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学生行为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5 11:13:00
导语:城市学生行为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互联网在先进文化塑造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我省大约有420万青少年学生,再过10年,这些“读书郎”将成为社会的中坚,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文化,也将成为时代的主流文化。而互联网的出现和日益普及无疑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解这一情况,我们深入到省内4个地区,选取不同层次、类型的10个县(区),100余所学校,50多个网吧,通过问卷、随机抽样、访谈等方式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结果显示,互联网正在影响着城市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乃至道德观念。
一、网络登上舞台,是“主角”还是“配角”?
发明互联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军事安全,互联网真正“登堂入室”,仅仅几年时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短短几年间从最初几十个人发展到几千万人,范围也从专业人士扩大到普通百姓。上网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引领时尚的年轻人更是乐此不疲,就连中小学生放假前也不忘说一句“记得e我一下”。我省9个市(州)的市区中小学生约有120万人,大学生约有23万人,与农村学生相比,这部分学生物质条件偏好、自主时间较多,上网已不是困难的事情。调查显示,79.6%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过上网经历,53%的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及90%的大学生经常上网;在学生网民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7%,依次是大学生、小学高年级学生和高中生;在这些学生中,男生略多,约占57.5%,女生约占42.5%。
调查发现,网络已经走近城市学生,但只在学生时间分配上唱“配角”。在问及如果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和物质条件,你选择做什么时,近半数的学生依次选择“去图书馆”、“参加体育运动”和“看电视”,“上网”只排在第4位。我们着重对学生上网时间进行了调查,发现每天都上网或是经常通宵上网的只占被调查学生的少部分,70%以上的学生每次上网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50%以上的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不固定,而每周上网2-3次的约占24%,比例高低依次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从这个结果看得出,青少年学生网民并没有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整天沉迷于网络。
调查发现,网络并没有在城市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而言,网络主要是娱乐工具。大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和聊天,“女孩拚命聊天,男孩疯狂游戏”,由于多种原因,学习知识或实现其它目的的人很少。在问及网络能不能帮助学习时,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原因是在网上学习要收费,或是很难找到有效辅导学习的网站。我们还发现一个问题,近90.6%的大学生、71.5%的中学生、79.2%的小学生喜欢在网吧上网,在家上网的最高比例不过22.2%,在学校上网的则更少,最多不过4.8%。究其原因,除了电脑尚未在家庭普及外,主要是网吧自身的特点,如大多数学生认为“网吧速度快、费用低”,“网吧能够联网打游戏”、“网吧聊天骂人没有人管”等等。看来网络要真正全面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还需要待以时日。
调查发现,网络对城市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尚处于隐性、潜在阶段。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付考试的压力远比其它需要大得多。在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之下,学校课程排得紧,家长看得严,大多数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上网只是比较浪费时间的“奢侈活动”,即便是“网瘾”比较大的学生,也多是利用业余时间或休息时间悄悄进行。因此,网络改变的主要是学生的休闲娱乐结构。在这种特定条件下,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并不会发生明显的、直接的改变。55.4%的大学生认为生活环境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仍然是现实社会,40.5%的中小学生持同样观点。网络对城市学生的影响程度因年龄而不同。中小学生接触网络时年龄尚小,受的影响大,认为网络改变着自己的约占13.5%;而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小得多,认为网络影响自己的只有10.9%。在与学生接触中我们感觉到,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确实与以往有很大差别,想法更有主见,言论更为大胆,行为更重自我。这与网络有直接关系。
我们认为,当前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还只是潜在的,但随着网络应用的普及和学生网民的低龄化,网络对学生的影响会逐渐扩大,由潜性转为显性;由表象转为内在;由行为至于思想观念。青少年一代内心世界的改变,必然会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变,这一点绝不可等闲视之。
二、网络内容丰富,是“天堂”还是“地狱”?
