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干部提名机制调研报告(区)
时间:2022-04-22 04:08:00
导语:党委干部提名机制调研报告(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为了认真落实**四中全会《决定》和上级党委的各项要求,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努力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从理性上探讨如何进一步扩大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的民主、前移提名决策权等难题,**区委组织部就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初始提名权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求,我们还认真查阅了党建理论中涉及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深入学习了《干部任用条例》和一些兄弟县(市)区在提名权方面的有益探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我区在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方面一些成熟的做法和成功的尝试,形成了综合调研报告。
一、规范干部选任初始提名程序的重要意义
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初始提名权问题虽然在《干部任用条例》中没有作为一项工作进行单独地规范和明确,但它却是影响群众公认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中能否得以充分体现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干部工作民主化进程中必须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有效解决“少数人选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用人上不正之风的关键性问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有利于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20**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出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公示等程序做出严格的规定。几年来,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活动,《干部任用条例》的内容可以说已经深入人心,各级党委领导干部、组织人事干部的《条例》意识、大局意识、标准意识、纪律意识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虽然《干部任用条例》在提名环节也提出了领导干部个人署名推荐、个别特殊需要的领导成员人选可以由组织推荐提名等规定,但是关于如何完善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科学合理地规范初始提名权,使干部推荐提名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有章可循,则更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探索和规范。同时,这也是深入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所规定的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具体制度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迫切需要。据我们对138位有代表性的干部群众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认为干部选任过程中初始提名环节最重要的占52.2%,认为考察考核环节最重要的占33.3%,认为讨论决定环节最重要的占8.7%,认为任前公示环节最重要的占5.8%。由此可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干部选任工作质量,应该先从规范初始提名程序入手。
二是有利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以便进一步发挥党委其他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群众的作用。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就是要通过扩大民主方向,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真正落实群众“四权”。这里的“群众”应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特指领导之外的普通干部群众,而应该是指除各级党委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组织部门直接管理干部选任的干部之外的所有干部群众,是与干部选任工作中能够选人的“少数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就是要充分发扬“集中”的优势,而又有效地防止“过分集中”带来的问题。目前,我们实行的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制度,就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和尝试,采取这一办法,可以让全委会全体成员直接参与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来,变“少数人选人”为“多数人选人”,扩大了党内民主,发挥了全委会成员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同时,将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权扩大到全委会的所有成员,还有利于增强全委会成员的责任意识,可以有效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
