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查报告
时间:2022-05-15 11:15:00
导语: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人口非农化,是“三农”裂变的核心。我省作为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省份,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的发展。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情况,我们利用3个多月的时间,重点调查了长春、吉林、白城、延边、白山、四平6个地区,通过座谈、谈话、暗访、问卷等多种形式,先后实地考察了8个县(市)、8个乡镇、10个村、10户建筑、餐饮、装卸等私营企业,并随机下发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828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展速度迅猛,许多地区已由自发的松散型发展到有组织和规模化。广大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有的已经举家迁到小城镇或大、中城市居住。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我们调查推算,目前,我省进城就业或定居的农民约有16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40岁以下的青年达136万人,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85%;进城务工青年总收入年均134.3亿元,人均年收入8884.6元;进城的农村男青年为65.4%,女青年为34.6%。各地青年农民进城的情况是:
1、年龄结构。进城务工青年的年龄大多处于16-28岁之间,这部分人约占55%,而16岁以下的只占3%,28-40岁约占27%,41岁以上的仅占15%,表明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2、文化结构。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毕业,约占53%,具有高中(含技校、中专)学历的约占2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而小学毕业的约占17%,还有5%是文盲、半文盲。调查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进城的比例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进城比例较低。
3、就业情况。从事建筑、餐饮、环保、搬运、保安、家政服务等普通工种的进城务工青年约占67%,技术工人约占10%,专业人员约占9%,管理人员约占8%,表明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所从事的都是城市居民很少有人做的最基础的工作,而且是临时打工或到企业应聘的较多,自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较少。
4、收入情况。进城务工青年的收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青年与原来在农村相比,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每月收入在300-500元的约占36%,500-800元的约占37%,800-1000元的约占9%,1000-1500元的约占5%,1500元以上的还有1%。
5、进城地域。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的地域比较广泛。在省内务工的青年约113万人,占进城务工青年总数的83%,其余的都到省外务工。有到北京、沈阳等中心城市打工的,有到深圳、宁波等沿海开放地区“闯市场”的,也有到西安、兰州等西部大开发地区“淘金”的,另有少部分青年农民出国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占进城劳动力总数的7.3%,延边州则是最大的输出地。
二、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变化
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多次强调: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实践证明,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切实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从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看,我省各地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对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增加了青年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白城市自1998年遭受特大洪灾之后,又连续3年遭到严重旱灾。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该市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他们按照“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民致富农民”的工作思路,采取深入思想发动、政府组织牵动、树立典型带动、开发关系引动、经纪能人拉动、优惠政策促动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末,全市已有28.7万人外出打工,占农村总人口的24%;创收5亿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16元。榆树市光明乡,属浅丘陵半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基础薄弱,1999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778元。为了带领农民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该乡探索出一条“劳务群体化输出,土地集约化经营,经济合作化发展,社会整体化进步”的新路子。2001年全乡外出打工人员达12068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55%,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劳务输出一项增加收入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3%。一些进城务工青年在城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回乡投资创业,带动了周围青年致富。镇赉县某乡青年农民王秀印,1989年外出打工,共赚钱50多万元。*年,她回乡投资创办了华兴特种养殖总场,饲养新西兰、伊普吕等特种种兔,年创利润10万多元。她还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发展养兔户30户,养蝎户50户,户均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2、提高了青年农民素质,促进了他们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各地农业、劳动及共青团等部门,依托技工、农民中专等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输出前培训。一些城市用工单位对招聘的进城务工青年实行岗前和上岗后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和技能素质。从调查看,青年农民走出土地到大城市务工经商,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经受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洗礼,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都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开扩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掌握了专业技能,提高了经营水平,从昔日的打工仔,成为今日城市企业的技术骨干、高层管理人员和民营企业家,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为一名真正的城里人。长春市川王府酒店除了3名经理外,其余1190名员工,全部都是进城务工青年农民。5个连锁店都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和进行免费培训,特别是通过开展“先立业、后成家”、“家庭不能选择、命运可以改变”等活动,使青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3、加速了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应对入世挑战,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程度如何,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一些乡镇在加速土地有序流转工作中作了大胆探索,制定了劳务输出土地流转有关政策。有的乡镇明确提出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最长可一次性买断26年的使用权,欠款户可用土地流转金偿还集体陈欠;外出打工回来后,可用现金赎回转包的土地。以榆树市某乡为例,2001年,全乡土地流转户达1120户,流转土地面积1320公顷,分别占总户数和土地总面积的20%。土地流转后,规模种植名、优、新、特品种的大户达500户,增加收入400多万元。
