开学,全县学生总数47047人。其中高中生9423人,初中生14498人,小学生22432人,幼儿园学生894人。全县有寄读生和小学保育制学生31782人。

20*年6月,全县有教职工30*人,其中专任教师2848人。专任教师中,高中教师671人;初中教师1*3人,小学、幼儿园、特殊学校教师1154人。全县教师中,女性1072人。有研究生学历的7人;大学本科学历874人;专科学历1325人;中等师范学历496人;高中及以下文化147人。已取得高级专业职称的110人;有中级专业职称的1785人,初级职称921人。截止20*年6月,全县教师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的963人,占33.8%;36—49岁的1437人,占50.5%;50岁以上的447人,占15.7%。全县小学教师学历符合规定并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为100%;初高中教师已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为97%。全县中小学教师,在乡镇中小学任教的2049人;在县教育局直属学校任教的799人。

在*县,由于中小学教师缺员,20*年春季开学,聘请了具有教师资格的代课教师141名。

截止20*年12月底,全县有退离休教职工1840人。

20*年,*县对中小学办学和中小学教师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县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县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全县的基础教育,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调整中小学布局,核定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负责中小学校长选配和教职工队伍建设与管理;负责教育经费预算和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按时足额统一发放教师工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负责组织适龄儿童、青少年入学,负责学校治安、安全管理,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中小学教师队伍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小伙食补助、住房补助等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教师的基本待遇得到了保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同人事、编制部门建立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县广大教职工焕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工作开拓进取,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整体情况分析,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专业结构日趋合理,教师工作积极性空间高涨,教师队伍较为稳定。调查发现因结构性矛盾突出等一些问题,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影响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有待解决。

(一)年龄老化、专业结构不合理

中小学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人员只占教师总数的33.8%,所占比例低于远安县的50%,50岁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5.7%。年龄老化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小学教师,全县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43.3岁。30岁以下的只有129名,仅为小学教师总数的11%。35岁以下的也只占小学教师总数的24.2%。小学教师中,50岁以上的273人,占38.7%,由于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形成“隔代教育”现象,即爷爷奶奶教孙子。

随着中小学推行课程改革,实施新教材教法,如在小学3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开设综合实践课等,这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调查,*县中小学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学科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英语、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教师缺乏。全县的农村小学中,没有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专任教师,只是经过1—3个月短期培训后就担任小学英语教学。初中英语教师大多数是非英语专业中师生通过自学,函授取得英语专科学历。全县所有小学教师中,没有一名计算机专业的专任教师。全县90%的初中、小学没有专任体育、音乐、美术教师。

(二)教师流失严重,补充机制不完善

近几年,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收入差距明显存在,发达省市用人机制灵活,人才流动障碍减少,教师流动再不受户口、档案、人事关系限制,对稳定教师队伍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导致贫困山区县的教师流失严重。经统计,*县自*年以来,有近百名中小学教师不要户口、不要人事关系,不经同意流向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其中属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就达20人。20*年以前,全县有中学特级在职教师3人,就有2人自动离职去了外地。20*年春季开学后,又有10名教师不辞而别去外地任教,而且全部是35岁以下,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

由于受人员编制,财政负担的限制,中小学教师补充滞后。1998年至20*年的7年时间,全县仅招聘小学教师46名,由于适龄入学儿童减少,学校布局调整,现阶段侧重发展普通高中教育,以提高初中升高中的入学比例。但高中教师又十分缺乏,故形成年年从初中教师中选拔一批高中教师,从小学教师中选拔一批初中教师的恶性循环,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老化,总体素质下降,严重青黄不接。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带来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度降低

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反映工作压力很大。压力来源为三个方面:一是超负荷的工作量;二是安全管理责任风险大;三是不适应新的课程改革。

我国实行的是八小时工作制,按照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标准”,职工月平均工作天数为21天,月平均工作时间167.4小时。广大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小时,有人测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每日平均在14小时以上。由于学校布局调整,多数学校的班级学生数超过60人,班级人数过多,管理责任繁重,大多数教师都感到工作超量已不堪重荷。

