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研究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8 04:20:00

导语:党的建设研究会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建设研究会调研报告

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车俊同志在全省组织部长会议上指出:“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大组工干部要深刻认识并自觉实践这一新的要求,以公平正义的理念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推动新时期组织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公平正义是新时期新任务对组织工作的根本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坚持公平正义理念是新形势新任务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组织工作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理念,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1、组织工作坚持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把公平正义作为其重要内涵,提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充分说明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可以说,公平正义既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维护、实现和保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力量,只有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程度,才能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培养选拔干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人才队伍等重要职责。可以说,组织工作涉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涉及到每一项事业和每一个人,只有把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当中,才能形成公平正义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才能在党的干部和党员中、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形成公平正义的风尚,从而促进和带动社会的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组织工作坚持公平正义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问题,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所谓系统工程,就要求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联动进行,弱化任何一项建设,都会影响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整体进程。组织工作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理念,才能对干部给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公平公正的推荐;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理念,才能增强党员和群众对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才能增强党的权威,巩固执政根基;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理念,才能在党内形成崇尚公正的良好党风和价值理念,从精神层面规范党员的行为,很好地抵制党内不良风气,并对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所以,组织工作坚持公平正义理念,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建设。

3、组织工作坚持公平正义是自身发展创新的不竭动力。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不竭动力。同志指出,衡量一个组工干部是否合格,首先要看是否公道正派、实事求是,干部群众看组织部门的形象,也是首先看这一条。组织部门作为党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部门,能否做到公平正义,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而且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无论是组工干部的岗位规范,组织部门的职责任务,还是组织工作的具体要求,都迫切需要组织工作坚持公平正义理念。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如果不能坚持公平正义,党的组织路线必然出现偏差,干部工作原则就难以得到体现,进而会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所以说,公平正义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

二、公平正义要体现在组织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组织部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享有平等的权利、均等的机会,是工作对象的基本要求;给予他们公平公正的对待,是组织部门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把公平正义理念体现到组织工作的各项具体工作实践中。

1、建立科学规范的组织工作制度。组织工作坚持公平正义,要有公正的制度。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干部选拔制度、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管理制度和人才选拔使用制度,从而整体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的加快,干部制度、基层组织制度、党员管理制度、人才制度的法规文件不断出台,干部任前公示、任期制、试用期制,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公开承诺制度等不断推行,这些对于保障组织工作的公平正义起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公平正义要在组织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制度建设必须进一步强化。既要有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又要使制度得到公正的落实。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完整的动态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制度的制定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关键,否则,再好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必须严格遵循组织工作的自身规律,走靠制度、靠机制推动和创新组织工作的路子。要在正确理解制度的前提下,抓好制度的具体贯彻执行,并加大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各项组织制度正确运用和有效执行。

2、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机制。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机制,是组织工作理念的重大突破,是公平正义理念在工作机制创新上的体现。

任何组织都存在于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开放化的社会背景下,组织的社会化、开放化程度在逐步提高。组织部门作为党委重要职能部门,也必然具有社会性特征。这就要求组织工作要充分适应开放的社会环境的要求,不断吸纳先进的理念,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构建民主开放的工作系统,不断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不断扩大组织部门与社会的交融性和一致性,使组织工作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推进组织工作。

建立民主开放的组织工作机制,就是要通过拓宽民主渠道,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充分了解和参与组织工作,打破组织工作特别是干部工作的神秘感和封闭性,构建更加公开透明、社会参与更加广泛、群众监督更加有力的民主开放的工作体系。通过民主推荐、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到组织工作中。要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经常走出去,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通过广泛调查了解社会,察民情,知民意,全面掌握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进而改进和提高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建立客观公正的干部选用体系。事业成败,关键在人。选人用人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可以说,组织工作的公平正义最为明显地体现在选人用人上。在选人用人上坚持公平正义理念,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选人用人标准要公正。用人标准客观公正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既要看干部是否靠的住,又要看干部是否有本事;既要看干部的“显绩”,又要看干部的“潜绩”;既要注重领导的认可,又要注重群众的评价。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公平度,真正把那些政治素质好、群众拥护、具有开拓进取,谋事、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二是考核评价要公正。全面、客观地考核干部的素质、潜力和工作业绩,是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基础。首先,考核评价主体要客观公正。考核者应具有独立的考核权和评价权,充分、自主地发挥其识别人、评价人的职能作用,对做出的考核评价结论要负责,做到权责统一。其次,要认真落实中组部印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干部的特点,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分类分级考核。再次,要提高考核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改进干部考核考察方法,提高收集信息的可信度。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准确把握干部德才素质的本质特征。

