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局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30 07:35:00

导语:建设局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局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调研报告

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必由之路。

城市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包容广泛的大系统。《**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行动纲要》(下称《行动纲要》)所指的城市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服务领域,涉及水务、城市交通、房地资源、住宅、市政、绿化、市容环卫、港口、建筑,以及相关的规划、环保、公安等管理行业。

现代化城市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行动纲要》目标时限到**年,分三年、五年、八年三个阶段实施,重点安排前三年行动计划,衔接五年管理要求,达到八年管理目标。

一、回顾与展望

(一)现状回顾

**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及时提出“建管并举、重在管理”方针,于**年实施《城市管理和环境建设三年规划目标》,**年实施《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制定《城市交通白皮书》,**年又制定第二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集中开展了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绿化建设、重点工业污染区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道路养护管理、居住物业管理等重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成效显著。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实行条块结合,协同推进,充分调动区(县)政府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和旧区改造的步伐;加强基层管理网络建设,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初步形成。集中资源,政策聚焦,大力推动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道路、住房、环境为重点的建设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推进城建投融资、公共项目建设、公用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初步构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系。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长效管理逐步推进。积极探索“依法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市民参与、科技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深化城市管理领域的改革,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法规,推广政务公开,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得到加强。

--“重点突破、阶段推进”策略取得成效。明确重点,抓住载体,阶段突破,扎实推进大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管理。以实施城市管理三年目标和举办**会议为抓手,中心城区市容整治、绿化建设和环境面貌取得显著变化。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抓手,不断整合城市建设和管理资源,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是,**城市管理总体上还比较粗放,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亟待提高。在认识上,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比较普遍,硬件建设水平大大超过软件管理,管理投入缺乏计划,公共财政支出不足。在体制上,存在着部门分割、职能交叉、界面不清等问题,规划和建设、建设和管理、行业垂直管理和区(县)属地管理等在某些环节上有所脱节。在方式上,主要依靠政府政令组织管理,经济、法律和宣传教育等综合方式运用不够,社会中间组织发育滞后,社会市民参与管理的广度、深度有待拓展。在手段上,主要依靠传统手段,信息技术运用大大滞后管理需要,定性管理普遍,定量管理缺乏支撑,管理程序不够清晰,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待提高,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观意志等。

**城市管理中存在这些问题,有些是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中难以避免的,有些则是管理本身不到位造成的。对此,必须历史地、辨证地看待和分析,并在**新一轮发展中认真对待,加以改进。

(二)中近期城市管理发展判断和趋势展望

围绕“到**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把“基本建立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作为未来五年**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整体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的基本要求。

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城市管理面临着“硬件”需要继续建设完善,“软件”亟待改善提高的要求,城市管理既要保障大规模建设顺利推进,更要服务于城市布局调整和城市功能整体提升。一方面,大建设提供的高质量城市基础设施,将对城市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按照系统、网络、枢纽和功能要求建设的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越江交通设施及环境建设等项目,不仅建设过程要求高效率的管理,设施建成后更需要先进的管理,使其发挥最佳运行效能。另一方面,现有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化运作,将要求城市管理手段不断更新。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容量不断扩大,市民对城市交通、环境、居住等质量要求日趋增强,网络化管理和动态调控需求也越来越高,将促进城市管理从定性变为定量、静态变为动态、单一变为综合,增强管理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到**年的**城市管理,是一个特殊阶段。它的特征可概括为:一是处于传统粗放型走向现代集约型的城市管理转化阶段。城市管理在原有基础上,加快走向集约型、精细化,然而,在转型过程中,将程度不同地存在粗放型管理的痕迹,某些领域的集中整治还必不可少。二是处于**大规模功能性建设时期的城市管理提高阶段。建设和管理紧密相连,城市管理有赖于大建设提供的设施基础,管理又统领建设,要按照管理的目标要求来安排建设规划、建设项目乃至组织施工。三是处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管理创新阶段。城市管理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着重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持城市风貌特色,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为发展提供新的管理支撑。

