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政绩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1 05:23:00
导语:干部政绩观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正确的政绩观与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和发展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要求:各级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看待政绩,科学衡量政绩。地方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单位、一项事业的顺利发展,也会影响到一个干部、一届班子、一支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正确政绩观,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任务。
一、地方领导干部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地方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正确政绩观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正确政绩观的灵魂。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政绩,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把创造政绩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创造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政绩。
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看待政绩,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政绩,用兢兢业业、真抓实干的良好作风创造政绩。求真务实,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省情、县情和乡情,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察实情、讲实话,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求真务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求真务实,就是要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付诸实践,见诸行动,狠抓落实;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正确政绩观的根本目的。共产党人的政绩,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绩。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为群众谋利益,还是为个人谋利益,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我们党所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群众创政绩,应该是每个领导干部的终身追求。违背人民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不是政绩,而是败绩。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的实践中,必须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为崇高理想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干好每一项工作和为人民办实事的一致性。
科学发展观是正确政绩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发展观上有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于误区。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往往会在实践中偏离科学的发展观。因此发展观是否科学是政绩观正确与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所需要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政绩。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正确的政绩观,这样创造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绩。
实践、群众和历史是正确政绩观的衡量标准。怎样衡量政绩,如何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这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关键问题。同志指出:“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衡量政绩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这段论述,鲜明地提出了用实践、群众和历史来衡量政绩,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和历史观的生动运用,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坚持以实践、群众和历史衡量政绩,我们就能避免创造政绩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就能端正党风、改进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能团结带领群众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就能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创造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
二、我市领导干部政绩观的基本状况
近年来,市委坚持把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加强思想教育、构建创业平台、创新管理机制,教育引导干部牢固树立讲科学、办实事、重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更好地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和谐渭南服务,使得全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方面,市委做了大量的工作。
1、倡导“六种新风正气”,筑牢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思想基础。一是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通过认真组织完成“规定动作”,精心开展党员承诺制等“自选动作”,使全市党员干部普遍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提高了干部素质,解决了突出问题,推动了具体工作。二是大规模培训干部。坚持分级分层培训和“内容菜单化”的培训方式,开辟了上海浦东、山东济南、江苏苏州等省外培训基地,对各级领导干部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同时,蒲城、大荔县创造了“干部流动培训学校”,合阳实行了“干部培训日”制度,提高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三是积极探索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采取党委中心组学习、办班集中培训、邀请中省专家教授举办讲座等方式,组织干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理论、新政策,切实掌握其精神内涵。提出开展“工作落实年”等活动及要求,要求全市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努力形成顾全大局、团结共事的和谐之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之风;不甘落后、奋力追赶的进取之风;真抓实干、谋事创业的务实之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亲民之风;勤勉从政、严于律己的廉洁之风。
