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和思考
时间:2022-05-21 09:03:00
导语:市民政局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和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民政部门如何找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带着这个问题,4月19—21日,我们深入到经济比较落后的松溪、政和两县进行调研,在一个城乡结合部和两个有代表性的乡镇召开3场座谈会,与县、乡、村三级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70余人进行了座谈,就民政工作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等问题,问计于基层,求教于基层工作的干部群众。通过调研,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着力提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在调研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对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有着强烈的愿望,积极要求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农村面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新农村建设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党中央在*届五中全会上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包括二十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部分。没有农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村面貌的改面,就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重要产业,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解决三农问题,表明中央准确把握了三农关系,抓住了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既重农业和农村发展,又重农民利益,既重城乡统筹发展,又重制度创新。新农村建设不仅对解决三农问题有深远影响,而且对全局有重大意义。作为重心在基层、重点在农村的民政工作,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民政各项工作的总纲领。
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们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同志在*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这是世界各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普遍遵循的规律,我国也不能例外。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加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高达3.21:1。由于农民增收基数低,增速慢,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农村各种社会矛盾逐步显现。我们应当顺应“两个趋向”,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公共财政的阳兴普照农村大地,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尽快遏制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把乡镇、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建设落后的状况。
3、准确把握民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民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这一伟大战略目标进程中,其定位和思路应该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围绕“二十字”方针,努力解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单位制向社会人的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管理经济向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转变的社会转型期,民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思想道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给民政事业创新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任务,充分认识民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政工作要围绕“民”字,确立坚持民本、顺应民心、集聚民办、发扬民主、扶持民生的指导方针,要努力将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到实处,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要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用“二十字”方针统领农村民政工作
民政是为民之政,关乎民生、民权、民利,恪守和履行为民之责,是民政工作生存的根基所在,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调研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民政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民政人的形象越来越好。民政工作从过去的“发发钱,拜拜年”到现在积极参与构筑全方位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用“二十字”方针统领民政工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投入力量,努力在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方面多做工作,是当前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围绕“生产发展”抓服务
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农民生活的改善,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经济基础,农民也会失去积极性。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因此,民政部门应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1、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搭好农民致富平台。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过程中,显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农村组织专业化生产,为农民脱贫致富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民政部门要围绕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要求,按照“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引导培育和发展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登记上,要降低门槛,在发展上,要注重培育典型,在管理上,要转变“重登记、轻管理”的局面,在培育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时必须坚持多样性,充分尊重,鼓励、保护农村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连接市场和农户中的纽带作用,使政府部门“包”不了,集体组织“统”不了,而一家一户又“办”不了的事情,通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得到较好解决。
2、认真指导撤并乡镇和镇改街工作。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2%,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实施好城镇化战略,搞好乡镇区划调整,对于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民政部门要按照“调优、调大、调强”和“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成熟一个,调整一个”的原则,认真引导、指导基层乡镇撤并和镇改街工作,提高撤并乡镇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协助搞好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镇、中心村规划,着眼于优化农村人口布局,为农民“洗脚上岸”、“背包进城”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也与城镇居民一样更多的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要研究撤并后的乡镇管理体制问题,创新乡镇管理和服务模式。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的做好村委会调整撤并工作。
(二)围绕“生活宽裕”抓统筹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其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面对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民政部门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抓好统筹,让公共财政更多地向农村倾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平等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对未来充满希望。
1、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近年来农村广泛开展的农村低保制度是一项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在座谈会上,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低保制度反响非常热烈,称赞农村低保是党和政府为农村特困群众办的一件大好事。民政部门应继续完善各项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要全面规范农村低保的申请、审核、审批、发证程序,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继续实行应保尽保,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逐年调整补差水平。要认真开展农村低保年度核定工作,实现农村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家庭备案制度,逐步形成保障范围、保障标准、保障资金等各项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五保对象是农村最困难的群体之一,2006年3月1日,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开始施行,新条例规定将五保供养资金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实现了五保供养从农民集体内部的互助共济向国家财政供养为主的现代社会保障体制的转变,从制度上为切实解决五保对象的生活问题提供了根本保障。要加大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严格五保对象的申请、审批程序,确保符合五保条例的对象做到保障供养,同时,在新农村建议中,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推动乡镇敬老院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五保”对象自愿前提下的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对象得到妥善照顾的目标。使农村孤寡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3、大力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工作。从民政工作的多年实践和下基层调研中深切感受到,农民对农村大病统筹的愿望非常迫切。村干部反映,在农村,一人生大病就会导致一家陷入贫困。可以说现阶段农民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施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也是一条帮助农民脱贫的有效渠道。民政部门应加大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步伐,积极开展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切实帮助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大病医疗救助问题。