4、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一是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农村青年大多能吃苦耐劳,安分守己,他们十分珍惜在城里找到的合适工作,而他们所从事的岗位又大部分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如建筑、家政服务、餐饮、清洁、搬运等等,促进了城市的分工分业。二是自主经营了一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全省大中城市的理发店、食杂店、小吃部和蔬菜、百货、食品摊床等,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进城青年农民开办的。长春市绿园区景阳农贸市场,卖水果、蔬菜的业主有62.8%是进城青年农民。三是为小城镇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省多数地方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青年农民,一些青年农民通过进城完成原始积累后,开始回到小城镇投资办厂,有的还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以公主岭市为例,98年以来,全市青年农民带资进城搞建设和开发总投资达3.1亿元,占小城镇建设开发资金总额的36.3%。四是进城青年农民成为大中城市和建制镇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城市、城镇的流动人口有50%以上是进城青年农民,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扩大了城市规模,有效地拉动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消费需求,对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个别进城务工青年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赚不到钱,感觉无颜回去见家乡父老,于是就选择偷盗、抢劫、制假贩假、传播淫秽制品等违法手断谋生,导致城市犯罪率有所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在我们下发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到“您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时,有7.1%的人选择了挺而走险。二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大了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度,使从事体力劳动的城市下岗职工在某些行业和某些领域,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难以容纳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面临很大压力。三是由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部分村庄出现“空壳”现象,不少土地被废弃。
三、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约因素
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农村青年自身素质制约。一是文化素质偏低。进城务工青年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文化程度较低,即使是同等学历,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环境等方面影响,他们的实际知识水平比城市青年劳动力要差。二是专业技术技能较差。目前我省农村受过正规职业技能教育的青年农民很少,据我们下省的统计问卷推算,目前全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约占农村青年劳动力总数的25%,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等普通工种,很难被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调查中约83%的人认为找不到合适工作或担心失业(下岗)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文化和技术。他们认为目前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科技知识(22%)、法律知识(28%)和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33%)。三是诚信度低。我省进城青年农民诚信度不如南方青年农民,很多人认为他们不能吃苦,责任心不强,在同等条件下城市居民和企业用工愿意找南方青年民工。
2、受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制约。长期形成的老守田园的封闭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进城务工青年的手脚,“在家千事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使他们缺乏走出去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突出表现为“六怕”,即怕无门路、怕上当受骗、怕吃苦受累、怕学坏变坏、怕有伤体面、怕“后院”添乱。一些青年存在小富即安、稍富即满思想。我省土地资源丰富,劳均耕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土质肥沃,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前几年粮食价格看好时,多数青年农民都在土地上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没有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我们这次问卷调查中,尚有21.2%的青年农民认为生活过得去,用不着外出打工。受上述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省进城务工青年与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相比,无论在人数还是在规模上,都相差很多。许多进城务工青年还没有彻底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有的将土地交给父母或亲属耕种,有的只是当年或近几年发包,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3、受城市用工能力的制约。目前我省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乡镇企业萎缩,小城镇建设缺少产业支撑,限制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能力。而城市下岗职工的逐年增加,外省市青年农民挤入我省抢占就业岗位,再加上每年新增加的城市劳动力,使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自发进城的务工青年,很难马上找到合适工作。调查结果表明,约39%的人没有固定职业。一些用工单位趁机自行提高用工标准,抬高了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门坎。
4、受现行政策法规制约。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是用工政策限制。有些地方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先市内后市外,先省内后省外,先城镇后农村”的歧视性就业规定。在调查中,约29%的人认为城市有排外思想,不能完全接受外来工,在企业中有43%的人感到有歧视现象。二是户籍制度限制。进城青年农民工作生活的很多困难都是因没有户口派生出来的,如子女上学问题等等,在调查中,青年农民强烈要求修改现行户籍制度,降低他们到城市安家落户的门坎。三是城市管理限制。虽然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但受部门利益驱使和政府监督执行的不利,一些地方乱收费、多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在调查中,约46%的人认为务工城市收取了国家规定的免收7项费用中的全部或部分。