三是干部的任免使用要公正。首先,任免使用要客观,客观才能公正。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任免使用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任免使用前,要做好基础性、客观性工作。对空缺职位要进行内容分析,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部门领导职位特点,提出所配备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这样,就能从客观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尽可能从客观需要出发考虑领导班子调整、干部任免使用的建议方案,打好用人的公正基础。其次,任免使用要民主。扩大任免使用中的民主,就要在坚持党管干部的前提下,通过提高任免使用中的民主化程度来实现公正使用。重要干部的任免决策权,要从党委常委会扩大到党委全委会;探索和实行差额考察和差额票决制;扩大群众在用人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

三、公平正义对组工干部的现实要求

把公平正义理念体现到组织工作中,就要求广大组工干部从能力、素质、形象等各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组工干部的要求。

1、具有坚强的党性修养。党的组织路线历来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公平正义理念,要求组工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具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谋划和做好组织工作;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利益,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知荣明辱、扬善抑恶;要严格按照党章要求规范自己行为,能够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做到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平等。

2、具有较强的组工业务能力。组织工作政策性强,政策的连续性强,业务面宽,工作要求高。这就要求组工干部要熟知组织工作的业务知识和其他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熟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公务员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组织工作的制度法规,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此外,还应学习包括组织行为学、人才科学、领导科学等与组织工作密切联系的其他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才能做到按章办事,体现公平正义。

3、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公平正义,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认识和处理问题,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评价干部、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事实说话,不能掺杂个人好恶,不能片面化、绝对化和简单化;对干部、党员和党的基层组织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要敢说真话、公道话,使人真正感到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亲和力。

4、具有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组工干部岗位都有一定的权力,既是人们关注的目标,往往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考验。要做一名坚持公平正义的组工干部,就必须在待人处事上清正廉洁,公道公正。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严正处事,不徇私情,筑牢自己的思想道德防线,打牢坚持公道的思想基础,树组织工作之正气,求选人用人之公道,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努力增强组织部门的公信度。经验交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劳动力及各类人才的流动日益频繁,流动党员日趋增多。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当前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以来,隆化县在流动党员中大力推行以“建立党组织,设立联络站、指定联络员、填写联系卡,实行登记建库、持证管理、定期联系、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走访慰问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探索了一条新路。

一、困境中求突破——着眼于破解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应时而生

隆化县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和劳务经济大县,全县每年都有近7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其中流动党员2200余人,占农民党员总数的23%左右。以往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滞后五个难”:一是思想认识滞后,流向难掌握。一些基层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现象。不能主动了解掌握其流动去向,致使流动党员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二是组织设置滞后,活动难开展。由于党员的流动范围、流动地域和流动频率不断变化,以地域或条块为基础的党组织传统设置形式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需要,致使一些流动党员活动难以有效开展。三是服务保障滞后,管理难落实。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对党员教育的要求上过于强调统一性和一致性,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不能贴近思想实际,个别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四是互动沟通滞后,监督难到位。由于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信息交换平台,使双方党组织都难以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各方面准确情况,给流动党员的监督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五是机制建设滞后,作用难发挥。从隆化县流动党员的群体构成看,流动党员以中青年党员为主,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较高。据统计,在全县2200余名流动党员中,45岁以下的占95%左右,高中以上文化的接近64%,并大多有一技之长,可以说他们是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顶梁柱”。但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管理的方法机制落后,使流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少平台,先进性难以体现。