进入21世纪,城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城市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面临着变革与创新,未来城市管理大致会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在城市管理中,体现以人为中心,从对人、财、物等“硬件”为重点的管理转向以知识和学习等“软件”为重点的管理柔性化趋势。二是在城市管理中,把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建立在数字化、自动化基础上的管理数字化趋势。三是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完善民主制度,扩大市民参与,增强管理透明度的管理民主化趋势。

城市管理“三个趋势”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信息化管理是关键。以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突破口,通过信息化管理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等要求,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管理流程科学再造,管理主体多元参与,并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这是推进中近期**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城市管理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时代特征,结合**实际,到**年,**城市管理目标定位将遵循适度超前安排、阶段设置科学、管理实施有效的原则。重点突出市民关心、领导关注、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城市交通、市容环境、旧区改造、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综合执法等城市管理领域。做到长期与中近期相结合、治表与治本相结合、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二、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目标设定

根据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现代化城市管理必须以成功举办世博会为契机,努力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管理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科教兴市,贯彻“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基本要求,以城市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优化管理程序,整合管理资源,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扩大社会市民参与,走城市管理跨越式发展之路,“城市管理数字化”基本形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

到**年的八年,总体达到:

--基本建成城市管理对象、管理过程和管理评价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决策支持、执行支持、监控支持新模式。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平台,深化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传输畅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维护扎实,促进城市管理手段创新、模式创新。基本形成数字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

--基本建成体制协调、运作高效、方式先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政府职能界面科学,层级管理有机协调,法规框架比较完善,综合执法效能突出,创新行政决策、执行、监督三分开机制。城市管理中间组织较为发育,社会市民参与管理广泛,监督有效。基本形成规范有序、结构合理、开放透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

--基本建成符合“四个中心”要求和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城市管理设施基础。总体建成**城市1小时交通圈,努力构筑长江三角洲3小时交通圈,积极构筑生态型城市框架,基本完成旧区改造任务,全面建立服务供应保障和城市安全运行体系。基本形成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市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格局。

到**年的五年,初步建成以“城市管理数字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城市管理框架:

--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络化应用环境基本形成;

--城市管理各项资源有机整合,系统性增强;

--城市管理领域突出矛盾有效缓和,协调力提升;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初步理顺,效率效益提高。

到**年的三年,实现两个突破,抓好三项工作,力争在五个重点领域形成创新点:

--实现两个突破。一是实现城市管理由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的突破;二是实现城市管理五个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三是按照信息化管理方式,试点实施管理流程再造。

--形成五个创新点。一是在城市交通管理领域,建设内环线内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创新形成运用智能化实施交通诱导和调节的管理方式;二是在市容环境管理领域,建设市容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创新形成“一线通”等促进社会市民有效参与的管理方式;三是在旧区改造管理领域,建设相关城市遥感技术监控系统,创新形成有序进行旧区改造的管理方式;四是在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管理领域,建设快速抢险信息系统,创新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供应领域救灾抢险的管理方式;五是在综合执法领域,建设中心城区重要街区、景观道路市容市貌动态监察信息系统,创新形成监察及时、处置高效的管理方式。

(二)基本要求

--努力创新管理理念。一是确立“信息化管理领先发展”理念。贯彻“科教兴市”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创新为先导,通过领先发展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整合管理资源,努力提高管理效率效益,并促进形成现代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经过创新突破,形成城市管理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现代化能级。

二是确立“以人为本”理念。从重物质设施的管理转为重人性化管理。以“方便市民”为基本出发点,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要把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积极性、自觉性调动起来,与各种物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市有效运转,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是确立“整合联动”理念。针对城市管理资源分散,全成本管理概念缺乏,细部管理不到位,效率偏低等薄弱环节,加强管理能力整合,完善管理功能。要从大量突击型管理转向长效型管理,单项型管理转向全行业、全社会管理;进一步树立城乡一体化管理观念,推进市区、郊区联动发展。

--努力创新管理模式。一是大力推动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管理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务公开,优化网上办事功能;破除部门利益,注重立法的综合性、整体性,以及公共行政的公平性,立、改、废并举完善法规制度;全面强化城市管理各项执法工作,进一步优化执法程序,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效率政府、法制政府。

