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局人行道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25 11:42:00
导语:建设局人行道调研报告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行道作为城市道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其使用功能已不再单纯是行人通行的专用通道,它在城市发展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城市交通的疏导、城市景观的营造、地下空间的利用、城市公用设施的依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的利用
人行道按功能可简单的划分为:路牙沿、附属设施功能带、盲道、人行道、退让线五个部分,虽然每个部分看似简单,但在城市道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将这五个部分进行合理的整和,加以改进就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在寸土寸金的现代化城市中,用地的问题总是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矛盾更为突出,土地在利用需求和城市发展储备等方面的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空间利用更趋明显,地下是各类管线的“大本营”,被路灯、供电、通讯等管线所盘踞;地面是各种附属设施的“根据地”,被绿化、广告、书报亭等设施所占领。现在的人行道在利用上不堪重负。因此,必须合理、充分地利用人行道的有限空间。
二、人行道设计的新思路
1.规划与设计部门应在重视车行道的规划与设计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人行道的重要性。在现代城市中,人流的无序而导致的交通拥堵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人行道(特别次干道)的宽度应尽可能设计得宽裕些,不得牺牲人行道来换取车行道的拓宽。道路宽度习惯沿用主干道5~6m,次干道2~3m的模式。在新建主次干道中,人行道应留有充裕的空间,为城市新一轮的改造做好准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剧增,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
2.人行道的布局必须跳出现有定式,打破红线在道路布局上的束缚,充分利用道路退让线和慢车道的宽度,将慢车道、人行道、退让线三者连为一体,放在同一平面上。由于行驶速度缓慢,人行道的纵横线形在施工中可结合实地条件,因地就势,在满足排水的前提下进行调整,不一味死搬硬套。拓宽了慢车行道及人行道,使狭窄的人行道在视觉上得到放宽,消除了行走中的空间压抑感。同时慢车道、人行道、退让线三者之间可以采用不同材料进行区分,保证了红线的限制作用,运用交通标志标线等手段,规范行驶行为,确保通行安全。在使用过程可以自我调节,在人流少、自行车多的时候,自行车可以进入人行道,同样当自行车少、行人多时,慢车道可作为疏导的通道。通过简单的变化,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的利用率。
3.人行道设施应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城市发展越来越快,但城市用地是有限的,可谓寸土寸金,如果人行道仅作为一种行人的通行设施,利用率是很低下的。目前,很多的工程实践中,自行车停放区、景观绿化、城市公用设施已不断地在利用人行道的有限的空间,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是当务之急。
(1)设置临时停车场
随着城市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动车得到很大发展,小轿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城市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尚不能满足机动车辆的增长速度。目前机动车的停放较为混乱,而城市用地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因此城市人行道可作为机动车的临时车场,结合各道路的特点,分路段分时段做出明确规定,在主干道(景观路)或商业网点的人行道严禁停放,次干道可在夜间某个时段停放,白天禁止停放;街巷在流量高峰时刻严禁停放。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以加大该路段的日常养护,人行道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的压力,同时也可将混乱的停车现象变得有序,可谓一举双赢。
(2)人行道与休闲广场一体化
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的今天,市民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拥挤,城市的绿地、景观太少,对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压抑感。可以在一些非人群聚散地区域或靠近市民生活区的人行道上,在满足宽度的条件下,设置小型甚至是微型的休闲广场,在广场内适当增加绿化、休憩设施,可以使行人感到林中有路、路中有林,做到以人为本,同时也大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品味,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3)无障碍通道与道口相结合
随着城市无障碍改造力度的加大,城市人行道的进出口坡道也越来越多,但宽度狭小,在道口处人流、车流聚压较大,需要快速疏散,如单独设一个较窄的通道,无形之中减少了通行面积,因此可将无障碍通道扩大到整个人行道宽度,使得不论残疾人还是正常人从哪个点进入人行道都很通畅。高峰期间在专人指挥下,非机动车也可进入人行道,作为一种临时通道,加大了该处的分流速度。通过对交叉口处的人行道的有效拓展,提高了行走时的舒适程度,真正做到了人性化管理,也提高了无障碍通道的利用率。
4.严格规范人行道上埋设的各类管线,特别是新建道路上的埋设。由于运营商部门较多,在一些早期的市政道路上常遭到私挖、乱挖、偷挖,使得地下管线十分混乱无序,而且埋置深度大多达不到要求,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大大降低了人行地下空间的利用率,为以后的改造增大了难度。因此对管线的埋设应从严控制,规划和设计部门应在项目规划与设计阶段就明确规定管位孔道数和埋置深度,为监管提供有利的依据,同时推行监理制,加强过程中的监控,路政等监管部门应加大在施工中的约束力,把埋置深度、回填质量列做重点巡查和验收的考核项目。人行道的地下空间资源有限,十分宝贵,如果不加以保护并合理利用,今后的城市发展将会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
- 上一篇: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工作意见
- 下一篇:医院护士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