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局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市)
时间:2022-05-22 11:36:00
导语:地税局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市)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上下真功夫,必须切实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真转真变,必须务真求实中实现新突破实现富民强区。这是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得出的几点看法。展开了看有以下两点即认识和实践。在认识上我将用城乡统筹问题切入来分析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实践中的作用,在实践的问题上我将就真学、真懂和真干上展开阐述。首先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城乡统筹的促进问题。
第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繁荣。统筹城乡发展应坚持城乡关系平等统一,城乡优势相融互补,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城乡发展可持续,城乡发展以人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开创城乡联动,共赢共荣的新局面。科学的发展观是一种平等的发展观。社会主义制度下城乡关系的处理、城乡关系的发展,理应建立在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平等的基础之上。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要求,就是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尽可能保证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机会均等或起点平等,以此全面调动城乡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往我们在处理城乡关系上,基本倾向是向城市倾斜,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不平等现象。近年来这种不平等现象虽有了较大的调整,但远未真正改变。目前城乡关系出现的严重扭曲状态和失衡表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过去的和现存的不平等的政策制度和体制。城乡地位不平等,厚城薄乡、亲城疏乡问题不解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农民的国民待遇得不到保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处理城乡关系上必须要坚持平等统一,首先就必须赋予并确保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扩大农民的权益和自由。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使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土地自由流转权,土地增值收益的部分所有权。要通过流通体制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让农民享有流通自主权,所有生产成果的自由支配权。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享有平等公民权,迁徙自由权等等。其次,要培育平等竞争的市场。要实现城乡关系平等,仅有农民身份的平等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相配合。市场经济的特征是等价交换,是天生的平等派,它不承认城乡差异,也不认可任何特权。市场机制对参与市场交换的主体、产品和生产要素一视同仁,以价值规律为导向。因此,要实现城乡平等,就必须大力培育城乡产品和要素市场。如培育城乡统一的农副产品的市场,加快粮食流通的市场化进程,让供求关系决定粮食价格。培育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与市民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下进行平等的竞争,各自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金融政策上还应改变信贷对农业投入与农村经济需求极不相称的局面,放开搞活农业贷款。对通过邮政储蓄渠道流入城市的农村资金,应想方设法返还农村。
第二,必须遵循城乡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乡统筹,并不意味着要抹杀城乡各自发展的特长,压制和削弱城乡各自的优势。按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扬长避短,在城乡开通、协作和联合中实现优势互补,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空间区域,总有自身发展条件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劣长短。城市有自身发展的优点,如现代工业发达、人才汇集、科技先进,但也有明显不足,如发展空间小、自然资源少。农村与城市比固然有诸多弱点,但也有特长或者说优势。明显的事实是,农村有劳动力优势、宝贵的自然资源优势、广阔的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国内外处理城乡关系的经验教训表明,城乡经济社会要快速共同发展,城市与农村既要在各自地域内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同时又要把城乡两方面的关联优势充分调动起来,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优势叠加,这样就会产生巨大的互补效应,城乡资源就能得到最优组合,获得最佳的宏观与微观效益。从一定意义上说,统筹就是要为城乡优势互补的实现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改革开放的洪流打开了城乡间的通道,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的频率,城乡间协作、联合的进程都在加快,各自的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由于目前城乡间诸多关系还不够协调,制度和体制改革远未到位,因此就城乡优势互补来说,就存在着互补机制不全,互补方式不多,互补思路不新,互补利益关系不顺,互补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这样双方的关联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可从如下现象得到说明:一方面,农村有许多宝贵的资源抛弃在山沟和平原,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城市所拥有的能量和生产能力却闲置不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一方面,广大农村科技人才紧缺,广大农民有着强烈的科技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又大部分集中在城市,数量多、质量高,其能力和潜力远未得到充分调动。一方面,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另一方面,城市有的企业又不能和招不到其所急需的农民工。上述现象甚为普遍,结果使城乡的优势都丧失了,都得不到充分挖掘和利用,这对城乡统筹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第三,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刻不容缓。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大量事实表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协调,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正是经过协调发展实现的。着力促进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城乡统筹的核心所在、政府的职责所在、工作重点所在。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社会的国家,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又集中反映在城乡二元结构上。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状态不改变,要破解我国“三农”难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乃至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城乡统筹的着力点,是克服城乡矛盾,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和标准来衡量城乡关系的现实,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仍然存在诸多严重失衡之处,失衡的基本表现仍然是农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工业,农村面貌的改变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大大落后于市民。具体说,有城乡产业结构上的严重失衡,城乡资源流动方向、配置上的严重失衡,城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上的严重失衡,城乡居民享受权利待遇上的严重失衡等等。这些失衡与改革前不同的是,城乡经济社会的联系已不再是完全分割的,城乡商品和资源要素流动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动一直在快速进行,且流动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城乡关系的严重失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经济发达地区矛盾相对缓和,而不发达地区较为突出。