二是大力推动市场化运作。努力推行公共产品、共益设施投入、建设、运营的市场化运作,按照“受益者负担”、“谁污染.谁缴费”的原则,制定完善合理的产品价格和服务收费标准,包括提高污水排放费,开征垃圾处置费、水资源保护费等,以及制订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挤收费制度,公共设施和投入补偿措施等,用市场手段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高效运转。

三是大力推动社会市民参与。贯彻“人民城市人民管,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和组织市民为加强城市管理献计献策,完善市民巡访、市民听证、市民评议等制度,加大市民对政府决策、行政管理的参与力度。扎实搞好服务热线电话、投诉电话,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城市管理服务热线“一线通”。

--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完善市、区(县)协调机制。按照市区联动、条块结合,以及差别化政策、分层次指导的要求,坚持下移管理重心,不断发展和规范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三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在城市管理五个重点领域,要按照“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为主负责”的原则,明确市与区(县)、条与块的责职分工,做到责、权、利统一,努力提升管理水平。

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优先保证“城市管理数字化”的资金投入。加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资金筹措,按照“政府财政增一块,资本市场筹一块,民间资金吸一块,国外资金引一块,存量资产盘一块”的方式,逐步建立起政府有限负债型或非政府负债型投融资体制。

三是完善人力资源机制。围绕建立城市管理人才高地,搞好人才服务。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智力流动、来去自由”的高级城市管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制度。要按照竞争上岗的原则,公开择优选任人才。

--努力推进信息化设施建设。作为城市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近期要建设“1012”工程,即:建立10个城市管理信息化专业子系统,形成由市政交通、房地资源、市容环卫、服务供应保障、城建监察管理等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加工数据库;建立1个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统整合平台,形成信息化枢纽和网络汇集中心,提供对城市管理数据进行总量、结构等交换、加工、分析的整合平台;建立2个信息服务网,城市管理信息服务社会网可以向市民提供交通出行指南、网上付费、城市管理有关数据查询、服务投诉等;城市管理信息服务内部政务网可以整合工作资源,方便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三、城市管理重点领域三年行动计划

(一)城市交通管理

1、基本情况

**以来,随着**城市交通设施的高强度投入和快节奏建设,城市道路设施获得大幅改善和增加,在机动车增长4倍的情况下,中心城区平均车速由12公里/小时提高到15公里/小时;完成了内外环线间“环线”+“射线”状、内环线内三纵三横为主的网格状路网形态布局;建成了由“申”字型高架与若干高速公路组成的快速道路系统;三条总长为65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投入运营。同时,**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努力缓解乘车难、道路拥堵等矛盾,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缓解交通的理念主要依靠增容扩建,对加强组织管理来提高通行效率的认识不足。二是现有交通设施容量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剧。三是各种交通方式、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换乘枢纽和单线交通等尚未得到有机整合。四是交通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智能化系统,制约了管理水平的提高。

新一轮**城市交通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提升交通信息化管理水平,着力整合交通资源,推动现代化、一体化交通体系建设,促进城市交通与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相促进,与对外交通相衔接,达到城市交通与经济、环境和谐发展。

2、行动目标

--基本建成以内环线中心城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为重点的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交通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初步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规划、联网监控、及时反馈和动态管理。

--坚持“公交优先”,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25.9%,其中轨道交通320万乘次/日、地面公交790万乘次/日、出租汽车250万乘次/日。

--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基础,建成200公里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成以“三环十射”为骨架的中心城区快速道路系统,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加快交通枢纽和越江通道建设,初步建成集智能化停车与现代化管理于一体的静态交通体系。

--内环线内中心城区平均车速达到18公里以上;全面实现高速公路“**”目标;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交通圈。

3、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公安、市政、交通等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建立以**交通数字地图和交通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交通”信息库,科学分析交通需求状况和动态把握交通设施运行状态,为交通的规划、建设、养护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完善交通管理领导体制。建立**市交通综合领导机构,统一协调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高架高速、地面干道和轨道交通三个系统的封闭管理模式。整合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养护、交通执法管理和车辆运营管理等职能,实行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效率。