三是有利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有效地预防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规范和监督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关键所在。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权是地方党委及组织部门履行选拔任用干部职责的基本内容,是有效行使用人权的保证。但如果不规范运作,就很容易失去制约,产生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调查问卷显示,51.4%的干部群众认为初始提名环节容易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不够公开、透明。就实际操作而言,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干部人选只要在初始提名环节被确定了,以后的民主推荐、考察和讨论决定等各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只是验证性的,如不遇到极特殊的情况就会一路绿灯,有时即使发现了一些影响任职的问题,也会迁就于最初的动议提名人选而很难加以否决。这就难免出现用人的程序都认真地走了,但有问题的干部也被选拔上来了的现象,从而使本来严格规范的用人程序无法成为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的有力屏障,“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理。通过规范初始提名程序,既可以使地方党委书记应有的用人建议权在确定参考人员名单的过程中得到体现,又受到了合理制约,能够有效防止干部问题上由少数人或个人说了算的现象,防止跑官要官等不正之风的产生。
二、**区扩展初始提名权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区委在严格遵循《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改过去由少数人“定调子”,组织部“端盘子”的做法,努力建立了以群众提名为基础,组织部门提名为主导,党委全委会提名为核心,个人提名为补充的提名机制,有效地推进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化程度。
(一)定期分析班子现状,及时公布空缺职位
一是深入调查摸底,实行领导班子现状定期分析制。利用届中考察、年度考核、日常谈话了解、参加民主生活会、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跟踪考察等途径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经常性的考察了解,掌握领导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廉政状况,及时了解镇、街道和部门班子运行情况及班子成员现状,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为干部调整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建立组织部部领导定期分析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部务会议,定期对镇街道和区级机关部门的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领导班子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是结合领导职务任期制的推行,实行缺位预告制。实行领导职务任期制后,岗位在什么时候空缺都可以测算出,因此,我们提前对即将空缺的职位进行公告,为民主推荐干部创造条件。至目前,我们共对43个空缺职位进行预告。缺位预告内容包括空缺职位、缺位时间、缺位职位任职条件、缺位职位工作职责等。根据分类告知原则预告领导职位缺位情况,重要领导职位缺位情况向区委全委会或区委确定的范围告知;特殊职位缺位情况根据职位要求向区委常委会和区委全委会告知;一般领导职位缺位情况在缺位单位、缺位地区范围内告知,也可向全社会告知,其中面向社会进行公开选拔的职位必须向全社会进行预告。对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缺位岗位还在该专业的系统、行业范围内进行预告。干部缺位预告方式,根据分类告知原则,在缺位预告范围内发放或张贴《领导干部缺位一览表》,时间一般为每半年一次,提前将下个半年度领导职务缺位情况予以告知,特殊情况随时予以预告,面向社会预告的职位,缺位预告在“**党建”网站和报纸等媒体予以公布。
(二)规范初始提名主体,扩展初始提名权
一是将初始提名权交给区委全委会全体成员。为了增强全委会成员的责任意识,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区委将干部任用的初始提名权扩大到全委会的所有成员。每年年初,区委组织部将全区领导干部职位空缺情况向区委常委会进行汇报,常委会集体研究确定近期需要配备重要职位。主要做法:一是明确提名范围。我们实行干部分类管理,按照岗位、职能的特点,将区管干部分为重点管理、常规管理和宏观管理三个层次。把社会关注程度高、权责较重的区委、区政府26个工作部门和10个镇(街道)党(工)委政府的正职作为重点管理岗位,选拔任用时实行区委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二是规范提名程序。在重点管理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首先由组织部门根据有关单位民主推荐、干部年度考核、班子结构和后备干部情况,每个岗位提出2至5名参考人选名单;其次,组织部门将拟任职务、任职条件、提名参考人选名单及基本情况等,提交区委全委会成员进行差额提名;第三,全委会成员可以根据区委组织部提供的参考人选名单进行推荐提名,也可以另外推荐提名他人,但每一个拟任职务只能推荐提名一名人选,多提无效。三是严格工作要求。区委全委会成员推荐提名时,必须保证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与。四是注重结果运用。推荐提名票数相对较高的,方可有条件被确定为重点领导岗位人选考察对象,才能有条件列入重点领导岗位任用建议名单。五是抓好监督落实。我们把全委会成员提名制度的落实情况,作为区委书记年度述职的重要内容,并与由民主提名产生的领导干部一起接受区委全委会成员的评议。据了解,自2004年以来,我区区委全委会共民主推荐提名了32名镇(街道)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门党政正职人选。
二是将初始提名权交给全体乡科级区管干部。区委组织部根据乡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结合空缺职位的特点及要求,向区委提出建议,召开全区乡科级领导干部大会进行推荐。会上公布拟推荐的职位和任职条件及推荐范围。所有参加会议的乡科级干部都拥有同等的推荐权。在推荐的基础上,组织部门根据得票情况,确定进入民主测评环节入选。在人选单位进行的民主测评中,满意率超过50%以上的,确定为考察人选。综合分析考察情况,在征求纪检部门意见后,确定提交常委会进行票决人选。此外,实行基层党委(组)集体提名乡科级副职。具体做法是:除个别组织调整外,当镇(街道)、区级部门副职岗位出现较大空缺时,所在单位党委(组)召开党委(组)领导班子会议以无计名投票方式,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民主提名副职岗位拟任人选,提名人选必须有应到会三分之二同意,基层集体提名结果上报上级组织部门后,由组织部根据基层党委(组)的提名,结合空缺岗位的性质、特点、班子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等情况,经部务会研究后,再派出考察组到基层单位进行干部选拔任用的相关程序。
