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5 11:51:00
导语:共青团工作发展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共青团吉林省第*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各级团组织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的特点和团的工作规律,不断创新青年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推动团的工作向人性化的理念、社会化的方向、项目化的载体、市场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机制发展”。这其中的“五化”应该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团的工作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根本方向。在此,笔者仅对团的工作社会化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实现团的工作社会化的宏观背景和现实依据
“社会化”一词,原义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社会教化,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后来逐渐被引申开来,成为一个组织依靠社会、动员社会,又作用于社会,以实现特定社会目标的互动过程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带来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这对共青团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和工作对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工作环境来看,不再像传统的计划体制下那样封闭、凝固、单一和规范,而是变得更具开放性和无序化。从工作内容来看,随着时代的发展,共青团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群团组织“要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成为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就要求共青团组织不仅要服务青年,还要把服务大局、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从工作方式来看,要求共青团要运用项目化的载体、市场化的手段来创新团的工作。从工作对象来看,青年的群体分布和自身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随着“四个多样化”的出现和市场法则广泛进入社会生活,青年的价值取向日趋分化,青年的选择空间不断扩大,造成了青年成长和发展中的社会需求多元化,而共青团组织相对封闭的工作模式已难以适应青年的分化和需求。体制转轨给共青团工作带来的深刻影响,使团组织无限责任和有限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资源短缺、服务手段匮乏已成为制约共青团工作发展最根本的原因。
探索团的工作社会化是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的。首先,团的工作社会化是由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的。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从集约型向粗放型转换,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生产力极大解放,异军突起的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新的经济组织以及各类不断发育完善的市场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力量。青年的从业特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各种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团组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与党组织一一对应,工作方式以行政命令为主,青年的流动性也不大,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也受市场需求的调节。一方面,在城市社区和新经济组织,外来青年大量涌入,而传统的组织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方式对此显得非常薄弱;另一方面,农村青年大量流出,许多村成为“空壳村”,团组织有名无实,工作无法运转。同时,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共青团提供了发挥作用的广阔舞台,青年的流动既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大量优秀青年人才集聚,易于发挥整体功能。经济发展又为共青团提供了可供调配的资源。作为上层建筑表现形式的共青团,只有主动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加快社会化步伐,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其次,团的工作社会化是由共青团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它首先是一个群众组织,是社会团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共青团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社会团体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大小。共青团必须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尽更大的义务,才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支持和尊重。贡献来自于实力,一个人要做出贡献,时间、劳动技能、身体、奉献精神缺一不可;一个组织也一样,其作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人、财、物等资源以及所能调配的种类资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作为其子系统的共青团,各基层组织、单位分布在各条战线、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对汲取大系统的营养有着许多便利条件。从共青团的实践来看,团的许多名牌工作和活动之所以能够打响,除了团干部的努力外,更多的还是党政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青年的参与。作为社会团体的共青团,应该而且必须根据党政的工作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丰富团的活动内容,拓展团的工作领域,延伸团的工作手臂,使广大青年在更为广阔的天地中参与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团的工作社会化是由共青团的任务和自身的现状决定的。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核心组织,其主要任务就是要协助党加强对青年的培养教育,并不断地为党输送新生力量。然而有限的条件与无限的责任形成的反差和矛盾,使团的工作举步维艰、力不从心。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青年工作不能靠共青团“单打一”,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需要广泛借助各方力量,大力开发社会资源。由此可见,新的形势要求共青团组织必须自觉适应社会变革,主动跳出“就团论团”的工作模式,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开拓与市场经济和青年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领域、新方向,走社会化发展之路推进团的各项事业。
二、探索团的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
要实现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就必须以时代为参照系,以社会为坐标,根据全省大局准确定位团的工作,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以发挥自身优势,“取社会之长,补共青团之短”。作为共青团组织,实现与其生存环境互动的社会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社会汲取尽可能多的营养和能量,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二是按社会运作的一般特点,及时调整自身的运作机制,以适应社会发展;三是源于社会,服务社会,通过自身工作有效地影响社会。由此可见,共青团工作社会化不仅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共青团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我认为,推进吉林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面向社会设置组织,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共青团原有的按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建立的组织体系已明显不适应,团组织覆盖不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根据经济社会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要求,必须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有利于团结教育凝聚青年,有利于团组织整体功能发挥的原则,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组织体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团的组织功能,创新设置方式。要打破地区、行业的界限,按照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对新经济组织建团进行大胆探索;根据青年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特点,采取动态设置团组织的办法,建立外来务工青年临时团支部;根据基层团组织个体存在资源局限性,但相互间又有互补性,探索组合型、联合型团组织设置模式,使团组织的资源得以有效整合,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整体功能。要建立以共青团为核心,以青联、学联、少先队组织为依托,以青企协、青年星火带头人协会等协会和各类青年组织为外围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共青团人手不足,势单力薄的局面,使团的工作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更广泛的青年之中。