三是注重交通供需平衡。加强机动车总量控制和非机动车结构调整,积极建设重车路线、机动车专用道,加大机非分流力度。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调节交通流量分布,缓解交通拥堵矛盾。完善路网格局,加快建设多层次的城市交通枢纽,增强内外交通的衔接。加强静态交通建设和管理,加快停车管理信息系统和停车诱导系统的建设应用。

四是继续加强道路基本设施建设。以“**”为核心,构建由快速路网、主干路网和配套路网组成的市区交通基本格局。内外环线之间以增量为主,协调建设,加快中环线建设,整治和拓建15条射线干道及相关次干道连接线。内环线内以增效为主,调控需求,加强次干道网和区域慢性交通网络建设。以“十字加环”为骨架,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构架,完成九条轨道交通线和磁浮快线建设。同时,积极拓展市郊轨道交通,适当开辟城际客运轨道交通。加快郊区干线公路网的建设,完善路网的服务功能。

五是完善公交优先政策。进一步落实公交用地、公交投入、公交运营、公交换乘等多项优先政策,推进实施公交专用道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吸引个体交通客流向公共交通的转移。

六是加强世博园区的交通组织研究。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并深化城市整体路网和世博会配套交通方案,对世博会场馆交通设施建设、运输方式结构和线网布置、运能配备、停车换乘、信息引导以及组织手段等,进行系统设计。

(二)市容环境管理

1、基本情况

经过实施城市管理三年目标和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市容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年**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6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60.9%,大气可吸入颗粒物降至约0.08毫克/立方米。

当前,**市容环境在管理效率、环境质量和服务水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容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市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加强市容环境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确立大市容、大环境的管理理念,提高市容环境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创新市容环境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管理重心下移,扩大社会市民参与,做到市区与郊区、治标与治本、整治与疏导并举,逐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2、行动目标

--建成以市民投诉“一线通”工程为重点的市容环境管理数据库和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基本实现全过程、全行业、全社会监控。

--河道基本实现“面清、岸洁、有绿、畅流、水净”;市区供水水质达到建设部水质标准和卫生部饮用水规范,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空气环境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的天数力争达到90%以上。

--全面、科学地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全面消除郊区垃圾临时堆点和暴露垃圾,垃圾运输基本实现集装箱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市区达到95%,郊区达到90%。

--基本建成“环、楔、廊、园、林”的绿化布局框架,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11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建成国家园林城市。

--中心城区市容市貌基本达到“十无”标准,即:无乱设摊、无乱搭建、无乱晾晒、无乱招贴、无乱堆物、道路晴天无积水、河道无黑臭、无黑色广告、无乱停车、无绿化空白点。郊区城市化地区同步达标,全面消除城郊结合部脏乱差。

--全面开放市政、绿化、环卫等养护作业市场,全面实现管养分开。

3、主要措施

一是全面推行市容环境管理信息化。整合建立市容环境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推行面向大市容、大环境的一体化信息应用和管理,实行市容环境动态监控,试行以政务公开为抓手的市容环境远程管理。

二是高质量实施新一轮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水环境方面,要抓住“治水、管水、取水、用水”四个环节,加强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和回用水一体化管理,加快建设水源地水质实时监控、污水动态监测系统,贯彻集中与分级处理、集中与分散排放相结合,规划建设一批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水资源节约型经济,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建设中,要加强城市整体水系的保护。大气环境方面,要依托城市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大气污染在线监测,控制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中心城区全面淘汰燃油助动车,汽车尾气治理达到欧共体2号标准。限制燃煤发电设施的烟尘排放。控制裸土、施工、车辆运输和道路清扫扬尘。声环境方面,要加强各类噪声监测,加大防噪降噪工程建设。固体废弃物方面,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实行固体废弃物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处置管理,初步构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系统。开展具有潜在环境危害性废物的回收处置,加强有毒有害垃圾的无害化处置管理。

三是全面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强城市绿化养护宏观监控,制定完善养护计划,提高建成绿化的养护质量。基本建成外环线500米绿带,全面完善内环线内500米公共绿地服务网络,内外环线之间再建一批大型公共绿地。优化行道树植物配置,形成行道树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立体空间,积极发展垂直绿化。