2、确立“四项工作格局”,构建干部实践正确政绩观的广阔平台。近年来,市委坚持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站在时代新起点,确定了“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项目建设为为重点,以环境建设为关键,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保证”的四项工作格局。尤其是去年的市三次党代会上,新一届市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的工作格局,坚持在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基础上,狠抓“三件大事”、“五本账”工作,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特色旅游名市、文明绿色新市而努力奋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拉开了全市“*”跨越发展的新篇章。一是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坚持把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来抓,始终保持全市上下强势推进项目建设的良好势头。全面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重点扶持和发展支柱产业,在能源、化工、冶金、建材、机械、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和畜产品示范生产基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证和强大动力。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整合旅游资源,形成秦岭生态旅游、黄河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几大精品旅游环线。四是关注民情民生,加快推进和谐渭南建设。扎实抓好“两个建设、三件大事、五本账”和谐工程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群众得实惠。五是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实践,继续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拔重用那些具有正确政绩观,并且真正创造出良好政绩的干部。深入开展“三级联创”等主题党建活动,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共同推进渭南发展的整体合力。
3、建立“三项工作机制”,营造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动力保障。一是创新干部考核及选拔机制。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实绩媒体公示制,制定了《渭南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年初市上给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下达年度工作目标任务,明确任务和完成时限。每季度末将项目建设、财政收入、信访稳定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在《渭南日报》上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实行年度考察制,每年年底集中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纪律、作风进行全面考察。加大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推行了“海选”、署名推荐、二轮推荐、媒体公示等干部选拔任用新方式,在此基础上,把年度考察与任职前考察、重点工作专项考察、重大事件跟踪考察结合起来,随时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了以德才取人、靠公论选人、凭实绩用人的用人导向。二是强化干部监督机制。强化上级监督,干部队伍出现问题,首先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加强内部监督,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交流、个别交换意见等形式,教育班子成员搞好互相监督。引导群众监督,设立干部监督举报电话,组织群众座谈测评、聘请干部作风监督员等方式,全面了解干部情况。注重舆论监督,把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坚持联合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计生廉政鉴定、召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等,促进干部廉洁从政。开展专项整治和行风评议活动,促进党风政风根本好转。三是建立引导机制。切实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引导作用。要求领导干部在防治“非典”、抗洪救灾、帮扶农民增收等重大工作中,时时处处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效地激发了各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坚持抓点树旗、以点带面,树立了朱翠芳、朱江等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使各级干部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在各级党组织中开展深化“三级联创”、“四推进一树立”、“和谐机关创建”活动,党员干部中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等,形成了争创一流机关、争创一流业绩、建设一流队伍的良好风气。
其次,我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明显变化。
从调研中我们收回的165份调查卷看,经过市委和各级干部的共同努力,总体来看,我市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在如何对待政绩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新的较为清楚的认识,99%的人认为正确的政绩观应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已经把对政绩观的正确认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措施,开始努力践行,出现了几个可喜的转变:
一是在确定工作重心上,打破了“GDP至上”思想,从过去侧重于经济增长逐步转变为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调查问卷情况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收回的165份调查问卷中,对正确政绩观应包括的内容的选择,146人选择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良、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占88.5%;只有19人选择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占11.5%;只选择“经济发展”的没有一个人。我们最近制定的《渭南市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实施细则》,不再单单强调发展经济,而是将环境保护、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安全生产等指标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更加关注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强调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制订实施政策上,强调遵循客观规律,从过去侧重于追求结果、不计成本逐步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近几年来,渭南在发展上就逐渐从过去的只注重GDP增长转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了来渭投资企业的准入“门槛”,在招商引资中注意引进大项目、绿色环保项目,拒绝一些高污染企业落户。同时,先后对一批小型污染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小煤矿进行了强行关闭。在今年进行环境整治以来,对渭河流域重点企业排污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共检查排污口135个,取缔封堵78个,规范排污口57个,清理渗坑14个,检查饮用水源保护区13个,限期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强制23家排污超标企业停产治理、限期进行整改,在发展上不再是只追求经济指标增长,而是“算”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群众生活质量等总帐。
三是在采取工作手段上,强调民主法治,从过去侧重于行政手段为主逐步转变到行政、法律、民主手段的综合运用上来。如白水县,为了给农民找出一条致富路,提出了“苹果人家”等“农家乐”开发项目。他们没有象过去那样以行政命令来强制推行,而是采取因势利导的办法,先做通了个别村民的工作,兴办了几家“苹果人家”,吸引了大批城镇居民,生意非常火爆。其他村民看到经济效益好,纷纷要求兴办,由此兴起了白水的一个新的富民产业。
四是在检验工作成效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从过去侧重于看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逐步转移到看重点工作的推进与关注民生的统筹兼顾上来。渭南市委、市政府从2004年就把民生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不仅要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更要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子女上学、看病就医“三件大事”和贫困户、下岗失业职工、失地农民、教师工资陈欠、残疾人“五本帐”工作。“三件大事”关系到每个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五本帐”关系到社会弱势群体。经过几年的努力,60%的村实现了通村道路硬化,5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45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消灭了“无电村”,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39.4%和29.5%,既解决了一大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又使各级干部的政绩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三,我市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还有不少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
