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30 10:49:00
导语: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适时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五年多来,在神州大地,西部大开发方兴未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大开发中,*县紧紧抓住机遇,县域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一、大开发背景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大开发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六年多以来,*县凭借国家的支持和中组部援疆试点县的优势及得天独厚的地缘、资源、人缘优势,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破除思想束缚,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潜力,经过五年的时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会面快速发展,成为*历史上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期。
至20*年,全县GDP总量达20.16亿元,较*年增长8.91亿元,年均递增12.2%,其中:一产达到8.79亿元,年均递增7.1%,二产达到5.893亿元,年均递增24.1%,三产达到5.47亿元,年均递增11.9%。农牧民人均收入由20*年的2464元,增加到20*年的3264元,年均递增8.6%。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期末的54.7:18.4:26.9上升到"*"期末的43.6:29.25:27.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727元,比"九五"期末增加2253元。
(二)大开发中*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国家宏观政策上来说,中共中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继续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上看,我国产业结构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沿海地区产业和资本加速向中西部扩散,特别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后,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要素供给紧张,环境约束加剧等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东部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将加速向西部落后地区流转。从县域内外发展形势来看,随着精伊霍铁路、高等级公路、北岸干渠及"中哈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中心"的兴建,使*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最现实、最直接的机遇,可以确定,*及整个伊犁河谷必然会迎来大的发展,*经济腾飞已为时不远。
(三)大开发中*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基础、历史遗留等各种因素,*和其他西部地区县市一样,不同程度上显露出了影响持续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薄弱,产业结构升级缓慢。20*年全县GDP为20.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0.39亿元,人均GDP仅5478元,人均财政收入仅106元,而以上指标,全国平均水平是38.44亿元、1.32亿元、8150元和289.2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无论在全国还是全区都处于中下水平。由于经济总量小,可用财力弱,导致县乡两级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运转举步维艰。一、二、三产业的总产值20*年分别为8.79、5.89、5.47亿元,分别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43.6%、29.25%、27.15%,目前全县27.38万地方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只有6.78万,仅占全县总人口的18.4%。农业比重明显偏高,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工业化进程缓慢。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竞争能力弱。地域偏僻,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整体滞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县乡村公路网络,出入县境只有公路并且运输路程长,严重影响了农副产品的增值。三是支柱产业
还很薄弱,带动能力弱。近年来,*提出并实施了能源矿产、建材、绿色食品、养殖、林果、商贸流通、旅游等支柱产业发展战略,县内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但受长期以来短缺经济和重复建设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鲜明个性,产品、产业结构趋同,还停留在传统农业和传统工业上,工业企业少而不大,土特品种多而不优,支柱产业发展缓慢,没有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效益,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四是资源开发浪费严重,效益低。一方面现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层次低、消耗大、浪费严重,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作为全县主要开发矿种的煤炭,回采率都不超过30%,离国家60%的回采率要求相距甚远;另一方面,落后地区不能有选择地引进企业,一些低效益、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进驻落后地区,对环境保护带来重大的负担;资金、技术、人才也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瓶颈制约。从发展的趋势来说,*的发展面临着双重的经济追赶:一方面,国内发达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迫切需要加速推进工业化,追赶较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已经从工业化进入信息化,*的发展还得与时俱进,追赶信息化的时代新潮流。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大开发的新路子,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创新观念为指导
要树立新的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最根本的导向,即必须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要确立全面的综合效益观。将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地方政府执政的第一要务和最终目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促进经济、社会、政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要树立新的资源观。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原则和资源经济的比较优势原则,在对资源的理解上不能狭隘和简单化,从思想上要跳出"县域经济等于资源经济"的怪圈,避免陷入为追求眼前效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资源开发陷阱"。土地、能源、矿产等天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的情况下,依靠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关键要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期实现最大的效益。同时,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创新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向选择。
要树立新的发展模式。*应根据自身实际,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资源开发。*拥有丰富的能源、原材料等自然资源,应立足于本地资源,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同时,中亚各国石油、天然气、采矿(稀有、有色和黑色金属)、煤炭和农牧业资源丰富,而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可以利用这种资源和市场优势,发挥我方的技术劳务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二是培育主导产业。立足于比较优势,重点培育能源、高载能、煤化工、石化下游产品、纺织、绿色食品、林纸、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三是扩大开放开发。利用沿边优势,以开放为突破口,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边境贸易来带动生产发展,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
要树立新的优势观。要辨证地认知*的优势,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远离中心发达城市,客观上,这种"远离"是一种劣势,但这种"远离"可能会
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可以选择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道路,依托霍尔果斯口岸,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深挖潜力,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要树立科学的规划观。*的发展正面临着大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更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未来的发展,切忌一哄而上,盲目开发,尤其是在铁路、高速公路开通之前,对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要合理规划和使用,优化资源配置,既要集约利用土地,又要防止发生盲目圈地,既要加快当前的发展,又要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预留空间。