四是实施以“十无”达标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成立专项整治工作机构,制定“十无”细化目标及管理规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开展市区“十无”综合整治活动。

五是推进市容环境建设管理市场化。深化“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养分开”,健全完善市容环境设施多元投入机制。积极扶持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环境产业发展。规范健全道路养护、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规范完善环卫作业有偿服务,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处置收费制度。

六是扩大社会市民参与度。建立市容环境情况及时公布制度,推广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建立公众舆论批评和市民投诉披露制度,探索设立“公益时间银行”,鼓励市民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公益劳动或慈善活动。建立市民巡访奖惩机制,扩大市民绿化认养面,进一步落实环境卫生门前责任制。

(三)旧区改造管理

1、基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起,针对“住房难”的突出矛盾,**以实行土地批租为突破,“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协同推进,到**年底,全面完成“365”危棚简屋改造任务。目前,**还有旧里以下房屋约23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10个区旧里以下房屋约967万平方米、老宅基488万平方米。这些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依然较差,要求改造的呼声强烈。

当前,旧区改造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供应尚欠规范,调控力度不够,旧区改造总量持续放大,中心城区土地成本上升过快,旧改地块平均容积率密度过高,动迁矛盾比较突出等。中心城区建设和改造的高度集中,也突显了郊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相对薄弱。此外,还有苏州河综合整治和黄浦江两岸开发中的问题,以及城市设计与物业管理方面的突出矛盾,有待统筹考虑解决。

新一轮旧区改造视野要从市中心城区扩展到6300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范围,基本思路是:不断提高旧区改造宏观调控水平,统筹考虑旧区改造与新城开发联动,坚持拆、改、留并举和综合改造,注意旧区改造与保护市民权益的有机统一。

2、行动目标

--初步建成以城市遥感技术为基础,以旧区改造规划、供地、拆迁、建设、交易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市、反映现状、动态监控和资源共享的旧区改造信息管理平台。

--推进旧里以下房屋的拆除改造,以内环线内中心城区为重点,全市平均每年完成旧住房拆除3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住宅综合容积率降低到2.5以内、商业办公楼综合容积率降低到4.0以内。

--加大中低价住房的土地供应,加快中低价住宅的开工建设,每年新开工中低价住宅300万平方米以上,当年竣工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每年新建为重大工程动迁配套的低价商品房100万平方米,当年竣工100万平方米。

--推进历史街区保留保护性改造和旧住房成套改造。中心城10个区各建设1至2个具有文化内涵、建筑品位和人文特点的风貌保护街区。全市每年完成10至20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任务。

3、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旧区改造信息化管理。有机整合目前分散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实时监控和调整旧区改造市场结构,及时掌握旧区改造市场动向,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的预警预报体系和调控指标体系。推进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将具备一定条件的住宅小区在更大社区范围内整合成片,创新住宅管理机制及形态。

二是制定旧区改造“搭桥”政策。市区郊区联手,相邻结对,从“以块为主”向“块块合作”转变,从“零星开发、区内调整、就地平衡”向“成片改造、跨区统筹、易地平衡”转换,兼顾地区政府、开发商和市民利益,制定完善“搭桥”政策及财政、金融、规费等配套措施,加快旧区改造和郊区城市化进程。

三是进一步规范完善供地机制。要由“多头供应、协议为主、毛地出让”向“整合龙头、招标拍卖、熟地出让”转变;由“支持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向“支持收购储备重点改造地块”转变。旧区改造土地要纳入招标出让范围,探索实施熟地招标出让。要整合土地收购储备机构,统一规范市、区(县)、各开发区土地收购储备操作方式和标准。要确保政府土地增值收益,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和合理补偿机制。

四是进一步加强动拆迁管理。加强政府管理,整顿规范动拆迁行为。确保中低价住房的开发和供应,统一规划,加快建造若干个大型中低价商品房住宅区,制定完善中低价房的开发、销售和使用政策,做好弱势群体安置工作。

五是保护和发展中心城区海派城市特色。苏州河综合整治和浦江两岸开发中,特别是“世博会会址”改造时,要严格控制和调整沿岸新建高层建筑的分布及体量。内环线以内、外环线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建高层建筑,内外环线之间限制高层建筑,降低建设密度和容量。

