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贸委纪委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20 04:33:00

导语:市经贸委纪委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市经贸委纪委调研报告

一、潜规则是什么

如今社会流行“潜规则”,甚至可以说是渗透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到处都有,到处可见。送者不觉得不当,受者不觉得可耻,送与收配合默契。“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显规则”而言的。顾名思义,就是看不见的、没有明文规定的、约定俗成的、但是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的一种规则。创造“潜规则”这一概念的吴思先生说:所谓的“潜规则”,便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潜规则”,既不公开,也不透明。一般来说,在“潜规则”盛行地区、部门,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空际上就是制度上的一种装饰品。可以肯定地说,“潜规则”是一种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规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规则,是一种让一部分人产生投机取巧心理的规则,是一种让人们对社会产生不信任的规则,是一种变相腐败的规则。

二、潜规则在对抗什么

近年来,机关加强作风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明目张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到机关办事给好处的“潜规则”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送的那方来说,不送也许能办成事,送了心里才踏实,还能为日后办事留门路。在收的这方来说,反正都是要办的事,为你办是办事,为他办也是办事,何不为“识趣”的办。于是,送的那方不觉得不当,收的这方不觉得可耻,送与收双方配合默契,彼此心照不宣。收得习惯了,遇有不送的,反而心里别扭。有机关驾驶员在闲聊中骂某某“狗眼看人低”,因为某某给了办事人员辛苦费,唯独少了他这个送办事人员的人的那一份。

有调查表明,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无处不在的潜规则深恶痛绝。“明明国家有规定,他们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凡事按自己定的规矩办。老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如果不懂规矩,只能吃“闭门羹。”一些群众如是说。一些“涉世未深”的干部无时无处不在经受潜规则的“砺炼”,我们时常面临两难选择:依从潜规则意味着放弃原则,挑战潜规则只会被“逆向淘汰”。不懂政策可以,不懂领导意图不行;不懂法律可以,不懂“规矩”不行。潜规则所对抗的正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纪律,所损害的除了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就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积极防范“潜规则”的对策措施

“潜规则”的特点是不公开,也不透明。公开游戏规则,避免暗箱操作,不失为积极防范“潜规则”的有效措施。只要做到政策公开透明,程序规范完善,加强监督检查,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执行扶持政策中发生“潜规则”,防止滋生新的腐败。

*0*年“5·19”会议以来,全市经贸系统在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战略,积极防范机关“潜规则”,促进了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9家,比*00*年增加约570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418.5亿元,比*00*年增长181%,规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0.46亿元,实现税收14亿元。新一届市政府基于对我市工业虽有突出,还没有突破的判断,提出工业要跃升发展的思路,出台了《关于修订工业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以及《*市重点工业企业认定办法》、《工业产业发展基金管理规定》等配套措施。在制订、执行这些政策及配套措施中市经贸委等部门努力做到公开透明、运作规范、加强监督,对机关“潜规则”起到较好的防范效果。

1、政策公开透明。在促进我市工业跃升发展系列政策及配套措施制订(修订)中,市经贸委等部门有意识地减少一般性规定,增加约束性规定,多使用可衡量的硬指标约束,尽可能增强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可操作性。如,在《关于扶持重点工业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有“对获得省优秀新产品奖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及新产品奖的企业,给予重奖。”,“6·18对接项目获得省上资金扶持的,按省上补助金额的10%给予配套支持。”,“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和*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获得“驰名商标”称号、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称号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对产品经法院判决,认定为“驰名商标”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奖励*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及“福建名牌产品”称号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50万元及10万元;对获得“中国出口名牌”、“福建出口名牌”称号的重点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10万元;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工业产品)认定的重点企业(申报机构)给予10万元奖励。”“对获得福建省标准创新贡献一、二、三等奖的重点企业,参照省科技进步奖奖励标准,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对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的重点企业,给予重奖。”,“对于法人实体和注册地址在*市范围内的重点企业,上市后,给予100万元奖励。”这些奖励补助,不仅在数额上的明确的,而且其依据都是既成事实的“硬件”,既不给“说情者”留有余地,也不操作者打“擦边球”的机会。

公开扶持政策及其配套措施。这些促进工业跃升发展的扶持政及其配套措施及时在*政务网、*经贸信息网上公布,广而告之,供大家学习掌握,防止政策及其措施为少部分人掌握,被少数人利用。

*、规范运作程序。政策要取得好效果,关键在执行。规范的运作程序是执行好政策的制度保障。《*市重点工业企业认定办法》对申报市重点工业企业,除了“年产值*亿元以上,年上交税收600万元以上,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降低率4%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现有工业企业;年产值6500万元以上,上交税收300万元以上,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降低率达4%以上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现有工业企业;注册资金6000万元以上,总投资*亿元以上;主要工艺、技术、装备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符合环保“三同时”要求,符合国家和我市产业政策的新办工业企业;投资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总投资1亿元以上,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主要工艺、技术、装备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符合环保“三同时”要求的新办工业企业。”这些产值税收指标规定外,对评审程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先由市经贸委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初审,再由市政府重点工业企业审查小组评审认定。审查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局、统计局、工商局、环保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局等市直部门负责人,和*—5人的特聘专家组组成。

市经贸委在项目审核(审批)、资金分配、优惠政策扶持等事务的决策中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不搞个人说了算。例如,在组织申报*0*年度福建省乡镇企业重点发展项目工作中,严格按照省经贸委《关于组织申报*0*年度乡镇企业重点发展项目的通知》(闽经贸函中小[*0*]3*3号)的条件和要求,在县(市、区)经贸局(乡镇企业局)推荐的1*个项目中进行综合评审,经委务会集体研究,择优选出5个项目推荐上报。期间虽有少数企业找上门来说情,欲挤入上报名单,市经贸委分管领导坚持原则要求,不搞特殊照顾。

3、加强监督检查。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纠错,是确保制度准确高效运行的保障措施。我国反腐败的经验告诉我们,涉及资金审批拨付使用领域是腐败易发多发带。全市经贸系统每年经办的工商项目资金约5500万元,只有加强监督检查,才能保证用好省市项目资金,才能保证全市经贸干部职工不发生腐败行为,不受“潜规则”伤害。今年,全市经贸委(局)纪检监察部门以项目资金为重点,加强对现行经贸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出台《工商项目资金监督检查的实施办法》,将省级下拔我市的工商发展资金、流通现代化专项资金、副食品基地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市级重点工业企业发展基金、工业产业发展基金、副食品风险基金、山海协作项目贴息资金列为监督检查的范围。监督检查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项目资金的申报审批,主要检查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审批,是否集体研究,申报项目材料是否真实有效,有否请纪检、监察部门同志参加监督;二是项目资金拨付和使用,主要检查是否按时足额拨付到位,拨付手续是否齐全,项目资金使用成效评价。在监督检查的方式上,既有财政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也有省、市、县经贸委(局)纪检监察部门的内部监督,还包括社会监督,即市、县经贸委(局)设置并公布举报电话信箱,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按资金来源实行分级监督检查汇报制度,即:下拔市本级企业的项目资金及项目建设情况由市经贸委纪委、监察室负责监督检查;省、市下拨到县(市、区)的项目资金及项目建设情况,由县(市、区)经贸局纪检监察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向市经贸委纪委、监察室汇报,市经贸委纪委、监察室进行抽查;本市使用省级项目资金及项目建设情况由市经贸委纪委、监察室负责对监督检查,向省经贸委纪检组、监察室汇报。对调查核实、检查出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