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人才建设调研报告(区)

时间:2022-04-22 09:24:00

导语:党委人才建设调研报告(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委人才建设调研报告(区)

**县位于**群岛中部,是长三角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主干通道,全县总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4916平方公里,止20**年底,全县户籍人口**人,是一个典型的海洋资源大县、陆地资源小县。近几年来,我县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海洋经济的契机,主攻临港工业,挖掘涉海产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放眼长三角地区,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发展质量上看,目前**还属于沿海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如何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赢得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为建设“富强和谐**”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近期我部按照县委要求,成立了课题组,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县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重点对县属行政事业单位和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力求从一个视角的观察上,分析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供县委决策参考。

一、人才队伍现状

近几年,我县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县人才队伍已有一定数量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年底,全县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和具有技术职称(等级)等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已超过2万名,占全县户籍人口的10%,比20**年的16438人增加了二成多。特别是技能人才增幅较快,按照劳动部门实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口径统计,全县现有技能人才5534人,比20**年底1**7人增长404.5%。

1、行政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基本情况。61家县属行政事业单位统计显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学历以上1801人(含博士1名,硕士13名),占总人数的34.7%;大专学历1725人,占总人数的33.2%;中专学历(高中)1152人,占总人数的22.2%。从技术职称层次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3**人(含正高1名),占总人数的6%;中级职称1651人,占总人数的31.8%;初级职称1189人,占总人数的22.9%。从技术等级层次看:共有178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占总人数的3.4%,其中技师55人,高级工45人,中级工36人,初级工42人。

2、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显示,从学历层次看:本科学历以上283人(含研究生学历7名),占从业人员的2.6%;大专学历*人,占从业人员的5.6%;中专(高中)学历2450人,占从业人员的22.2%。从技术职称层次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85人,占从业人员的0.8%;中级职称166人,占从业人员的1.5%;初级职称*人,占从业人员的2.2%。从技术等级层次看:共有*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占从业人员的15.6%,其中高级技师5人,技师*人,高级工*人,中级工*人,初级工*人。

二、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一直以来,我县按照党管人才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模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工程、人才振兴工程、人才保障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备创业创新能力、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适用型人才队伍,走出了一条海岛人才队伍建设新路子,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

1、树立人才强县理念,强化人才工作领导。县委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建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积极发挥领导机构作用,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人才工作汇报,及时掌握人才动向,预测人才趋势,研究工作对策,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为加强宏观指导,做好人才工作全面科学谋划,编制完成了《**县2004-20**年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等中长期发展规划。

2、出台人才工作制度,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原则,制定出台了《**县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和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有关制度》等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人才工作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工作联络员。此外,强化责任考核,把人才工作纳入乡镇和县属单位年度工作共性考核内容,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人才工作合力。

3、组建人才工作机构,推动人才工作开展。在县委组织部内增设人才工作科,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协调指导全县人才工作日常事务开展。通过成立县人才交流中心,完善县人才劳动力市场,建立**人才网等,积极为县内外人才就业创业搭建桥梁,与省内外高等院所建立人才供求关系,努力为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搭建互动服务平台。

(二)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大力引进各类人才

1、靠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吸引人才。实践证明,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是聚集人才的第一要素。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发展海洋经济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努力改善软硬件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减化审批程序,推行一站式办公、公示制、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服务措施;大力倡导企业文化建设,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为吸引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靠优惠政策、搞好服务吸引人才。结合我县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认真做好党政机关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优秀人才智力引进工作的意见》、《关于大力引进紧缺人才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工资待遇、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户籍迁移、家属子女就业入学等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搞好服务,建立起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3、靠丰富形式、搭建舞台吸引人才。一是依托重大项目吸附人才。抓住**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日本常石修造船项目、衢山岛4万千瓦风电场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高新科技项目落户的契机,从国内外积极引进人才,取得了较好成效。如**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自2004年落户以来,在现有1456名员工中,中专(含高中)学历以上的有87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4人,本科学历117人,大专学历187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74人,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14人。具有技术等级资格的有496人,其中高级技师3人,技师14人,中高级工103人,船舶修造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二是围绕市场需求接纳人才。通过编制人才供求预测、定期供求信息、举办人才集市、组团赴省内外招聘等措施,吸引各类实用人才。据初步统计,20**年至20**年已举办本级各类人才交流大会26场次,600余家次单位、近5000人次入市交流。组织100余家次用人单位赴外县招聘各类急需人才15次。此外,在县第一、二人民医院成立了上海新华医院分院,**海山密封材料有限公司、**科成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上海化工研究院、**中医学院等科研院所确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去年又成功引进了一项国外智力项目。三是通过公开招考选拔人才。扎实开展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选聘等工作,20**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大专学历以上*余人,来我县服务或工作的柔性人才350余人次。20**年至今已有38名大学生进入渔农村社区工作,此外,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引进31位大学生来岱服务,充实了基层党政工作力量。