虽然矛盾有深浅,冲突有大小,但均不利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利于二元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当然也不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握协调发展的理念并不难,难的是将协调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从失衡到和谐,头绪多、任务重,实际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产业协调。二是城乡市场的协调。三是生态环境的协调。针对城乡环境污染有以点到面蔓延的趋势,应扭转城乡相互污染和转嫁状况,从城乡两方面进行努力,统一协调环境整治和保护。四是城乡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协调。经济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比,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短腿”,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则是“短中之短”。这是目前城乡差别最突出的表现。鉴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差距还在扩大的现实,必须加大投入,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农村走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轨道。
第四,必须注重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非常丰富和非常深刻的。从当前情况看,要把握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克服那种心态浮躁,急于求成的短期发展观。加快城乡发展速度,早日实现城乡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是城乡政府和城乡居民的共同愿望。但主观愿望不能代替客观现实,靠一时的短期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不了人们这一良好主观愿望的。须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根深蒂固,“三农”问题的破解涉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复杂的深层次的矛盾,实现城乡一体的发展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盲目求快,结果只会延缓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大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时间成本。以往我国这方面的教训颇多,近年来城乡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正视的现象。一些城市和乡村不顾客观条件,滥用“跨越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口号,层层压指标,乱上项目,滥铺摊子,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以损失社会的生态的效益为代价,造成耕地重用轻养,林地重采轻造,草地超载过牧,水域酷渔滥捕,矿产采富弃贫,污水废气乱排滥放,酿成了许多难以解决的后遗症,此类现象不胜枚举。究其根源,未能深刻认识和把握发展的持续性是最根本的原因。“领导急于求成,群众急于求富”,这种以牺牲有限资源和生态环境求得城乡高速增长难以为继。
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宗旨。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照城乡关系的现状,必须客观地承认,多年来我们一直未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一直未能摆脱“为生产而生产”、“为发展而发展”的自我循环,实际工作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相适应,城乡居民的各种需要远未得到应有的满足,城乡居民许多最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原则在广大农民身上体现不够。与市民相比,广大农民的利益未照顾好、发展好、维护好,这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未缩小,而且呈扩大趋势。
讲完了认识问题,便是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是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可以体会到的,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学习者,不断发现,不断思考,这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就是在真学上求全面,在真懂上求深入,在真干中求突破。
真学真懂是基础,真用真干是关键,核心便是要抓落实、求实效。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联系实际、领会精神、深学透上求实效,在开拓创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上求实效,在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迈上新台阶上求实效。我认为,一定要在真学真懂真用真干上下功夫。真学,就是埋下头来学、下苦功夫学,认真领会党的政策路线和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真懂,就是不是浮于表面,真正将学到的东西化为己有;真用,就是联系实际用、针对问题用,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真干,就是要内化于心、践之于行,落实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要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做到思路明晰、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不断把学习贯彻引向深入。干部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和政治责任感,带头学习、率先贯彻,不仅要成为认真学、深入学的表率,还要成为学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范,成为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模范。同时要认真抓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学习贯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灵活多样的方法,增强针对性、提高吸引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真学、真用,提高学习的效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深入研究事关本单位本地区的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崛起之路,大力倡导务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务实的举措,大力推动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加强社会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深圳这个城市时常进入我的视线,深圳问题也常常引起我的思考。25年来,深圳经济发展迅猛,GDP实现了三次大跨越,事实证明,深圳每一次跨越,都伴随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搞好发展,科学实行城市规划管理,全面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深圳市长也提出,发展理念要真转真变。这里强调一个“真”字,“真”就是务实,真就是踏踏实实,这和真学真懂真干在实质上是不谋而合的。深圳一位代表曾说,科学发展观,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圳版”,或者说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深圳实践篇”。这是一个大胆的提法,但也是一个中肯的提法,由此可见深圳的模板效应。当然也有代表坦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在执行落实中,我们的实际工作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往往没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做,比如盲目、片面追求发展,实际工作中很多方面还是按惯性重复过去的做法,照老经验办事,仍然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总量,拼资源、拼能耗,不太注重考虑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必须把转变发展理念作为首要任务,要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真正转变过来。
科学发展观不是一个口号,纵观科学发展观在指导城乡统筹问题上的清晰脉络便能很清楚这是一个经过实践检验又将进一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真学真懂真干也不是一个口号,大到特区的建设,小到一个区局工作都需要深刻领会落实,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运用。
- 上一篇:地税局科学发展观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地税机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