由于山区山大人稀,交通不便,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全部为寄宿制。近几年学校布局调整后,70%的学生从读一年级就要寄宿学校,由学校实行保育制。经统计,*县20*年春季入学的中小学生中,有保育制学生6459人,寄读生25323名,保育制、寄读生占学生总数67%,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家长要求高,对寄宿保育制学生的纪律、卫生、安全管理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特别是学生安全问题,教师责任风险太大。

推行新的课改,给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部分教师已经执教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一些教学理念和原则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难以改变。新课改要求教师知识面大,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机会少,他们长期生活在信息闭塞的山区,对于新课改的理念掌握难以达到要求,教学设备缺少和陈旧。在*,新课改培训费用由教师个承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一年由个人负担的培训费达*元。因此带来教师压力大、负担重。同时,由于入学适龄儿童逐年减少,学校布局逐年调整,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下岗的危机,这些来自工作、家庭、社会的压力,无疑使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热心度下降。

(四)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致使他们对职业满意度降低

教师工资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近几年,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尽管教师基本工资发放已由财政直发,但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工资福利问题反映仍较大,一是基本工资之外的补贴因无经费来源不能落实;二是学校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农村与城镇学校,高中与初中,小学教师之间,平均每人每年的差距在5000元左右。

目前教师还没有建立失业保险、养老保险,没有建立住房公积金,没有提供住房补贴,这是中小学教师与公务员福利待遇的明显差距。随着房价上涨,住房日益成为压在教师头上的一座大山。在农村中小学,办公条件拥挤,因为校舍紧,危房多,不少教师在学校甚至连一间宿舍也没有,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山区县的农村中小学,医疗条件普遍比城镇差,看病吃药很不方便。经调查,*县2003年以来有500多名教师困身体多病申请进行伤病残等级鉴定和提前退休,中小学教师常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走不出教室,离不开孩子,对自身的身体无暇顾及,一般采取“小病拖,大病磨”,加之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大多数农村教师工作二三十年,从来没有做过体检,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社会对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缺乏必要的关怀。

(五)教师职称评定流于形式,影响其积极性

教师职称资格评定及专业职务聘任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关系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和专业发展,是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调查走访中教师反映职称评定和聘任中的问题:一是教师职称评定流于形式,只注重学历、年龄、论文的要求;二是职称评定民主与公开性差,出现找关系、走门路、弄虚作假的现象;三是职称评审收费高。英语、计算机、专业水平能力测评合格成了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既分散了教师的精力又加重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四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过小,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不少教师在30~40岁左右取得中级职称,正是处于教师生涯的成熟期,因结构比例限制而取得高级职称的希望渺茫,致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信心,不思进取。

近几年,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合同管理”,有利于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教师人才选拔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山区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员流动少,人际关系紧密,人们相互依赖性强。由于实施聘任中不规范操作和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师聘任制基本上是形式主义,没有达到真正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三、加强山区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谈到教师时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县市提出“科教兴县”战略。有一位教育家曾说:“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误人者,误国也”。改变山区县面貌,发展县城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教育事业是根本。发展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关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其领导人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正做到对广大中小学教师尊重、理解、关心。

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切实维护他们主人翁地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严,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和精心保护他们地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的劳动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最微妙、最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我们要充分认识、理解中小学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深刻理解教师在改革中和社会生活中经受的压力、面临的矛盾和遇到的困难,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上,要切实做到关心、维护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着力改善中小学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尊重和维护他们个人合法利益,解决中小学教师在物质利益、精神需求、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稳定现有队伍,吸引人才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畅通进口,输通出口,优化结构,努力实现教师队伍年轻化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职工核编依据,针对山区县农村中小学的特点,配齐寄宿保育制学校管理员、保育员、炊事员的人员编制,从而保证学校发展,加强管理的需要,减轻课任老师在管理和保育方面的压力,以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退养、提前退休的政策,对年龄偏大,身体状况差的教师,畅通出口。同时制定优惠政策,使老教师老有所养,退有所靠。根据人员编制和工作所需,通过公开招考招聘,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年轻教师,使教师队伍逐步形成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构成配套的合理状态。

