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生行为规范调查研究
时间:2022-04-09 01:00:00
导语:教育学生行为规范调查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问题起因
由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而大部分青少年都是由于种种原因过早地踏上这个复杂的社会,紧接着由于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一步步走向犯罪的道路。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都是由于人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较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慢慢的走向犯罪的道路。为了了解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调查行动
(一)问卷调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校的高一,高二,高三学生,学生的家长,包括农民,渔民,工人,机关工作人员。涉及面比较广,比较全面,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人们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制作了一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问题的调查表》。
*
调查显示,高中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他们接受社会信息的途径主要来自:老师、父母包括亲戚、街坊的谈论,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宣传。这些途径传递的信息较为引人注意的是消极的方向,给青少年形成了“好像我们的社会是特别特别的乱,只不过我们没有碰到而已”的印象,但是由于他们思想的日益的成熟,他们也做出自己的判断:社会“主流还是好的,只不过不良的现象还是会发生的”。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毕竟不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社会的种种现象陷于“有的时候相信,但有的时候特不信”的矛盾心态,包括对于媒体的一些正面报道,他们认为,社会对正义的报道经常过于理想化,使人不敢相信,一些先进的模范事迹与生活的现实相对比,使学生们产生了“觉得不太相信,不会有这样的人”、“跟现实生活一比较,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的困惑。
三原因分析
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风气方面
在学生看来,当今的社会风气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并且影响着青少年学生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认为,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普遍状况是好的,多数认为校园的环境比较纯洁,有少部分学生会受社会上不良风气以及媒体传播的影响而沾染上不良习气。在被问及社会风气的看法时,访谈的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的同学第一印象就是一些街痞的行为,比如有个学生说到:“街上那些男男女女吵架、打架,在我看来那些不良风气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年龄阶段所不应该具有的。”也有学生想到了一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一些行为,有同学比较相信大多数人会有善良和正义的举动,不相信会有欺诈、冷漠的行为,但是也有同学持有比较消极的观点,比如有学生说:“碰上车祸之类的事情,社会上的人大多数是袖手旁观的,善良的都是学生,多数学生还是好的,他们没有接触上的丑恶的现象,所以有时会让不法之徒钻空子。”
总之,学生的生活环境还是比较单纯,加之很多高中生都是住校的,学校封闭式的管理使得他们的社会信息量相对贫乏,思想因而较为单纯,认为社会大环境有很多消极现象的大多是接受了媒体报道的影响,认为社会大环境没什么消极现象的学生很少接受此类信息,他们对社会的印象更多是出于自己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理想。
2.学校里学生个人的品质方面
调查中反映较集中的是一些能反映道德品质的细节方面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少数学生的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好表现,这些在老师和学生的访谈中都有提及。比如有同学提到有女生在浴室中抢柜子、水龙头,且十分霸道,不顾他人方便的现象;有老师提到某学生把集体的报纸当作自己的,只顾自己方便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老师反映有的学生在集体里面有一些“虚伪”的做法,表现给老师看的行为;学生也讲到觉得有些学生为集体做事是好表现、做给老师看的。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形成这些消极品质的原因主要有来自家庭的、社会的、同样有来自学校的。
3.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面
由于调查的学校是*的B类,因此访谈的学生提到,“像我们这样学校的学生家长素质一般都还可以”。但同时有学生也讲出了一种较为常见的家长对子女的思想灌输,比如有学生说:“有的家长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灌输思想:人在社会上要学得坏,要学得精明,”。这些家长的教育可以说是对社会压力的一种反馈,是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出于自保和保护孩子的心理,他们用一些消极的处世态度和方法来教育孩子,“什么事情都要为现为自己考虑,别管别人;什么事情对自己有利就去做,要是对自己没利的话,就不要去关心。”也有的学生因为父母在社会中的遭遇,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心理:“对人还是要防一防的,虽然我爸爸还是觉得对人要好一点,我觉得还是不能太相信某些人。”
父母通常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好”人,但很多具体的细节,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或者自己子女的利益的事情上,家长们往往会条件反射似的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使他们陷入困惑与误区。在思想道德方面,他们有是非判断的能力,但这通常是针对别人,而自己的行为往往就不能遵照这种是非标准。这也显示出当前高中生在道德方面知行脱节,这种脱节,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成人世界,尤其是他们的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