新闻、体育、财经、IT、娱乐、健康、旅游、教育,互联网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能,也正是因为丰富多采,并且能够自由浏览,使得互联网像“魔法石”一样,把活力十足的少男少女变成了“网虫”、“网迷”,以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这些激情萌动的网虫网迷们在网上主要做什么?说来并不复杂:(联网)打游戏、在线聊天、收发电子邮件、浏览新闻、学习知识。青少年学生热衷于聊天交友的比例占48.84%,以下依次为看电影、看新闻、玩游戏、辅助学习、收发电子邮件、参加论坛讨论。城市学生登陆最多的网站依次是娱乐时尚网站、交友聊天网站、新闻报刊类网站、教育学习类网站、占卜星座类网站、文学社会类网站、电子购物类网站、色情类网站。在问及你是否在网上玩过有暴力倾向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时,14.3%的学生回答玩过、喜欢玩或经常玩。
就是这个让学生们青睐的网络,因为其中涉及暴力游戏、色情内容、网恋、网络诈骗等字眼,让大人们心惊肉跳,互联网也渐渐成为一些家长和老师眼中的“洪水猛兽”、“电子海洛因”、“罪恶的地狱”,他们担心互联网会把孩子们“一网打尽”。网络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同样是上网休闲娱乐,同样是玩网络游戏,家长老师心目中的差学生在玩,学习好的学生也在玩。辽源市某中学初二年级的宋同学,学习成绩一直处于全年级前列,她经常在家里玩游戏。当谈及玩游戏是否影响学习时,她的看法是适当的游戏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会使自己得到有效的休息和合理的释放,这样的孩子,家长不但不反对,有时还和她一起玩。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父母学历越高,对网络越熟悉,其子女上网的比例越高;教师越年轻,懂得网络,越是鼓励学生上网。有老师家长鼓励或陪伴上网的学生,大多数能够合理使用网络,很少沉迷其中。
我们认为,网络内容的善恶利弊取决于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使用。对于年龄尚小、认识能力较低、经验不足、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引导好了,网络就可能成为“天堂”,失去引导,就可能是“地狱”。
三、网吧良莠不齐,是“封杀”,还是“规范”?
网吧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阶段。网吧是为上网者集中提供上网条件的服务场所,在方便大众上网,促进网络普及方面功不可没。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落后,家庭拥有电脑率低,家庭上网速度比较慢,费用高;各高校及中小学由于经济实力所限,也只能置办一两个集中的计算机教室,很少能在学生宿舍提供上网条件,无法满足大量学生上网的要求,正是这些重要的客观原因把有上网需求的学生推向网吧。资料显示,目前我省有网吧4500多家,其中证照齐全的有3200多家。这些网吧大多是围着学校“为”学生开办的。我们到长春市内一些学校周围走访,看到学校几乎被网吧包围着,多者达50多家,最少也有近10家。有需要就有供给。然而,网吧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什么好名声,“妖魔化”是一些人心目中对网吧的定位。尤其是北京“蓝极速”网吧的一场大火,毁掉了24条年轻的生命,更是把“封杀”网吧推向高潮。网吧究竟怎么了?到底是好还是坏,是善还是恶?
网吧成了变相的游戏厅。某日子夜时分,我们随意走进长春市某学校附近的一个网吧。在这里,真正感受到了打“CS”的气氛。几个少年光着膀子,一边吸着烟,一边高声叫嚷着。他们正准备在这里玩一宿。和当初电子游戏厅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情景极其相似的是,网吧正在成为青少年的“新宠”。游戏厅虽然被“封杀”了,但游戏本身不会被“封杀”,游戏在网络时代得到了“进化”。
网吧成了学生放纵的场所。在某市区的一所网吧里,不时传来不堪入耳的叫骂声。走进去一看,原来是一位长得端庄可爱、年龄约在十七八岁的女高中生,在一个叫聊聊的网站里与别人语音聊天。我们问她平时是不是也这个样子?这位李同学告诉我们,自己绝对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之所以这样,“就是要尝试做一做坏孩子,在网络中放纵一次,把一直保持的美好形象破坏掉”。如果不是亲眼目睹,我们绝对不会相信。网吧中各类语音聊天被孩子们称做“骂人”的地方,在一些孩子的术语里,去网吧可以用“去骂一会儿人”代替。骂人者甚至以地域为界,分为“新疆帮”、“东北帮”、“某某派”,在互相谩骂中比高低、分胜负。这其中不乏有一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自甘暴弃,把网吧当成消磨时间的地方。
网吧环境卫生、安全问题严重。我们随意走进一些网吧,几乎都是光线黑暗,空气混浊,拿起不知多少双手摸过的鼠标,已是沾满污垢。一个个面积不大的屋子里,尽最大可能地摆放着电脑,过道十分拥挤,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由于利益驱动,网吧经营者们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更不愿意拿出钱来改善网吧的环境、安装安全保障措施。在调查中,69.2%的学生反映网吧的环境不好,50.8%的学生反映网吧服务不好。网吧条件虽然差,但上网的需求还是驱使学生们硬着头皮去。就是这些问题的频频出现,让家长、老师忧心忡忡,也成了政府大规模“封杀”网吧的理由。
我们认为,网吧的发展应该由市场来调节,而不是靠行政控制。大规模“封杀”,只会导致“黑网吧”的滋生,以更“黑”的经营方式出现。学生需要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网吧,网吧经营需要法律法规和公平环境。网吧管理机构必须依法管理。
四、网络影响学生,是“升华”还是“堕落”?
