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馆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1 03:11:00
导语:学校图书馆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每一个时代的图书馆都有其独特的办馆思想、指导观念和基本信念,它外化为图书馆工作,蕴藏于馆员的思维之中。[1]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是近现代图书馆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内涵是指在图书馆工作实践和理论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的关怀。图书馆应把人当作主体性存在,在图书馆与人的关系相互作用中,人是主体,是决定性因素,是客体(图书馆)满足主体(人)需要的关系。
1.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
1.1源于西方图书馆的人文传统
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源于西方图书馆人文传统,最早体现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的应该
是法国的图书馆学开拓者诺德﹒G(1600—1653),他在1627年发表的第一篇西方图书馆学
重要学术论文《创建图书馆指南》中指出:“图书馆必须向一切研究人员开放…”,1642年他任马萨林图书馆馆长时,提出了更为开放的办馆宗旨:“向一切愿意来馆学习的人开放”。稍晚一些的近代图书馆理论创始人法国图书馆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则阐述了图书馆人文思想观念:“图书馆的头等重要义务是,想方设法让读者利用馆藏,为此必须配置完备的目录”,主张“尽可能延长开馆时间,不要给图书出借规定太多的限制。”[2]
真正将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发扬光大的则是英国图书馆学家爱德华兹(1812—1886),他当时工作于著名的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出身贫寒的他对英国下层社会的阅读困难有极为深切的感受,于是提出了通过立法方式建立公共图书馆,改变市民阅读困难的现状。在爱德华兹的奔走呼号和不懈努力之下,185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英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作为立法小组成员之一,爱德华兹因此成为了第一个依法建立的公共图书馆----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的首任馆长。[3]爱德华兹从此一直为公共图书馆运动奋斗,图书馆也因此成为了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使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公共图书馆这样一种机构/制度,获取参与社会管理及促进自身发展的知识与信息。
进入20世纪,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并出现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图书馆思想理论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就是美国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家巴特勒(1886—1953),代表作《图书馆学导论》,他认为图书馆作为一个专业,和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一样,有技术、科学、人文这三个层面,以往的图书馆学过分强调了技术的层面,而忽视了科学和人文的层面,今后应该强调科学和人文学层面;第二位是世界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1903—1982),谢拉强烈地推崇图书馆的人文思想,在其《图书馆学引论》中,他指出:“尽管图书馆学在逐渐地利用各门科学的研究成果,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人文主义的。”他认为“图书馆员首先应该关心的是思想,而不是物质实体”,[4]应该以人为本;而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1892—1972)则是将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诠释得最为透彻的一位。他1931年创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本原则,其中“书是为使用的;人有其书;书有其人;节约读者的时间”都是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着浓厚的以人为本思想。
1.2对传统图书馆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在中国古代图书馆管理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十分重视人的因素。自从东汉设立秘书监制度后,就十分重视其中官职的选用。宋代尤甚,洪迈曾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容斋随笔》),馆职选任严格,一概由科举高第或在职官员中挑选,且必须考试。可见古人已注意到图书管理员素质的重要。但中国古代图书馆的书藏思想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不论官家藏书、私家藏书还是书院藏书,都十分重视收藏和保护,只是到了清代,这种重藏的思想才有所改革,特别是清代书院兴盛,促进了一味重藏这种长期形成的观念的改变,开始利用借阅制度解决藏书利用问题。[5]
中国传统图书馆思想的这种不发达不科学到了20世纪则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中国图书馆思想是古代和近代图书馆思想在新条件下的延续和发展。在短短100年间,中国图书馆经历了两次重大变革,即由封闭的藏书楼演变为开放的图书馆(20世纪初),由传统图书馆演变为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时期的图书馆思想在整个图书馆思想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实际上20世纪中国图书馆的人文主义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许多图书馆十分注重图书馆的人文意蕴,从书本位到以人为本,有过不少人文观照的实践和经验,并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人文理论的学术流派。早在1921年,老一辈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就提出“将注重对象由书籍而变为其所服务之人,使图书馆成为社会之中心”的观点;同时期的著名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先生则认为“书、法、人”为图书馆学的三要素,图书馆的理论重心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变,即第一时期以“书”为重心,第二时期以“法”为重心,第三时期是以“人”为重心,并提出若以人为目标办图书馆,则事业能生动而结合实际,且有继续进行深潜研究之余地也。[6]可见杜老早在三十年代就注意到了图书馆学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至今,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越来越受到图书馆人的关注,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下,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创造美与和谐,已经成为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
