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组织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15 11:44:00

导语:共青团组织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共青团组织农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

近年来,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村问题主要是农民的收入问题。要让农民增收,基本的途径有三个:一是让土地增效,一是减轻农民负担,一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费改税到尝试补贴直接到农民手里,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但要让农民的票子真的多起来,除了要把一部分农民变成市民,大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的是让农民的地里多出钱。从我省看,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民地里产出的东西不值钱。为此,各级党委、政府都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摆上日程。农村青年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如何发挥好农村青年的作用,为农业结构调整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时代赋于共青团的使命。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就共青团组织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问题,提出如下的看法:

一、团组织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

1、大力扶持青年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农民往往是躲开了这个,绕不过那个,只有进行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才能降低风险。可以说,农业产业化像个“金娃娃”,只要经营得当,从头到脚都有钱赚。但抱紧它并不容易,要把各个环节衔接起来,形成链条,必须有一个健全、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从我省的实际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也并非易事。由政府直接插手建立,会造成责任主体不清,责权利也难以统一,这是市场经济的大忌。由农民自己建立,责任主体自然明了,但现阶段单凭农民自身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尽管“能人+青年”的模式在一些地方出现,也是我们希望形成的模式,但只是星星之火,难以形成燎原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团组织应该发挥组织的优势,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带领农村青年成立形式多样的各类“中心”、“基地”,以“团组织+星火带头人+青年”、“公司+基地+青年”、“能人(业主)+青年”等模式,形成一批以青年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团组织要在“龙头”牵动上取得突破。重点联系、扶持少数有一定规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涉农“青字号”企业,催生一批有市场意识、有创新精神的青年兴业、产业带头人,走出一条立足本地资源,形成特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组织应该在利益联结上找到结合点,组织涉农“青字号”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与青年农民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在共青团组织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

2、重点搞好青年领办科技项目和星火带头人活动。发展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这是多年来我们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从目前看,农业最基本的土地政策是:承包制要保持30年不变,而且30年之后也没有必要变。尽管现在允许土地流转,但对于不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民来说,土地依旧是他们漂泊之后的最终保障,所以土地流转在近期内仍是困难重重。可以说,农业政策在一段时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再看投入,仅以20*年为例,中央财政对农民收入的补贴就达864亿元,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1%,对于我们这个捉襟见肘的财政来说,也已经是用心尽力了。可以说,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阶段。除部分学者呼吁取消农业特产税和以中央财政来支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外,在一段时期内,对于农业的投入很难会大幅度增加。如此看来,要搞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要做好农业结构调整,依靠科技是个优先选项。在现阶段,科技推广是推进农业科技革命的关键环节,没有科技推广的突破,再好的科研成果也难以很快形成生产力。要实现这一突破,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农民尽快成为科技推广的主体。

从我省的情况看,农村青年大都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而且具有要求改变现状、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必定会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生力军。充分发挥青年的作用,是尽快形成科技推广主体的关键所在。团组织要强力推进以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为主体的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星火带头人培养活动,形成一套集培训、示范、推广为一体的运行机制,才能在农村科技推广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此,今后的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以下几点:一是抓培训。坚持长期与短期、先进性与实用性、基础知识与高新技术“三个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开展以农村基层团干、团员青年为重点的多层次、多方位的青年星火带头人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科技素质和生产劳动技能,造就一支投身农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二是优化项目。团组织应该通过专家论证,精选出技术先进、符合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有较高社会经济价值,并且具有较好市场前景、能够形成产业优势的领办项目,使团组织领办项目有较强的示范性和生命力。三是通过示范带动推广。农村有“村看村、户看户”的习惯,广大农村青年亲眼目睹了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收益后,才能转化为自觉行动。团组织要用示范带动推广。力争做到领办一个项目,创办一个基地,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

3、切实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美国经济学家珀金斯(D.H.Perkins)在所著《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到1968年》一书中,曾把中国农业的发展与欧洲做了一个对比。他说(大意):中国从西汉以来,农村经济一直保持了波浪式的发展势头,它同欧洲在整个中世纪农村社会经济停滞不前的状态,形成鲜明对照。他认为,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历史上农民向来都有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而在中世纪的欧洲,农民却被固定在土地上,不得移动,不得转业。我们也有大约三十几年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的历史,其劳动生产率的低下是大家共知的。经济改革为农民流动和转业敞开了大门,农村劳动力开始自发地转移,并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动因主要有两条:第一是寻求就业机会。在现行种植方式下,种田只需要现有劳动力的30%~40%。就是说60%~70%成了剩余劳动力,他们的边际收益为零,需要离开土地另谋生路。第二是利益驱动。农民在寻求生路过程中,一般根据自身条件,如技能、文化、资金等状况和机遇,对各种可能的出路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农民转入非农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直接、最明显的一条是补贴农民家庭生计。据一项系统调查资料显示,在1996~*年间,农民家庭经营(含农业和非农业)所得纯收入平均减少了9.2%;同期外出打工收入增加了40%。正是靠打工收入才使农民避免了滑向贫困的厄运,得以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结果,当然不止于求得温饱。在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中,没有农民的富裕、没有农民购买力的增长,工业品消费受到局限,就难以支撑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近年的经验就是一个证明。如果大批农民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的购买力怎能增长?可见农民转业又反过来对工业化起着促进作用。我们省认识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是在农业结构开始调整之时,而且农业结构调整的成效如何,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劳动力能否实现有序转移。因此,团组织要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服务农村青年的一个重要抓手,采取多种形式抓劳动力转移工作,并想方设法维护青年农民的合法权益。一是要送出去就业。团组织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抓好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并借助剩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机构,积极推荐受训青年外出务工。二是接回来创业。团组织根据外出务工青年观念新、信息灵、门路广等优势,鼓励他们回乡创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领头雁。