5、受业余文化生活制约。进城务工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上班工作繁重,生活圈子极窄,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调查数据显示,约57%的人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躁无味,发出“苦闷”、“无聊”的呼声。一方面上班时间多,精神十分疲乏;另一方面,工厂采用封闭管理,限制外出活动时间,工厂文化娱乐设施极少,甚至没有。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建团遇到的困难较大,只有约35%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团组织,仅有约37%的进城务工青年参加过团的活动。尽管几年来我们加大了非公有制企业建团工作的力度,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建团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6、受缺乏权益保障措施制约。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只有约30%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约19%的人参与了社会保险,约23%的人基本了解《劳动法》。在私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中,拖欠工资、借故克扣或拒发工资的现象相当严重,约65%的企业有上述情况。约27%的企业老板对员工有打骂或侮辱现象,严重侵犯员工的人身权利。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较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十分严重。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约72%的人每天工作10-14小时,47%的人几乎没有休息日,大部分用工单位不给加班工资,大多数伤残民工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约33%和53%的人认为劳动就业权和人身安全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某些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一些部门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对进城务工青年受侵犯案件监督不力,进城务工青年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其权益屡受侵害的症结。
四、共青团组织加速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对策
《全省农民增收行动计划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到“十五”末期,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50%以上。搞好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1、建立组织体系,加强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作的指导。进城务工人员绝大部分是青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各级团组织应该把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作,作为落实十六大会议精神,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推进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根据实际制定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把其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要充分发挥各种合作社、经济协会、用工代办处、劳务输出市场及劳务输出经纪人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让他们牵线搭桥,使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活动。
2、大力宣传引导,形成有利于青年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良好舆论氛围。在这项工作中,各级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宣传优势,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进城务工青年的先进典型,引导农村青年树立“开放、自强、创业、求富”意识,增强走出去闯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各级团组织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杰出(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并给予晋升、提资、入户等奖励,激励广大进城务工青年树立荣誉感和使命感。要联系有关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大胆揭露侵害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企业和行为。要组织动员青年文艺工作者以进城务工青年生活为素材,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反映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就业中的竞争力。要突出抓好进城务工青年进城前和进城后两方面培训。农村要结合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由农业部门牵头,团组织等部门配合,依托农广校、农业大中专学校和相关行业技术推广与培训部门组织好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前非农职业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和城市用工需求接轨。城市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进城务工青年,应由劳动部门联同共青团等社会力量,对其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将培训与就业挂钩,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着眼于进城务工青年的不同需求,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企业职工夜校、青少年宫等阵地,动员行业和社区力量,重点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同时要联合中等、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教育、培训,帮助进城务工青年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为他们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创造条件。
4、构建服务体系,帮助进城务工青年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一是要建立进城务工青年维权网络。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维权中心”的作用,聘请青年职业律师志愿者,依托青少年维权岗,青少年维权热线,青少年维权网站等载体,受理各类有关进城务工青年维权事务的咨询和投诉,并加强进城务工青年的法制教育,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提供劳务信息服务。各级团组织要争取劳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劳务输出中介组织,潜心研究市场经济规律,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出面组织劳务输出。
5、加强团建工作,扩大团组织在进城务工青年中的覆盖面。一是要继续抓好社区建团、非公有制企业建团、产业建团、行业建团、协会建团等,解决团员找不到组织,组织找不到团员问题。二是要建立进城务工青年文化活动阵地。各级团组织要结合本地实际,建立青年文化广场、打工之家等文化宣传阵地,扶持创办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棋牌协会等社团组织,组织有文学、艺术、体育等专长的进城务工青年定期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团组织真正成为团员之家、青年之家、打工者之家。
- 上一篇:团组织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 下一篇:历史教学理论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