2.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
2.1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是图书馆文化的客观存在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有自己的组织文化。因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理想、目标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优良的组织文化能够创造出和谐、奋进的组织氛围,发挥凝聚人心、优化制度、调配资源、规范行为并最终推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为学习型的现代组织所不可或缺。组织文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态运转的“文化陀螺”,由组织观念、组织制度、组织行为和组织物质构成,其支轴便是一个组织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观念。[7]以人为本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氛围,是社会的自然存在。从文化的视角看,规章制度是图书馆文化结构中靠近外层的部分,组织观念是图书馆文化的内层。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稳定、深入人心、内涵的丰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的国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社会的人文基础比较薄弱,人文思想的成长和发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尊重人的人格,维护人的权益,体谅人的需要,关注人的感受,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广泛共识,而且应成为人对人的自觉行动。在国外,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成为众多著名图书馆的组织理念。纽约公共图书馆之所以能够跻身于世界最大的研究型图书馆之列,其以众不同的特点和独到之处就在于它一视同仁地为一般的公众和专业的学者提供热情尽责的服务。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进口大堂处,永远悬挂着这样一个牌子:“纽约建造了这座建筑以便永远维护一个自由的图书馆而为公众所使用”;[8]加拿大是一个缺少口号的国家,但是图书馆则将阮岗纳赞的“图书馆五原则”演绎得美伦美奂,无论总馆还是分馆,其服务宗旨无不是以人为本;在日本,《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图书馆服务的理念,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人提供所需要的资料。这个服务理念的提出,被认为是战后日本《图书馆法》所有规定中“最具有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规定”。[9]在国内,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也为越来越多图书馆重拾,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办馆理念。香港高校图书馆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图书馆的全部工作之中;[10]江西省图书馆则以“一切为读者,为一切读者”的理念办好人民的终身学校,从根本上把握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
2.2“读者第一”还是“图书馆员第一”
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和用户”,图书馆“面对的是人,直接为人服务,人是其出发点,又是其根本目的”,“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读者、关心读者、尊重读者、爱护读者,对读者坦诚相助”。[11]读者的阅读权益是“天赋人权”,每个人依法享有阅读权力与利益,并引用阮冈纳赞“书有其人”、“人有其书”定律,强调作为“以人为本”主体的“人”——读者要能够得到对“书”的需求的满足,必须加强读者研究,认知读者,关照读者,使“读者第一”真正走出口号的表层,才能真正找到图书馆最有价值的坐标。
也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与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休戚相关,它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影响着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并引用资料表明:在图书馆服务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的建筑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12]随着读者对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越来越依赖知识加工和创造来满足读者的要求,知识多掌握在馆员手中,绩效发挥依赖于馆员的主动性。以馆员为本,“图书馆员第一”,就是要做好馆员的工作,调动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业务上帮助馆员,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馆员的业务水平;在生活上关心馆员,营造和谐、协调、融洽的工作环境。
也有观点认为既不能偏读者轻馆员,也不能偏馆员轻读者,馆员和读者两种人的价值应受到同等尊重和重视。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应在领导、馆员、读者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借阅、罚赔、内部管理等规定进行修订,保证读者和馆员不仅有“第一”的名份,更拥有“第一”的地位和权利。[13]