4.社会的影响方面
高中生中表现出一些消极的品质,他们自己把这些消极品质归结为社会的原因。大多数学生同意“世风日下”的结果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要较多一些。有的同学这样解释:以前“经济比较落后一点,人们想的不多,而且想的不是钱,而是填饱肚子,是劳动;而现在在我们想的是穿着啊,最主要是物质方面的,人们比较自私一点,心思也比较复杂了。”社会没有一种鼓励对社会行为的积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使高中生们善良的天性得到正面的强化。在学生看来,社会上做好事的人很少能得到一个公平的回报,甚至有时候恰恰相反,做好事的反而得到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这种负面的强化,使高中生们产生了做好事是不是值得的困惑,有时候“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就不愿意帮助别人”。
此外,各种媒体对于好人好事要么仍然是“高”“大”“全”式的典型、英雄,要么是负面的令人心寒的报道,很少有贴近青少年、贴近他们心灵的生活化宣传,使他们产生了不真实的印象。另外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初中升不了高中的一些学生,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是对在校学生不良影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教师、学校方面
学生反映,教师更应该注重因人而异的人性思想交流,而少一些空洞、重复、老生常谈的教育。谈访中反映出,有的表现比较乖巧的、很少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非常渴望能与老师个别交流,而那些经常被老师找去谈话的学生却对那些断绝的重复的大道理听起来让人厌烦。
教师对表现积极同学的态度,以及对学生不愿做好事的原因的理解与学生自己的理解存在偏差,学生有着自己的评断标准,有时教师恰恰是误解了他们。该如何引导有着是非感、责任感、正义感的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品质,而不被消极的行为所掩饰,是教师的个人魅力以及思想工作需要更加完善之所在。有的教师只知道,现在的学生不关心集体,不愿意为集体做事,但他们不知道,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不是不知道应该做某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情,而是没有一种正确的动机驱使他们去做;有的教师也反映,部分学生会在教师面前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有做作之嫌。但老师也许应该思考一下,是不是由于自身平时导向的原因,助长了这种行为。有学生说:“如果老师看到那个学生做了好事,肯定认为这个学生思想品德很好。”学生自己则“觉得那个人不是有目的的”,“就是做给别人看的”,而老师却不知道他们有这种想法。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教师对于做好事这类行为的激励模式:学生做了某件好事,老师就进行表扬,其他学生深受感动,这位学生深受鼓舞,继续为他人服务;老师进一步大肆宣扬,并用对比的办法否定大多数人,突出这一个人,其他学生逐渐不能认同。也有的同学觉得可以用做好事来赢得教师的注意,因此就演变成一个现状:大多数同学觉得,既然老师说你好,那就让你好吧,好事就请你去做,让你去表现。坚持做好事的学生就渐渐地就“抵挡不住同学的流言蜚语,到最后,他就会放弃原来的那种做法”,大家都不愿意去为集体服务。在这一虽然是设想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关键还在于教师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
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形式虽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创新,但是在学生心目中仍不免流于形式。学生们觉得学校对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到底却很重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觉得教育有没有无关紧要,因为课堂上的说教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他们希望采取一些能激励自身兴趣又少一些有“被逼”嫌疑的形式,激发他们自身的兴趣,如编排话剧、电视剧等。对于生动的、个性的形式,他们觉得“我们的积极性的确是很高的,而且容易接受。”即使让他们“放弃午休的时间去排练”,他们也很愿意的。他们对学校现有的请一些相关部门如检察机关人员作讲座、去监狱参观等具有现身说法的形式持肯定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当谈到道德这一话题时,大多数学生虽然承认社会总体是好的,基本是好的,消极现象是个别的。但是,一旦讲起来,消极方面的一些细节都能讲得很生动,而当谈到关心同学等一些积极方面时,所举的例子都很贫乏,甚至空洞。这是否说明在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中学生生活中,缺乏感受“爱”的能力。
四.期望
在综合了学生、教师,以及后续调查(进行中)中部分家长的观点,我们初步认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应该着手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对“爱”的感受能力,而不只流于形式的说教。
(2)加强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心灵沟通,目前要重视的是“家长会”形式的改革,据了解很多学校的家长会往往是在考试后开,这强化了本来注重分数的心理,而实际上忽视了学校、家庭对学生心灵的成长本应有的交流和关注。
(3)加强社区对所辖范围学生、家长的关注和干预。特别是对初中未进入高中的一些所谓的“街痞”,应当发掘社区心理教育的潜力,温暖、感化这个可能对社会治安形成不良影响的被遗忘的角落“。这三个方面的初步设想将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充实、完善。我们也期望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文明的日常行为规范,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让这个社会到处都充满了温暖,充满了爱!
- 上一篇:教育局政务公开方案(县)
- 下一篇:民政局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讲话