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区域化调研报告(区)

时间:2022-04-22 03:44:00

导语:党建区域化调研报告(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建区域化调研报告(区)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形态转型不断加快。如何适时转变基层党建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在政治领域的“软着陆”,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为此,**区从优化基层组织设置入手,探索开展区域化党建,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一、区域化党建的提出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基层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处于单位人与社会人、经济人与政治人的不断变化之中;基层党建工作也逐渐从农村、国有集体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领域,衍生拓展出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系的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领域。

以**区为例,目前全区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近4万家,新社会组织684家,非公经济已占全区工业产值的98%以上。伴随着“两新”组织的蓬勃发展,外来人口大量集聚,出现了组建党组织难,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落实难、参加正常组织活动难等问题。而社区也面临着大量“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压力,在居民自治等基层民主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党员的数量与质量不平衡、党建资源的投入与需求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把这些分布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断流动之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其时时在组织视线之内,人人在组织管理教育之中,处处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表率,单纯的“单位建党”模式下的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已越来越难以胜任,急需一种新的组织设置模式和教育管理手段来补充和加强。

作为一个新的理念,区域化党建从区域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在层级上,对基层党建工作实行中观管理,克服了宏观管理的不便和微观管理的缺失,较好实现与上级党组织和一线工作的对接;在范围上,打破地域限制,变点状推进为块状规划;在功能上,整合各类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变内循环为内外一体化循环;在机制上,以组织设置形式的创新为基础,推进党建工作的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强调互动共商,倡导自主管理。

党的**提出,要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而区域化党建正是贯彻落实了这一要求,它将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理论引入党建领域,对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动态调整,对党建阵地建设、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统筹,使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为科学,组织体系构架更加完善。同时,通过黏合协调沟通区域内的各类社会基础单元,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力;通过充当基层社会的组织主体和领导力量,提高社会组织化程度和有序运作水平。因此,区域化党建体现了党建工作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转型。

二、**区区域化党建的具体实践

去年年底,**区系统总结了园区党建、村企联建、行业组建和产业链组建等模式,提出了区域化党建的构想。今年5月,选择了5个镇(街道)的不同领域开展试点。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组织设置、运行方式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形成了有较强操作性的措施。

1、优化组织设置模式,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组织架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原则,在镇(街道)行政范围内,把性质、特点相近的地域、人群划分为一个区域,设置区域党组织、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构筑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单位党组织为基础、区域内党员为主体、群团组织共同参与的动态开放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如在商务区、工业集聚区,按照“1+N+1”模式设置区域党建组织架构,前一个“1”即区域党组织,负责区域内党建工作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区域内党组织组建,组织区域共建活动;“N”即原隶属于镇(街道)党(工)委的党组织,除行政事业单位党组织外,全部划入区域党组织管理;后一个“1”即党员服务中心党组织,负责未建党组织单位的培养发展党员工作,接纳并教育管理区域内的流动党员。同时,建立与区域党的组织架构相匹配的群团组织架构。如路北街道成立了中央商务区联合党委,将区域内原有基层组织划入联合党委管理,建立了中央商务区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并同步成立了中央商务区团委等组织。

2、完善资源配置模式,构建集约共享的服务平台。按照“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方式,建立区、镇(街道)和区域三级党员服务中心(站)83个,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平台。同时,把现代远教网等区域内已有的各类场所和设施作为扩展平台,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向社会化和服务型的转变。一是规范软硬件设施。明确了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建筑面积和人员配备标准,以及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来源。二是明确功能定位。党员服务中心(站)向全社会开放,为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办理党内有关业务等8项基础服务和其他便民服务。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来访接待、首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并公示上墙,确保党员服务中心(站)的有效运转。

3、创新党员管理模式,构建区域一体、动态管理的体系。区域党组织以实施“服务单位+服务社会”为切入点,规定不管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均应到区域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实现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从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如中央商务区内127名党员全部进行了登记,40位经营户党员“亮牌”营业,并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店”评选活动,发挥了商区党员的示范作用。

4、畅通日常运作模式,构建上下互动、左右贯通的工作机制。纵向上,建立了区、镇(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区域党组织的领导机构,做好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并进行督查指导。横向上,建立区社会工作党建联席会议、镇(街道)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区域共建共享理事会的沟通协调机构,定期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协商区域社会公共事务,动员开展区域和谐共建活动。同时,赋予区域党组织对驻区行政单位党组织的组织协调权,对区域内社区和“两新”组织党组织的领导权,对区域内党员的教育管理权,变过去“以条为主”为现在的“条块结合”,形成区域各方广泛参与的格局。

