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2-05-21 03:10:00

导语:学校农业的调查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论文提要:*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发展循环农业的观念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发展循环农业应坚持分阶段逐步递进原则、分层次错位发展原则、分产业科学布局原则;*应从转变观念入手、从健全制度入手、从壮大产业入手、从拓展农业经济领域入手,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关键词:循环农业;新农村建设;调查思考

今年5月中旬,市委党校第三十期青干班全体学员赴*学习考察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明显的成效。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属该市锦江区三圣乡的特色农业旅游。三圣乡依托紧靠*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种植;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游。如今,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在全国名声大噪。这“五朵金花”是红沙村的花乡村居、幸福村的幸福梅林、附马村的东篱菊园、万富村的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现在的三圣乡是春有花香夏有荷,秋赏菊韵冬梅香。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成千上万的*市民或与菜农签订租地代种协议,体验农耕生活;或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结伴来到三圣乡度假、休闲、娱乐。也正是由于三圣乡休闲观光农业的蓬勃兴起与快速发展,使全乡农民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三圣乡的村民人人都有社保、医保,人人都是丰衣足食,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总结三圣乡新农村建设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的保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学习考察回来后,我们感受很深。我们认为*在发展循环农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条件。

一、*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与不足

近年来,在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的指引下,*农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为新阶段发展循环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第一,观念优势。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仅引进大量的人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更重要是引进了跨越发展的理念和立足*市情、夯实农业基础的观念。因此,全市上下在大举招商引资时,不失时机地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含金量极高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全市上下在追赶发展时,集中精力培育农业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在着力建设“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四个*”(即把*建成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商贸、职教中心,开放活力*、文明和谐*、诚信创业*、生态园林*)时,坚定不移地发展城郊农业、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在开展“三讲”、“三个代表”和先进性教育等活动时,更是大力实施“三培、两带”等工程,从没有放松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正是因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位、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农业高速发展的春天。第二,政策优势。近年来,党中央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尤其是下发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围绕农民增收下发了8个中央1号文件,其中2004年以来,两年内出台了三个中央1号文件。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出台,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在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方面,做到贯彻政策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落实政策不含糊。近年来,*一方面长期稳定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生产自主权和经营收益权。另一方面,认真落实“两减负”(减负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机补贴)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到“十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3879元,与“九五”期末相比,增长1489元,增幅达62.3%。第三,资源优势。*地处长江中下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经济区相毗邻的省会城市,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着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是一座绿色生态家园。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绿地覆盖率达36.9%,人均绿地面积7.2平方米。*地处江南水乡,土地肥沃,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业资源丰富,综合开发前景广阔,农产品的生产和精深加工潜力巨大。*农产品种类繁多,优质大米、畜禽产品、蔬菜、花生、茶叶、花卉苗木、食用菌、蜂蜜等农产品质优价廉。*自然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22.3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万公顷,占90.2%;有林地面积1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6.8%,活立木蓄积量220万立方米;*年均产水量为59.73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为55.49亿立方米。第四,产业优势。近年来,*充分依托自身的传统特色和资源优势,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思路,注重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培育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县的优质大米、鹅鸭、瘦肉型猪、特种水产、瓜果蔬菜,新建县的淡水珍珠、花卉苗木、藠头、奶牛养殖,进贤县的“七个一”(即:一只蟹、一根针、一盆花、一瓶酒、一朵菇、一支笔、一张网)产业,安义县的小水果、无公害蔬菜、铝合金门窗安装、特色旅游,湾里区的生猪养殖、花卉苗木、有机茶、生态旅游,青山湖区的无公害蔬菜、针织、炒货,青云谱区的禽蛋等一批特色产业格局。现在,*的专业户、专业村生产已逐步向区域化产业扩展,许多产业在全省、全国都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当然,*在加快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相比,与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平衡的制约。对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市县领导明显好于基层干部、党员干部明显好于农民群众。当前,有的仍然存在只看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思想;有的存在只图一时利益,缺乏为子孙后代生存着想的观念;有的只注重投资项目本身的利益,对循环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重视不够;有的对农副产品废弃物利用所产生经济效益的关注不够,使本可以通过循环利用所得的经济效益白白流失。二是农业耕地紧缩的制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企业园区用地以及农村“弃耕”、“抛荒”等诸多因素,农业耕地、尤其是水田和旱地呈递减趋势。三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违禁药物以及不合格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还在使用,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受工业“三废”和农业自身污染影响,耕地资源总体质量下降;随着家庭养殖规模逐步扩大,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加上生活垃圾的危害,导致农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污染加剧等等。四是农业科技竞争力不够的制约。主要表现为“三个不适应”:第一是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要求不适应。目前我市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3%左右,农业科技人员研究经费还不到1万元;第二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与农业大生产接纳新技术的能力要求不相适应。第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农业教育和科研及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等等。