笔者认为,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中的“人”,不仅仅限于图书馆的馆员和读者,还包括图书馆的其他所有利益相关群体,比如说图书资料等信息的提供者,图书馆所处的社区,图书馆的协作者,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还包括图书馆的潜在读者群,甚至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相关人员。纽约图书馆就以其对人的重视、尊重和信任的人文精神闻名于世,作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城市图书馆之一,对馆员有着很强的凝聚力,馆员以作为纽约公共图书馆一员而倍感荣耀;对读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纽约市甚至是美国的图书馆界,来自全美和全球的学者可能聚集在这里探索研究世界唯一的英美文学手稿、档案的专藏。总之,对人的尊重如果是发自内心,如果已经深入图书馆的骨髓,成为图书馆的灵魂,那么,它就必定会细化到具体人群甚至个人,会渗透融合于图书馆的各种关系之中。
2.3人本管理还是能本管理
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还应该明确以人为何种“本”的问题,是“根本”还是“资本”。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与管理科学研究中,有人认为人本管理的关键是人的能力,即人可以在管理过程中作用于物的力量,或者说是能力资源。因此,他们主张以人的能力为本的能本管理,并且认为能本管理源于人本管理,又高于人本管理。[14]而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创新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通过以能力(知识、智力、技能、创新)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它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等)其管理措施是建立一种“能级制”。[15]
能本管理的实质是物化人的本质,把人看作是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能力资源。能本管理不能代表以人为本思想,只有人本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其实质是让个体都得到全面地开发和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目的,并且达到享受生活、提高生命质量的崇高愿望。首先,人本管理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它所理解的人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其次,人本管理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历史必然,也是现代成功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再次,人本管理重视岗位对人的其他个性特征的要求和团队结构对效率的影响,而不是片面强调能力因素。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图书馆对人的全面开发与使用将越来越重要。从哲学意义上讲,以人为本之中的“本”是“本位”、“根本”、“目的”之意,它是一种从哲学高度产生的对馆员和读者作为人的个体、图书馆自身性质以及管理本质的再认识。
3.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符合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发展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发展的手段是“坚持以人为本”,因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16]图书馆事业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图书馆事业发展,并将图书馆事业发展融入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科学发展观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实践和应用。图书馆以人为本思想是对图书馆科学发展观的诠释,即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手段,并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统一。
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目的的以人为本,是要将每一个与图书馆相关的人的服务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上,使之能够获得足够的图书馆服务,促其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工作方针、工作原则乃至工作内容的根本性变革,一方面,强化对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以及前途命运的关注,高举人的旗帜,突出人的精神,人是其出发点,又是其根本目的;一方面,加强读者研究,认知读者,关照读者,要在图书馆中营造人文氛围,倾注人文情愫,弘扬人文精神。
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手段的以人为本,是指图书馆应站在平等、尊重的立场,以开放、主动的精神,实现公益、效率的目标。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就明确了每个人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平等是尊重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尊重,是基本的道德品质,作为精神文明的窗口,图书馆更应体现出文明的氛围;图书馆以开放作为自己的特色,打破藏书壁垒、布局壁垒、规章壁垒、时间壁垒、部门和条块壁垒,最大限度地拉近图书馆与所有服务对象的距离,建立大的“读者服务”概念,重视大众的阅读需求。[17]同时,改变图书馆被动等待读者的状况,主动寻求社会中自己的位置,在稳定读者资源的基础上,开发读者资源,在管理上跳出传统的运行管理框架,视读者为真正的服务对象而非单纯的管理对象,变单向制约为合作公约,从传统经验型的封闭式管理走向现代科学型开放式的法制化管理。
以人为本思想是图书馆事业发展观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变革,也是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这就使图书馆事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同时,作为发展手段,进一步明确了“人”在图书馆中的权利和义务,而这一切都来自于以人为本作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灵魂,目的是实现图书馆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统一。
- 上一篇:现代文阅读解题管理论文
- 下一篇:公共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