三是将初始提名权交给普通干部。当乡科级党政领导干部岗位出现空缺时,鼓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区级老干部等,以个人名义,署名向组织部提名党政领导干部人选,经部务会研究提出拟提名人选。自2004年我区试行群众民主提名制度以来,共对30多个职位的干部进行了群众民主推荐提名。首先,提名人负责任地以书面材料的形式提名并署名,认真填写《领导干部推荐表》。提名材料要客观公正,全面介绍被推荐人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提出提名理由和使用建议,并申明与提名人选的关系等。口头提名、向个人不向组织提名,以及没有提名理由和建议任用方向的不予考虑。其次,署名提名党政正职或副职人选,同后备干部推荐、四套班子成员提名、基层党委(党组)提名人选相结合,认真分析、反复比较。在后备干部推荐和四套班子成员提名、基层党委(党组)提名中,推荐率、提名率均较低的不作为提名人选。三是由组织部负责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认真进行审核,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作为提名人选,经审核后,根据工作需要,按照规定程序到被推荐人所在单位进行民主推荐。四是对不作为提名人选的,由组织部及时向提名人作出说明。
三、关于干部选任初始提名的方向性探索和建议
近几年来,**区在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仍处在试行阶段。一方面按照民主集中制和《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注重发挥党委集体的作用,用民主解决初始提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因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运行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基于此,我们感到有四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初始提名的认识与参与度。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初始提名方法、程序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尽快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初始提名,提高参与初始提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思想教育,做好干部群众初始提名的正确引导,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公正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个人主义思想,自觉从大局和对党、对干部本人负责的角度出发,坚决抵制不良的小团体活动和不正常的拉“票”行为,“负责”地向组织推荐人选,促进初始提名的积极意义在干部选任工作中的充分落实。三是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参与民主推荐的自觉性。民主推荐中的感情票、印象票、猜测票、随意票和弃权票的存在,一方面,说明民主推荐工作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干部群众的素质状况,为此,必须要建立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的长效机制,切实把《干部任用条例》和有关规定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加强对《条例》内容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民主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民主推荐干部,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应认真负责地参加推荐工作。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实行“首提责任制”。明确责任人,一是领导干部个人推荐提名的干部人选,推荐者为首提责任人;二是组织推荐提名的干部人选,该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为首提责任人;三是组织部门集体研究首次推荐提名考察人选,组织部门主要领导为首提责任人。同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责任书》,明确提名者应负有的相关责任,提名者要在提名责任书上签字。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即在推荐提名过程同步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将追究首提责任人的相关责任:被推荐提名人选拔使用后,发现提拔前存在严重影响任职问题的;领导班子违反规定程序进行推荐的;明知干部人选不符合提拔任职条件和规定,以个人意愿强行通过推荐的;其他原因造成推荐不当,产生严重后果的。追究时应根据责任主体的责任大小、后果轻重、损失程度、主客观原因等,追究提名人的责任。
(三)完善后备干部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干部提名人才库。一是坚持开放式选拔,着力形成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扩大后备干部选拔视野,将优秀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等体制外人才纳入选拔范围;建立经常性选拔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后备干部公开选拔考试,择优补充后备干部队伍。二是坚持菜单式培训,着力形成供需结合的培训机制。围绕中心工作,每年年初由组织部门牵头确定培训菜单,组织后备干部进行选课培训;根据后备干部的不同情况,采取岗位轮换、安排与培养方向相关的重要职务等方式,选派后备干部到信访部门、重点工程等挂职。三是坚持动态式管理,着力形成能上能下的退出机制。每年根据干部年度考察和后备干部选拔情况更新一次后备干部数据库,一旦出现职位空缺,根据职位条件需要优先从后备干部库中筛选合适人选;同时,拓宽后备干部“下”的渠道,对出现问题的,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四)建立干部经常性考察制度,实行工作实绩登记。考实考准干部实绩和能力,要坚持日常跟踪考察和任前考察相结合,实行领导干部定期自查公示制度。实施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登记制度,通过干部工作效果如何看实绩,通过工作措施、效率看能力,通过工作态度看思想,通过自身素质看潜力。为使提拔使用人选适合班子建设需要,要制定后备干部职业取向论证制度,每年年度考核时对正副科级后备干部进行职业取向分析论证,清楚掌握后备干部适合的工作岗位。落实考察人员责任,实行考察预告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对考察对象和考察工作的监督。注重考察结果的积累和运用,建立考察结果综合分析评定制度,定期、不定期地对经常性考察结果实行定量、定性分析,进行综合评定,为选拔、调整、使用干部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 上一篇:国内旅游业认识论文
- 下一篇:旅游业外资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