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其对策(省)

时间:2022-05-15 11:42:00

导语: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其对策(省)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及其对策(省)

中学团工作是我们共青团学校工作的源泉和基础,了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把握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脉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服务于青少年成长成才。

一、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向上,公民意识较强。积极追求现代文明品行,具有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总的来说,整体情况是好的,主流是健康的。

1、认真地学习贯彻了两会精神

调查显示,我省中学生能够自觉认真的学习贯彻两会精神,会议的召开在广大同学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广大同学纷纷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渠道了解两会精神。各中学团委、各年级开展了多样的团日活动和班级组织的主题班会。但是由于主要任务和形式的限制,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制约,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愿望的途径和方式十分有限,但他们还是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借助当今媒体的优势,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学校板报等方式了解关注国家政策、法规、通知等,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表达政治愿望的方式较为理智和平和,主要是座谈、讨论等。

2、关注的国际、国内问题

调查显示,我省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问题关注程度较高。关注点多集中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广大同学对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升学、下岗再就业等国内问题比较关注。去年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当前热点问题已成为学生近期关注的焦点问题,说明中学生对于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等也是非常的关注和关心的。对台湾问题的密切关注体现出中学生对祖国统一的希望及爱国主义情怀。广大同学认为台湾问题始终是制约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一个障碍,必须加以解决。充分关注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是中学生与时俱进的体现。和谐社会,也是中学生们讨论比较多的问题,在现阶段主要是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能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成长成才。

3、思想积极向上

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学生理想信念比从前更加乐观向上,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前途充满希望。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绝大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关心国家和身边的事情,知荣明辱。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相信国家会继续保持飞速发展。对自己的未来,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该如何去做,具有强烈的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二、中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公德

1、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明确

当前,中学生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方面的主流是健康的、务实的、进取的。大多数学生都重视个人价值的体现。基本上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权衡利弊,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个人幸福观基本正确。大多数学生认为人活着就应该“具有高尚的理想、正直的人格、珍惜真挚的友谊和感情”。在谈及人生最大的幸福的时候,“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成为了同学们最为重视的。这反映出学生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加现实。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

2、中学生的人际交往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与朋友、同学、老师及父母的交往。当前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友谊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相互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在中学生中友谊占据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由于空间和时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中学生的友谊式非正式团体。这些小团体的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当前中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与实践

中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实践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批判地继承了某些传统文化思想,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感。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个别中学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极少数同学存在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的倾向,存在考试作弊、抄作业等等不文明行为。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在社会上要加强宣传,正确引导中学生形成知荣明耻重规范的观念。其次,学校要利用团属新闻阵地、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树立典型模范,表彰先进,帮助后进。加强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健康校园风气。第三,家长也要加强家庭保护教育,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关于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载体和方法

1、坚持做好日常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德育与智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导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同时,由于高考是一种淘汰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无形中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培养。

首先,应高度重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教育同智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其次,学校要对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让广大中学生对升学和就业有一定的理性态度和观念,让他们放平心态,正确面对学校和社会。第二,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区分教育,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对事物的认知都有本质上的差异,接受和理解能力都存在不同,因此,学校更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用不同的方式教育不同的人群。

2、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以加强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在中学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通过举办中学生校园文化月、歌手大赛、环保时装设计大赛、优秀学生社团及标兵评选等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健康有益的校园时尚文化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培育引导校园文化热点。导读重视网络阵地,大力发展、引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调查显示,对我省中学生影响较大的网站有新华网、中国共青团网、中国青少年网、中国校友录网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壮大,互联网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通过互联网,使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各方面的知识,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新时事,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加大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几年,各中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开办了一批精品课程,将人文教育的地位大大提升。广大学校近年来不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投入力度,到目前为止我省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与此同时,学校和马克思主义教研室都非常重视资料工作和资料室的建设。经过几年的积极建设,各校马克思主义学资料阅览室已初见规模。各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订购报刊杂志和购买图书。国旗文化、阅览室文化、板报文化等,从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大立体、全方位营造了多元化的校园环境。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使学生铭誓萌志,求学报国。阅览室内:古今中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书籍一应俱全。在这里,师生们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开阔了胸襟,陶冶了情操。板报文化:校园内,警示牌、标语、黑板报处处洋溢着育人气息。走廊内:中外杰出人物的画像悬挂在墙壁上,学子们每天都在哲慈祥的目光下求知、上进,每班的门口都悬挂着班主任的治班方略,像学海上的航标。广大学校内处处体现着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氛围。

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都来关心和重视。建立以学校教育为渠道,以课程及实践为载体,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力量协同支持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教育对中学生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关职能部门了制定相关法规进行管理,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的保护,避免不健康的知识向中学生传播;学校的青春期教育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健全发展,透过良好的生活体验、文化熏陶及教育辅导,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心智发展。在推进青春期教育的过程中,各级部门联合学校、家长,开设青春期健康热线和为中学生提供知识、信息与咨询服务的网站等,形成了我省中学生青春期教育多渠道发展的态势。

