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用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15 11:12:00

导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用调查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作用调查报告

按照省委有关要求,为深入了解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情况,团省委调研组近日深入全省6个市(州)的37所中小学,4个青少年宫,通过问卷调查(发放1000份,回收977份)、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

一、团队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全省共有初、高中团委1022个,少先大队5459个,少先队工作者19800余人。几年来,这支队伍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工作主线,一手抓活动,一手抓自身建设,与教育等有关部门一道,承担着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进行了不懈努力。

1、团队活动以“体验教育”为统揽,实现了实践育人的功能

“体验教育”是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总结50多年来少先队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提出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主要通过创设体验情境,让少年儿童在体验中感知生活、社会和大自然。我省各级团队组织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以及地域、民族、年龄、习惯、爱好等不同情况,创设了丰富多样的体验情境。围绕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各地开展了“重走长征路”、“争当光荣的升旗手”、“争当城市美容师”等活动,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营造了未成年人“无痕迹教育”的氛围。围绕培养远大理想,团队工作者摸索出易于操作的“角色模拟体验”,开展“小小建筑师”、“校长”等角色体验活动,强化角色激励和实践锻炼。临江市建国小学总结的27个职业角色的模拟活动,形成了角色教育课堂纪实、活动设计方案100余项。围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展的“当一天农民的孩子”、“争当磨练小标兵”、“磨难夏令营”等逆境模拟情境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提高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力。以“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为内容,开展的“雏鹰争章”活动,提高了少先队员交往合作、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等诸多能力素质。调研中了解到,城市中的少先队员99.3%参加,农村少先队员76.5%知道、62.7%参加了活动。

2、团队活动以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为重点,实现了服务育人的功能

1994年团省委、省少工委倡导成立了由14个部门组成的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20*年成立了由20个部门组成的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团省委,形成了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有效组织依托。各级团队组织建立少年军、警校113个,开设各级青少年法律学校1077所,形成了青少年法律教育、援助的有形依托。积极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文明网吧”活动和“青少年安全放心文明网吧”评选工作,宣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于20*年开通了东北地区首家青少年维权网,形成了有效的信息依托。开展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76个,参加单位遍及12个行业系统,形成了有效的网络依托。深入开展“保护明天,爱心救助”活动、“少年儿童平安行动”以及青少年远离活动,推广普及“小黄帽”和“让”字牌,提高未成年人安全意识,形成了有效的活动依托。开展的“手拉手”互助活动,现已成为城市与农村、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身体健康与有残疾未成年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希望工程专项救助工作中,建设希望小学230所,资助失学儿童和贫困学生近3万人,筹建希望书库、三辰影库300余个,投入救助资金约1.35亿元,形成有效的社会依托。

3、团队活动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了文化育人的功能

丰富、健康、愉悦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调查显示,校园文化长廊和“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快车”活动成为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我省基本上达到了校校有队室、板报、展览、“红领巾广播站”,城市中部分学校还有校园闭路电视。学生社团这一日益兴盛的组织形式,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市11高中学生自发成立了摄影小组,小记者团,文学社合唱队、舞蹈队等25个学生社团,多年坚持开展活动,社团成员每年达1000余名。各地少工委广泛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主题教育活动,以“中国了不起、中国人了不起、做个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主要内容,利用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仪式,以及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校园文化活动的艺术含量逐年上升,极大地提高了未成年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4、团队活动以阵地、队伍建设为依托,自身实现了更大的发展

活动阵地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常抓不懈的基础。各级团队组织积极与社会各界协调,经多方努力创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和科技竞赛基地4000余个,其它体验教育基地1600多个,省级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22个,体验教育示范校110个,市级团属青少年活动阵地10个。团队组织还把辅导员和少先队小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几年来,受到职业培训的基层辅导员每年达300余人次,受到各级少先队组织培训的小干部每年达1000余人。团队组织建设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共建社区少先大队141个,中队658个、小队3694个。

二、制约团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多种因素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团队组织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广,但制约因素也很多。

1、学校团队工作者素质不足束缚了自身作用的发挥

--团队干部观念普遍滞后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调查表明,未成年人在思想意识、思维观念等方面有许多新变化。例如,教育的客体意识转向主体意识、学习生活中的建设性思维转向批判性思维、对信息接纳从“余震”转到“共振”。另外,信息传播日益加快,未成年人的心理变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有一种说法是:“年龄相差五岁就存在代沟”,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导致了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在加大,比如对网络的了解,团队工作者的整体水平明显低于学生,个别人甚至不会基本的网络操作。据“中国网络公民调查”显示:与大量青少年学生上网相比,教师上网只占网民总数的5%。部分团队工作者不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十分有限,仅停留在每年清扫烈士墓、参观纪念馆、看爱国主义电影这一层面上。41%的学生不喜欢枯燥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或对此漠不关心,年级越高越没兴趣,部分学生进而对团队活动产生了抵触。