加大力度贯彻实施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对贫困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区同负担。逐步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大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教师培训提高的保障机制

教育经费不足是困扰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义务教育法》第42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用于实施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逐步增长,保证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政府要切实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足额预算,拨付义务教育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化解中小学债务。农村税费改革和实行中小学收费“一费制”后,中小学经费来源唯一渠道只能是财政拨款。财政拨款除保证教师按时足额发放工资,落实政策性补助,确保学校办公、水电费等正常开支以外,还应预算教师培训提高的所需费用。减轻教师对新课改、继续教育培训所承受的巨额经费压力,也使培训提高、更新知识得到落实。从社会最优的角度看,获得较高的教育回报主要靠政府的公共收入。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经费应当由中央政府提供,或由国家宏观调节,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以确保偏远落后地区义务教育资金充足投入。

(四)落实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31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育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等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应随着公务员工资增长和社会物价上涨水平而逐步提高,特别是要保证政策性补贴发放到位。提高教师待遇对于稳定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十分重要。对山区县的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艰苦偏远地区教师津补贴制度,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增加100—200元左右的工资性收入,以稳定农村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也以此协调城乡师资不平衡状态。

建立教师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度,政府和财政提供住房补贴,建立教师廉价住房制度,由政府组织开发经济适用房提供教师居住。

教师健康利益是他们切身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教师法》关于“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休养”的规定。要制定具体措施,关心教师的身体健康,努力提高教职工健康水平。每1—2年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作一次全面身体检查,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教师队伍身体素质。

(五)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激活用人机制

实行校长负责制。农村中小学校长以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为主的方式产生,由校长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校长津贴制度,主管部门考核发放。

推行双向选择的聘任合同制。制定出台教师聘任制的法律规章制度,对教师聘任条件、聘期、聘期内待遇落实、解聘程序、解聘、续聘、未聘任人员的社会保障、纠纷解决、争议仲裁等作出明确规定,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责任制。根据学校规模,人员编制,制定以岗位职责、目标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职责和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考核原则,对受聘人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晋升、续聘、发放绩效津贴及奖励的依据。

推行教师结构工资制。以现行工资政策为基础,实行固定工资加岗位津贴、绩效津贴,考核发放。

建立科学的教师资格认证和职称评定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要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不断丰富完善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仅要坚持严格的学历标准,还应考察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能力,有师德、人格、心理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严把教师入口关,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科学合理、公正透明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增加边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中高级职称比例,充分发挥职称评定的激励作用。

把中小学教师纳入公务员范畴,参照公务员管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

(六)加大教师培训提高力度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制定中长期培训规划和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实施继续教育工程。一是分批安排中小学教师脱产学习,进行学历达标培训和专业合格培训,使其专业知识水平能力达到所任学段的基本要求,又利于教师评定较高等次职称,二是以县为单位实施集中的教师继续教育,开设骨干教师培训班、新任教师培训班、教师基本功培训班、体音美培训班,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保证每一名农村中小学教师每两个学年有一次脱产学习培训的机会。三是非集中的校本培训。以学校和乡镇为单位,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聘请主讲教师等手段,实施以校本培训为主体的教师继续教育。采用集中授课、专题自学、考察进修等形式,实施教师继续教育计划,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整体素质。

综上,教师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阶层。山区县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建设与管理,既涉及到一些传统的老大难问题,如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问题,又涉及一些教师密切关系的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实行聘任制后失业等,影响教师队伍稳定和工作积极性发挥,对职业热爱度降低等,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事关实施义务教育、中国教育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因此,要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要用改革与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