(三)实施人才振兴工程,抓好人才培养工作

1、依托培训基地,固定式培养。注重培训基地建设,打造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校为龙头,乡镇成校、远程教育基层站点、企业实训基地为基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固定式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坚持走校企联办内涵发展之路,成立了**技校常石集团分校和长涂金海湾实训基地,由技校负责教学管理,企业提供办学管理经费和实操平台,毕业后全部由企业录用。**技校还与正华、海舟、常石、金海湾等大型重点船舶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依托乡镇成校建立长涂、衢山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五匠”、“焊工”、“编织”等特色培训基地,对城镇失业人员、渔农村富余劳动力、外来务工者等开展上岗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

2、注重实践锻炼,针对性培养。对党政人才,通过基层锻炼、项目挂职、岗位交流、办班培训等形式,着重提高党性修养、工作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业务培训、外出进修、专家讲座等方式,重点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组织外出考察、举办县企业家论坛等活动,着力提高他们驾御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对技能人才,通过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使技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我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对渔农村实用人才,通过组织专家、农业专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示范指导,提供科技信息,大力培养种养加等方面的渔农业产业化人才。

3、创新工作载体,多途径培养。一是建立人才培养导师制。在非公企业开展“名师带徒”活动,在教育系统开展“青蓝工程”,在医疗系统开展“名医传承工程”,同时组织行业优秀人才帮带青年人才、领导干部联系青年人才,通过帮带联系提升青年人才素质。二是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各企业、各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开展技能竞赛、练兵比武和技术创新等活动,为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技术和砌磋技艺的平台。三是实施“党员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非公企业党建“三培养”活动和党员创业创新基地培育工程,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建立党员技术攻关组等举措,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实施人才保障工程,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注重改革创新,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胆启用年轻干部,不断探索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与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20**年以来,县委先后2次公开选拔乡科级领导干部12人。在公务员队伍管理上,坚持“凡进必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和全员聘任制,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健全人才使用机制,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进行流动,利用业余时间为企业、渔农业提供服务,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

2、强化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动力。完善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制定出台了《**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管理办法》、《**县首席技工选拨管理暂行办法》等,开展“拔尖优秀人才”、“海洋文化名人”、“首席技工”、“创业创新带头人”、“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按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月500元,优秀专业人才每月300元,海洋文化名人、首席技工每月200元的标准发放政府津贴,并适时组织进行体检和疗休养。设立每年200万元的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和奖励,其中100万元作为县骨干教师和医生的政府奖励基金,专门用于教育卫生系统。设立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基金,用于资助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奖励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成果。

3、作好服务文章,增强人才留岱发展的信心。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在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看望慰问优秀人才、举行座谈会,并发放新年贺卡。实行人才社会化管理,全县已有近900人实行人事,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此外,通过网上人才工作知识竞赛、人才工作月、引进人才座谈会、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通过《今日**》、**电视台等新闻媒介,大力宣传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的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在调研分析中发现,由于思想观念、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机制等主客观因素,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与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少。61家县属行政事业单位调查显示,中专(高中)以下学历的还有1666名,占总人数的32.1%;研究生学历14人,只占总人数的0.3%;全县高级以上职称3**人,仅占总人数的6%。企业高层次人才更是缺乏,对7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发现,本科学历以上283人,仅占从业人员的2.6%;高级职称85人,只占0.8%;技师以上75人,只占0.7%。具有等级的技能人才仍旧紧缺,只有1724人,占从业人员的15.6%。初中学历以下7680人,占了从业人员的69.7%。

2、人才分布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现有人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教育、卫生等单位,占了50%,高级职称的有近80%分布在教育系统。海洋工程、海洋文化、新闻广播类、医学类、建筑规划设计、农林业、旅游等专业比较紧缺。在企业单位中,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占了五成左右。船舶设计与制造、船体、轮机、电气、焊工、船舶质检、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英语、水产品加工、产品开发与设计等专业比较紧缺。

3、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隐性外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县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有1000余人,回岱就业人数虽然较前几年有明显增加,但也仅占20%左右,其中考入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回**工作少之又少。二是显性外流。近三年,我县行政事业单位骨干人才辞职、自动离职、外调经济发达地区的有150人左右。以教育卫生系统为例,20**年来,教育系统共外流大专及以上学历99人,中级职称及以上就有94人;卫生系统共外流大专及以上学历14人,中级职称及以上10人。而受区位劣势、经济条件等原因,人才引进又相对比较困难。