网络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热情。在网络经济、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的同时,网络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绝不可小觑。网络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垄断,人们的言论更加自由,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广泛,政治的神秘性也随之减弱。对于学生来讲,参与政治、了解真情、介入事件更容易,政治热情应该大大提高。但从我省的情况看,学生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呈现出对“外”热、对“内”冷,对大事热、对日常冷的倾向。城市学生在关系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表现出极强的民族荣誉感。据有关机构调查,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中国“黑客”大规模攻击美国官方网站,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国“红客”与美国“黑客”之间展开网络大战,均有我省青少年学生网民参加。然而对日常政治生活,城市学生表现出淡漠趋势。在问及你是否经常上网浏览政治新闻或与他人探讨政治问题,学生普遍回答“不经常”。
网络冲击了青少年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网络增强了城市学生的平等观念。网络中的平等交往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的个性和自主意识,给他们勇气和自信。但同时,一些违背传统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聊聊”或“九聊”等语音聊天室里骂声一片。“花妖”、“险恶江湖逍遥剑”、“大恶魔”之类的网名随处可见,更有甚者,充满色情暴力的昵称也堂而皇之地出现,思想单纯的学生很难不受好奇心驱使而盲目效仿。
在网络中还出现了一个名词就是“网恋”(网络恋情)。对于网恋,有的同学认为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有的则认为“网恋具有挡不住的诱惑”,也有人说网恋“想说爱你不容易”,当然大部分学生还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有过网恋经历和想试一试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调查显示,大学男生54.6%反对网恋,16.9%的学生想尝试一下。令人吃惊的是,女大学生中竟然只有40%的人反对网恋,有25.7%的人有过网恋的经历,20%的人希望尝试网恋。很多同学满怀信心地认为,不管在网中玩得多么“疯”,自己还是能够理智地把虚拟世界中的“我”与现实世界中的“我”清楚地分开。但是我们仍然非常担心,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一旦把这种游戏心态带入现实生活,他们对真实的爱情还会有激情吗?传统的爱情观在他们身上还会存在吗?
更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中大量暴力情节逐渐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是非观念。2002年6月5日,长春市朝阳区公安分局打掉一抢劫团伙,该团伙7名成员竟全是十七八岁的青年,只因迷恋网吧,结伙持刀抢劫作案58起。同月20日,长春市3名十六七岁的少女竟然模仿电脑游戏中的“城市勇敢游戏”,抡起铁锤抢劫出租车。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学生见到的到处是刀光剑影、枪炮轰鸣和死尸遍地。久而久之,学生们看到的仿佛不是痛苦,而是痛快,对暴力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认和接纳,甚至是尝试。真不知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什么样的道德呢?
