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6 06:59:00
导语:信访工作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市调解工作和信访工作的现状
建市以来,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法,使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全市已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854个,其中乡镇街道调解委员会66个,村居调解委员会763个,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12个,其他调解委员会13个,共有人民调解员6311人。近年来,我市共发生各类民间纠纷31773起,调处31328起,调解率达98.6%,调处成功并履行3*76起,成功率96.9%。制止和避免群体性械斗412件,防止赴邕进京上访12件,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468件1035人,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案件97件102人。先后举办培训班122期,共培训42724人次,整体提高了调解队伍综合素质,有力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平安*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信访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信访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2003年以来,越级上访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组建了群众工作机构以后,群众到市一级集体上访、越级到自治区集体上访以及发生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总体来看,全市各级领导由原来的领导、协调变为直接组织、参与调解;深入开展“下访”活动,变群众“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把接待群众信访、处置群体性事件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实现了调解和信访工作关口前移、积极主动的局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市的调解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跟不上形势变化与时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此项工作重视和支持不够;二是工作场所硬件建设和工作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三是调解员队伍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
二、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
我们的实践和外地经验证明: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是当前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方法,是实施“环境立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用教育、协商、依法调解的办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从而能够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三种调解功能的整体优势,是从源头上缓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有效途径,符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能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预防和避免矛盾纠纷激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还要求各级各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学习好政策,把握好政策,解释好政策,及时化解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工程建设、劳动关系、生活保障和山林、水利、邻里等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与此同时,还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机制。我们应该立足建设和谐*的高度,提高对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以及创新我市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认识,力争我市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等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
三、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的基本内涵、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基本内涵
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综治部门综合协调,人民群众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为主体,乡镇、街道为重点,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
(二)工作目标
实现“两提高、四下降、两不出”,即:预防、控制、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干部群众选择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途径的意识提高;群体性事件下降、民转刑案件下降、民事诉讼案件下降、越级信访特别是进京上访数量下降;一般矛盾纠纷不出村(社区)、不出本级部门,疑难矛盾纠纷不出乡镇(街道)、不出系统;90%以上的矛盾纠纷在县级以下和系统内得到解决,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调解结案率达到70%以上。
(三)主要任务
调解组织网络完善,遍及城乡,覆盖各级各部门各行业;调解人员运用法律、政策的能力和调解技能不断提高,调解质量和调解成功率不断提高;各种调解方式既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又有机衔接、紧密配合,运行机制科学规范高效;人民群众自觉把调解作为处理矛盾纠纷解决的主要选择;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能够及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和内部。
四、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加强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基础和纽带作用
1、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各县(市、区)要在加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的覆盖范围,在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和行业协会中积极建立人民调解组织。引导新兴社会组织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推动人民调解组织向保险、金融、建筑等矛盾纠纷多发行业延伸。
2、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选聘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吸纳退休干部、律师、教师等热心民调工作、社会威望较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参加人民调解委员会,不断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对调解员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进人民调解机构专业化的建设,实行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由县级司法局、乡镇、街道司法所联合对调解员队伍进行考试、考核,努力提高调解员的素质和公信力。
3、扩大人民调解领域。进一步拓宽民调工作的范围,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难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开展工作,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土地流转、弱势群体保护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在预防矛盾纠纷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把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
(二)大力加强和充分发挥
行政调解的专业与综合作用
1、强化组织机构;2、完善调解制度;3、把调解贯穿到行政复议的全过程。
(三)大力加强和充分发挥司法调解的主导与后盾作用
1、增强各级人民法院和广大法官的调解意识;2、完善司法调解制度,规范司法调解行为;3、注重加强人民法庭建设。
(四)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充分发挥“三位一体”整体效能
1、明确“调解优先”程序。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中,要按照先调解、后诉讼,在诉讼中先行调解的原则建立相关制度。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贯穿矛盾纠纷的全过程,引导当事人协商和解。大力倡导用非诉讼手段解决民事纠纷,积极探索建立律师主持诉前及庭外和解制度,鼓励纠纷双方当事人通过聘请律师自主进行磋商、和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组织对调解未成的案件主动引导当事人走诉讼程序。各级排查调处机构对掌握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流调解任务。
2、搞好工作衔接、配合和协调。各县(市、区)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排查调处工作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和安排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涉及范围广、影响大、可能诱发全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和民事案件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研究,提出解决意见。要建立联合排查调解制度。一方面由各级综治办带头,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横向的联合排调活动,另一方面由县(市、区)直部门组织好本系统纵向的排调工作,形成排调合力,提高工作效率。三个调解系统在立足于解决问题的同时,遇有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时,注意吸纳其他两个系统的调解人员参加,在人员构成、知识结构、方式方法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三种调解手段的协作配合作用。要建立信息通报和工作交流制度。人民调解组织、有关行政部门和司法机关及时互相通报本单位发现、受理的矛盾纠纷情况及调解工作情况。对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协议的案件,人民法院在调解或审理终结后,将生效的裁判文书送达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组织,并针对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对调解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组织及时做好判决后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五、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信访部门协调功能
(一)整合群众工作力量,构建群众工作平台
各县(市、区)可以借鉴河南省义马市的经验做法设立完善“群众工作部”,作为同级党委工作部门,同时保留信访局(办)为政府工作机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群众工作部”主要负责协调四家班子领导接访以及协调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公安、民政、司法、人事、劳动保障、科技、国土资源、城建等与群众打交道多的部门定期选派干部常驻“群众工作部”办公,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群众工作部”享有交办转办权、督促检查权、指导协调权、直接调查权、情况通报权和责任追究建议权。
(二)组建群众工作网络,建立联系群众桥梁
为使群众工作一竿子插到底,从根本上改变社情民意渠道不畅,问题层层下转、矛盾层层上交的状况,各县(市、区)要以“群众工作部”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工作室”为基础、以村组“信息员”为前哨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开通一条畅通民意的“高速路”和解决群众问题的“绿色通道”。具体做法:县(市、区)领导每人每月轮流值班一天亲自接待群众,值班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每月定期召开四家班子会议,集中听取“群众工作部”的社情民意汇报,重点研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在县(市、区)直单位和乡镇(街道),设立“群众工作站”,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本辖区的社会动态,归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行政村(居委会),设立“群众工作室”,收集社情民意,排查群众的困难和上报预警信息。在自然村(组),设立群众工作“信息员”,帮助“群众工作室”从源头上了解社情、掌握民意。
(三)完善群众工作机制,畅通沟通群众渠道
主要建立和完善五个机制:
1、民意沟通机制;2、民主管理机制;3、高效服务机制;4、社会保障机制;5、排查调处机制。
(四)集中时间开展“三项活动”,实现“三个目标”
1、全面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两访”活动,努力实现“人要回去,事要解决”工作目标。
2、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努力实现“人不出去、事要解决”工作目标。
3、集中开展非正常上访和信访老户专项整治,努力实现“依法信访、案结事了”工作目标。
六、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方法步骤、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加强对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和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领导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和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解决好组织建设、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问题。上级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要加强对干部的培训,加强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积极推动这项工作健康开展。要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乡镇街道作为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和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重点。各级各部门应进一步增强参与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和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并顺利在全市推广。把构建“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和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制。
(二)必须正确把握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领导下的协调配合原则;2、坚持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相一致的原则;3、坚持依法调解的原则;4、坚持以德调解的原则;5、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6、坚持公正效率的原则。
- 上一篇:政协作风建设调查与思考
- 下一篇: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