4、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投入就是效益最大化的理念没有形成,对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单位和部门在人才工作中还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对人才的培养经费投入不足,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实际效果较差,人才层次提高慢,特别是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远远没有到位。

5、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实现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需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需要不断建立健全,人才分配激励、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人才市场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建设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人才市场公共服务功能不够齐全。

四、思考及建议

海岛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集聚、开发与使用。为了加速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彻底更新观念,集合各方力量,从观念、体制、方式、机制上全面创新“人才工程”。

1、注重理念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一是走出人才“职称+学历”的误区,确立“大人才观”。要突破以学历、职称作为人才标准的传统做法,树立新的人才理念,凡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为地区经济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都应纳入到人才工作范畴,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二是走出人才“学而优则仕”的误区,鼓励人才在业务上发展。随着临港工业的迅速崛起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更缺的是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此类人才在业务上多发展,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三是走出人才“占为己有”的误区,坚持人才柔性流动。清醒认识**目前发展现状,更加注重人才的技术引进,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特别对高层次人才,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行情,完善柔性引进的政策体系,吸引优秀人才为我县服务。

2、注重发掘潜能,发挥现有人才资源最佳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在职人才的作用。首先要在事业上给予支持。为各种人才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展示他们的个人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其次要用感情留人。要主动与人才加强感情交流,建立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在人才的职务升迁、晋升职称、学术活动等方面给予特殊的照顾和支持。再次,要用适当待遇留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根据现有的财力、物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关心他们的健康,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二是重视二次人才资源的开发使用。离退休人才一般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发挥他们的“余热”对缓解海岛地区人才缺乏的矛盾,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要对不同专业、不同专长的离退休人才进行梳理、分类,通过组建各种老年人才协会,为离退休人才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采取激励政策鼓励一些单位对离退休人才实施返聘,使他们在擅长岗位上再作贡献。拓宽县咨询委作用发挥渠道,继续为我县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当好参谋,让离退休人才“金秋再创业,夕阳再辉煌”。三是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在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切实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地开发一批后备人才队伍,引入“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机制,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培养、使用、跟踪、评价工作,以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快成长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3、注重分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缓解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培养党政人才。通过外出进修、挂职锻炼、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提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着力提高基层党政人才的起点,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吸纳品学兼优者,充实乡镇和社区人才队伍。二是重点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定期选送年纪轻、学历高的企业管理人才到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培训;采取县校联合办学的方式,举办高级管理人才研修班。三是加速配置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要与我县加快发展船舶修造、物流运输、船配产业的形势相适应,整体匹配地挑选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人才,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高智能、高技术、高工艺的开发型、应用型人才。四是择优培育渔农村乡土人才。要加大乡土人才的开发投入,着力创办乡土人才创业园,使全县各类乡土人才适度集中,带动更多渔农村群众创业致富。此外,要鼓励各类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和职称评选,拓展知识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注重柔性引进,广揽适用型的海洋经济人才

从我县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看,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刚性”引才制度,出台政策积极鼓励本籍毕业生和外地人才来岱就业创业,对引进人才单位确定的,帮助解决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对单位未确定的,可以“先落户后择业”。对硕士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优秀人才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在编制内的可优先安排,满编的先办手续,后调节编制。另一方面要大力做好“柔性”引才工作:一是推行订单人才。对急需、紧缺的人才,由用人单位向人才交流中心申请所需人才的标准,如学历、专业、职称等,人才交流中心与大中专院校联系,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到申请单位。二是开展人才租赁业务。对本县科技项目,依靠本县人才无力完成的,可向县外租赁人才,签订合同,项目完成后,归还所租人才。三是借智攻关。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科技项目,在本县无人才实力的情况下,可视人才需求情况,进行重金借智,以促进科技项目的完成。四是智力融资。允许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智力融资,允许智力、技术参与股份,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

5、注重整合资源,营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充分整合各界资源,努力营造出对人才具有“磁场效应”的社会大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胆借鉴先进地区好的政策措施,探索网络化管理模式,形成有本地区特色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流动、保障等整体配套的人才队伍建设新体制。二是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市场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等手段,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使我县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高地所在。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宣传优秀人才,树立人才典型等手段,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深入人心,让人才真正体会到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四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敢于打破常规,简化手续,强化服务,特别要从人才的婚姻状况、居住条件、生活习惯、文化娱乐等方面入手,于细节处体现出对人才的关怀,真正创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