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地方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受一些客观因素特别是某些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在破除旧政绩观,树立新政绩观时还存在一些不健康倾向,亟需加以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树立政绩的意识存在偏差,表现在过于求稳,造成发展滞缓。一些基层领导干部认为:当前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稳定,只要不出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有许多基层干部基于前些年的工作教训,认为开拓性地抓发展、抓调整,难免会冒一定的风险,不如得过且过,稳中求“升”,致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年来变化不大。
二是创造政绩的方式存在偏差,表现在脱离实际,违背发展规律。少数基层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以后,为了突出本人的工作,喜欢将前任的发展思路丢在一边,另起炉灶,人为地破坏了经济发展的连贯性;有的忽视群众的创造性,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事与愿违。
三是追求政绩的目的存在偏差,表现为急功近利,忽视长远发展。少数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多,更热衷于向领导邀功请赏,喜欢超越现实条件,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发展口号和指标,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为在短期内出效果、出政绩,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造成了“一任的政绩,几任的包袱”。调查问卷中,对你认为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好哪些问题的回答,有63人选择了“急功近利、不顾长远发展,短期行为严重”,占38.2%,在所有要解决的问题中名列首位。
四是政绩的考核体系存在缺陷。过去的考核办法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过多偏重经济建设内容,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占的份额偏少;考核标准比较随意,缺乏科学依据,许多干部的主要精力就是围绕着上级领导转;考核项目过于繁杂,考核方法简单死板,效率低下;有的地方看政绩仅仅凭数字说话,将政绩绝对化,造成频频出现数字政绩、虚假政绩。调查问卷中,有59人认为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解决好“考核不够全面、科学和系统,主要考核GDP指标,存在‘一俊遮百丑’的问题”,占35.7%,在所有要解决的问题中名列第二位。
五是干部选拔任用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在调查问卷中,认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途径中,选择“靠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措施”的有156人,占94.5%。由此可见干部选拔任用对干部政绩观形成的影响。目前,干部选拔任用环节还有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包括:干部政绩考核与选拔任用衔接不够紧密,有时选任干部让年龄、资格、学历等硬框框成为了更重要的因素;有的县(市、区)调整干部过于频繁,造成某些领导干部在创造政绩时难免“短期”倾向,对一些“短平快”项目情有独钟,而对打基础、做铺垫、增后劲、连贯性的工作则热情不高。
六是调查研究不够,决策存在盲目性、随意性。有的领导干部到新地方工作,不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当地的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了解不多、不准、不透,对前任留下来的发展思路不屑一顾;不了解、不顾及当地群众的生产习惯和生产技术水平,不尊重当地群众的致富想法,仅凭个人好恶和意愿,从主观上出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破坏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连贯性。
七是一票否决项目过多。在座谈中,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反映,目前,县(市、区)一票否决项目过多过滥,也使一些领导干部如履薄冰,产生守摊求稳的消极政绩观。
三、引导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端正对待政绩的态度。针对一些领导干部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培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干部掌握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形成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干部教育培训必须放在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大格局中来考虑,围绕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加强以胜任本职工作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创造政绩的本领。总的讲,就是要适应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本领。
2、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促使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民主决策机制是解决决策不科学、不连续和随意性等问题的关键。一方面要营造民主氛围,多方参与决策。要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信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党委、政府热线,领导接待日等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听证制度、民意测验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等,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不断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特别是在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注重听取专家的意见,开阔党委政府的决策思路,不断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另一方面要健全民主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在现行首长负责制的框架下,进一步完成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科学化、制度化。要明确界定会议讨论事项范围,规定凡应由会议讨论的重大问题,都必须通过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确保决策过程公开化和透明化。分析安徽的王怀忠腐败案,其“形象工程”能够上马建设,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领导干部在决策时没有做到依法决策,在落实工作时没有做到依法行政。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确立依法行政的观念,具体来讲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角色意识,从“错位”的地方“让位”。各级领导机关都要自觉把本级作为法规制度的执行层,作决策时要考虑法律法规的依据,开展工作要在认真落实法律法规上想办法,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不要在追求“出名挂号”上费心思,不能超越法律法规标新立异,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二是强化职责意识,从“越位”的地方“退位”。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赋予的权限、职责和任务开展工作,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属于下级的权力要还给下级,该下级作主的事情不要干预,确保他们能够正常行使职权、认真履行职责,不能事无巨细,“一竿子插到底”。