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局局长税务管理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9 10:12:00

导语:国税局局长税务管理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税局局长税务管理调研报告

征管基础建设涵盖了基本程序、基本职能、基础税源、基本制度、基础管理、基础资料等诸多环节,是税源管理的根本和支撑。随着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创新,征管基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和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征管基础建设,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是基层国税部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征管基础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征管力量的布局和分配不尽合理。一些基层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与税源分布状况不完全适应。特别是税源发展较快、新增税源较多的地区,征管力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补充,税收管理员管辖范围广、人均管户多,管理时间、精力、能力上都难以保障,漏征漏管、疏于管理等问题时有发生。

二是业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还处在探索阶段,部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不清,管理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造成事前管理不够及时有效,过多依靠稽查力量实施事后监督。

三是税源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对税源信息的掌握多停留在纳税人提供的静态资料上,而对企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的预计等有价值的动态资料掌握较少,缺乏全程动态监控能力,难以对企业、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辖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

四是税收信息化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信息“一体化”建设的思想亟待进一步落实,在主体税收征管软件外,各省、市局乃至县级局推广应用的各种查询类、辅助类软件,在方便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加强税收征管的同时,也存在着各自为政、功能单一的问题,造成各类软件数量多、功能类同,实际应用效能大打折扣。

五是人员素质与现代税收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往往仅限于掌握本职岗位的业务操作,缺乏懂经济、懂税法、懂财会、懂计算机、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与税收信息化和企业电算化的全面应用、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

二、征管基础相对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是税源管理思想观念滞后。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等现代管理理念还没有完全做到深入人心。在具体工作中表现为“四重四轻”:一是重管事,轻管户,削弱了日常的税收征管,造成户籍不明、底数不清;二是重静态管理,轻动态控管,造成税源数据信息准确度偏低、连续性不够、可用性不大;三是重税源大户管理轻一般业户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从税收检查情况看,一些“小户”尽管查补税额不大,但查补税占应纳税额的比重较高;四是重检查,轻日常管理,忽视了事前的控管防范,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漏征漏管问题。

二是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利用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管理能力的不足一方面反映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人才培养和利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人才管理缺乏预见性、超前性,工作中重使用轻培养;管理的方法手段单一,一谈管理就是考核、扣分和处罚,过分依赖于经济手段;另外,利用人才视野不开阔,重视人才引进,忽视了利用多种方式和手段管理和培养人才。

三是征管长效机制建设不到位。对于税收征管薄弱环节,存在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习惯于采取集中整顿的形式,突击整改,没有针对问题产生的根源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致使有些问题解决了又产生新的问题,甚至同一问题反复出现。

四是部门协调配合不够紧密。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国税、地税、工商、银行、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缺乏信息的高度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制度、信息传递制度、情况分析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部门间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造成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不少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

三、加强征管基础建设的对策

(一)更新税源管理观念。牢固树立“征管基础是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纳税大户管理,保障收入工作,同时,要管理好征管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认真落实好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各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二)优化人员配置,充实管理力量。按照管理力量与担负任务相匹配、管理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合理确定管理一线征管查各环节的人员比例。根据干部的年龄层次、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和个人特长,将每个干部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细化岗责标准,以流程为导向重组征管业务,简化工作环节,缩短业务流程路径,密切征管查各环节之间、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业务衔接和协调配合,实现业务流程无阻滞、业务衔接无缝隙、协调配合无缺位、监督预警无盲区。进一步优化人员组合,充实管理力量,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城区税源和流失风险大的税源的控管。落实管理员轮岗制度,增强干部适应能力,激发工作活力。

(三)以户籍管理为基础,建立税源监控体系。户籍管理是税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加强税源监控的有效手段。一是制作“电子税源地图”,将纳税户名称、行业、所在街道(路段)、联系方式、税务登记、纳税定额、税款缴纳等资料全部录入“电子税源地图”,动态、全面、直观地反映税收管理责任区的税源管理情况,以便于快速、准确地查询纳税人的信息,进行税源动态监控。二是实行税源三级巡查。即税收管理员每月对所管的纳税户进行一次税源巡查,税源管理科每两个月对辖区内的纳税户进行一次税源巡查,县级局每季度进行一次税源巡查,加强税源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了解纳税户增减变化实际情况,及时清理漏征漏管户。三是依托信息化落实纳税人户籍资料的“一户式”管理,及时归纳、整理和分析户籍管理的各类信息,建立健全户籍管理档案。四是进一步完善国、地税局在户籍管理上的协调配合机制,联合办理税务登记证件,实现户籍管理信息共享,齐抓共管,防止出现户籍管理盲点。

(四)以纳税评估为手段,建立税源分析体系。开展纳税评估是强化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收率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应用纳税评估系统,抓好三项评估:一是按行业评估。采取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办法,对各行业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纳税人整体的税负水平和经营形势,科学衡量纳税人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和逻辑性,由此确定约谈对象和稽点,力争在申报环节堵塞收入漏洞,尽量减少偷逃税案件的发生。二是按区域评估。由于纳税人经营状况受经营位置、经营地点的影响,在开展纳税评估过程中要分城区与郊区、乡镇与农村等区域特征,参考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准确估算纳税人的经营状况,科学衡量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核定税收的准确性。三是按税种评估。根据同一税种的税收入库数目进行纵向比较、横向对比,可以清楚各个税种的税源发展趋势,由此调整管理重点,合理配置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征管质量。

(五)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建立综合治税体系。综合治税就是按照“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形式,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全方位的协调配合,建立完善的税源控管网络,实现涉税信息的共享和对税源的齐抓共管。实施综合治税,首先,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构建信息畅通、传递及时、数据共享的信息渠道。要建立信息传递交换制度,各职能部门应明确负责信息传递的人员,落实工作责任,采取多种形式采集涉税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全面地把信息传递到税务部门和综合治税办公室。国税、地税、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要定期交换注册登记等信息,实现信息互联、工作互动。税务部门要加强信息的整理和利用,使涉税信息能够有效地体现在税收上。其次,加强部门配合,抓好重点行业税源管理。对房地产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要采取以信息共享、数据对比为依托,以加强配合、源泉控管为手段的管理办法,在各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各相关管理部门的配合,发挥职能部门的最大管理优势,堵塞各环节的税收管理漏洞。第三,实行委托代征,抓好分散税收的征收管理。对税源零星分散、不易控管的行业和税种,税务部门可根据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委托相关部门代征代缴,实行源泉控管,防止税款流失。

(六)以质量考核为指标,建立税源管理测评体系。首先要从宏观上测评。认真分析当地同时期GDP的增长状况,税收所占GDP的比重(宏观税负),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别,剔除产生差别的客观原因,使税收负担更多地体现为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使宏观税负这一不可比指标变成一个可比的实用指标,从而用于考核评价不同地区的税源管理水平。其次要从微观上分析。税收征管质量反映着一定时期内税务机关征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征管质量考核不仅可以有效检验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与税收管理质量,同时也是特定时期、特定社会区域内税收法制化程度的一个显著标志。征管质量考核应充分结合税收征管实际,不断完善考核办法,创新考核形式,合理设定考核内容,制定反映征管实际水平、利于提高征管质量、推动依法治税的征管质量指标测评体系和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