4、搞好灾害救助工作。灾害救助体系建设重点是要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紧急救援能力。要加强灾害信息的预警、搜集和评估机制的建设,制定和落实救灾应急预案。要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系统,建立紧急救助条件下的物资调度系统,使灾害救助具有可靠的物资依托,同时要加强群众自救能力的培训工作,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围绕“乡风文明”抓引导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问题,包括文化、风俗等诸多方面,文明的习俗具有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要减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文明习俗的浸润与影响,更需要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提升。民政工作者在新农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中要做好引导工作。
1、继续推进农村殡葬改革,树立文明丧葬新风尚。从调研中看到,民政部门近几年在抓农村殡葬改革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座谈会上普遍反映,通过宣传教育,农民群众的思想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偏远山区不接受火化,现在都能积极主动配合。民政部门还要继续加大殡改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农民实行厚养薄葬,树立文明、健康、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要对寺庙火化予以规范,确保殡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乡镇要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清坟工作,坚决制止骨灰“二重葬”,杜绝乱埋乱葬等传统封建陋习。要逐年提高火化率,坚决消除“青山白发”现象。积极提倡绿色殡葬,以树代墓,平地深埋,节约林地,保护资源,推动生态墓地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广泛开展双拥传统教育,倡导拥军优属文明新风尚。要积极宣传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光辉业绩,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人民军队的政治热情,广泛开展双拥光荣传统教育。要全面实施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采取抚恤优待,救助供养、社会帮扶和医疗费减免相结合的多重保障措施,多渠道多形式保障优抚对象与人民群众同步奔小康。
3、做好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积极倡导婚育新风,依法进行婚姻登记,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树立良好的生育观念,杜绝早婚早育。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婚检宣传工作。依法办理收养登记,做到依法收养,切实维护和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稳定。
(四)围绕“村容整洁”抓规范
村容整洁要从解决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农民得到实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比较差,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如供水设施,排污设备,垃圾处理等,民政部门要结合自己的职能,配合有关部门,抓好规范管理。
1、结合新农村建设搞好重建家园。重建家园要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节约土地的原则,与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和农村改水改厕相结合,民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国土、建设等部门,为灾民灾后重建新村搞好规划选址,建设美观实用、环境整洁的民宅,改善农村人民群众生存环境。要加大对特困户危房改造力度,让农村特困户也能住上“经济房”。
2、逐步实施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工作。地名作为人类交流文化的信息媒介,是任何社会、任何个人都离不开的交流工具,也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表现。建设新农村需要和谐顺畅的社会交流交往环境,目前,在农村要通过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大力推进地名设标,规范地名管理,严格命名更名,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
(五)围绕“管理民主”抓创新
“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选好班子、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则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民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自身职能,认真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大力推进村民自治。同时,要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委会管理的新方法与新路径。
1、认真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村委会选举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份。近年来,由于农村宗派势力有所抬头,农村社会关系趋于复杂化,家族控选,拉票贿选现象时有发生。民政部门在指导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突出抓好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工作,坚持“海推海选”原则,保障村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力,要把党组织的意图与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法定程序将有文化、有能力、办事公道、作风民主的优秀人才选出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抓机制创新,大力推进村民自治。民政部门要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发动村民认真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使村委会民主管理有章可循。要加强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要创新民主监督机制,以财务公开为重点,逐步拓展村务公开内容,做到凡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都要公开,切实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安定。要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新模式,如*市光泽县农村创设的“户代表议事会议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民主管理模式,要逐步加以完善。
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制约民政工作发展的几个因素
在与基层民政干部座谈中,我们还深切感受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民政工作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尤其是人少事多、素质偏低、进出口不畅等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人少事多的矛盾相当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政部门的任务不断增加,但县、乡民政工作人员编制却基本未动,如新增低保,医疗救助试点等工作只能从机关内部临时调整人员。尤其是乡镇民政干部,一人身兼数职,仅农村低保一项工作就忙得不可开交;二是领导职数越增越多,工作人员越来越少。许多县2000年机构改革后核定的行政编制是8--9名,近年来民政部门的编制基本被有“官衔”的人占用(多数是外单位调入),实际在编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不少县(市)只能长期从下属事业单位借人顶岗。
2、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与当前民政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民政部门职能的拓展和民政事业的发展,民政工作已经从政府工作的边缘走向政府工作的中心,但基层民政干部的素质一直提高不快,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不适应:一是文化水平偏低,与加快民政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专业人才缺乏,民政部门许多工作如低保、殡葬、区划地名、优抚安置、社团管理等,都是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但具有娴熟业务水平的人才非常匮乏。
3、机关运行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其一是“进口难把,出口难疏”。在调研过程中,县(市)民政部门反映,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却硬塞进来。由于受领导职数的限制,优秀人才在内部无法得到提升;其二是管人和管事相脱节。目前民政系统实行的是块块管理,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只有业务上的指导权,而无人事上的决定权,这种事权和人权的脱节,使民政系统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民政工作的全面发展。
- 上一篇:民政局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 下一篇:发改委市场化运作调研报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