--中学团队干部的行政化倾向降低了对未成年人的亲和力。中学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党的助手、行政的帮手作用。但调查中发现,用行政化的工作方式取代群众性的工作方式是中学团队干部的一个不良倾向。配合中心工作多,突出自身属性少,开展工作靠部署而非引导,落实工作靠领导而非指导。在回答“你认为团委和学生会是什么关系”时,学生和学生干部大多数都认为“学生会在团委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此外中学团队干部的行政化工作方式还表现为传统的师生关系没有转变,团队干部与学生还是各自扮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不能实现角色互换,团队教育被印上了浓烈的强制性色彩。在问及中学生“你觉得和哪位老师的关系更亲密”,团队工作者很少被学生选中,有的学生甚至不知学校团委书记是谁。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内心封闭、行为叛逆,而按照“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工作,用学生最熟悉的语言说话,成为最了解学生的人,最受学生欢迎的人”要求,中学团队干部还有明显的差距。缺乏亲和力是造成中学团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收效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调

2、家庭教育中的不当行为使团队教育事倍功半

--家庭教育观念有功利性、实用性倾向。在未成年阶段,家庭教育比社会教育更根本,更具有启蒙性。调查中有48%的学生认为“在成长中,父母的言行影响最大”。但在少管所,我们了解到,少年犯罪有80%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关。当前,家庭教育的重心倒向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忽视人格养成与身心素质培养。表现为:重智商,轻情商;重关爱,轻体验;重经验,轻理性。例如,当青少年课外班学习与团队活动冲突时,家长多数情况下会选择课外辅导。有些家庭的教育与团队教育相冲突甚至完全背道而驰。例如,团队组织开展“五自”活动,引导青少年自立自强,而家长往往大包大揽,娇惯溺爱,混淆了孩子心中的是非,使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孩子不知所措。在我们周围,常有“某校一尖子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下降而服药自杀”、“某中学一初三女生因挨老师批评而自尽”之类的消息,这些现象与学校教育有关,更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

--单亲家庭增多引发未成年人成长的危机。近年,我省流动人口呈逐年增加趋势,离婚率也居高不下,使得更多的未成年人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异、父母一方外出务工或死亡)。尤其在延边,由于家长离异或外出打工,有的班级单亲生活或由祖辈抚养的学生多达70%。*市有的学校单亲家庭也达到30%。据统计,省少管所在押少年犯中30%?40%是家庭离异。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性格孤单、抑郁、易怒、不驯、忧虑、好斗、“不了解自己的情绪、不了解他人的情绪、缺乏激励自己的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缺乏心理承受力”,不愿参加团队活动,常游离于学校、团队、家庭之外,有的无意或有意地随祖辈参加教会活动。这部分未成年人潜在的成长隐患很大,是目前最应当关注的群体。

3、社会教育环境不优影响团队活动的教育效果

--社会上的消极因素对团队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团队组织的重要使命是把未成年人与社会通过组织的形式联系起来,帮助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团队组织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远不如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尤其是泥沙俱下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的团队工作者说“在强大的社会浊流面前,团队教育犹如‘螳臂挡车’!”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在思想道德上存在着反差现象:年级越高年龄越大的学生,社会化程度越高,思想教育工作越难做,道德行为越弱化。未成年人不愿谈理想讲思想,理想信念教育是他们最不喜欢的活动之一,仅有8%的学生希望开展“提高思想境界”的活动,10%的学生希望开展“培养道德”的活动。在问及“你怎样看待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的关系”时,选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的价值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占42%,但觉得“难以判断”的占43%。

--活动场所的匮乏满足不了团队活动的实际需要。未成年人对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热情,80%的学生喜欢社会实践、技能训练、文体活动。但当前未成年人的活动场所严重不足,我省团属青少年宫有六个,其中吉林市少年宫是发展相对较好的一个,连续十三年被评为校外教育先进单位,常年培训3000人。但由于团属青少年宫是财政差额拨款单位,缺乏固定的投资额维修场馆及设备更新,如今也度日维艰,其它市州的青少年宫更是日渐衰微。“少年宫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校外教育?”、“少年宫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还是早晚要推向市场?”在发展道路上举棋不定。此外,一些校外教育机构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校内教育的延伸,只是开设数学、英语等课外辅导班,或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艺术特长。由于没有利益获取,这些机构本身不开展思想道德养成方面的活动,对团队组织的相应活动也不支持。