2、面向社会设计活动,体现团组织的社会职能。团的工作实现社会化,要求共青团更多地体现其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体现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地位。共青团的社会地位,决不是我们能够刻意、主观、机械、一厢情愿就可以营造出来的,它是社会对共青团工作的一种评价,体现为社会对共青团组织需要的程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作为求地位”。自古以来,社会的发展总是由充满朝气的青年一代来推动的,共青团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青年这支生力军的代表者和组织者。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度和期待值日趋上升,要求团的工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期待,更好地为实现其政治职能服务,通过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求来体现社会作用,赢得社会地位。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一条十分关键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团的工作的社会化,特别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有效的社会工作,通过设计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的活动来体现共青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体现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形象和现实意义。我们过去开展的中小企业振兴行动、青年志愿者公厕建设工程,以及现在还在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乡村青年文化节都是为社会、为广大青年所十分喜爱的活动。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开掘团的融资渠道。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资源配置社会化。随着共青团工作职能的不断拓展,共青团单纯依靠财政拔款、单纯依靠自身的有限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团的事业可持继发展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必须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的结合,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比如,可以依托社会力量建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青年岗位能手基金、红领巾基金、未成年人保护基金和青年志愿者基金等青少年工作基金,为团的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物质依托。可以通过青联、青企协、未保委等组织,充分协调与青少年事务有关的资源,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技术、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整合资源,一是合作,由团组织设计专题活动,并根据活动特点制定一整套“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协办方案,以互利求合作。二是嫁接。对社会上原有的一些阵地、场所,通过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进行扶持、命名,建成团的活动阵地。总之,我们要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
4、面向青年提供服务,强化团的群众基础。服务青年,是共青团组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需求旺盛与团组织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新情况,我们必须坚持以团的组织系统为基础,广泛延伸工作手臂,调动可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围绕青年的学习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基本需求,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青年的手段,推动服务青年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构建青少年服务体系。一要建立包括各级调研信息联系点、调研信息员队伍以及各种信息载体在内的信息网络,逐步形成青少年社会调查信息系统,为党政领导及上级团组织倾听青年呼声,了解青年愿望,掌握青年工作动态畅通渠道。二要以各级团校为依托,以团干部培训班、新世纪读书计划为载体,形成青少年教育培训网络。三要与劳动部门合作,以下岗青工再就业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各级青年职业介绍所、服务站为依托,形成青年再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四要通过实施“保护明天?爱心救助行动”、“希望工程”、“手拉手”活动等,形成青少年生存保障网络。通过这些措施力求做到: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服务作为工作导向;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三、推进团的工作社会化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我们所讲的团的工作“社会化”,不仅仅是具体的工作手段,更不仅仅是简单的工作项目,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共青团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路。实践好这一思路,就要科学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的关系。团的工作如何在坚持政治职能和政治基础的前提下注重在社会化层面的推进,从而进一步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构和秩序衔接起来,这是我们在团的十四大,尤其是我省团的*大以后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就决定了党团之间的特殊政治关系。团的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共青团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团结带领青年是党赋予共青团的神圣使命。所以团的工作在融入社会的同时,必须首先要融入青年。要在坚持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引导和基础性的岗位实践锻炼基础上,更加突出对社会所需求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举荐,在人才成长重要环节和人才成果的最终体现上,有更多实质性的介入,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值得强调的是:一定要在青年人才举荐这一重要环节上,体现共青团组织的分量。比如:一是举荐优秀团干部和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成为党政的后备干部;二是举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为新学科、新产品、新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三是举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为企业主管的后备人才。同时,建设好青年人才评价鉴定机制、青年人才信息资源储备机制和举荐青年人才的党团衔接机制。
2、开发资源和服务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为我所用,是共青团组织实现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开发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容易陷入另一种极端,那就是开展一项工作、设计一项活动,往往仅从经济角度来考虑,忽略了资源的如何合理利用,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在实现共青团资源配置社会化的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做到“源于社会,服务社会”,既要考虑活动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其社会效益。要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市场法则与组织优势结合的要求,以达到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获取资源,高效益使用资源的目的。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团的一些资源在流失,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资源在流入。要使共青团的资源流入大于流出,关键的问题是要营造青年和社会对共青团工作的需求。只有有需求,才能有市场;只有有市场,才能有各类资源的进入。可见,服务社会的效果直接决定开发资源的力度。
3、社会化和庸俗化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提起某某人很“社会化”,往往容易与“世俗化”联系起来。严格按规则办事的人,则被认为不够灵活,书生气十足,呆头呆脑。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提倡团的工作社会化,并不是要求团干部满脑子是“拉赞助”,一心一意套关系,搞拉拉扯扯,吹吹拍拍。这样有时虽然可能获得短期的利益,却会破坏团组织的形象和威信。团的干部都很年轻,容易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东西影响,出现思想上的庸俗化,而这也恰恰是一个人变质变色的“危险起点”。少数领导干部对庸俗化拒绝不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各种诱惑面前,目眩神迷,心浮气躁,甚至面对灯红酒绿不能自制,以至流于庸俗,被名缰利索、声色犬马所羁绊,最终丧失道德,丧失人格。因此,青年干部在五光十色的生活面前,在广泛接触社会的同时,一定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培养良好的政治品德,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而远离庸俗,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 上一篇:社会文化德育心理分析论文
- 下一篇:资产评估管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