2006年初,隆化县结合开展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集中教育活动,对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概括和提炼出“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并从2006年6月开始试点。2007年初,综合各试点经验,对“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做了进一步完善,制定印发了《关于对流动党员实行“一建三联六制”管理的实施意见》。“一建三联六制”作为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全县迅速推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实践中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突破中求创新——坚持以党员为本,以“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为抓手把流动党员有效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多措并举,综合施治。隆化县着眼于建立反映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从建组织、抓服务、强管理、促规范等关键环节入手,形成了操作方便、简单管用的流动党员“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

一建,就是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活动的原则,在流动党员中灵活建立党组织。对3名以上属于同一基层党委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小区务工经商、流动时间在半年以上、但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流动党员,由该基层党委负责在他们中单独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对于在同一单位或同一小区务工,但不属于同一基层党委的流动党员,县委组织部责成流动党员较多的基层党委牵头组建联合流动党支部。目前,隆化县已在北京、天津等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了21个流动党支部,他们在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的双重领导下,按照“业余、小型、务实”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活动,以职业和乡情为纽带,把90余名流动党员紧密地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对流入县内务工的40多名外地流动党员,我们也采取此办法为他们建立了党组织或就近编入所在社区、村党组织,使其能够按时参加组织生活。

三联,就是以建立互动、无障碍沟通机制为目标,在流动党员中设立联络站,为流动党员指定联络员、填写联系卡。对流入地点相对比较集中,联系比较方便,但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流动党员,基层党组织在流入地选择固定的场所,设立流动党员联络站。指定一名党性强、经验丰富、有一定威信的党员作为联络员,负责对这些党员的联系、教育和管理,传达流出地党组织的信息,帮助解决流动党员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随时掌握他们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的情况,以及思想、工作、生活动态,并以联系卡的方式,定期反馈给流出地党组织。现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共在县外设立联络站35个,260多名流动党员被纳入联络站管理。

六制,就是坚持服务激励和制度约束并重,推行流动党员登记建库、持证管理、定期联系、教育培训、目标管理、走访慰问六项制度。一是登记建库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的流入地、外出时间、从事职业、联系方式、活动证发放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在此基础上,县委组织部和乡镇党委分别利用《中国共产党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月报月调动态管理,确保流动党员信息准确、底数清楚。二是持证管理制度。对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内或长期外出,但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又没有纳入流动党支部管理的流动党员,村党支部向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员持活动证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接受流入地党组织管理。返乡后党支部对其活动证进行查验,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思想、工作表现,以此作为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三是定期联系制度。由支部委员或在家的优秀党员作为流动党员的联系人,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每季度至少同流动党员联系一次,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传达党支部的活动安排。遇有发展党员、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党支部换届等重要问题时,联系人提前通知流动党员,征求他们的意见,切实保障党员权利。四是教育培训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由村党支部对流动党员进行“行前谈话”,教育流动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流动过程中,流出地党支部定期把党课教材、党刊等学习资料邮寄给流动党员,督促党员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流动党员返乡后,党支部及时与流动党员谈心,详细了解党员外出期间的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全县各级党组织还会同人事劳动部门,优先把流动党员纳入农民工培训计划,开展定向的专业技能培训。2006年以来,全县已举办电气焊、汽车修理、家政服务、厨师等培训班15期,免费培训流动党员1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五是目标管理制度。根据每个流动党员的自身特点和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其设立了致富信息服务岗、政策法规宣传岗、帮贫解困扶助岗、招商引资发展岗、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岗等岗位,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在年终流动党员返乡时进行考核评比,使他们在思想上有压力、工作上有目标、肩头上有责任。六是走访慰问制度。组织在家党员与流动党员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定期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了解生产、生活情况,遇有播种、秋收、重大疾病等困难而流动党员不能及时返乡时,由党支部组织协调有关人员帮助解决,做到“平时有人访”、“难时有人帮”,为流动党员解除后顾之忧,使其在外安心创业。据统计,仅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就为流动党员解决生产、生活难题800多个,垫付农村合作医疗资金6000多元,代办生育证、户籍关系证明等事项300多件。