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在“缺位”的地方“补位”。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切实做到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需基层所需。重点要做好对基层减压、解难的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完善政绩评价机制,制定正确的政绩观的衡量标准。政绩评价指标设置是整个政绩评价的关键,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贯穿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按照中央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强调把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实绩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二是遵循四项原则。即:分类评价,对各口以及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分类设计各有侧重的指标体系;突出重点,选择重要并且能反映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避免面面俱到;客观公正,制定相对公平和统一的尺度进行评价;简便易行,评价指标体系操作性要强,并且在现行体制的承受范围之内,防止不计成本。三是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一般情况下,政绩评价可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党的建设四大类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细化和创新评价指标。
要建立科学的考评方法,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高素质的考评队伍。近年来,我市的主要做法是在市委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考评办具体组织实施年度考评工作,纪检、监察、人事、政法等部门共同参与。从长远来看,政绩考评人员应逐步实行资格认证制,走专业化道路。二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不断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的方式和途径,以此设计干部政绩评价操作规程,让群众在干部考评中做裁判。三是加大综合考评力度。全面推行干部目标承诺和实绩公示制度,年初进行工作目标承诺,每季度末公示实绩,及时如实记载干部表现,并把记载情况作为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完善干部学习考核制度,把干部学习情况作为考评内容的有益补充。继续坚持干部考察预告、海推、二轮推荐、署名推荐、任前考察、档案审查、任职公示、任职试用期和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等制度,严格执行干部信息联系通报、计生廉政鉴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谈话诫勉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杜绝干部“带病上岗”和“带病提拔”。
4、完善奖励惩罚机制,激励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能否充分运用评价结果,完善奖励惩罚机制,解决考用脱节问题,是激励干部形成和实践正确政绩观的关键因素,对干部的从政行为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一是政治上,提拔重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把政绩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调整的重要依据,将政绩评价结果与干部的使用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高看一眼;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绝不能亏待;对那些经考核考察、确实政绩突出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末位淘汰、失职淘汰、未完成任务淘汰等途径,畅通干部“退”和“下”的渠道,这既是有效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有效发挥用人导向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是经济上,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古人说:“国家大事,唯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奖惩制度,真正使干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对政绩突出的优秀领导干部,要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和奖励;要积极研究建立适合领导干部特点的党政人才奖励制度;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年功等因素,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要制定相关政策,对在政绩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要进行严肃处理。通过健全激励机制,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领导干部中形成踏实肯干的浓厚风气,形成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激发干部干大事业的良好环境。
三是要建立惩罚或责任追究机制。按照权责一致、权责相等的原则,明确领导责任、渎职责任、决策责任、直接责任等决策失误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将这些责任与决策失误相挂钩,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相关法规依法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些干部短期行为的危害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来,暴露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需要明确一条原则,那就是,对那些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被实践发展证明确属突出成绩和重大贡献的,必须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而对曾经被视为突出成绩、但被实践发展证明是虚假政绩或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加以认定和追究责任,已经因此得到提拔重用的干部,必须坚决撤下来。
5、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确保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是确保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重要保证。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组织监督的作用,切实解决对领导干部“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了,下级不敢监督”的问题,消除监督管理的死角。一是事前监督。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热情、进取心和工作干劲要给予充分鼓励,大力支持,但一定要弄清领导干部决策的动机,该提醒的提醒,该泼冷水的泼冷水。在组织换届、考察班子、了解干部的时候,对一些干部头脑中不切实际的“蓝图”、“设计”和“观点”,该劝阻的劝阻,该制止的制止,不能顾及面子,一味迁就或迎合。二是事中监督。对领导干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工作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要尽可能地了解掌握,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尺度,看是否做到依法行政,必要时要予以指导、引导。对那些已经存在问题或为创政绩而不择手段的干部,可以通过考察反馈、任前谈话、参加民主生活会、组织函询等形式进行提醒、教育和纠正。同时,要从关心爱护干部出发,对群众反映或干部考察等渠道发现的问题,在坚持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及时采取批评、诫勉、警告等挽救性措施,做到防微杜渐,避免小过酿成大错。三是事后监督。通过年度考核、来信来访、离任审计以及换届考察等手段,调查了解干部的工作业绩,对浮夸不实的要予以批评,弄虚作假的要予以处理,这样才能确保地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科学的发展观。
- 上一篇:城市社区党建新格局的思考
- 下一篇:农村中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