三、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借助外部优势,加快自我发展的速度
要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形势,借助外来优势,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受区域发展差距的影响,一方面,发达地区会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相对落后地区扩散;另一方面,由于产业转移,国内需求可能从发达地区转向不发达地区,这种"扩散效应"将导致落后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发达地区,二者差距逐渐缩小直至平衡。另外,由于国家财政支援、政策优惠乃至于外来资金的注入,对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力,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热潮,*已经具备了土地、资源、市场以及劳动力等优势。需要积极培养自生能力、创造发展优势,主动做好和发达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对接,政府应积极开辟新工业区、开发新矿产和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兴办合资企业、引进外资、开辟自由贸易区等,做好基础工作,还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做好政策法制和发展环境准备。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自我发展优势
随着赛霍、清伊高速公路和精伊霍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及霍尔果斯口岸中哈边境经济合作中心的建设,*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必须抓住机遇做好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发展商贸流通,建设商品集散中心;沿运输动脉实施工业布局,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交通水平的提升将带来旅游开发的升级,要充分发掘现有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同时,还要利用多种方式,自力更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发展优势。
(三)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要辩证地对待两者的关系,既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不能一味强调环境保护。通过必要、适当的经济手段来调节人们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程度、调节产业组织与环境容量配置、调节人们的消费观念与方式等途径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轻对资源的危害,从而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一致。
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把禀赋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一)能源和矿产业。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和中国人民大学西部开发中心的联合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拥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各种各样机会的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资源优势。*具有丰富的土地、草场、矿产资源,依托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依然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重点。就目前的实现情况来看,资源开发还存在方式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产品供求关系不够协调,经营粗放、加工产业落后、附加值低等不利因素,需要逐步调整和优化矿业产业结构,实现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因此,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调查程度低,后备资源不足,影响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二是能源和矿产业以资源开发为主,初级产品、中低档产品比重过大,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不高,大量资源难以形成优势与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在今后的开发中要重点加快发展规模大、回报率高、效益好的煤电煤化工等资源深加工项目。
(二)特色农业。*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丰富的水、土、光、热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自然条件等原因,许多农业资源都是东部地区所没有的,其突出特点是天然和绿色。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营造生态家园。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糖料、瓜果、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产品品质好,产量高,具有突出的发展优势,要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在保持传统优势产品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的生产,把质量和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建立面向东、中部地区和中亚国际市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形成区域经济支柱和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发展农产品加工,要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要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和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
(三)特色旅游业。旅游业作为*经济的一大特色,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拳头产品。*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以雪山、高原、湖泊、大河、荒漠、草原、原始森林为主的自然景观和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为主的人文景观相互烘托,形成浓郁的西部特色,人文旅游和观光旅游分布合理、相得益彰,这都是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已从总体上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旅游消费在城乡居民总的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地区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势头非常强劲,这就为西部地区特色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容量巨大的市场。但*目前的旅游开发还远远达不到高层次、高规格的要求,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旅游开发当中去,这就需要政府把这种旅游投资利益发掘出来推销出去,以此吸引民间投资来从事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对真实的客观利益进行加工和包装,然后通过有效的方式推销出去,换回投资。全力打造"一城遍阅千年往事、一域尽揽九洲风致"的边塞旅游胜地。
(四)进出口加工业。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不仅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还要善于把握机遇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善于放大局部优势,谋求新的发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机遇创造了发展商贸流通的优势:*县位于伊犁河谷西北部开阔地带,西以霍尔果斯河与哈萨克斯坦国为界,国道218、312线贯穿全境,具有沿路、沿边、沿山、沿河的地缘优势,是祖国的西大门、伊犁的门户,是出入伊犁河谷的咽喉之地,也是我国东联西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处于伊犁河谷国内外两个市场交汇点,境内有西北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口岸和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且随着精伊霍铁路、高等级公路、北岸干渠及"中哈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中心"的兴建,为商贸流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优势为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奠定了基础:中亚各国石油、天然气、采矿(稀有、有色和黑色金属)、煤炭和农牧业资源丰富,而加工工业、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且经济结构不均衡,每年需要进
口大量的消费品,其中,食品、纺织品、家用电器、建材等,大米、水果需求量也逐年增加,这些正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商品,基于这种地缘优势和发展机遇,*应加快面向中亚国际市场的加工业基地建设,按照打造"资源进口加工和出口产品加工桥头堡"的定位,重点引进农产品深加工型、煤化工产业开发型、轻工产品加工型、两头在外型加工企业,加快伊犁河谷资源加工升值区和制造加工基地建设。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重中之重,*县工业化发展还有相当长的道路,在推进*工业进程中,更要汲取发达地区的经验,高起点规划,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单纯依靠扩大资源投入和消费来增大经济的总量,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中实现工业化
