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1 05:35:00
导语:党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一个问题
在和县、乡干部的交谈中,不少主管农业的领导和乡镇领导同志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走到了尽头,作用已发挥殆尽。有的甚至认为,这种制度现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起了某种阻碍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现行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已显示出某种不适应的问题,主要是分割零碎的田块,一家一户的经营,使农业生产经营很难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很难形成产业化。因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影响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妨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增产和农民的进一步增收。正因为如此,一些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万万不行,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却困难重重,有的同志有悲观情绪,认为“三农”问题没有出路,有的等着国家买单。
只所以感到“三农”问题没有出路,是由于一些同志对中央政策精神吃得不透的原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既要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又要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当前,农村工件的一大任务是在稳定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同时,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完善的主攻方向是“统分结合”的“统”的一面,即“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合作、协作经营这一层。就我市农村经济制度的现状讲,最薄弱、最不完善的一面正是“统”的一面,即集体、合作、协作经营的一面。
以“统”为主攻方向,但一些干部不明确什么是“统”、谁来“统”、“统”什么、为什么要“统”的问题。“统”是双层经营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相对于分散的家庭经营而言的。“统”的形式,主要有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协作经营等。集体经营,是指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的全体村民人人有份的经济组织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经济属纯粹的集体经济,但时至今日,传统的集体经济在大多数农村已经消失。据这次调查,我市大部分农村,除留存少量机动地收取少量承包费以外,村、组级组织几乎再无其它收入。有的村由于前任或前数任干部在任期间,已一次性地收取了十年、二十年的承包费,寅吃卯粮,现在已无任何收入可言。少数“城中村”因城市建设征地有了一些集体收入,并从事一定集体经营活动,个别矿产资源村以及象党家村这样有旅游产业的村,还存在集体经济组织,采取集体经营形式,有一定的集体收入。有集体经济的村,在我市3000多个建制村中,大约只占1%左右,说明在我市广大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条件尚不具备,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中的“统”的一面,显然不应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重点。至于合作经济,即股份合作经济,虽然在外地农村已出现苗头,但在我市农村尚未见到新型的合作社组织。在我市农村,最普遍、最多见的是专业协作组织,即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协会在我市农村已遍地开花,各县都有数十、上百。各协会在发展农村经济上都起了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这说明,“协作经济”既是农民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农村各业对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需要,也符合我市农民的思想状况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最为重要的,农村协作经济的出现,并不以动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前提,相反,起到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应把发展农村协作经济作为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重点来突破,把帮助、引导农民发展、健全、完善各种专业协会组织作为市、县、乡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两条经验