三、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初步成效

从**区的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较好解决了新形势下党组织组建难、流动党员管理难和作用发挥难等一系列问题,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1、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更广。区域化党建以其开放动态的组织架构,使区域内的党员及时纳入区域党组织的教育管理范围,有效实现了对区域内所有单位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特别是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中,区域化党建模式既保留了“单位党建”组织体系严密、调控力强的优点,又克服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认知上、阵地上、经费上对业主的相对依赖,使企业党组织更独立、更自主地协调企业各方利益关系,满足了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同时,还避免了党员的流动变化对党员教育管理带来的影响和制约,有利于形成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如路南街道方林汽车4S党员服务中心的建立,使50多家汽车专卖店的30多名流动党员有了新“家”。

2、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更细。一方面,区域化党建有效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如丰城市焦坑乡驻**流动党支部,充分发挥无职党员在招商引资、帮助就业、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协助维持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作用。2007年以来,支部共为家乡吸引投资6100多万元,协助处置各类事故12例,帮助解决劳资劳保等纠纷46起。另一方面,区域的划分使得不同类型的党员相对集中,通过开展分类教育,以及组织开展更广层面的教育活动,使得教育效果大为提高。

3、党组织作用发挥更好。区域化党建克服了单纯的农村党建、社区党建和单位党建的局限,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空间更大。各区域党组织把服务党员群众作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基本任务加以落实,积极为党员群众提供就业推介、助学帮困等各种服务。如**街道古街区域联合党委,在商西路夜市推出标底仅为50元的摊位,目前已落实103个,帮助170多名外来人员和失业人员实现了就业。在非公经济领域,由于区域党组织具有超然独特的政治优势,能较好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面的利益关系。此外,区域化党建充分整合了区域内各类资源,构建了维护稳定的缓冲层,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4、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更活。坚持把党内民主建设作为开展区域化党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央商务区联合党委通过无候选人直选,产生了1名书记和5位党委委员,并通过了党委工作章程,这是全省首次通过直选产生的区域党组织班子。新桥镇在区域化党建中,积极探索扩大基层民主的方式,在每月15日举行区党代表接待日活动,帮助区域内党员群众解决各种问题。

5、区域和谐共建的运行机制更实。各区域党组织把促进区域和谐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加以推进,着力构建党组织与区域各方及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路南街道在方林汽车城建立区域共建理事会,实行轮值主席制度,由每个理事单位自行申报区域共建项目,轮流牵头、协作开展、共同参与,并定期召开理事会进行绩效考核,淘汰更换积极性不高的理事单位和轮值主席。中央商务区联合党委推选了“和谐商区共建理事会”,促进企业间沟通,协调村企停车等纠纷,共同推进了商区清洁卫生等公共事务。

四、完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几点思考

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区的探索只是一个开端,取得的成效也是初步的。继续推进这项工作,还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

思考一:要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关系,调整完善基层党建工作领导体系。无论从含义还是实践来看,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都是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单位党建是区域化党建的基础和着力强化的目标,而区域化党建本身就包含着单位党建的内容,是单位党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比如我们把区域化党建与农村、城市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建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整体合力。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建区域党组织的地位如何界定,如何通过区域的合理划分来提高区域党组织的初始凝聚力,这些势必将影响现有基层党建的领导体系。因此,正确认识区域化党建与单位党建的关系,进而调整完善现有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系,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有的还需要修订相关党内规章来加以规范。

思考二:要准确把握党员服务中心(站)的定位和功能。党员服务中心(站)是一个综合性工作平台,其性质定位是具有基层党建社会化属性的载体,中心(站)之间是一种协调整合的关系。因此,工作平台建设要处理好区域党组织的“源”、工作平台的“流”、区域内其他组织的“汇”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树立和发挥区域党组织指导、协调、整合的非权力性权威,又要尊重区域内其他组织的意愿,避免区域党组织的缺位、越位或错位。在服务功能上,要着力抓好主体建设(党员志愿者队伍)和客体要求(服务项目设计实施)两个关键环节,提高融合党建、行政和社会资源的综合运作效率,以社会化、制度化、品牌化的运作方式,为基层党员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思考三:要切实强化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支撑和保障。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必须解决好区域党组织所需的场地、人员、经费等问题。目前,我们主要采取建立党员服务中心(站),发挥区域内各类组织已有场所、设施的作用,定期轮流组织活动;通过下派兼职、公开招聘等形式,拓宽党务工作者的选拔渠道,广泛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按照区、镇(街道)财政分级统筹和区域内单位自愿筹集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经费问题,并与财税部门商定企业党建有关费用实行税前列支等方式加以解决。但在实际操作中,比如在区域党组织书记的人选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思考四:要积极探寻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有效方法。当前开展区域化党建工作的主客观问题还很多,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并将此作为健全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的前提;要坚持舆论先行,及时宣传推广各地开展区域化党建的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以典型的示范效应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执政意识和协同意识;要大力营造党组织、党员和全社会共同参与区域化党建的氛围,使各类组织都能在区域化党建的工作平台上找到切入点,有效凝聚区域内的党组织、党员和社会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整体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