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社会交往的范围和方式有所调整。传统的人际交往都是面对面进行的,相互之间能够直接互动,互相感染。这种交往的范围基本固定在邻居、同学或同志之间,交往方式也有很大局限性。互联网的应用给城市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交往方式,在网络上可以聊天,可以通过收发邮件对外联系。我们在长春工业大学调查时,遇到这样一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他很孤僻,不愿意、不善于与同学相处,甚至与人谈话都脸红。可到了网络中,就像完全换了个人,眉飞色舞,谈吐自如。网络扩大了城市学生的交往范围,突破了人际关系的时空、利益、亲缘等限制,使“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甚至实现了交往的国际化。不过网络交往也有其局限性。隔着计算机,对方是男女、老少、善恶,很难考证,自然就很少有人认真对待这种交往途径。50%到70%的学生认为,网络对自己的交往方式没有改变;认为网络中的朋友值得信任的只占不到7%。
网络在扩大学生交往空间的同时,也成了一些学生自我封闭的天地。调查显示,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荒废了学业。在长春市朝阳区的某网吧中,一位陈姓女孩正在网上聊天,她已有两年网龄。“生活中我的朋友比较少,我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网上聊天很不错,有什么话都可以随便说。家长看不到,老师管不着。”她表示,“我要不断上网,以保持这种内心世界的满足感。”
网络给青少年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的空间。面临无法摆脱的升学、就业压力,年龄尚小的学生难免有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有了儿子弑母、学生害师等极端案件的发生。网络给相当一部分学生提供了释放自我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应试教育和社会竞争带给他们的压力。学生们忙里偷闲,进入聊天室,轻松地聊上一会,或玩一会网络游戏,松弛一下平时绷紧的神经,把本该向社会渲泄的转移到网上,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网络还创造了一种虚拟环境,创造了各种角色实践的机会,任他们模拟、想象、扮演某种特定的社会角色,与对方交流,帮助他们在正式进入职业群体之前,提供一种情景体验。但也有一些学生不是利用网络放松自己,而是沉迷于上网,甚至白天上课睡觉,晚上出去“包宿”。网吧周围,清晨总能发现三五成群的学生揉着发红的眼睛,到早餐点买点吃的,然后再回到网吧。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在网吧里玩了两三天了。
我们认为,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文化的崛起,网络道德的更新,必然对城市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冲击。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人们常用“双刃剑”来评价,互联网“利”大还是“害”大,我们还无法过早地断言。我们希望,网络能给学生带来“升华”,而非“堕落”。
网络“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前进的潮流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重要的在于如何帮助城市学生正确利用,引导他们在网络世界里健康成长。
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动态性,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养成阶段,极易受到影响。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大到欺诈、暴力、色情,小到交友提供虚假信息、低级趣味的网上聊天、散发垃圾邮件等等,说到底还是学生网民道德水平的反映,加强学生网民的道德建设,从道德层面建立起网上秩序刻不容缓。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首要的是加强现实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是社会现实道德的映射,每个人在网络中的行为从根本上是现实道德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谁会相信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低级下流的人,在网络上的行为会高雅起来。单单强调加强网上道德,是治末,不是治本。加强网络道德,眼睛不能只盯在网本身,只在网络上做文章。希望网上有诚信,就要首先从现实生活中的诚信抓起;希望网上无暴力,是不是先让现实中的暴力消失。团省委结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省开展了大学生“文明修身”行动、创建优秀校园文化活动等,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貌观念。但道德建设毕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2、抓好网络教育阵地建设。加强青少年网络教育,网络阵地建设是基础。这项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创办青少年网站。从我省情况看,真正符合青年学生身心特点,能够满足学生成长需求,有我省特色的青少年网站非常少。受客观原因影响,我省青少年网站发展出现了恶性循环,即:符合青少年口味的网站越少→青少年对其注意力越下降→点击率也就越低→建设水平就越差→青少年网站越少。相关部门可以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杠杆等手段调解网络建设的市场,把网络投资者的目光吸引到建设青少年网站上来,并提高青少年网站经营质量,逐渐形成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促进青少年网站快速健康成长。
二是支持青少年教育组织加强网站的建设。为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服务青少年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关部门建立了一些公益性的青少年网站。团省委也于去年开通了《吉林共青团》网站,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欢迎。但限于资金、人力、物力等问题的困扰,无法适应青少年需求的发展变化,提高网站建设水平。
3、降低学习类网站的“门槛”。现在的一些学习类网站大多数登陆程序复杂,收费“门槛”太高,学生很难承受,相反,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却是可以免费自由进入。学习类网站有偿使用是无可争议的,但在网站上学习的费用究竟应该收多少,几乎无章可循。我们期待政府有关部门行使物价控制职能,将这些网站的有偿使用价格规范在合理的范围内。
4、提高教育者的网络实践水平。从理论上讲,教育者实践水平应该高于受教育者。但在网络教育实践中,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教育者网络实践水平低于受教育者。据“中国网络公民调查”得出的几组数据显示:与大量青少年学生上网相比,教师上网显得太少(只占网民总数的5%)。不经常上网的教师在上网的问题上同学生顺利沟通、确实担负起青少年网络教育的重任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 上一篇: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用调查报告
- 下一篇:班主任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