(一)办好专业协会的经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市农村各种专业协会,已如雨后春笋一样,方兴未艾。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多数专业协会都是“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或者名存实亡。只有极少量的专业协会发挥了和仍然发挥着组织协调农村专业生产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协会在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帮助方面还很有限,并没有使农民感到离不开。而这些协会只所以服务层次较低,又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缺乏资金。协会负责人开始凭热情、勇气工作,但没有找到协会运作的好机制。有热情、有能力办事的人,得不到合理的利益回报,也就渐渐失去为群众服务的动力,最后导致协会瘫痪。而那些生命力旺盛,不断发展壮大的协会,大多具备下述条件:一是该地区初步形成某种需要加强协作的产业,这是专业协会产生、发展的基础;二是有热心服务于村民的村干部、专业大户、致富能人及龙头企业来从事组织、协调工作;三是找到了市场机制,使协会能够自我发展壮大。如果说第一条是专业协会建立的最基本条件的话,那么第二条就是专业协会能否建立的关键条件,而第三条则是专业协会发展壮大的根本条件。譬如*县椿林乡汉村果业协会的成立和运作,主要是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协会会长的苏斌同志努力的结果。经过四、五年的打拼,苏斌自己建成了20多亩的优质桃园,并吸引帮助全村140多户(占全村430户的l/3)种植了2000多亩桃树,为果业协会的成立奠定了产业基础。苏斌本人及村干部,只所以能持之以恒的为村民办事,汉村的果业协会只所以发展壮大,除过协会负责人作为共产党员的觉悟、村干部的责任心在起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市场机制。协会搞技术培训、果园管理指导等并不向果农收费,但销售果子时每斤收取2分钱的代办费(个体代办人收5分钱的代办费),加上每户10元的会费,协会就有了最基础性的资金保证。而苏斌自已的收入,除20多亩果园的果子销售收入外,销售果树苗也有不薄的收入。富平县梅家坪庙沟果农协会会长并不是村干部,而是一个既种植苹果又销售农药、化肥等农用生产资料的致富能人。他经常帮助果农无偿剪树,既搞技术咨询,又从事农药化肥销售,村民有钱就买,无钱便赊销,在村上威信很高。因此,能够把果农组织起来,建立协会,担任协会会长。庙沟果农协会在2004年完成了乡、村组织难以完成的调整土地的工作。把全村没有栽果树的600多亩地进行了统一平整和规划,统一栽成果树,按村民原有的土地使用权状况分果树,既维护了村民原有的土地使用权,又大大方便了果园的统一管理,村民非常满意。协会负责人不仅得到村民的赞扬、拥护,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而且自己并不少赚钱,除过商店的收入外,每年给果商当代办,仅中介费至少收入数万元。正因为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激励因素,这类协会负责人把协会办好的决心就很大,保证了协会的发展壮大。
(二)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是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离不开国家的帮助、城市的支持和工业的反哺,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调动和发挥“三农”内在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讲,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至为重要。无论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生活富裕,还是乡风的文明程度,村容村貌的整洁程度,都要靠村干部带领村民来实现。而民主管理的状况,更是离不开村级组织建设。这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成绩显著的村子,多数还是村干部得力、负责的原因。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只要他们既有致富的能力,又有为群众服务的意愿,村上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总会有样。
这条经验早已形成共识,本不需多言。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出现了两点新的情况,有必要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一个新情况是由于农业税的取消,村干部不再为要粮要款伤脑筋,同时还能支配机动地承包费用和国家扶贫开发项目中的少量活动经费。因而在2005年11月份开始的新一轮村委会换届选举中,竞争空前激烈,许多村把在外打工的村民叫回参加选举。十一月十六日我们在大荔调研时,正巧碰上赵渡乡某村因换届选举中的问题到县政府告状,听赵渡乡党委书记讲,他们乡10个村个个选举竞争都很激烈。选举竞争激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村民民主意识的增长,但激烈的选举竞争并不是好事,往往造成村班子的难产和村民情绪的对立。遇到村上两个候选人支持力势均力敌,选上谁都可能影响村上工作的情况时,乡镇党委、政府一般就会从中协调,多采用指定临时负责人的办法,有的临时负责人甚至会一干就是数年,也会影响村上的工作。同时,不少乡镇领导反映,选举是好事,但村上选举,往往会把那些人缘虽好但没能力为村民办事的人选上,对此他们感到很无奈。第二个新情况是由于乡镇政府已经没有了收粮要款的硬任务,所以对村上干部的选举也不再如前几年那么操心了,认为选谁都一样,只要不出乱子,就万事大吉。这样的态度和作为,虽然有尊重村民意愿的一面,但也有大撒手之嫌。
在调查中,有的乡镇领导讲了他们指导村级换届的经验:一是不带倾向性,充分尊重选民的意愿;二是严格选举操作程序,对选举的准备工作和选举工作认真负责,一点也不马虎;三是对选举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要有预见性和应对措施,如唱票时的突然停电、有人乘乱抢票箱等要有应对办法。四是对选举中出现候选人难分伯仲、势均力敌的问题时冷处理等等。总体来看,乡镇党委、政府对村级选举工作的指导已摸索出一套经验,但在对村上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指导上仍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只有民主选举还不行,必须“四民”都登场,才能建设一个好的村级班子。
三、三点建议
(一)大力促进农村协作经济的发展。调查中,县乡领导和农村工作同志普遍认为,我市农村改革的下步目标,应是因势利导,尽可能的把农民组织起来。农业专业协会是比较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组织形式。当前,我市农村以专业协会为组织形式的协作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显示出初级水平的合作趋势。但是,各地发展程度不—,水平参差不齐,协会服务层次较低,作用发挥有限,因而需要各级政府予以指导帮助。特别是尽快解决有关体制、制度性的障碍,以便使我市的农业专业协会良性、快速发展。