四、关于中学在服务、关心中学生方面的做法,切实服务关心中学生

1、中学贫困学生资助、希望工程的情况

调查显示,我省贫困生人数占有一定比例,约占中学生总人数的12%。国家实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以来,我省各中学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为贫困生学习,升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我省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补为主体的资助工作体系。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贷款、专项拨款、社会捐助、专项基金等。

举办“希望工程”系列活动,为点燃农村贫困青少年重回学校生活、学习的希望,我省开展了城乡青少年“一助一”等扶困助学志愿活动,使相当一部分特困生得到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资助。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利用寒暑假,带领中学生走进结对学生所在的农村、学校,同他们一起生活、劳动和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贫困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压力,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发震动,明确活动的现实意义。

2、中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只有极个别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意志方面一般为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自私狭隘型、自大自负型、自卑怯懦型、青春期综合症。以上几种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但影响了中学生在校的学习,更影响了将来的成才。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造成极大的困难,使学校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甚至于还会产生很大的危害。

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各中学对中学生进行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帮助同学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其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此种方法省去学生害羞的忧虑,而且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第三,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通过调研显示,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第四,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同时也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五、关于中学党建、团建情况

1、中学发展团员工作

充分发挥优秀团员在团队工作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开展了“十佳中学生”评选活动,并做好了我省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先进班集体等评选工作,在广大中学生中树立了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更多的中学生。

大部分学校选派高年级的优秀团员担任班级助理班主任,这样,既协助班主任指导了班级工作,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又使他们在团队之间发挥好纽带作用,锻炼了一批优秀团员。同时,使未入团学生学有榜样,有目标。使中学共青团工作有创新,有发展。

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活动是团组织团结和教育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在开展活动时,各学校有目的、有重点地选择团员和团干部一起组织开展活动,让团干部和少先队员一起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开阔视野,拓宽思维,感受到共青团的魅力,培养他们对共青团的情感。

另外,绝大多数学校还以增强共青团员意识教育为契机,利用在板报栏中张贴优秀团员照片、创建优秀团员事迹专栏、聘请优秀团员、团干部作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团性教育,使未入团的同学树立入团意识,使已经入团的同学增强爱团意识。不仅为团员队伍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而且也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同青团工作的健康发展。

2、中学团组织的设置和活动开展情况

我省各中学团组织机构设置健全,在个别地区的中学团建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讨。第一,专职团干部人手不够,开展团活动有点力不从心,缺乏中坚力量,使许多事情执行困难,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第二,团组织任务量大。中学团组织的中心工作是对中学生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往往学校许多繁琐的非团的工作全推给团委,扰乱了团的工作中心,影响团的工作创新和工作实效。第三,工作创新较少。中学团组织的工作方式相对落伍。团的活动在创新上没有突破性,传统的工作方式对当代中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使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

针对以上问题,我省将采取以下做法:

第一、大力发展中学专职团干部建设工作。对团组织领导班子不健全的,要及时调整充实;要做好中学团干部和工作骨干的培训,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更好地发挥骨干带头作用。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中学团组织解决缺乏活动场所和经费等问题。选拔有工作能力的教师到团委工作,建立团干部竞争上岗和任期制度,使他们工作上有压力和动力,使团干部能够真正成为沟通中学生团员思想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更新教育观念,尽快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于素质教育在各中学全面实施尚有个时间过程,条件不完全成熟,应试教育仍占较大比例。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应试的“书呆子”。

第三、改变团组织工作现状,求真务实。中学团委每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不要过多、过全、过大,只求踏踏实实搞好一、两次有创新意识的团活动。促进班主任和班级团员的重视。从而使团工作能够求真务实、创新高效的开展。

第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待健全。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个积极进取、公德高尚的社会将会造就一大批热爱祖国,具有强烈责任感、进取心和良好道德习惯的接班人。反之,不良的社会风气,奢靡的社会环境,很难保证青少年“出污泥而不染”。各中学团组织也应积极引导,精心营造校园环境,净化学生身心,这是我们学校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中学生团校、中学生业余党校建设和开展活动的情况

中学生团校的建立,为搞好中学团队衔接工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对中学少先队员的健康成长起了积极作用。我省大多数团校在高一新生入学时,由团校统一安排,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向“新”队员介绍团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团校的作用,团校的发展,取得的成绩等等,组织他们参观团校教室和各种活动基地,上好团校第一课。挑选优秀团员,向团校新队员宣传自己由队到团成长的过程中,及参加团校学习以来的收获等情况,为新队员进行行为导向。结合学生实际,对少先队员进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让他们及早地了解团的光荣历史,入团的条件和目的等,端正队员的入团动机,引导队员们向团组织靠拢。

通过利用团校这块阵地,不仅提高了队员的思想素质,增强了组织观念,而且使队员们对团组织充满了崇敬和向往,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将它们紧紧吸引在团组织周围,为加入团组织打下了良好基础。另外,部分学校还利用在板报栏中镶挂优秀团员照片、创建优秀团员事迹专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团前教育,增强他们的入团意识。中学团校同时也起到推优入党的过渡作用。对优秀中学生进行入党前的影响和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黄金岁月主要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团组织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和改造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学校团组织要关心、爱护中学生团员的成长,努力创设适宜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