--社区教育的弱势格局使团队活动难于开展。对未成年人而言,社区是他们从家庭、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舞台,尤其是“减负”后,更多的未成年人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社区,因此社区教育尤为重要。但是调查表明,社区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以及支持团队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中做的远远不够。一是社区团队组织建设不充分。“闲暇寂寞”是青少年一大突出问题,尽管团队组织开展了青少年进社区的活动,但社区及驻地单位配合不理想。二是活动阵地严重短缺。目前多数社区没有青少年活动场所,少数好一点的社区也只是将活动室分时段,分别划给老年、妇女和孩子,青少年成立的各种小队只能轮流在学生家庭中开展活动,或是动用家长资源开展象征性的活动。三是活动方式单一。社区活动多以单纯的直接服务为主,例如,打扫卫生、保护环境等“雷锋式”活动,有些地方甚至借“公益”之名把学生当成劳动力。规范社区内娱乐文化场所的行为、拓展社区青少年活动阵地已成当务之急。

--社会教育网络不健全影响了团队工作的社会化。团队组织有广泛联系社会的特点,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团队组织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优势所在。但当前社会上没有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全程化、全方位化的格局,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各管一行,缺少协调,形不成整体合力,团队组织动员社会力量的底气不足。家长与学校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则关注实际效益、利润,因此家长要求高、学校管理严、社会监管松。社会的放任与有关单位的失责,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出现偏差,并且产生厌学、离家出走等反叛行为,团队组织对此力不从心。虽然开展了诸如“告别网吧”、“文明读书、读文明书”等活动,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许多学生“校内一个样,校外一个样”。“学生不上课就到网吧找”成为团队工作者的直接反映,有的商人唯利是图,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开放,小商小贩变着法向学生售烟,学校周围抽奖、卖口袋书等屡禁不止。当前令团队工作者最头疼的问题,一是网吧,二是娱乐场所,三是小商小贩。

4、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成为团队组织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障碍

--现行教育模式缩小了团队活动在校内的空间。团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是团队组织进行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主战场。但当前升学率仍是学校的指挥棒,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普遍,团队活动开展不顺。一是团队活动缺少资金保证。团队活动经费经常是一事一议,尽管新的团章制订了团队组织能够争取社会及经济组织的支持开展活动,但在中小学的团队活动经费仍表现为“马太效应”,名校自身经费相对充足,向社会争取赞助也非常容易,而边远或实力不强的学校自身经费紧张,也没有向社会争取经费的渠道或是无力争取。二是团队活动缺少时间保证。团队活动时间常常被主课、自习、其它社会组织的活动占用。“挤时间开展活动”、“见缝插针”是团队工作者的共识。三是缺乏制度及政策保证。当前主要表现为有制度没落实,例如雏鹰奖章活动被明文规定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但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该项活动,80%的学生认为雏鹰奖章与三好学生、好少年一样,由班级评选产生。初高中学校更是活动难开展、时间难保证。

--师生关系是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心态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的支配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在实际中,教师往往觉得自己倾心尽力对学生负责,而学生却对自己敬而远之、敬而不亲,甚至有逆反心理、对立情绪。在问及学生“你的思想困惑希望谁来帮助你解决”时,希望辅导员和老师帮助解决的仅占7%。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未成年人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家长,再次是网友或笔友,最后才是老师。这一方面是学生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心理特点造成的,例如,初中学生固有的心理特征容易造成师生心理相隔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对教师实行的是单向评价标准,即缺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而且在教师的评价体系中缺少良好的师生关系或思想道德教育标准。部分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汲取不足,处理问题凭借个人经验、主观臆断。部分教师由于升学压力,主动放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唯成绩提高为目标。还有的教师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学科教师职责所在,而是团队组织或是其它部门的职责。据调查,目前很少有老师上门家访,多是电话沟通或是家长到学校。

--有关政策待遇落实不足成为团队工作者的一大困惑。团队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的校长说“只要有校长、教导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就可以支撑一个学校”。但团队工作者的政治待遇却难以得到更好地落实。这虽然不是吉林一个省的事,但我们还有一些可以理顺的空间。一是辅导员的级别问题。就学校配备来说,大队辅导员多数是兼任德育副主任或政教副主任,只有一少部分地区设立了副校级辅导员(*朝阳区)。有些辅导员说“辅导员是最不可缺少的也是最不受重视的”。大队辅导员在教育系统不算中层干部,不能像政教主任等在教育系统备案。二是团队干部的转业问题。例如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转业,基本上是辅导员(德育副主任或政教副主任)--德育主任或政教主任--党支部书记,很少能过渡到教学领域或学校行政管理领域。中学团委书记境况大致相同。三是工作职能和工作阵地问题。主要是团教关系缺乏制度保障,基层团队工作者形容团教关系时说“靠感情而非制度”。基层学校的校领导有时也为难,例如德育开会,是辅导员去还是政教主任去,从教育部门看应是政教主任去,但“学校德育活动80%是由少先队来完成的”。在评职称时,一些教育部门对团的有关表彰不予承认。此外,还有校学生会隶属于学生处,政教领导团委或少先队等现象。团教虽为一家,但职能也需进一步理顺。