为了推动“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的落实,隆化县委明确要求,基层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并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半年联查、动态考评、星旗评比、公示化管理等措施,把落实“一建三联六制”机制,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列入党建工作目标和党组织书记党建专项述职内容,年终进行考核,作为基层党组织评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同时,积极采取财政拨付一点、党费补贴一点、支部自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经费,确保此项工作正常开展。

三、创新中求共赢——在履职尽责中提升先锋形象,努力使每一名流动党员都成为一面流动的旗帜

隆化县“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的推行,为基层党组织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提供了有效抓手,较好地破解了流动党员流向难掌握、活动难开展、管理难落实、监督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的难题,初步构建起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的良好工作局面,切实提升了党员教育管理水平,大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党组织堡垒作用“强”了起来。实行“一建三联六制”教育管理机制后,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履行职能,更新观念,真情互动,争做流动党员履职的“联络部”;真情服务,争做流动党员维权的“协调部”;真情教育,争做流动党员富脑的“培训部”;真情帮扶,争做流动党员创业的“保障部”,及时为流动党员提供亲情化、个性化服务,使一些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的流动党员重新回到党组织当中,有效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对流动党员不会管,流动党员不服管,他们外出务工经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变换工作地点后,有的党员干脆不与党组织联系,到最后连去向都不掌握了,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党组织根本没法管;现在我们有了“一建三联六制”这个抓手,不但能与流动党员经常联系,而且他们不管流动到哪儿都能发挥作用,给我们出点子、谋路子,又成了党组织的“顶梁柱”。“一建三联六制”也使流动党员的气顺了,他们说,过去我们一外出就像没了“娘”的“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只能自己扛着,家里有了困难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心里无奈又无助,能按时交纳党费就不错了,哪有心思发挥作用;如今不一样了,党组织把我们的后顾之忧都解决了,怀揣活动证哪儿都有咱的“家”,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组织了。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凸显,给广大基层党组织带来了新气象,仅2006年,全县就有800余名优秀农村青年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600余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五个好”农村党支部达到238个,比2005年提高了0?保犯霭俜值恪?

二是流动党员的形象“亮”了起来。在“一建三联六制”机制实施过程中,广大流动党员的责任感和先进意识得到有效激发,他们以“流动党员带富”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个人优势,积极争做传递致富信息的“情报员”、发展劳务经济的“向导员”、推销家乡产品的“业务员”、建设公益事业的“战斗员”、救助弱势群体的“扶助员”和吸纳优秀青年入党的“培养员”,使一大批流动党员成为“党员自身率先富、带领群众一起富、发展经济共同富”的表率。如:庙子沟乡三间房村流动党员赵东普,近年在呼和浩特市搞建筑生意,长期安排家乡100多人在自己的工程队就业,把260多名农民工培养成了技术工人,每年可为每名务工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1万多元。东台村流动党员刘辰在北京中铁总公司务工,他借助关系资源,先后为本村群众安排就业岗位25个,帮助家乡农民工追讨工资18万多元。蓝旗镇少府村流动党员董彦军,陆续捐资14万余元,为家乡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路灯60余盏,当地群众高兴地说:“住进少府,一生幸福。”周家营村流动党员王荣、张淑霞,为改善家乡学校的办学条件,为本村小学捐助桌椅100套。这些鲜活生动的事例使流动党员的形象“亮”了起来。

三是和谐发展的步伐“快”了起来。基层党组织与流动党员关系的顺畅,促进了党内和谐,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2006年以来,广大流动党员累计为家乡带回各类致富信息2500多条,引进小型项目32个,引进资金70多万元,无偿为村村通工程、生态文明村建设等公益事业捐助资金200多万元,领办、创办“双强”示范基地(项目)158个,培养乡土人才1300余人,有力地带动了玉米制种、养牛,无公害水稻、蔬菜、中草药种植,食用菌栽培等农业特色产业和劳务经济的较快发展,“产业兴村”、“务工兴村”成为该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引擎。2006年,全县有144个村年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占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3元,同比增长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