工业化发展离不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工业薄弱,更加依赖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实现工业化,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调整,推进各种农产品原材料的深度加工转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步伐,又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把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把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农业、农村经济大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工农业联动互促,是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首先要解决经济结构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是阻滞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因素。调整经济结构,最主要的是两大结构,一是三次产业结构。降低一产的增加值比例,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二是产品结构,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的比重。同时,要坚持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升特色工业产品的技术档次,实现资源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把传统产业的发展尽快纳入以技术进步为主要增长方式的轨道上来。要有计划地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开发、生产和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协同和合作,大中小企业的结合及城乡工业的结合,将加快资本循环,降低产品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三)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
*县工业发展基础薄弱、水平较低,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第一要加快提高工业化水平,但侧重点不是单纯的对传统工业的改造,而应该放在新兴的产业崛起上,以工业化的跨越发展,不断为信息化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动力。第二,当前大量的农民仍然从事手工或半手工劳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遥远的,所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也是实现工业化和和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要把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吸引投资作为*开发、推进工业化的直接动力,应采取多元化投资战略,内引外联,增加开发资金。一要积极争取国家西倾的投资政策。二要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应拓宽投资渠道,把社会闲散资金更多地转化为区域开发建设资金。三要不失时机地大量引进外资。应借鉴东部经验,抢抓机遇,大力引进外资,切实改变投资环境,使外商在此享有比其他地区更大的政策优惠。四要营造和谐的金融环境。通过创新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金融法律环境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行政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强化政府依法行政和企业预算约
束,改善银、政、企关系等方式,努力打造诚实守信、健康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
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是制订科教兴县战略。要把教育与科技放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来考虑。二是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要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使科技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县乡两级职能部门要加强科技宣传、推广、咨询和培训,让科技之花在广大农村结出丰硕果实。三是探索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加速科技产业区步伐。兴建科技工业园区是加速科技产业化步伐的重要举措。科技工业园区的建设,更特别强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吸引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与*优势资源对接,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来,并以此带动和辐射其他区域及相关产业,强力推动县域经济腾飞。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源,市场经济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应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一是通过制度创新,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提供人们竞争、合作的框架和规则,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风险,从而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二是通过市场创新,培育和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市场活力;拓展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市场的外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在企业、居民和农户之间架起一道商品交换的桥梁。三是通过产品创新,生产出适合区内资源条件和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优势名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西部地区的知名度。
七、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随着区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已经成为县域形象的品牌、县域实力的标尺,成为决定县域发展空间的最直接因素。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就是抓经济中心,抓要素集聚,就是营造县域竞争新优势。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县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工业化进程缓慢,生态环境破坏相比较而言,还不是很严重,但即便如此,由于人口、土地的压力和人口素质的影响,草场、林地的破坏逐年递增,生态灾害连年发生,严重影响到大开发的持续发展,因此,工业化进程之于生态环境,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以传统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占总人口75%的农民,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因素。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推广新技术和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不可持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二)创建良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能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应依据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结合本地方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的政策法规。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所提供的有利因素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所颁布的有关政策,最大限度地行使自治权限,制定出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和政策措施,对到*开发的国内外投资者,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待遇。二是优化法治环境。要培育公众的法治意识。政府要严格依法行政,模范带头执法。在引资过程中也要严格依法办事,切勿饥不择食,饮鸩止渴。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三是营造开明开放的思想环境。优化发展环境,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三个代表"为最高的要求,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四是营造舒
适顺畅的设施环境。作为环境指标中有形的一面,设施环境是最能直接体现出比较优势的一面,也是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可以迅速改变形象、提高品位的一面。设施环境的营造应从生产、生活两方面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满足人居创业需要,为各种资源要素流动的通畅创造条件。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在大开发中*的发展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和形势,给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长远发展的问题,*的发展必将掀开新的篇章。
- 上一篇:村级党组织设置模式调研报告
- 下一篇:组织工作创新的调研报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