三、团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想法和建议

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全省各级团组织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消除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坚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块阵地,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1、关于加强团队组织自身建设的设想

第一,抓住根本点,大力加强两只队伍建设。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期,亟需积极的引导。而肩负这一职责的正是学校共青团干部和少先队工作者这两只队伍。这两只队伍的建设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组织建设水平和团队工作水平,也直接关系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水平。加强中学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自身建设是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保证。因此,要按照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推荐、选派业务过硬、工作热情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做团的工作,担任少先队辅导员。中学团委书记要按学校中层干部的条件进行配备,大队辅导员一般按不低于副教导主任的条件进行配备。在教师聘任、评选先进时要将团委书记、辅导员从事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要在省、市(州)、县(市、区)三级同级团委或教育行政部门设少先队总辅导员。要加强中学团干部和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积极争取把他们的培训作为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正常的师资培训渠道。要取得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把中学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把对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指导、检查、考核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评估范畴,把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并将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取得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对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的支持,保证每周两个课时的活动时间和开展活动必要的经费支持。要努力建设好学校中团的活动阵地和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等。

第二,抓住生长点,坚持不懈地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通过实践体验进行道德实践和自我教育,是新形势下共青团、少先队教育思想的有效探索和新鲜经验。各级团队组织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继续深化“手拉手”、“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年军校”、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等已取得成效的实践活动;精心组织具有鲜明教育主题并蕴涵丰富教育内容的夏令营、冬令营、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让未成年人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中,获得切身的体验和真实的感受,不断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团校、业余党校,让中学生了解党、团知识,引导树立和培育理想信念,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要深化和创新中学生成人教育活动,通过活动加强法律教育,激发他们的成人意识;要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主动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美德,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深入开展“雏鹰争章”活动,使之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培养和树立未成年人的先进典型,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感受榜样事迹,汲取榜样的力量。

第三,抓住空白点,加强社区等相对薄弱领域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区团队组织建设,在城市社区,以街道团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团支部为基础,建立由团组织牵头、教育、文化、民政、公安等部门参加的社区少工委,并以各种青少年外围组织为纽带,探索建立覆盖社区所有青少年的团的组织网络。在农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进一步探索农村社区团队组织建设,按照就近就便和自主自愿的原则,把未成年人组织起来。争取各级民政部门把社区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为社区团队组织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和综合性、社区性校外活动阵地,大力发展和建设各种未成年人体验教育基地、科学文化体育活动基地等。

2、对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建议

一是加大对两委办的建设力度。随着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视,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和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办公室的工作量日益增加。但我省两委办的人员和经费相对不足,未保办仅有一个人员编制,经费每年5万元,预防办去年年底成立,既没人员也没经费,因此开展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与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相比,我们的两委办发展也稍显落后,辽宁两办共有5个编制经费每年达18万元,黑龙江两委办经费每年也达16万元。为了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充分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我们建议加强两委办的建设,从人员编制和经费上给予充分的支持。

二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环境的治理。进一步加强各级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建设,在强化职能、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建立成员单位经常性联系机制,畅通联系渠道,并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制约因素,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创造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性气候;不断完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机构,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网吧等场所的管理力度,坚决取缔校园周边的违规网吧,对容留未成年人上网和包宿的黑网吧要依法治理。

三是加大投入,加强阵地建设。青少年宫(家、站)、青年中心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建议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并在管理、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切必要的扶持。当前要重点解决以下三方面难题。一是活动场所稀少、布局严重不合理的问题。如今,我省团属青少年活动场所严重缺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二是设备老化、落后和缺少的问题。面对未成年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仅有的几处团属青少年宫亟需更新和填充基本的应用设备,否则难以吸引未成年人和满足教育的需求。建议省委、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下决心加大经费的投放力度,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单独列支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经费,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逐年提高所占比例。并逐步扩大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分布,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省每一县城都建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活动阵地。三是管理和师资问题。为了满足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和教育的需要,应对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在坚持公益性的方向,走市场化的机制的基础上,给予充分的财力支持。否则,势必陷入营利和为生存而拼争的怪圈,导致对未成年人教育功能的大为减弱。同时,要科学调配作风正派、热心未成年人教育事业,业务素质过硬的管理者和优秀教师,使之更胜任工作,更好地强化阵地的育人功能。

四是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健康文化产品。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省属新闻出版单位、大众媒体及相关文化产业的管理和指导,各新闻出版单位需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感,各种出版物也要把社会效益和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广播、电视、文艺团体要着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经常播发未成年人教育公益广告,并开设未成年人专门栏目,不断推出适合未成年人需求的作品,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加大文化精品生产力度,围绕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宣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未成年人科学文化修养等主题,扩充容量,提高质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