二、*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要求与原则

我们认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要求是:以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为评估体系,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Reduce、Reuse、Recycle)为准则,实现由片面发展转向全面发展,由不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由以经济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力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我们认为*发展循环农业的总体原则是:分阶段逐步递进、分层次错位发展、分产业科学布局。

第一,分阶段逐步递进原则。可考虑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规划、动员与组织阶段;第二阶段为规划实施阶段。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进行重点培育,初步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初步建构*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及其增长机制;第三阶段为完善深化阶段。在合理布局和专业化分工基础上持续推进产业化进程,通过资源整合和分工整合,基本健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框架。

第二,分层次错位发展原则。根据*农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与资源特点,可考虑在两个层面上建设*的循环农业经济: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市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市场化、产业化和开放性”为导向的大循环,这种大循环发展立足于中国经济的整体格局,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和WTO的框架,从全市“一盘棋”和全面协调发展的视角所定位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宏观层次的循环农业经济建设应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实现有效对接;第二层次为中观层次(区域循环农业经济),这是一种以“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的区域型循环。根据*农业发展现状差异与资源格局,将*农业经济区划为三个基本区域类型:现代都市型(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新建县)、城效生态型(安义县、湾里区)、科技产业型(*县、进贤县)。不同区域内各自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按照农业经济的区域分工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积极探索能够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多元循环农业模式。

第三,分产业科学布局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循环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是大力建设“三色产业带”,具体是昌南黄色产业带、昌西绿色产业带、昌北特色产业带。二是优先发展主导产业,主要有:优质水稻、家禽、奶牛养殖、无公害蔬菜、黑芝麻种植等。三是重点培育特色产业,主要有藠头种植、乡村生态旅游、奶业、蜂业、花卉苗木、特种水产、小水果、有机茶、针织、炒货等。通过“循环农业产业带”建设,不断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实力。

三、*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发展循环农业与全国一样,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属于初级发展阶段。*要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首先要在发展循环农业上快人一步、棋高一着,抢占先机,占领至高点。为此,就*加快发展循环农业提四点建议:

第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快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和下降。一是各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二是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三是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第二,要从健全制度入手,加快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一是要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增长的政策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济增长机制。二是要尽快制定有关的法律与配套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制度建设。依据并贯彻实施“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政策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有序推进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改革政府环境保护与生态资源管理行政体制,实施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三是要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公示制度,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表现公开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改革农村基层行政与组织管理体制,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带动作用,提升全社会的全民参与意识。四是要制定相应的财税引导政策,鼓励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鼓励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

第三,要从壮大产业入手,加快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区域支柱产业。一是要在发展城郊产业上下功夫。主要是突出做好依托中心城市的文章,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扩张、技术辐射、资金转移,大力发展与中心城市配套合作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业型工业项目;做好服务中心城市的文章,围绕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服务城市中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要在发展“块状”产业上下功夫。主要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发展外向、特色、绿色、精品农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建设一批优势农业产业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重点要抓紧启动和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力发展仍业、蜂业、花卉苗木、特种水产等产业,着力建成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快实现农业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三是要在发展科技产业上下功夫。主要是加快创新农业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组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研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效率。

第四,要从拓展农业经济领域入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新*。要在全市上下大力倡导新时期新农村新发展的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农业经济的发展。一是发展立体农业型经济。主要是利用垂直空间资源开发农业,力求在单位面积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型经济。积极推广太阳能、秸秆气等清洁能源,开展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和地源热泵系统产业化。三是发展生态能源型经济。积极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推广“猪—沼—稻、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三位一体”种养相结合模式,产出沼气是优质燃料,沼渣、沼液是理想的有机肥料,实现生物种群、食物链结构平衡健全,能流物流良性循环、永续利用。四是发展休闲观光型经济。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实现一、二、三产业互相融合。在生产农艺上,注重现代高科技和传统的精耕细作相结合,并按照绿色标准规范生产过程;在模式上,注重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布局结构合理、内涵丰富、环境优美的立体结构。比如可规划建设一批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垂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山庄或农业观光园。总之,通过发展循环农业,把*打造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稳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