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思考
时间:2022-05-14 08:09:00
导语: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推行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制度,是当前信访举报工作的有益尝试。从信访举报工作的实践看,大力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是做好新形势下信访举报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的必要性
(一)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是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的内在要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信访举报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一是信访举报形式呈现出多样化。除正常的来信来访外,电话、传真、网上举报的情况增多,最为明显的是一信多投的情况增多,此外联名访、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异常访等多种信访形式越来越丰富。二是信访举报内容呈现出广泛性。过去信访内容一般都比较单一,问题也不复杂。而现在信访问题涉及领域广,内容错综复杂,应由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和不应由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都掺杂在一起,给解决信访问题和查办案件增加了难度。三是举报动机呈现出复杂化。举报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群体,其举报的心理动机也各有不同,大致可分为义愤型、不服型、自卫型、报复陷害型等。四是举报者心理呈现出崇上性。有些举报者对基层组织不信任,对在基层解决问题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机关越大,领导级别越高,批阅信访件“震动”力越大,因而越级上访。面对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只有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适应新形势下信访举报工作的需要,才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后信访举报工作深层次、广角度、多样化的要求。
(二)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内在要求。信访举报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窗口”,是与上访人直接接触的第一站,是纪检监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广泛、最经常、最直接的一条渠道。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的不断提高,上访人要求把自己的上访问题及处理的有关政策依据、办事程序、党纪政纪、处理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希望纪检监察机关能够接受采纳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因此,只有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实行“阳光”办访,才能不断增强信访举报工作的透明度,广泛接受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才能增强信访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确保依纪依法办理信访举报,让人民群众及上访人真正满意放心。
(三)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是真正化解矛盾取信于民的内在要求。在处理群众信访过程中,由于上访人对信访工作政策法规、工作原则、办理程序不够了解,而且有些上访人举报的问题不够真实、线索不够清晰,有些问题调查后与上访人反映的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极易造成个别上访群众对具体工作人员不信任;有时信访案件处理完结后,没有达到上访人的预期目的,认为办案人偏袒被告人,便闹访、缠访。实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把处理信访问题的每个环节都公布于众,使上访人对整个处理过程了如指掌,加深上访人对办案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使矛盾化解在基层,真正取信于民。
(四)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是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人们迫要求政务公开透明,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前哨阵地,信访举报工作既是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和意愿的“窗口”,又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来信来访是人民群众发扬民主参政议政,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形式。只有推进信访举报办事公开,让信访人了解事情的真象,参与整个办理的过程,才能保障其民主权利,更好地行使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才能切实地推进信访工作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二、推进信访举报办事公开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信访举报办事公开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按照中纪委提出的《关于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的意见》的要求,结合目前我区信访举报办事公开工作的进展情况,我们认为,在公开办信访时,必须把握公开的尺度,注意以下问题,才能防止出现负面影响,促进和谐稳定。
(一)要处理好公开与公道、公平、公正的关系。信访举报办事公开是增强工作透明度、赋予当事人“知情权”、“参与权”,做好新时期信访举报工作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应辩证地处理好公开与公道、公平、公正的关系。公开是我们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公道、公平、公正是目的,只有扎实努力工作,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认真实施信访举报办事公开,群众反映的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正义才能得到申张;扭曲的事物事情才能得以纠正,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公道、公平、公正,才能开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事业繁荣的良好局面。因此,公开是第一位的,是重要环节,是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达到信访举报工作的公道、公平、公正是工作的终极目标,努力方向。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忠诚纪检事业,本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实现信访举报工作公道、公平、公正为己任,才能真正做好信访举报工作。
(二)准确地把握信访公开“度”的问题。“公开”就其目的讲是“阳光”操作,办事透明。但有很多公开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参差不齐、不尽人意的问题。如村级实施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个别地方的公开走样了,尤其表现在财务公开上,搞半公开,财务支出真实部分详细列出,不实部分用“其它支出”一笔带过,更有甚者搞假公开,数字不真实,也有的在公开时间上、公开的地点上大做文章,欺骗群众。在信访举报工作中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我们提倡诚信举报,教育、引导、宣传、鼓励信访者署实名举报,但有很多信访件是假名举报。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应认真把握公开“度”。信访举报公开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公开,什么样的问题不可以公开,公开哪些内容,一个问题在哪几个程序、环节上公开,公开的范围和对象,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公开应注意的问题和把握的环节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商榷。
(三)公开要维护当事人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在推行信访举报工作办事公开时,要坚持以民为本,既要保护信访举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又要确保被检举、控告人的解释说明、申辩和申诉权利,以及其他信访举报当事人的权力。要本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要求,注重公开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所以,对于涉及面比较广、社会影响大的信访举报问题,要注意适时、适度,不便于公开的问题不要公开,避免矛盾激化。
(四)舆论公开对信访公开的启示。舆论公开是我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既为人民群众发表意见、表达心声搭建了平台,又为弘扬社会正气、兴利除弊,对社会不良倾向适时监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之所以将舆论公开与信访举报公开二者相提并论,是因为舆论公开可以给这项制度的推进提供两点启示:一是要力争追求舆论公开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效应;二是要力争避免舆论公开的盲目性。舆论公开后,可有效果,也可无效果;可有好的效果,也可有坏的效果;可有大的效果,也可有小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预测性。但信访举报公开则相反,所公开的内容、对象、形式等等一切,最终都想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这一目的最终就是各种效果的综合反映,即信访举报公开肩负着信访能否实现的责任。所以,舆论公开给予的启示对这项制度的推进很重要。
- 上一篇:监察局控制与防范经济调研报告
- 下一篇:浅谈农村信访问题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