六是不断提升居住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街道、居委会和物业公司之间关系。全面推行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招投标,推进非商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招投标试点。完善物业管理服务价格体系,规范各类居住房屋的修缮范围及标准。

(四)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管理

1、基本情况

**在大规模城市建设中,注重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和建设,市政公用服务供应初步满足了整个城市运行的基本需求,初步具备了处置各类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形成了市、区(县)两级,具有一定应变能力的应急处置指挥、调度和抢险系统。

但是,**现有城市服务供应保障体系还比较脆弱,服务供应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在一些领域和环节上,管理机制和手段还比较落后,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服务供应的结构性问题及一些安全隐患,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建设也比较迟缓。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实现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规范化服务。要突出以人为本,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加强预警建设,努力防灾减灾。

2、行动目标

--建成供水、排水、燃气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编制全市服务供应管网“地图”,基本形成覆盖中心城区的服务供应和安全动态监控系统。

--建立健全高起点、高标准,满足保障管理和安全运行需要,统一指挥、综合有力、规范高效的减灾救灾管理体系。

--建立以信息平台为基础的服务供应和安全保障管理预警机制,构筑市和区(县)、条和块信息共享、机制优化、防患未然、科学减灾的预警体系。

--全面实施中心城区服务管网更新改造,分批实施郊区(县)中小型服务管网纳入全市管网系统。试点开展中心城区入户管道改造工程。

3、主要措施

一是提高城市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结合行业和专业特点,统筹建立若干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保障供应管理体系,以及与市民、单位形成无障碍沟通的预警告知和危机处理互通渠道。

二是提高公用服务供应质量和水平。开展公用服务供应体系更新和改造。有条件地区逐步推进分质供水,建立每日供水水质公告制度。调整燃气消费结构,中心城区分片试行燃气刷卡消费。推行远程抄表,实行网上办事和服务。

三是提高城市运行安全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重大工程安全监测和维护管理系统,运用国际国内先进检测设备和手段,同步安装重大关键节点工程监测元件,加强设施设备的动态检查和维修保养。

四是提高城市预警和减灾救灾能力。建立健全一个高度集中的指挥机构,一套服务供应保障和运行危机警示系统,一批服务供应保障和安全运行应急处置预案,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专业抢险救援队伍。

(五)综合执法管理

1、基本情况

自**年**月以来,在本市中心城10个区分三批进行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在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效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使综合执法的优势和效应逐步显现。实践证明,作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重大举措的综合执法,符合**特大型城市现代化管理实际,较好地体现了时代、发展、法制和效率的要求。

随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深入,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性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着多头执法、法不责众的情况,综合执法权限有待明确。二是各区城管体制的差异及试点发展不平衡,综合执法体制有待统一。三是还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以及综合执法手段有待改进等。

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基本思路是: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实行决策审批职能与监督处罚职能相对分开,坚持权责一致,达到精简、统一、效能。

2、行动目标

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设立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专门行政机构,形成一支职能清晰、执法高效、覆盖市及建成区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

3、主要措施

一是探索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信息化运作。建立综合执法与市民的信息交流平台,公开执法标准,方便市民投诉,及时公布处理结果,推进政府执法的透明化。

二是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根据国务院决定精神,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以及相关的行政强制权和行政检查权,进行调整归并,由综合执法专门机构统一行使。

三是调整综合执法管理体制。在原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基础上,调整组建市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在外高桥保税区、化学工业区等特定地区设立综合执法直属机构。已试点区(县)级在原城管大队的基础上调整组建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专门机构,未试点区(县)新建区(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专门机构。

四是完善综合执法运行机制。要明确综合执法和专业管理的职能分工,建立综合执法与专业管理的协调运作机制。要及时研究区(县)派驻街道(镇)及特定地区监察队与地区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管理合力。

五是制订综合执法配套制度。健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法规政策框架,探索建立一整套符合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特点的工作规范,包括工作责任制、评价考核制和错案追究制等。

六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执法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全履盖的监督网络,确保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