二、团组织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确定位团组织的工作职能。农业结构调整从表面上看是种植结构的调整,实质上是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是将农村“养牛耕田,喂猪过年”的天然封闭性分散经营转变为以规模效益为前提的产业化经营。从长远看,农业结构调整是归避了分散经营的风险,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也不排除局部的、阶段性的产品价格波动。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说到底是一个群团组织。尽管在我国现行的行政机构中,没有一个专门针对青年事务的机构,共青团代行了一些有关青年工作的职能,但也没能改变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的性质。因此,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共青团无论如何发挥作用,都不能成为经济运行中的责任主体,也就是说,共青团可以从广度上、从更深层次上宣传、协调、扶持青年农民,却难以代行青年农民经济责任主体的权力。在这方面,团组织有过教训,应该注意越是在经济工作中发挥作用,就越要明了自己的性质,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

2、真正了解当前青年农民的特征。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只有真正了解当前青年农民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为青年农民服务。当前青年农民的主要特征:一是需求内容的变化,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二是价值观念的变化,改革开放导致了农村青年群体利益的觉醒,与过去相比更趋实用,效益第一的观念、市场交换的原则、平等民主的意识、独立竞争的概念等在农村青年中逐渐增长;三是择业行为的变化,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模式使农村青年的恋土意识淡薄,大量农村青年以离土不离乡、离土也离乡等多种形式重新选择职业,青年向效益好的岗位或领域集中;四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消费从艰苦型向舒适型转变,休闲由单调型向文化型转变,交往由亲情型向功利型转变;五是对团组织的期望发生变化,农村青年由过去单纯要求团组织政治上的关心转向要求团组织除进一步在政治上关心外还要更多地在经济上关心他们,为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服务。

3、争取党政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是新时期党政工作在农村的主线,各级团组织要赢得党政重视和支持,就必须把青农工作的重心及时调整到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上来,积极参与到党政农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体系中。建立健全团组织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组织机制,制定团组织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团组织要巧借党政部门对农业结构调整制定的诸多优惠政策,选好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要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中有效运用社会资源,把社会资源和团的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要在领办科技推广项目上将团组织的组织网络优势,科技部门、农业部门的技术优势,“青字号”龙头企业的资金实力优势等牢牢组合起来,既要解决资金的困难,又要解决人才、技术的短缺,有效地为农村青年增效增收服务。

4、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团的实力本身就有限,参与经济建设就更要摒弃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只追求所谓社会效益的做法,讲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的协调发展,以实力推进共青团工作。团组织在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服务和工作中,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逐步形成共青团组织的事业积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供求平衡规律,建立团的工作“供求”关系。当前农村青年有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强烈需求,团组织应提供各类服务(包括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适应这一要求。要根据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作用,在农村青年中建立各类专业协会,通过协会维护青年的权益,通过协会加强对农村青年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规和信息知识的培训,提高其素质,使之更好地参与农业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优胜劣汰法则及时调整农村团的工作,讲求质量,创出共青团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名牌”。

5、强化适应市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只讲适应市场就会始终处于被动之中,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变化。要主动地去开拓市场,才能真正把握住生产的主动权。共青团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尤其要把开拓市场放在重要的位置,抢占市场制高点。团组织在开拓市场上要联手行动,实行项目联办主体多元化,使彼此准确把握市场变化的规律,增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要用“青字号”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去占领市场、拓展市场,努力实现领办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同时,领办项目要注意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降低成本、突出特色,不仅要注重发展种植业,更要注重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改变过去团组织领办项目重种殖业、轻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状况,延长增殖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6、尽快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健全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目前,我省共青团农业信息工作比较薄弱,提高共青团信息服务水平势在必行。要重点加快以团组织农业信息中心建设为主体,市、县、乡、村逐级配套延伸网络为纽带,各级团组织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基础的网络体系,以满足广大农村青年对农业结构调整信息的迫切需求。网络内容应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使用技术、农业科研成果以及团组织在农村开展的各项工作等。要加强共青团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渠道培训信息员,把懂业务的各类青年专业人才充实到这支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农村青年信息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