1、鉴于我市农业专业协会基本上处于初级水平,许多协会有名无实,发展还未进入正常化,因此,政府应允许农民自己大胆的搞,对条件具备、运作正规的协会,由协会申请县农业局审批并到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在调查中,各县从事农业工作的同志普遍反映,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条件较高,协会注册资金为3万元,而农业协会大多缺乏资金,真正达到3万元的没有几个。经咨询,民政部门认为3万元注册资金是面对社会各学术、群众团体规定的,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修正的意向,建议适当降低农业专业协会的注册资金额度,同时,严禁多收乱收登记费(据了解民政部门规定协会注册登记费收100元,但有的地方收费高出数倍)。
2、鉴于我市农业专业协会大多没有办公场所,没有培训基地,没有产品展销室,服务层次低、作用发挥有限,因而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人力、精力,研究农业专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其上档次。各县(市、区)应分期分批组织有较大规模的协会负责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开拓思路,也可以举办专业协会有关人员的学习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在经费上有所支持,各县(市、区)应根据自己的财力状况,帮助建设好一、两个示范性农业专业协会,使其达到有办公场址、有培训基地、有产品展销室、有商务洽谈室、有电脑、有电话等基础性设施,并在协作层次服务水平上有所提高。
3、国家支农资金应向农业专业协会适当倾斜。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有资金扶持。前边已作过说明,我市农民合作组织还未真正出现,而协作组织却普遍存在。协作经济实际上是农民在某些单项方面的合作,因而是一种初级水平的合作经济。为了促进其成长上升到较高水平的合作经济,应该对其在资金上有所扶持。据调查,有些专业协会,这两年的确争取了—些国家支农资金,但从争取资金的事由和用途上讲,多是用于村上社会公益事业上面。从争取资金的渠道讲,多系协会负责人靠个人关系,靠自己的声望所争取的,并没有普遍性。纯粹用于专业协会的建设、业务的开展方面的资金有限。建议各级政府尽力协助那些有发展规划、已露出发展势头、组织领导有力的专业协会争取国家支农资金。
(二)做好开展农民教育的准备工作,制定农民教育规划,尽快实施农民教育工作。调查中,深感农村缺乏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服务意识强的人才。大量青壮年进城打工,加剧了农村人才缺乏的现象。借助国家实施农民教育的东风,加快我市农民教育步伐,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应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所属中医学校,可承担为农村新兴合作医疗事业培训人才的任务;市、县党校可承担培训村级干部的任务;职业技术学院孙镇分校(原*农校),现有16名副教授,37名讲师,有一定培训实力。近年来因种种原因,涉农专业的学生急剧减少,教学力量、设施富余,有条件承担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国家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任务。建议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民教育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协调和领导农民教育工作。
(三)加强扶贫开发项目申报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扶贫开发项目在改善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上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家把“三农”问题放在了应有的高度,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通过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种子直补,购买农机补助以及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向农民直接进行了补助。同时,通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加大了农田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力度和农村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建设的力度,我市不少农村受益匪浅。如大荔县八鱼乡,近年来通过平沙造田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农网改造工程项目,已争取到国家扶贫开发资金7000多万元,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可见作为西部地区,要想在“三农”问题上有所成就,争取国家扶贫开发资金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县、乡有关部门同志反映,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往往是问题突出了、急需解决了,才决定立项。各级审批、办齐手续一般需一、两年时间,待项目批准下来,原立项的事可能因时不我待,已通过其他融资手段开工建设,甚至已经竣工,但项目审批机关仍要按所立项目来审验、拨款。这样,就可能造成两个后果:一是立项事由已完工,但经费无法从扶贫开发项目款中开支。二是原立项内容虽已完工,要想利用国家扶贫开发资金,还须再搞一个,结果造成资金浪费。同时,国家批准的项目要求地方政府有一定配套资金,但县级财政一般拿不出,致使一些项目争取下来了,却没人要,如*就曾发生过几起这样的怪事。建议市上和各县成立项目考察评估小组,加强对各乡镇、村发展项目的立项工作的指导,通过对各乡镇、村最有把握的开发项目的评估,确定一批需要申报的项目并对乡镇、村的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熟悉有关项目的业务,了解立项程序,为争取扶贫开发项目创造条件,促成项目的落实。对在建项目要加强检查督促,保证项目的建设质量。
- 上一篇:村级工作组织员调查报告
- 下一篇:司法局政务公开实施方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